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車輛冷卻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車輛冷卻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冷卻系統(tǒng)分布由固定的結構管路實現(xiàn),在相關系統(tǒng)中,一般用一個雙閥節(jié)溫器控制大循環(huán)(連接散熱器支路)和小循環(huán)(水泵-缸體-缸蓋-水泵),而油冷器、廢氣再循環(huán)(egr)冷卻器、前后暖風支路皆處于常開狀態(tài),通常是依據(jù)流體分析結果,設計各支路內部管徑大小。
一旦設計凍結后,在同一工況下,各支路的流量分布固定不可變,不能按需分布,主要由水泵轉速大小來同時控制各支路流量的增加或減小,同時與溫度的關聯(lián)只有通過水泵轉速的變化進行調節(jié),水泵低速無法實現(xiàn)大流量,高速則產生多余的大流量造成能耗損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車輛冷卻系統(tǒng),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問題,對各管路的流量靈活控制。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車輛冷卻系統(tǒng),所述車輛冷卻系統(tǒng)包括散熱器、缸體、缸蓋、流量控制結構、暖風回水管路、油冷器回水管路、冷卻器回水管路與水泵,所述流量控制結構包括水溫傳感器、控制結構與主閥結構,
所述缸蓋與暖風回水管路的進水口連接,所述缸蓋還通過進水口管路與散熱器的進水口連接,所述缸體分別與油冷器回水管路的進水口、冷卻器回水管路的進水口連接,所述主閥結構設置在散熱器的出水口管路與水泵進口之間、暖風回水管路的出水口與水泵進口之間、油冷器回水管路的出水口與水泵進口之間、冷卻器回水管路的出水口與水泵進口之間,水泵出口與缸體連接,所述暖風回水管路、油冷器回水管路、冷卻器回水管路與散熱器的進水口管路中均設置有水溫傳感器,所述水溫傳感器與所述控制結構、所述主閥結構依次連接;
工作時,所述水溫傳感器將各管路的水溫信號發(fā)送至所述控制結構,所述控制結構控制所述主閥結構打開或關閉對應的管路;當所述主閥結構打開對應的管路時,所述對應的管路中的水通過所述主閥結構,依次進入水泵進口、水泵。
作為優(yōu)選,所述主閥結構包括主閥和密封環(huán),散熱器的出水口管路的端部、暖風回水管路的出水口處、油冷器回水管路的出水口處、冷卻器回水管路的出水口處均設置有所述密封環(huán),所述主閥通過旋轉,使得所述主閥的入口通道與不同管路的所述密封環(huán)對接,實現(xiàn)各管路導通。
作為優(yōu)選,所述控制結構包括電機和控制器,所述水溫傳感器與所述控制器、所述電機、所述主閥依次連接。
作為優(yōu)選,所述水泵包括水泵本體、離合結構,所述離合結構包括驅動機構、離合蹄片、離合盤與單向軸承,所述驅動機構設置在所述水泵本體的殼體上,且所述驅動機構與所述離合蹄片連接,所述驅動機構用于驅動所述離合蹄片運動,所述離合盤與所述水泵本體的軸承連接,所述單向軸承設置在所述水泵本體的軸承與皮帶輪之間,且所述單向軸承的內圈與所述水泵本體的軸承連接,所述單向軸承的外圈與所述皮帶輪連接;
工作時,所述驅動機構驅動所述離合蹄片與所述離合盤貼合,且所述離合蹄片與所述離合盤面接觸。
作為優(yōu)選,所述單向軸承包括內圈、外圈、撥叉、彈性件與摩擦件,所述內圈與外圈同軸設置,且所述內圈與外圈的間距小于所述摩擦件的最大外徑,所述內圈的外壁上設置有凹槽,所述摩擦件設置在所述凹槽中,所述彈性件一端與所述內圈的外壁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摩擦件連接,所述撥叉固定在所述內圈的外壁上,且所述撥叉與所述彈性件位于所述摩擦件相對兩側;
在所述彈性件的彈性作用下,所述摩擦件與所述內圈的外壁、所述外圈的內壁、所述撥叉均接觸。
作為優(yōu)選,所述車輛冷卻系統(tǒng)還包括膨脹水壺,所述膨脹水壺頂部設置有壓力蓋,所述散熱器頂部、所述缸蓋頂部分別通過排氣管與所述膨脹水壺連接。
作為優(yōu)選,所述車輛冷卻系統(tǒng)還包括補水管,所述補水管一端與所述膨脹水壺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水泵進口連接。
作為優(yōu)選,所述流量控制結構上還設置有常開的旁通孔,所述旁通孔一端通過管路與缸蓋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水泵進口直接連接。
作為優(yōu)選,所述旁通孔與缸蓋連接的管路中設置有水溫傳感器。
作為優(yōu)選,所述水溫傳感器的工作范圍為-40℃~120℃。
本發(fā)明提供的車輛冷卻系統(tǒng),通過水溫傳感器將暖風回水管路、油冷器回水管路、冷卻器回水管路與散熱器的進水口管路,各條管路的水溫信號分別及時發(fā)送至控制結構,控制結構根據(jù)該水溫信號靈活控制主閥結構打開或關閉各條管路,從而實現(xiàn)對各條管路中的水流支路流量分別進行靈活控制,實現(xiàn)整體按需調配,避免不必要的能耗損失。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車輛冷卻系統(tǒng)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流量控制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又一實施例提供的流量控制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1中水泵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4中的離合蹄片與離合盤配合時的橫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4中的單向軸承的橫截面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水泵,11-殼體,12-驅動機構,13-離合蹄片,14-離合盤,15-軸承,16-單向軸承,161-內圈,162外圈,163摩擦件,164彈性件,165凹槽,166-撥叉,17-皮帶輪,18-葉輪,19-水封,
2-流量控制結構,21-水泵渦室,22-水流支路,231-主閥,232-密封環(huán),233-出口,241-電機,251-上軸承,252-下軸承,26-旁通孔,27-水泵進口,28-補水管,
3-散熱器,31-出水口管路,41-暖風回水管路,42-冷卻器回水管路,43-油冷器回水管路,51-缸蓋,52-缸體,6-水溫傳感器,7-膨脹水壺,71-壓力蓋,72-排氣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發(fā)明,而不能解釋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實施例一
如圖1所示,也可參見圖2,本發(fā)明是實施例提供一種車輛冷卻系統(tǒng),所述車輛冷卻系統(tǒng)包括散熱器3、缸體52、缸蓋51、流量控制結構2、暖風回水管路41、油冷器回水管路43、冷卻器回水管路42與水泵1,所述流量控制結構2包括水溫傳感器6、控制結構與主閥結構,
所述缸蓋51與暖風回水管路41的進水口連接,所述缸蓋51還通過進水口管路與散熱器3的進水口連接,所述缸體52分別與油冷器回水管路43的進水口、冷卻器回水管路42的進水口連接,所述主閥結構設置在散熱器3的出水口管路31與水泵進口27之間、暖風回水管路41的出水口與水泵進口27之間、油冷器回水管路43的出水口與水泵進口27之間、冷卻器回水管路42的出水口與水泵進口27之間,水泵出口與缸體52連接,所述暖風回水管路41、油冷器回水管路43、冷卻器回水管路42與散熱器3的進水口管路中均設置有水溫傳感器6,所述水溫傳感器6與所述控制結構、所述主閥結構依次連接;
工作時,所述水溫傳感器6將各管路的水溫信號發(fā)送至所述控制結構,所述控制結構控制所述主閥結構打開或關閉對應的管路;當所述主閥結構打開對應的管路時,所述對應的管路中的水通過所述主閥結構,依次進入水泵進口27、水泵1。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車輛冷卻系統(tǒng),通過水溫傳感器6將暖風回水管路41、油冷器回水管路43、冷卻器回水管路42與散熱器3的進水口管路,各條管路的水溫信號分別及時發(fā)送至控制結構,控制結構根據(jù)該水溫信號靈活控制主閥結構打開或關閉各條管路,從而實現(xiàn)對各條管路中的水流支路流量分別進行靈活控制,實現(xiàn)整體按需調配,避免不必要的能耗損失。
其中,在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冷卻系統(tǒng)中,對原有大循環(huán)及小循環(huán)進行改造,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水流依次通過缸蓋51、進水口管路、散熱器3的進水口、散熱器3的出水口管路31、主閥結構、水泵進口27、水泵1、水泵出口、缸體52,最終又回到缸蓋51,從而形成主要大循環(huán),而同樣道理,暖風回水管路41、油冷器回水管路43、冷卻器回水管路42作為三條水流支路,同樣參與進大循環(huán)中,即其中一路水流依次通過缸蓋51、暖風回水管路41、主閥結構、水泵進口27、水泵1、水泵出口、缸體52,最終又回到缸蓋51;另一路水流依次通過缸體52、冷卻器回水管路42、主閥結構、水泵進口27、水泵1、水泵出口,最終又回到缸體52;第三路水流依次通過缸體52、油冷器回水管路43、主閥結構、水泵進口27、水泵1、水泵出口,最終又回到缸體52。
基于上述結構,本發(fā)明實施例分別產生以下有益效果:
優(yōu)化暖風回水管路41,增加該支路流量,提高暖風芯體換熱功率;可通過主閥裝置靈活控制水路通斷(原水路是常通狀態(tài)),冬季冷機啟動時,關閉該支路,減小熱量散失,提高暖機速度,而夏季關閉該支路,可調整冷卻系統(tǒng)流量分布,讓更多的冷卻水流經散熱器3散熱,提高整車熱平衡性能;優(yōu)化egr冷卻器回水管路42,可通過主閥裝置靈活控制水路通斷(原水路是常通狀態(tài)),優(yōu)化冬季冷機啟動性能,提高暖機速度;提高egr冷卻器效率,按需冷卻;優(yōu)化油冷器回水管路43,即機油冷卻器支路,可通過主閥裝置靈活控制水路通斷(原水路是常通狀態(tài)),優(yōu)化冬季冷機啟動性能,提高暖機速度;控制機油工作溫度范圍,降低摩擦磨損。
作為優(yōu)選,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所述主閥結構包括主閥和密封環(huán),散熱器3的出水口管路31的端部、暖風回水管路41的出水口處、油冷器回水管路43的出水口處、冷卻器回水管路42的出水口處均設置有所述密封環(huán),所述主閥通過旋轉,使得所述主閥的入口通道與不同管路的所述密封環(huán)對接,實現(xiàn)各管路導通。所述車輛冷卻系統(tǒng)還包括膨脹水壺7,所述膨脹水壺7頂部設置有壓力蓋71,所述散熱器3頂部、所述缸蓋51頂部分別通過排氣管72與所述膨脹水壺7連接。所述補水管28一端與所述膨脹水壺7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水泵進口27連接。其中,本發(fā)明實施例中補水管28連接膨脹水壺7的下端,位于液面之下,起補水作用。而排氣管72連通到膨脹水壺7的液面之上,分別與散熱器3和缸蓋51最高處連通,能夠及時排出冷卻系統(tǒng)空氣。膨脹水壺7上的壓力蓋71的功能除了保持冷卻系統(tǒng)壓力,構成密閉式加壓冷卻系統(tǒng)外,還可以把冷卻系統(tǒng)多余空氣排出。
所述流量控制結構2上還設置有常開的旁通孔,所述旁通孔一端通過管路與缸蓋51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水泵進口27直接連接。所述旁通孔與缸蓋51連接的管路中設置有水溫傳感器6。即該小循環(huán)中,水流通過水泵1、缸體52、缸蓋51、管路、旁通孔,最后又流入水泵1,本發(fā)明優(yōu)化冬季冷機啟動性能,提高暖機速度;暖機階段,保持冷卻水在系統(tǒng)內部流動,把水溫變化及時傳遞到水溫傳感器6,進而更好控制各部件工作,水溫傳感器6可比較準確的檢測發(fā)動機內部溫度變化,避免出現(xiàn)局部過熱損壞問題。
其中,水泵1在車輛發(fā)動機冷機啟動時,通過間歇性動作,減少系統(tǒng)熱量散失和自身機械功損耗。同時,水泵1間歇性動作可使冷卻水在小循環(huán)內流動,把冷卻系統(tǒng)內熱水導向小循環(huán)內的水溫傳感器6;發(fā)動機熱機狀態(tài)下,水泵1可通過離合結構控制皮帶輪與水泵1本體的軸承的結合,保證冷卻水能夠傳送到需要冷卻的發(fā)動機各零部件處。而智能的電動型流量控制結構2在發(fā)動機冷機狀態(tài)下,控制散熱器3進水口、散熱器3、散熱器3出水口、暖風回水管路41、油冷器回水管路43、冷卻器回水管路42處于關閉狀態(tài),僅通過旁通孔實現(xiàn)整機小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運轉。當水溫達到設定溫度a時,流量控制結構2可控制散熱器3出水口處于關閉狀態(tài),同時控制暖風回水管路41處于開啟狀態(tài),控制egr冷卻器回水管路42和油冷器回水管路43實現(xiàn)部分開啟。當水溫大于設定溫度b時,流量控制結構2可控制散熱器3出水口、散熱器3、散熱器3進水口、油冷器回水管路43、egr冷卻器回水管路42處于開啟狀態(tài),同時,暖風回水管路41開啟或關閉,也可根據(jù)需求進行控制。
整體上,本發(fā)明實施例通過水泵1的開啟與關閉,實現(xiàn)冷卻系統(tǒng)流量按需分配,冷啟動工況下,降低低溫下的熱量散失,快速暖機。高溫狀態(tài)下,根據(jù)冷卻系統(tǒng)需要,控制水泵1最高轉速,降低能量損耗。而智能電動型流量控制結構2的應用,可以使溫度調節(jié)更靈敏,并能夠根據(jù)各支路所需冷卻性能需求,按需控制各支路的水流量,降低摩擦損失和水泵1的功率消耗,實現(xiàn)節(jié)油。同時,本發(fā)明可實現(xiàn)在滿足整車熱平衡的情況下,提升發(fā)動機正常工作水溫,降低摩擦,進而進一步降低油耗。
實施例二
本發(fā)明實施例對流量控制結構具體情況進行說明,如圖2所示,也可參見圖3,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應用于車輛冷卻系統(tǒng)的流量控制結構,所述流量控制結構包括:水溫傳感器6、控制結構與主閥結構,每條水流支路22中均設置有所述水溫傳感器6,所述主閥結構設置在每條水流支路22的出水口處,所述水溫傳感器6與所述控制結構、所述主閥結構依次連接;
工作時,所述水溫傳感器6將水流支路22的水溫信號發(fā)送至所述控制結構,所述控制結構控制所述主閥結構打開或關閉水流支路22;當所述主閥結構打開任意水流支路22時,所述水流支路22中的水通過所述主閥結構,依次進入水泵進口27、水泵渦室21、水泵。
其中,水流支路22可為圖1所示的暖風回水管路41、油冷器回水管路43、冷卻器回水管路42和散熱器的進水口管路;車輛冷卻系統(tǒng)的結構較為復雜,如其中的缸體、缸蓋與水流支路22、水泵渦室21與水泵連接并構成循環(huán),還包括膨脹水壺、散熱器等結構,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水流支路22的進水口一般連接散熱器出口,本發(fā)明目的在于將水流支路22的水流量進行智能控制,使其流入水泵的水流量可控,并最終調整冷卻系統(tǒng)的流量調配,減少或避免不必要的熱量或摩擦的損耗。水流支路22的數(shù)量可根據(jù)實際需要靈活設置,控制結構可采用智能控制等。
本發(fā)明提供的流量控制結構,通過水溫傳感器6將每條水流支路22的水溫信號分別發(fā)送至控制結構,控制結構根據(jù)該水溫信號靈活控制主閥結構打開或關閉各條水流支路22,從而實現(xiàn)對各條水流支路22流量分別進行靈活控制,實現(xiàn)按需調配,避免不必要的能耗損失。
如圖2所示,也可參見圖3,作為優(yōu)選,所述主閥結構包括主閥231和密封環(huán)232,每條水流支路22的出水口處均設置有所述密封環(huán)232,所述主閥231設置在每條水流支路22的出水口外部,所述主閥231通過旋轉,使得所述主閥231的入口通道與不同水流支路22的密封環(huán)232對接,實現(xiàn)所述水流支路22導通。
其中,主閥231本身為現(xiàn)有技術,當需要某水流支路22導通時,通過控制使主閥231旋轉一定角度,主閥231的入口通道即與該需要導通的水流支路22的密封環(huán)232對接密封,該水路支路即導通,水流通過入口通道進入主閥231,并從主閥231下部的出口233流至水泵進口27、水泵渦室21,然后經過水泵葉輪加壓后,從水泵出口流出,進入發(fā)動機缸體冷卻系統(tǒng)。
作為優(yōu)選,所述主閥231與密封環(huán)232之間為弧面密封。密封方式也可是球面密封。
如圖2所示,作為優(yōu)選,所述控制結構包括電機241和控制器,所述水溫傳感器6與所述控制器、所述電機241、所述主閥231依次連接。控制器可采用ecu控制器,其可單獨存在,也可集成到電機241的pic控制電路中,電機241和控制器的位置不限,可靈活調整。
如圖2所示,作為優(yōu)選,所述流量控制結構還包括上軸承251和下軸承252,所述上軸承251和所述下軸承252分別設置在所述主閥231上下兩側,用于限制所述主閥231的位置,保證主閥231轉動平順性,進而確保主閥231與各密封環(huán)232之間的密封,實現(xiàn)各水流支路22的導通或關閉。
如圖3所示,作為優(yōu)選,所述水流支路22設置有三條,分別為暖風回水管路41、油冷器回水管路43和冷卻器回水管路42。
作為優(yōu)選,所述水溫傳感器6的工作范圍為-40℃~120℃。
其中,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主要工作原理是布置在各水流支路22的水溫傳感器6把水溫信號實時反饋給控制器,然后控制器發(fā)送動作信號給電機241,由電機241帶動主閥231旋轉一定角度,實現(xiàn)主閥231側面各通道的開啟或關閉,進而調整各水流支路22的水流量,實現(xiàn)各水流支路22的冷卻需求,溫度控制范圍可覆蓋發(fā)動機所有工作區(qū)間。水溫傳感器6不斷的把當各水流支路22水溫變化情況反饋給控制器,進而反復運轉上述控制循環(huán),實現(xiàn)系統(tǒng)水溫的智能調節(jié)。
作為優(yōu)選,所述水泵渦室21與所述水泵通過定位銷和螺栓連接固定。本發(fā)明實施例將水泵渦室21與水泵裝配到一起,減少在其它部件上的安裝搭子,簡化結構設計,同時確保水泵性能的高效率發(fā)揮。
如圖2所示,也可參見圖3,作為優(yōu)選,所述流量控制結構還包括補水管28,所述補水管28一端與所述車輛冷卻系統(tǒng)的膨脹水壺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水泵進口27連接。補水管28連接膨脹水壺下端,為水泵補水,避免水泵運轉期間,瞬時的進水負壓過大,導致氣蝕現(xiàn)象發(fā)生,另外,還可以避免產生氣泡,從影響換熱效率。
如圖2所示,也可參見圖3,作為優(yōu)選,所述流量控制結構上還設置有常開的旁通孔26,所述旁通孔26與所述水泵進口27直接連通。
其中,旁通孔26常開,功能是當本發(fā)明把其它水流支路22都關閉時,水可通過此旁通孔26進入-水泵-缸體-缸蓋-缸體-旁通孔26,從而構成小循環(huán)回路,使冷卻系統(tǒng)內部水流動起來,小循環(huán)回路中也設置水溫傳感器6,通過水溫傳感器6顯示溫度,同時避免局部區(qū)域過熱。
實施例三
本發(fā)明實施例對水泵的具體情況進行詳細說明:如圖4所示,也可參見圖5,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離合式電控水泵,所述離合式電控水泵包括水泵本體、離合結構,所述離合結構包括驅動機構12、離合蹄片13、離合盤14與單向軸承16,所述驅動機構12設置在所述水泵本體的殼體11上,且所述驅動機構12與所述離合蹄片13連接,所述驅動機構12用于驅動所述離合蹄片13運動,所述離合盤14與所述水泵本體的軸承15連接,所述單向軸承16設置在所述水泵本體的軸承15與皮帶輪17之間,且所述單向軸承16的內圈161與所述水泵本體的軸承15連接,所述單向軸承16的外圈162與所述皮帶輪17連接;
工作時,所述驅動機構12驅動所述離合蹄片13與所述離合盤14貼合,且所述離合蹄片13與所述離合盤14面接觸。
其中,水泵本體為現(xiàn)有技術中的結構,其為離合式電控水泵的常規(guī)結構,如殼體11內部設置葉輪18、軸承15,軸承15與皮帶輪17配合等。本發(fā)明提供的離合式電控水泵,通過專門的驅動機構12直接驅動離合蹄片13與離合盤14面接觸,實現(xiàn)制動功能,大大提高了制動力矩,而離合蹄片13與離合盤14面接觸,對離合盤14制動效果明顯,同時,驅動機構12對離合蹄片13的行程可根據(jù)實際情況調整,當離合蹄片13的表面磨損后,通過驅動機構12對離合蹄片13進一步驅動,使其與離合盤14緊密貼合即可,并不影響其配合間隙,從而增長離合蹄片13使用壽命,即使更換也只更換離合蹄片13就行,不用進行部件整體更換,降低成本;另外,通過單向軸承16實現(xiàn)皮帶輪17與離合盤14之間的接合與分離,單向軸承16的結構使得二者的吸合穩(wěn)定牢固,可靠性大大提高。
作為優(yōu)選,所述驅動機構12為盤式液壓制動器或者電動制動器。驅動機構12的實現(xiàn)方式有多種,可以是液壓、電動或者是其他動力驅動,只要實現(xiàn)對離合蹄片13的驅動即可。
如圖5所示,作為優(yōu)選,所述離合蹄片13設置有兩片,兩片所述離合蹄片13分別設置在所述離合盤14內外兩側,工作時,所述驅動機構12驅動所述離合蹄片13從內外兩側分別與所述離合盤14貼合。離合蹄片13的數(shù)量不限制,只要實現(xiàn)對離合盤14的穩(wěn)定貼合,并通過摩擦實現(xiàn)減速即可。
如圖4所示,作為優(yōu)選,所述離合蹄片13與所述水泵本體的軸承15的軸向平行。
作為優(yōu)選,所述離合蹄片13與所述水泵本體的軸承15的軸向垂直。
其中,離合蹄片13的設置方向,是基于與其配合的離合盤14設置方向的基礎上,以及實際水泵結構的需要而靈活設置的。
如圖6所示,作為優(yōu)選,所述單向軸承16包括內圈161、外圈162、撥叉166、彈性件164與摩擦件163,所述內圈161與外圈162同軸設置,且所述內圈161與外圈162的間距小于所述摩擦件163的最大外徑,所述內圈161的外壁上設置有凹槽165,所述摩擦件163設置在所述凹槽165中,所述彈性件164一端與所述內圈161的外壁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摩擦件163連接,所述撥叉166固定在所述內圈161的外壁上,且所述撥叉166與所述彈性件164位于所述摩擦件163相對兩側;在所述彈性件164的彈性作用下,所述摩擦件163與所述內圈161的外壁、所述外圈162的內壁、撥叉166均接觸。
作為優(yōu)選,所述摩擦件163為圓柱形滾柱,所述滾柱的軸線與所述內圈161的軸線平行。所述凹槽165底部與所述外圈162的內壁之間的距離,大于所述滾柱的直徑。所述彈性件164為彈簧。
作為優(yōu)選,所述離合式電控水泵還包括水封19,所述水封19設置在所述水泵本體的葉輪18與軸承15之間。
其中,本發(fā)明實施例中,離合蹄片13和的驅動結構安裝在殼體11上,可通過液壓活塞或電動或電磁機構實現(xiàn)對離合蹄片13的驅動,進而實現(xiàn)離合蹄片13共同夾緊(on)或松開(off)離合盤14,而離合盤14與水泵的軸承15通過過盈配合,壓裝在一起,離合盤14旋轉時,即可帶動水泵的軸承15轉動,進而帶動水泵的葉輪18轉動,通過水封19實現(xiàn)葉輪18側與軸承15密封環(huán)之間的密封。
皮帶輪17通過單向軸承16與離合盤14配合,具體工作時,皮帶輪17沿圖示方向順時針轉動時,其帶動外圈162轉動,此時,內圈161是不轉動的,皮帶輪17目的是要帶動水泵的軸承15、離合盤14一起運動,滾柱在彈簧彈力的作用下,滾至凹槽165的邊緣,即進入外圈162與內圈161之間,其與所述內圈161的外壁、所述外圈162的內壁均接觸,此時,滾柱與撥叉166也接觸,撥叉166位于滾柱的另一側,即與彈簧相對的一側,撥叉166同時對滾柱產生限制,該限制與彈簧彈力的方向相反;其中,內圈161與外圈162之間間隙的距離小于滾柱的直徑,故滾柱卡緊到外圈162和內圈161之間,彼此相對靜止不動,即可把皮帶輪17的轉動傳遞到離合盤14和軸承15上,進而帶動水泵整體進行運轉。
離合蹄片13和離合盤14處于常開狀態(tài),當需要對水泵的軸承15進行降速時,一種情況是首先對皮帶輪17進行降速,單向軸承16的外圈162相對于內圈161做逆時針轉動,外圈162會推動滾柱并產生向凹槽165中部運動的趨勢,之后外圈162與滾柱產生相對摩擦,實現(xiàn)外圈162和內圈161之間的相對運動,此時,可通過驅動機構12的作用,控制離合蹄片13壓緊離合盤14,降低離合盤14、水泵的軸承15的旋轉速度,直至與皮帶輪17同等速度;
另一種情況是,當皮帶輪17不需要降速時,可通過驅動機構12的作用,控制離合蹄片13壓緊離合盤14,使得離合盤14、及單向軸承16的內圈161進行降速,此時,與內圈161一同降速的撥叉166,會對滾柱產生一個與內圈161轉動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并帶動滾柱一同降速,滾柱同外圈162產生相對摩擦,并不影響與外圈162連接的皮帶輪17的轉動,內圈161與外圈162互不影響,即可實現(xiàn)降低甚至停止離合盤14、水泵的軸承15的旋轉。
以上依據(jù)圖式所示的實施例詳細說明了本發(fā)明的構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但本發(fā)明不以圖面所示限定實施范圍,凡是依照本發(fā)明的構想所作的改變,或修改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仍未超出說明書與圖示所涵蓋的精神時,均應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