本實用新型涉及降噪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氣流性降噪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降噪技術的發展,降噪設備也越來越多,且被應用到了各種領域,比如鼓風機、氣流管道和家用電器等。可見在日常生活中,降噪措施隨處可見。
眾所周知,噪音主要為固體噪音和空氣噪音,在針對空氣噪音方面,市場上主要是阻性消聲裝置、抗性消聲裝置和復合式消聲裝置。但是此類消聲裝置在對氣流性噪音的處理方面,其排氣口排出的氣流較為強勁,且不易拆卸更換。
因此需要一種氣流性降噪裝置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降噪效果良好,結構簡易緊湊,排出氣流舒緩和便于拆卸更換的氣流性降噪裝置;以解決現有的降噪裝置排出氣流較為強勁且不易拆卸更換異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氣流性降噪裝置,該降噪裝置包括:
連接部,所述連接部用于固定連接外置物和主體,所述連接部為圓環柱狀,設有一入氣口;
主體,用于將流入的氣流進行降噪處理,所述主體為圓環柱狀,所述主體的一側與所述連接部分體連接,形成一進氣通道,所述主體包括:
吸聲腔體,所述吸聲腔體由所述主體的內壁和外壁的四周邊緣封閉形成, 中間為空腔,空腔內填充有吸聲材料;
第一處理腔體,位于所述主體的前部,且與所述連接部連通,包括第一隔板和設有消音孔的第一消音管,所述第一消音管貫穿所述第一隔板,并與所述第一隔板連接固定;
第二處理腔體,位于所述主體的中部,包括第二隔板和設有消音孔的2根第二消音管,所述第二處理腔體通過所述第一消音管與所述第一處理腔體連通,所述第二消音管貫穿所述第二隔板,并與所述第二隔板連接固定;
排氣腔體,位于所述主體的后部,包括排出口和正三通排氣管,所述正三通排氣管的兩側端排氣管與所述第二消音管固定連接,形成排氣通道,所述正三通排氣管的正端排氣管連通所述排氣口。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入氣口的中心點和所述排氣口的中心點的連線為所述降噪裝置的中心線。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吸聲腔體設有空氣層和材料層,所述材料層設有吸聲材料,所述空氣層位于材料層和所述主體外壁之間。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第一消音管只位于所述第一處理腔體的部分設有消音孔,所述消音孔均勻排布在所述第一消音管上。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和第二隔板的四周邊緣均與所述主體的內壁連接固定,且均為金屬隔板。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第二消音管只位于所述第二處理腔體的部分設有消音孔,所述消音孔均勻排布在所述第二消音管上。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2根第二消音管相對于所述第二隔板中心點對稱分布,并與所述主體內壁連接固定。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正三通排氣管的正端排氣管道的截面積大于所述正三通排氣管的兩側端排氣管管道的截面積,所述兩側端排氣管管道的截面積大體一致。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正三通排氣管的兩側端口與所述第二消音管通過90° 彎頭連接固定。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連接部與外置物的連接方式為螺紋連接或者卡扣連接。
相較于現有技術的氣流性降噪裝置,本實用新型的氣流性降噪裝置的有益效果為:第一,由于連接部與主體為分體連接具有可拆卸性,使得本降噪裝置的更換和維護較為方便;第二,本實用新型的主體的結構簡單緊湊,使得氣流能夠被快速的排出;第三,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復合式消聲結構,使得本實用新型在一定的空間內,能最大程度的消除噪音;第四,本使用新型的排氣腔體采用氣體對沖的方式,使得排出的氣流在對沖中降低了流動速度的同時降低了噪音;第五,由于正三通排氣管的正端排氣管的管道截面積大于兩側端排氣管管道的截面積,因此氣流在從側端排氣管進入正端排氣管時,由于過流面積突然增大,使得氣流的流速進一步降低,從而致使排出的氣流較為舒緩;解決了現有的降噪裝置不易拆卸更換和排氣較為強勁的技術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降噪裝置的優選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沿圖1中的A-A′截面線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照圖1和圖2,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降噪裝置的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沿圖1中的A-A′截面線的截面圖。
本使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中,該氣流性降噪裝置包括圓環柱狀的連接部2和圓環柱狀的主體1,連接部2用于固定連接外置物和主體1,本實施例外置物設定為吸塵器的排氣出風道,當然其他外置物也可以;主體1用于將流入的氣流進行降噪處理,主體1的一側與連接部2分體連接,形成一進氣通道。
連接部2設有一入氣口21,連接部2與外置物的連接方式優選為螺旋連接或者卡扣連接;主體1包括第一處理腔體10、第二處理腔體11、排氣腔體12和吸聲腔體13。
第一處理腔體10位于主體1的前部,且與連接部2連通,其包括第一隔板102和設有消音孔1011的第一消音管101,第一消音管101貫穿所述第一隔板102,并與第二處理腔體11連通,同時與第一隔板102連接固定;
第二處理腔體11位于主體1的中部,其包括第二隔板112和設有消音孔1111的2根第二消音管111,第二消音管111貫穿第二隔板112,并與排氣腔體12連通,同時與第二隔板112連接固定;
排氣腔體12位于主體1的后部,其包括排出口121和正三通排氣管122,正三通排氣管122的兩側端排氣管與第二消音管111通過90°彎頭固定連接,形成排氣通道,其正端排氣管連通所述排氣口121;其中,正三通排氣管122的正端排氣管道的截面積大于正三通排氣管的兩側端排氣管管道的截面積,兩側端排氣管管道的截面積大體一致。
吸聲腔體13由主體1的內壁和外壁的四周邊緣封閉形成,中間為空腔,空腔內填充有吸聲材料;其包括空氣層131和材料層132,空氣層131為空氣。材料層132填充有吸聲材料,且空氣層131位于材料層132與主體1外壁之間;其中吸聲材料優選為玻璃棉。
其中,入氣口21的中心點和排氣口121的中心點的連線為本優選實施例的中心線;第一消音管101只位于第一處理腔體10的部分設有消音孔1011,消音孔101均勻排布在第一消音管101上;第二消音管111只位于第二處理腔體11的部分設有消音孔1111,消音孔1111均勻排布在第二消音管111上;第一 隔板102和第二隔板112的四周邊緣均與主體1的內壁連接固定,且均為金屬隔板;優選實施例中的2根第二消音管111相對于第二隔板112中心點對稱分布,并與主體1內壁連接固定。
本優選實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首先,將本降噪裝置通過連接部2將主體1和吸塵器的排氣出風道連接固定;然后,當吸塵器開始工作時,吸塵器中的絕大部分噪音會隨著氣流進入排氣出風道,而后噪音隨著氣流通過連接部2的入氣口21進入主體1中的第一處理腔體10,在第一處理腔體10中,部分噪音被第一隔板102擋住或反射回去,部分噪音隨著第一消音管101進入第二處理腔體11,其中在噪音進入第一消音管101與消音孔1011接觸后,部分噪音會被削弱甚至消除。
接著,噪音隨著第一消音管101進入第二處理腔體11,第二處理腔體11中,部分噪音被第二隔板112擋住或反射回去,部分噪音隨著第二消音管111進入排氣腔體12,其中在噪音進入第二消音管111與消音孔1111接觸后,部分噪音會被削弱甚至消除,另一方面,由于噪音隨氣流經過的流通截面忽大忽小使得噪音在突變中往聲源的方向發射回去,從而起到降噪的目的。
最后,噪音隨氣流通過2根第二消音管111流入排氣腔體12中的正三通排氣管122的兩側端排氣管道,由于氣流進入兩側端排氣管道后是以氣流對沖的形式交匯并從正端排氣管道排出排氣口121;其中,由于氣流的對沖形式使得氣流在被匯集排出時的流速大大下降,同時也使得噪音大大削弱。
另外,噪音隨氣流進入主體1到隨氣流被排出排氣口121的過程中,當噪音傳播到主體1內壁并穿過時,部分噪音會被吸聲腔體13中的空氣層131和材料層132吸收。
這樣就完成了本優選實施例的工作過程。
本優選實施例的有益效果如下:
第一,由于連接部2與主體1為分體連接具有可拆卸性,使得本優選實施例的更換和維護較為方便;第二,本優選實施例的主體1的結構簡單緊湊,使 得氣流能夠被快速的排出;第三,本優選實施例采用了復合式消聲結構,使得本優選實施例在一定的空間內,能最大程度的消除噪音;第四,本優選實施例的排氣腔體12采用氣體對沖的方式,使得排出的氣流在對沖中降低了流動速度的同時削弱了噪音;第五,由于正三通排氣管122的正端排氣管的管道截面積大于兩側端排氣管管道的截面積,因此氣流在從側端排氣管進入正端排氣管時,由于過流面積突然增大,使得氣流的流速進一步降低,從而致使排出的氣流較為舒緩;第六,由于本優選實施例中的吸聲腔體13采用空氣層131和材料層132的結構,使得吸聲腔體13的吸聲效果更好,且成本相對較低。
綜上所述,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優選實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優選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均可作各種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界定的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