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風力發電技術。
背景技術:
風力發電是把風的動能轉為電能,風能作為一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風能的蘊量巨大,全球的風能約為2.74×10^9MW,其中可利用的風能為2×10^7MW,比地球上可開發利用的水能總量還要大10倍。
因此,人們設計了風力發電機對風能進行利用。但是現在市面上的風力發電機都是固定在地上的不能移動,適用性不強。由于不能移動,遇到強風襲擊也只能硬抗,導致容易發生損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移動式新型風力發電裝置,具有便于移動的優點,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移動式新型風力發電裝置,包括車頭和車廂,所述車廂包括車壁和車頂,所述車頂與車壁的合頁連接,車頂還連接有電動推桿的推桿,電動推桿固定在車壁上,使得車頂便于打開;所述車廂內設有風力發電裝置,所述風力發電裝置包括底座、風力架、風力發電機,所述底座上安裝有風力架,風力架上安裝有風力發電機;所述底座為高度可調節底座使得風力架高度可以調整,所述風力架包括第二框架和與第二框架合頁連接的第一框架、第三框架;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上皆設有風力發電機,所述風力發電機為垂直軸風力發電機;所述風力發電機包括葉片、轉軸、設置在風力架上的發電機,所述轉軸的兩端分別與發電機的軸和風力架連接,葉片與轉軸通過收攏機構連接,所述收攏機構包括與葉片一體成型的葉片筒狀結構、與轉軸一體成型的轉軸筒狀結構和移動機構,所述葉片筒狀結構設置在轉軸筒狀結構內,所述轉軸筒狀結構內還設有移動機構,移動機構包括可旋轉連接在轉軸筒狀結構內部的螺桿、套在螺桿上的螺母、與螺桿連接的微型電機,所述螺桿還與葉片筒狀結構連接,所述車廂上還設有工作門。
進一步地,第一框架與第二框架,第三框架與第二框架之間設有可拆卸連接的穩固件,所述穩固件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第三框架上的螺絲孔和兩端開有螺絲孔的固定片,使得固定片的兩端可以分別通過螺絲連接在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上。
進一步地,所述葉片筒狀結構遠離葉片的一端對應的兩側延伸有平行于葉片的凸出,所述轉軸筒狀結構的筒壁上開有兩個位置對應的條形通孔,所述凸出卡在通孔內。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框架與第二框架、第二框架與第三框架之間設有電動推桿。
更進一步地,所述車廂內設有若干個風力發電裝置,每個風力發電裝置的結構相同、規格不同,規格最大的風力發電裝置位于最外側,規格較小的風力發電裝置位于內側。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1)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使得風力發電裝置便于移動,遇到強風來臨時可以移動和收納,降低了發生損壞的情況;
(2)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使得風力發電裝置展開的自動化程度較高,節約了人力成本,使用也更加的方便;
(3)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使得風力發電裝置便于收納;
(4)本實用新型的結構新穎、效果突出,值得大規模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車廂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風力發電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風力發電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收攏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實施例4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附圖標記如下所示:1-車廂,11-車頂,12-車壁,2-風力發電裝置,3-電動推桿,4-底座,5-第一框架,6-第二框架,7-第三框架,8-風力發電機,81-發電機,82-轉軸,83-葉片,84-收攏機構,841-葉片筒狀結構,842-轉軸筒狀結構,843-螺桿,844-螺母,845-微型電機,9-穩固件。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移動式新型風力發電裝置,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實施例
如圖1~4所示,移動式新型風力發電裝置,包括汽車和設置在汽車內的風力發電機。所述汽車包括車頭和車廂11,風力發電機設置在車廂內。
所述車廂包括車壁12和車頂11,所述車頂與車壁的左側或右側合頁連接,所述車頂的平面面積大于車壁圍住的面積。所述位于車廂后部和前部的側壁上皆設有電動推桿3,電動推桿的動力部分固定在車廂前壁和后壁上,電動推桿的一端皆與車頂固定連接,使得控制電動推桿的啟動,可以將車頂打開。
所述風力發電裝置2包括底座4、風力架、風力發電機8,所述底座上安裝有風力架,風力架上安裝有風力發電機。
所述底座為支柱狀,所述風力架包括第一框架5、第二框架6和第三框架7。所述第一框架、第三框架皆與第二框架合頁連接。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皆為目字型框架結構,使得一個框架上形成上下設置的三組風力發電機安裝空間。所述底座與第二框架底部連接。上述三組風力發電機安裝空間內皆安裝有若干風力發電機。
所述風力發電機為垂直軸風力發電機,包括發電機81和葉片83,發電機的軸與轉軸連接,轉軸82與葉片連接,從而實現風力發電。
因為本實施例中風力發電機是設置在車上的,相對于設置在野外的大型風力發電機,本實施例中的發電機尺寸會小很多。因此,為了確保風力發電機的穩固程度,轉軸的一端與發電機的軸連接;另一端與風力架活動連接,使得轉軸較為穩固,并且可以旋轉。
發電機的殼體是固定在風機架上的。
值得說明的是,所述第二框架的橫向尺寸大于第一框架和第三框架的橫向尺寸,因此,第二框架上每組風力發電機安裝空間安裝的風力發電機數量大于第一框架和第三框架的數量。
由于在垂直軸風力發電機中,葉片與轉軸之間是存在距離才便于發電的,但是由于本實施例不使用的時候是設置在車中的,為了收納方便,葉片與轉軸之間設置有收攏機構84。
所述葉片包括于葉片一體成型的葉片筒狀結構841,所述轉軸也包括與轉軸一體成型的轉軸筒狀結構842,所述轉軸筒狀結構內部設有兩個位置對應的移動機構。所述葉片筒狀結構設置在轉軸筒狀結構內部。
所述移動機構包括活動連接在轉軸筒狀結構內部的螺桿843,使得螺桿可以旋轉,所述螺桿上皆設有螺母845,所述螺母皆固定在葉片筒狀結構的外壁上,所述螺桿皆連接有微型電機。當微型電機啟動,螺桿旋轉,使得螺母發生位移,從而帶動葉片筒狀機構發生位移,葉片實現收攏和展開。
本實施例中微型電機的電動推桿的啟動皆可以由設置在車頭的司機室控制,使得本實施例自動化程度比較高,大大節約了人力成本,只要有一個司機,便可以輕松的實現移動式風力發電。
本實施例中第二框架分別和第一框架、第三框架合頁連接的原因是由于為了便于將其收納在車廂中,使得不使用時,第一框架、第三框架可以垂直于第二框架然后收納在車廂內。使用的時候,展開第一框架、第三框架展開與第二框架位于同一平面,使得受風均勻。
為了確保第一框架和第三框架相對于第二框架的穩固展開,在第一框架與第二框架,第三框架與第二框架之間設有穩固件9,使得在強風的時候可以加固,使得第一框架、第三框架穩固的與第二框架位于同一個平面。所述穩固件包括開在第一框架、第二框架、第三框架下部的螺絲孔和兩端開有螺絲孔的固定片,在第一框架與第二框架之間的固定片的兩端分別通過螺絲孔固定在第一框架、第二框架上,所述第三框架與第二框架之間固定片的兩端通過螺絲孔固定在第二框架和個第三框架上。固定片為強度較高的材料制成,使得確保第一框架和第三框架不會在風力的作用下發生角度變化,更加穩固。
所述底座包括固定座和設置在固定座上的升降機構,所述升降機構和風力架連接,由于升降機構是十分成熟的技術,因此不做詳細描述。升降機構也由司機室的控制器控制,這樣使得本實施例可以實現高度的自動化,當車停到合適地點時,控制器控制電動推桿的活動,使得車頂打開,然后控制升降機構活動,風力架帶動風力發電裝置升起,升到風力架出車壁頂部的位置,工作人員借助外部工具可以將風力架展開,如果需要,再繼續的升起風力架到合適的位置即可。
當然,本實施例中,所述車廂上設有供人進入的工作門,便于對風力發電裝置進行維護。
實施例2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于,為了進一步確保葉片的固定度,所述葉片筒狀結構遠離葉片的一端對應的兩側延伸有平行于葉片的凸出,所述轉軸筒狀結構的筒壁上開有對應的條形通孔,所述凸出卡在通孔內,使得在滿足葉片筒狀結構可以在轉軸筒狀結構滑動的同時,條形通孔的尺寸會對凸出件限位,使得在外力較大的作用下,葉片也不易與轉軸脫離。
當然,本來實施例1中描述的移動機構可以使得葉片不與轉軸脫離,但是為了進一步加強的考慮,才設計了實施例2中所述的結構。
實施例3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于,為了進一步地提高自動化程度,所述第一框架與第二框架、第二框架與第三框架之間也設有由司機室控制器控制的電動推桿,使得第一框架、第三框架的展開自動化控制。這樣只要不是很強的風需要人為加上實施例1中所述的穩固件情況,那么整個過程都可以自動化,更加方便。
實施例4
如圖5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于,所述車廂內設有若干個風力發電裝置,每個風力發電裝置的結構相同、只是規格不同,這樣在收納的時候可以配合收納,規格最大的風力發電裝置位于最外層,規格較小的風力發電裝置位于內側,這樣盡量的利用了車廂內的空間來提高風力發電裝置的數量,從而提高移動式風力發電裝置的發電量。
按照上述實施例,便可很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值得說明的是,基于上述結構設計的前提下,為解決同樣的技術問題,即使在本實用新型上做出的一些無實質性的改動或潤色,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的實質仍然與本實用新型一樣,故其也應當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