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冷卻系統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輔機冷卻系統。
背景技術:
輔機是指用于輔助主機正常運行的附屬機械設備。在火力發電廠中,輔機主要包括各類風機、泵送機構、磨煤機、清洗裝置、潤滑系統等。這些輔機在運行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熱量,因此需要利用輔機冷卻水對其進行冷卻,以帶走輔機運行中由于電渦流損耗、摩擦損耗等原因產生的熱量,使設備的溫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保證設備長期穩定運行。而廠用電率是目前火力發電廠的主要考核指標之一,直接影響供電煤耗。對于火力發電廠設計而言,降低廠用電率是一項重要任務,因此提供一種能夠降低廠用電率的輔機冷卻系統尤為必要。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此,本實用新型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輔機冷卻系統,能有效降低廠用電率,節約能源。
其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輔機冷卻系統,包括主油泵、增壓油泵、第一油渦輪、油箱、第二油渦輪、第一冷卻水泵及輔機冷卻器,所述主油泵與汽輪機的輸出軸連接,所述第一油渦輪與增壓油泵連接,所述主油泵的出油口與第一油渦輪的進油口通過第一油路連通,所述第一油渦輪的出油口與汽輪機潤滑系統連通,所述增壓油泵的進油口與油箱連通,所述增壓油泵的出油口與主油泵的進油口通過第二油路連通,所述第二油渦輪與冷卻水泵連接,所述第二油渦輪的進油口與第一油路連通,所述第二油渦輪的出油口與油箱連通,所述冷卻水泵的出水口與輔機冷卻器的進水口通過進水管路連通。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輔機冷卻系統還包括第二冷卻水泵,所述第二冷卻水泵與第一冷卻水泵并聯設置。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輔機冷卻系統還包括電機,所述電機的輸出軸與第二冷卻水泵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冷卻水泵的進水口與輔機冷卻器的出水口通過回水管路連通。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輔機冷卻器為至少兩臺,所述輔機冷卻器之間的連接方式為串聯或并聯。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增壓油泵設置在油箱內。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增壓油泵為葉片式離心泵。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輔機冷卻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汽輪機的輸出軸帶動主油泵運行,使潤滑油的壓力升高;
一部分升壓后的潤滑油驅動第一油渦輪,另一部分升壓后的潤滑油驅動第二油渦輪;
潤滑油經第一油渦輪降壓后送至汽輪機潤滑系統,同時第一油渦輪帶動增壓油泵吸入油箱內的潤滑油并泵送至主油泵;
第二油渦輪帶動第一冷卻水泵運行,第一冷卻水泵為輔機冷卻器泵送冷卻水。
進一步地,所述輔機冷卻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電機的輸出軸帶動第二冷卻水泵運行,第二冷卻水泵為輔機冷卻器泵送冷卻水。
下面對前述技術方案的優點或原理進行說明:
上述輔機冷卻系統及方法,潤滑油通過由汽輪機輸出軸帶動的主油泵升壓,一部分升壓后的潤滑油驅動第一油渦輪,第一油渦輪帶動增壓油泵吸入油箱內的潤滑油并泵送至主油泵,為主油泵提供油源。潤滑油經過第一油渦輪后油壓下降,能夠滿足汽輪機潤滑系統供油壓力的需求。而另一部分升壓后的潤滑油驅動第二油渦輪,第二油渦輪帶動第一冷卻水泵運行,第一冷卻水泵為輔機冷卻器泵送冷卻水。該輔機冷卻系統及方法,將使用在汽輪機潤滑系統上的部分壓力油用于為輔機冷卻器供水,運行可靠性高,能有效降低廠用電率,節約能源。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輔機冷卻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主油泵,2、增壓油泵,3、第一油渦輪,4、油箱,5、第二油渦輪,6、第一冷卻水泵,7、輔機冷卻器,8、汽輪機,9、汽輪機潤滑系統,10、第二冷卻水泵,11、電機,100、第一油路,200、第二油路,300、進水管路,400、回水管路。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所述的輔機冷卻系統,包括主油泵1、增壓油泵2、第一油渦輪3、油箱4、第二油渦輪5、第一冷卻水泵6及輔機冷卻器7,所述主油泵1與汽輪機8的輸出軸連接,所述第一油渦輪3與增壓油泵2連接,所述主油泵1的出油口與第一油渦輪3的進油口通過第一油路100連通,所述第一油渦輪3的出油口與汽輪機潤滑系統9連通,所述增壓油泵2的進油口與油箱4連通,所述增壓油泵2的出油口與主油泵1的進油口通過第二油路200連通,所述第二油渦輪5與冷卻水泵連接,所述第二油渦輪5的進油口與第一油路100連通,所述第二油渦輪5的出油口與油箱4連通,所述冷卻水泵的出水口與輔機冷卻器7的進水口通過進水管路300連通。上述輔機冷卻系統,潤滑油通過由汽輪機8輸出軸帶動的主油泵1升壓,一部分升壓后的潤滑油驅動第一油渦輪3,第一油渦輪3帶動增壓油泵2吸入油箱4內的潤滑油并泵送至主油泵1,為主油泵1提供油源。潤滑油經過第一油渦輪3后油壓下降,能夠滿足汽輪機潤滑系統9供油壓力的需求。而另一部分升壓后的潤滑油驅動第二油渦輪5,第二油渦輪5帶動第一冷卻水泵6運行,第一冷卻水泵6為輔機冷卻器7泵送冷卻水。該輔機冷卻系統,將使用在汽輪機潤滑系統9上的部分壓力油用于為輔機冷卻器7供水,運行可靠性高,能有效降低廠用電率,節約能源。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輔機冷卻系統還包括第二冷卻水泵10,所述第二冷卻水泵10與第一冷卻水泵6并聯設置,以增加冷卻水流量,為輔機冷卻器7提供足夠的冷卻水。優選地,所述輔機冷卻系統還包括電機11,所述電機11的輸出軸與第二冷卻水泵10連接,第二冷卻水泵10使用電機11提供動力,保證在油壓不足導致第一冷卻水泵6無法啟動的情況下,輔機冷卻器7仍然能夠獲得冷卻水,避免輔機燒壞。本實施例所述的冷卻水泵的進水口與輔機冷卻器7的出水口通過回水管路400連通,以降低水溫。
本實施例所述的輔機冷卻器7為多臺,所述輔機冷卻器7之間的連接方式為并聯。具體地,冷卻水分別進入并聯設置的多臺輔機冷卻器7內,對不同的輔機進行冷卻。可以理解地,輔機冷卻器7的數量可為一臺,也可為多臺,在此不作限定。
優選地,所述增壓油泵2設置在油箱4內,直接從在油箱4內吸油,結構簡單。所述增壓油泵2為葉片式離心泵,具有流量均勻、運轉平穩的優點。
參照圖1所示,本實施例還提供一種輔機冷卻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汽輪機8的輸出軸帶動主油泵1運行,使潤滑油的壓力升高;
一部分升壓后的潤滑油驅動第一油渦輪3,另一部分升壓后的潤滑油驅動第二油渦輪5;
潤滑油經第一油渦輪3降壓后送至汽輪機潤滑系統9,同時第一油渦輪3帶動增壓油泵2吸入油箱4內的潤滑油并泵送至主油泵1;
第二油渦輪5帶動第一冷卻水泵6運行,第一冷卻水泵6為輔機冷卻器7泵送冷卻水。
上述輔機冷卻方法,潤滑油通過由汽輪機8輸出軸帶動的主油泵1升壓,一部分升壓后的潤滑油驅動第一油渦輪3,第一油渦輪3帶動增壓油泵2吸入油箱4內的潤滑油并泵送至主油泵1,為主油泵1提供油源。潤滑油經過第一油渦輪3后油壓下降,能夠滿足汽輪機潤滑系統9供油壓力的需求。而另一部分升壓后的潤滑油驅動第二油渦輪5,第二油渦輪5帶動第一冷卻水泵6運行,第一冷卻水泵6為輔機冷卻器7泵送冷卻水。該輔機冷卻方法,將使用在汽輪機潤滑系統9上的部分壓力油用于為輔機冷卻器7供水,運行可靠性高,能有效降低廠用電率,節約能源。
進一步地,所述輔機冷卻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電機11的輸出軸帶動第二冷卻水泵10運行,第二冷卻水泵10為輔機冷卻器7泵送冷卻水。
第二冷卻水泵10使用電機11提供動力,保證在油壓不足導致第一冷卻水泵6無法啟動的情況下,輔機冷卻器7仍然能夠獲得冷卻水,避免輔機燒壞。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