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發電裝置,尤其是一種基于魚拉力的水面懸浮發電設備。
背景技術:
當人們在野外活動發生危險時,大多情況是通過電子設備進行求生,如手機、照明工具、電熱設備等,這些求生工具均需要電量,而在野外恰好缺少的就是電能,所以需要研發一種在野外能夠通過大自然進行發電的裝置,這樣可以提高野外活動參與者遇險時求生成功的概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發電設備,能夠通過魚類發電。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發電設備,包括呈圓柱形的懸浮基座,所述懸浮基座由底板、頂板和側面板圍成,懸浮基座內設有容置腔體,所述容置腔體內設有發電裝置和蓄電池;所述發電裝置包括兩個以上成圓周均勻分布在底板上的發電機和與發電機一一對應的發電拉繩,所述發電機的輸出端與蓄電池連接;所述發電機包括內定子、外轉子和驅動外轉子旋轉復位的復位機構,所述外轉子上設有永磁鐵,所述內定子上設有發電線圈;所述發電拉繩的一端與外轉子連接,發電拉繩的另一端通過底板上的通孔伸出懸浮基座外。本實用新型工作原理:當需要發電時,在發電拉繩伸出的一端置有吸引魚類的魚餌;將懸浮基座放入水中,魚餌引起魚類前來咬食拖拉;魚類咬食拖拉,將發電拉繩拉動,使外轉子轉動,外轉子帶動永磁體旋轉進而產生旋轉磁場,內定子上的發電線圈切割磁場線進而產生電量,并將電量存儲在蓄電池內;魚類離開發電拉繩的瞬間,彈簧驅動外轉子復位,外轉子帶動永磁鐵反向旋轉并使發電線圈再次切割磁場線;由于魚餌在發電拉繩的末端形成上下躥動,魚類對其興趣更大,最后造成魚類不斷拉扯發電拉繩的局面,形成不斷發電的效果。
作為改進,所述復位機構為彈簧,彈簧的一端固定在頂板上,另一端與軸承的外圈連接。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所帶來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通過魚類拉扯發電拉繩進而使發電線圈不斷的切割磁場線來發電,在野外缺少電力設備的情況下也能通過大自然發電。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發電裝置平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發電設備,包括呈圓柱形的懸浮基座1,所述懸浮基座1由底板、頂板和側面板圍成,懸浮基座1內設有容置腔體,所述容置腔體內設有發電裝置和蓄電池。如圖2所示,所述發電裝置包括兩個以上成圓周均勻分布在底板上的發電機和與發電機3一一對應的發電拉繩2,所述發電機3的輸出端與蓄電池連接;所述發電機3包括內定子32、外轉子31和驅動外轉子31旋轉復位的復位機構,所述外轉子31上設有永磁鐵,所述內定子32上設有發電線圈;所述發電拉繩2的一端與外轉子31連接,發電拉繩2的另一端通過底板上的通孔伸出懸浮基座1外。
本實用新型工作原理:當需要發電時,在發電拉繩2伸出的一端置有吸引魚類的魚餌;將懸浮基座1放入水中,魚餌引起魚類前來咬食拖拉;魚類咬食拖拉,將發電拉繩2拉動,使外轉子31轉動,外轉子31帶動永磁體旋轉進而產生旋轉磁場,內定子32上的發電線圈切割磁場線進而產生電量,并將電量存儲在蓄電池內;魚類離開發電拉繩2的瞬間,彈簧驅動外轉子31復位,外轉子31帶動永磁鐵反向旋轉并使發電線圈再次切割磁場線;由于魚餌在發電拉繩2的末端形成上下躥動,魚類對其興趣更大,最后造成魚類不斷拉扯發電拉繩2的局面,形成不斷發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