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礦井溝道潰水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淺埋煤層礦井溝道洪水潰水水害防治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煤炭資源開發戰略西移,近些年,西部煤炭資源大規模開采中遇到的礦井水害問題日益突出。其中,在煤層埋藏較淺、地表溝道及其支溝發育的區域,煤層開采后上覆巖層中產生的垮落帶和裂縫帶會直達地表,在地表形成比較寬的裂縫,一旦遇到暴雨,就可能引發溝道洪水潰入井下而造成水害事故,因此在煤炭生產中需要研究過溝開采水害防治方法。目前,對過溝開采溝道洪水潰入井下的防治方法有多種,第一種方法為留設溝道防水煤柱而直接丟棄溝道下方煤炭資源;第二種方法為填埋溝道裂縫防止洪水潰入井下。第一種方法給采煤工作面布置造成較大困難,且會造成煤炭資源的浪費。第二種方法是在溝道產生裂縫后簡單填埋裂縫,不能保證裂縫填埋質量不高而在洪水作用下開裂潰水,也不能預防過溝開采過程中產生的未及時填埋裂縫的潰水,使礦井安全難于保障。鑒于以上缺陷,本發明提出一種淺埋煤層礦井溝道洪水潰水水害的防治方法,以克服上述技術問題,對淺埋煤層過溝開采水害防治工作具有實際指導意義。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淺埋煤層礦井溝道洪水潰水水害防治方法,方法步驟簡單,可提供淺埋煤層工作面回采前、回采時、回采結束后三個不同時期地表溝道洪水防治方法,既可減少煤炭資源開采過程中的不必要浪費,又能有效預防礦井水害,便于推廣使用。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淺埋煤層礦井溝道洪水潰水水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確定淺埋煤層工作面地表待修筑擋水圍堰上游溝道流域面積F:首先,實地勘探淺埋煤層工作面地表影響區域,確定待修筑擋水圍堰位置;然后,采用衛星地面遙感影像或地表高程數據確定地表分水嶺分布特征,確定淺埋煤層工作面地表待修筑擋水圍堰上游的匯水范圍并獲取待修筑擋水圍堰上游的溝道流域面積F;
步驟二、根據公式計算重現期為N年的待修筑擋水圍堰上游洪水流量QN,其中,δ為步驟一中地表開采區域綜合參數,α為重現期N的指數,β為流域面積F的指數,為待修筑擋水圍堰上游溝道流域形狀系數且γ為待修筑擋水圍堰上游溝道流域形狀系數的指數,l為實地探測的待修筑擋水圍堰上游溝道流域主溝道長度,HxN為對應地表開采區域重現期N年x小時的降雨量,η為降雨量H的指數;
步驟三、獲取礦井地表溝道常態洪水流量Q':根據步驟二中重現期為N年的待修筑擋水圍堰洪水流量QN估算礦井溝道常態洪水流量Q',其中,礦井溝道常態洪水流量Q'滿足:Q'<QN;
步驟四、待修筑擋水圍堰導水管道的構建以及擋水圍堰的修筑:首先,根據步驟三中礦井溝道常態洪水流量Q'且構建待修筑擋水圍堰導水管道,其中,D為管道直徑,v為待修筑擋水圍堰中導水管道水流流速且C1為管道謝才系數且R1為管道水力半徑且n1為管道粗糙度,J1為管道水力坡度且h1為管道兩端水位差,L1為管道長;然后,根據確定的礦井溝道常態洪水流量Q'以及待修筑擋水圍堰導水管道尺寸在溝道內修筑鋪設有導水管道的擋水圍堰;
步驟五、修筑臨時人工導流明渠:在淺埋煤層工作面回采前,在與所述擋水圍堰連接的下游采用沙土袋修筑內側坡降比為1:1的臨時人工導流明渠,過程如下:
步驟501、根據公式計算臨時人工導流明渠過水斷面面積A,其中,v'為實測臨時人工導流明渠最大過水斷面洪水流速;
步驟502、根據公式計算臨時人工導流明渠水力半徑其中,n2為臨時人工導流明渠粗糙系數,J2為臨時人工導流明渠水力坡度且h2為臨時人工導流明渠兩端水位差,L1為臨時人工導流明渠長,C2為臨時人工導流明渠謝才系數;
步驟503、根據公式計算臨時人工導流明渠濕周Pw;
步驟504、根據公式計算臨時人工導流明渠有效底寬L3、臨時人工導流明渠有效頂寬L4和臨時人工導流明渠有效高度h3;
步驟505、將自然河道向下開挖,并將挖出的土方一部分按步驟504中所計算的臨時人工導流明渠尺寸堆積到河道兩岸,另外部分裝成沙土袋;
步驟506、在河道內鋪設防滲土工布并將步驟505中裝好的沙土袋分兩層堆積在防滲土工布上,修筑臨時人工導流明渠;
步驟六、填充裂縫:在淺埋煤層工作面回采過程中,對溝道中出現的裂縫進行填充;
步驟七、修筑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在淺埋煤層工作面回采結束后,在溝道修筑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
上述的一種淺埋煤層礦井溝道洪水潰水水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四中所述導水管道為PVC雙壁波紋管,所述PVC雙壁波紋管的管道粗糙度n1為0.008~0.009。
上述的一種淺埋煤層礦井溝道洪水潰水水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七中修筑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實地查看臨時人工導流明渠所處的地理位置,當臨時人工導流明渠所處位置一邊是田地,另一邊是原有天然河道時,執行步驟71;當臨時人工導流明渠所處河道上時,執行步驟72;
步驟71、實地查看臨時人工導流明渠防水,當淺埋煤層工作面回采結束后,臨時人工導流明渠防水作用未受破壞,將臨時人工導流明渠作為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重新加高修筑臨時人工導流明渠并對另一邊原有天然河道進行填壓改造;當淺埋煤層工作面回采結束后,臨時人工導流明渠防水作用已被破壞,拆除臨時人工導流明渠,在修筑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前需將臨時人工導流明渠防移除或移至河道邊上,對臨時人工導流明渠所占用的河道裂縫進行修復夯實,修筑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
步驟72、實地查看臨時人工導流明渠防水,當淺埋煤層工作面回采結束后,臨時人工導流明渠防水未受破壞,將臨時人工導流明渠作為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當淺埋煤層工作面回采結束后,臨時人工導流明渠防水被破壞,拆除臨時人工導流明渠,在修筑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前需將臨時人工導流明渠防移除或移至河道邊上;然后,將自然河道向下開挖,對河道內形成的裂縫進行修復夯實,修筑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
上述的一種淺埋煤層礦井溝道洪水潰水水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72中對河道內形成的裂縫進行修復夯實并修筑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時,首先,采用沙袋、樹枝和石塊作為骨架,再用沙土填充夯實,修復河道內形成的裂縫;然后,將挖出土方一部分堆積到河道兩岸,另外部分裝成沙土袋,在河道內鋪設第一層防滲土工布,在第一層防滲土工布上面堆積第一層沙土袋,再在第一層沙土袋上鋪設第二層防滲工程布,在第二層防滲土工布上堆積第二層沙土袋,形成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
上述的一種淺埋煤層礦井溝道洪水潰水水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72中對河道內形成的裂縫進行修復夯實并修筑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時,首先,采用沙袋、樹枝和石塊作為骨架,再用沙土填充夯實,修復河道內形成的裂縫;然后,鋪設三合土河床,所述三合土河床中三合土采用泥土、熟石灰和沙,泥土、熟石灰和沙依次的配比比例為1:3:6。
上述的一種淺埋煤層礦井溝道洪水潰水水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72中對河道內形成的裂縫進行修復夯實并修筑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時,首先,采用沙袋、樹枝和石塊作為骨架,再用沙土填充夯實,修復河道內形成的裂縫;然后,依次鋪設膨潤土、黏土和碎石層,從溝底至兩邊回填沙土且分層進行機械或人工夯實,所述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為弧形結構。
上述的一種淺埋煤層礦井溝道洪水潰水水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71中對臨時人工導流明渠所占用的河道內形成的裂縫進行修復夯實并修筑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時,過程如下:
步驟I、測量臨時人工導流明渠所占用的河道內形成的裂縫寬度:當該裂縫寬度大于0.2m時,執行步驟II;當該裂縫寬度在0.02m~0.2m時,執行步驟III;當該裂縫寬度小于0.02m時,執行步驟IV;
步驟II、在臨時人工導流明渠所占用的河道內向下開挖深度大于1m,用礦井產生的煤矸石、沙袋和大石塊作為骨架來進行充填,再用黃土填充夯實,形成襯墊層且所述襯墊層深度不小于0.2m;在所述襯墊層上用三七土進行充填夯實,所述三七土采用泥土和熟石灰,泥土和熟石灰的配比比例為7:3,形成防滲層且所述防滲層深度不小于0.5m;在所述防滲層上用該裂縫區兩側的黃土來填充夯實,形成表土層且所述表土層深度不小于0.3m;
步驟III、在臨時人工導流明渠所占用的河道內向下開挖深度大于0.6m,用樹枝和石塊作為骨架,再用黃土填充夯實,形成襯墊層且所述襯墊層深度不小于0.2m;在所述襯墊層上用三七土進行充填夯實,所述三七土采用泥土和熟石灰,泥土和熟石灰的配比比例為7:3,形成防滲層且所述防滲層深度不小于0.3m;在所述防滲層上用該裂縫區兩側的黃土來填充夯實,形成表土層且所述表土層深度不小于0.1m;
步驟IV、采用黃土填充夯實,再在夯實的黃土上鋪設三七土進行充填夯實,所述三七土采用泥土和熟石灰,泥土和熟石灰的配比比例為7:3。
上述的任意一種淺埋煤層礦井溝道洪水潰水水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七中修筑的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與臨時人工導流明渠尺寸相同。
上述的任意一種淺埋煤層礦井溝道洪水潰水水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四中所述導水管道和步驟五中所述臨時人工導流明渠的進水端均設置有用于阻擋洪水夾帶雜物的篦子。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1、本發明通過衛星地面遙感影像或地表高程數據在對淺埋煤層工作面回采前參數進行詳細分析,確定出待修筑擋水圍堰上游溝道流域面積,并通過歷年水文資料估算出該區域的降水量,構筑一個可承載該區域洪水量的擋水圍堰,安全可靠,便于推廣使用。
2、本發明修筑的臨時人工導流明渠對地表溝道流水可進行有效疏導,防治流水潰入井下,經濟合理,施工周期短;在工作面回采時對地表裂縫進行實時填充,操作安全可行,且為修筑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做好一個基礎,可減少后期工作量,效果好。
3、本發明在淺埋煤層工作面回采結束后修筑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且可根據實際的地理環境,選擇適合該區域的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結構,環保美觀,動態設計與動態施工,一勞永逸,方法步驟簡單有效。
綜上所述,本發明設計新穎合理,方法步驟簡單,可提供淺埋煤層工作面回采前、回采時、回采結束后三個不同時期地表溝道洪水防治方法,既可減少煤炭資源開采過程不必要的浪費,且其操作安全可行、經濟合理,動態設計與動態施工,效果好,便于推廣使用。
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方法流程框圖。
圖2為本發明擋水圍堰與臨時人工導流明渠的位置關系俯視圖。
圖3為本發明擋水圍堰的正視圖。
圖4為圖3的側視圖。
圖5為本發明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擋水圍堰; 2—排水渠; 3—臨時人工導流明渠;
8—導水管道; 9—防滲層; 16—沙土袋;
17—防滲土工布; 19—土層; 20—三合土;
25—膨潤土; 26—黏土; 28—沙土;
29—碎石層; 30—基巖層。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發明淺埋煤層礦井溝道洪水潰水水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確定淺埋煤層工作面地表待修筑擋水圍堰上游溝道流域面積F:首先,實地勘探淺埋煤層工作面地表影響區域,確定待修筑擋水圍堰位置;然后,采用衛星地面遙感影像或地表高程數據確定地表分水嶺分布特征,確定淺埋煤層工作面地表待修筑擋水圍堰上游的匯水范圍并獲取待修筑擋水圍堰上游的溝道流域面積F;
步驟二、根據公式計算重現期為N年的待修筑擋水圍堰上游洪水流量QN,其中,δ為步驟一中地表開采區域綜合參數,α為重現期N的指數,β為流域面積F的指數,為待修筑擋水圍堰上游溝道流域形狀系數且γ為待修筑擋水圍堰上游溝道流域形狀系數的指數,l為實地探測的待修筑擋水圍堰上游溝道流域主溝道長度,HxN為對應地表開采區域重現期N年x小時的降雨量,η為降雨量H的指數;
本實施例中,查當地的水文手冊確定不同地表特征區域的綜合參數,其中,降雨量H的指數η為降雨量H3的指數,見表1。
表1
步驟三、獲取礦井地表溝道常態洪水流量Q':根據步驟二中重現期為N年的待修筑擋水圍堰洪水流量QN估算礦井溝道常態洪水流量Q',其中,礦井溝道常態洪水流量Q'滿足:Q'<QN;
所述礦井溝道常態洪水流量Q'為針對降雨量小且持續時間長的溝道常態洪水流量,可根據當地的水文手冊記錄的地表開采區域的地表開采區域綜合參數確定。
步驟四、待修筑擋水圍堰導水管道的構建以及擋水圍堰的修筑:首先,根據步驟三中礦井溝道常態洪水流量Q'且構建待修筑擋水圍堰導水管道8,其中,D為管道直徑,v為待修筑擋水圍堰中導水管道8水流流速且C1為管道謝才系數且R1為管道水力半徑且n1為管道粗糙度,J1為管道水力坡度且h1為管道兩端水位差,L1為管道長;然后,根據確定的礦井溝道常態洪水流量Q'以及待修筑擋水圍堰導水管道尺寸在溝道內修筑鋪設有導水管道的擋水圍堰1;
如圖3和圖4所示,實際使用中,在擋水圍堰1上設置待修筑擋水圍堰導水管道8用于排放降雨量小且持續時間長的溝道常態洪水流量,修筑導水管道8時在擋水圍堰1內鋪設防滲層9,起到有效阻止流水滲漏的作用;在待修筑擋水圍堰上開有排水渠2用于將大流量洪水泄放并通過臨時人工導流明渠進行疏導,避免洪水超過一定的安全高度,造成擋水圍堰決堤。
本實施例中,步驟四中所述導水管道8為PVC雙壁波紋管,所述PVC雙壁波紋管的管道粗糙度n1為0.008~0.009。
步驟五、修筑臨時人工導流明渠:在淺埋煤層工作面回采前,在與所述擋水圍堰1連接的下游采用沙土袋16修筑內側坡降比為1:1的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過程如下:
如圖2所示,在擋水圍堰1連接的下游修筑臨時人工導流明渠,將擋水圍堰1圍擋起來的洪水排引至安全區域,避免造成淺埋煤層礦井溝道工作面進水。
步驟501、根據公式計算臨時人工導流明渠過水斷面面積A,其中,v'為實測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最大過水斷面洪水流速;
步驟502、根據公式計算臨時人工導流明渠水力半徑其中,n2為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粗糙系數,J2為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水力坡度且h2為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兩端水位差,L1為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長,C2為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謝才系數;
本實施例中,將臨時人工導流明渠修筑至所選的安全區域時,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的長度可實際測量,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兩端水位差h2和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水力坡度J2均采用平均值,可方便獲取,因此可得臨時人工導流明渠水力半徑R2。
步驟503、根據公式計算臨時人工導流明渠濕周Pw;
步驟504、根據公式計算臨時人工導流明渠有效底寬L3、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有效頂寬L4和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有效高度h3;
實際修筑時,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采用內側坡降比為1:1的坡面,通過臨時人工導流明渠濕周Pw和臨時人工導流明渠過水斷面面積A可直接計算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的斷面參數。
步驟505、將自然河道向下開挖,并將挖出的土方一部分按步驟504中所計算的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尺寸堆積到河道兩岸,另外部分裝成沙土袋16;
步驟506、在河道內鋪設防滲土工布17并將步驟505中裝好的沙土袋16分兩層堆積在防滲土工布17上,修筑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
實際修筑中,開挖土層19修筑滿足步驟五中參數的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達到排水能力,所述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針對降雨量大且持續時間長的洪水流量,安全可靠。
步驟六、填充裂縫:在淺埋煤層工作面回采過程中,對溝道中出現的裂縫進行填充;
步驟七、修筑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在淺埋煤層工作面回采結束后,在溝道修筑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
本實施例中,步驟七中修筑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實地查看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所處的地理位置,當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所處位置一邊是田地,另一邊是原有天然河道時,執行步驟71;當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所處河道上時,執行步驟72;
本實施例中,根據實際地形實際環境構建適合該開采區域的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方法全面,步驟完善。
步驟71、實地查看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防水,當淺埋煤層工作面回采結束后,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防水作用未受破壞,將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作為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重新加高修筑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并對另一邊原有天然河道進行填壓改造;當淺埋煤層工作面回采結束后,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防水作用已被破壞,拆除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在修筑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前需將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防移除或移至河道邊上,對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所占用的河道裂縫進行修復夯實,修筑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
實際修筑過程中,當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所處位置靠近田地時,為了防止洪水期洪水流入田地,危害收成,不管原有的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是否保存完好,或出現裂縫,均必須重新修筑導流工程,對原有河堤進行加高。
步驟72、實地查看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防水,當淺埋煤層工作面回采結束后,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防水未受破壞,將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作為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當淺埋煤層工作面回采結束后,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防水被破壞,拆除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在修筑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前需將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防移除或移至河道邊上;然后,將自然河道向下開挖,對河道內形成的裂縫進行修復夯實,修筑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
實際修筑過程中,若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防水未受破壞,可繼續使用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減少修筑的工作量,經濟合理。
如圖5所示,本實施例中,步驟72中對河道內形成的裂縫進行修復夯實并修筑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時,首先,采用沙袋、樹枝和石塊作為骨架,再用沙土填充夯實,修復河道內形成的裂縫;然后,將挖出土方一部分堆積到河道兩岸,另外部分裝成沙土袋16,在河道內鋪設第一層防滲土工布17,在第一層防滲土工布17上面堆積第一層沙土袋16,再在第一層沙土袋16上鋪設第二層防滲工程布,在第二層防滲土工布17上堆積第二層沙土袋16,形成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
如圖5所示,步驟72中對河道內形成的裂縫進行修復夯實并修筑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時,首先,采用沙袋、樹枝和石塊作為骨架,再用沙土填充夯實,修復河道內形成的裂縫;然后,鋪設三合土河床,所述三合土河床中三合土20采用泥土、熟石灰和沙,泥土、熟石灰和沙依次的配比比例為1:3:6。
本實施例中,步驟七中修筑的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與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尺寸相同,根據前期設計計算,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與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尺寸相同已經可以對溝道流水進行有效的疏導,實際修建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排水能力不可小于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的排水能力。
如圖6所示,步驟72中對河道內形成的裂縫進行修復夯實并修筑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時,首先,采用沙袋、樹枝和石塊作為骨架,再用沙土填充夯實,修復河道內形成的裂縫;然后,依次鋪設膨潤土25、黏土26和碎石層29,從溝底至兩邊回填沙土28且分層進行機械或人工夯實,所述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為弧形結構。
實際修筑過程中,步驟七中修筑的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還可設計為弧形結構,弧形結構的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通過基巖層30承重,通過膨潤土25、黏土26和碎石層29依次鋪設,其中,最上面鋪設配級良好的碎石層29,達到防止水流淘刷的效果,且在實際修筑過程中弧形結構的修建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排水能力不可小于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的排水能力。
本實施例中,步驟71中對臨時人工導流明渠所占用的河道內形成的裂縫進行修復夯實并修筑永久性人工導流明渠時,過程如下:
步驟I、測量臨時人工導流明渠所占用的河道內形成的裂縫寬度:當該裂縫寬度大于0.2m時,執行步驟II;當該裂縫寬度在0.02m~0.2m時,執行步驟III;當該裂縫寬度小于0.02m時,執行步驟IV;
步驟II、在臨時人工導流明渠所占用的河道內向下開挖深度大于1m,用礦井產生的煤矸石、沙袋和大石塊作為骨架來進行充填,再用黃土填充夯實,形成襯墊層且所述襯墊層深度不小于0.2m;在所述襯墊層上用三七土進行充填夯實,所述三七土采用泥土和熟石灰,泥土和熟石灰的配比比例為7:3,形成防滲層且所述防滲層深度不小于0.5m;在所述防滲層上用該裂縫區兩側的黃土來填充夯實,形成表土層且所述表土層深度不小于0.3m;
步驟III、在臨時人工導流明渠所占用的河道內向下開挖深度大于0.6m,用樹枝和石塊作為骨架,再用黃土填充夯實,形成襯墊層且所述襯墊層深度不小于0.2m;在所述襯墊層上用三七土進行充填夯實,所述三七土采用泥土和熟石灰,泥土和熟石灰的配比比例為7:3,形成防滲層且所述防滲層深度不小于0.3m;在所述防滲層上用該裂縫區兩側的黃土來填充夯實,形成表土層且所述表土層深度不小于0.1m;
步驟IV、采用黃土填充夯實,再在夯實的黃土上鋪設三七土進行充填夯實,所述三七土采用泥土和熟石灰,泥土和熟石灰的配比比例為7:3。
本實施例中,襯墊層的穩定性和密實性是保證上部土層穩定的關鍵,防滲層的隔水性是保證防水效果的關鍵,在實際修筑過程中,保證施工質量是后期安全使用的前提。
本實施例中,步驟四中所述導水管道8和步驟五中所述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的進水端均設置有用于阻擋洪水夾帶雜物的篦子。
實際使用中,洪水潰水往往夾雜著上游沖擊下來的雜物,采用篦子防止阻擋洪水夾帶雜物,防止上游沖擊下來的雜物堵塞所述導水管道8或所述臨時人工導流明渠3,造成不必要的堵塞麻煩,導致排水不利所帶來的危害。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發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本發明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化,均仍屬于本發明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