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金屬礦山巖層降溫,尤其涉及一種熱水地熱型巷道降溫裝置。
背景技術:
1、隨著金屬礦山深度不斷加深,深部巖層中的巖層水溫度逐漸增高,溫度高達50℃至70℃,當礦山生產過程中遇到斷層或較大裂隙帶時,地下熱水沿斷層裂隙帶上升,通過巷道或采場圍巖的裂隙噴涌至工作面,造成工作面空氣溫度升高,濕度增大,嚴重影響礦山安全高效生產。目前,礦山大多采用注漿封堵方法,對斷層裂隙帶進行封堵,減少深循環地下熱水的上涌,但由于斷層帶范圍較大、裂隙發育復雜、水壓過高等原因,導致封堵效果不佳,熱環境改善不明顯。
2、有鑒于此,有必要設計一種熱水地熱型巷道降溫裝置,以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1、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熱水地熱型巷道降溫裝置,通過對斷層裂隙帶以“注冷水-排熱水”的方式進行降溫。
2、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熱水地熱型巷道降溫裝置,包括:設置在巷道圍巖處的噴漿材料、沿著巷道的工作面的推進方向鉆設的若干個鉆孔、一端與所述鉆孔連通的排水管、一端與所述鉆孔連通的高壓注水管、與所述高壓注水管的另一端連接的乳化液泵機組、與所述乳化液泵機組的另一端連接的制冷機組;若干個所述鉆孔包括注水孔、排水孔;所述注水孔與所述排水孔交替布置;所述注水孔與所述高壓注水管連接;所述排水孔與所述排水管連接;其中,所述乳化液泵機組將添加有支撐劑的水注入所述鉆孔中;所述乳化液泵機組將所述制冷機組制出的冷水注入所述注水孔;所述注水孔中的高壓冷水將斷層裂隙帶內的熱水壓至所述排水孔;通過對所述鉆孔進行“注冷水-排熱水”,對熱水地熱型巷道降溫。
3、進一步地,所述制冷機組的另一端與中段水倉連接。
4、進一步地,所述中段水倉與所述制冷機組通過供水管一連接。
5、進一步地,所述供水管一上設置有過濾器。
6、進一步地,所述制冷機組與所述乳化液泵機組通過供水管二連接。
7、進一步地,所述噴漿材料的厚度不小于10cm。
8、進一步地,所述排水管的另一端與所述中段水倉連接。
9、進一步地,所述鉆孔的延伸方向與所述斷層裂隙帶中節理角度垂直。
10、進一步地,所述排水管與所述高壓注水管均位于所述噴漿材料和巷道之間。
11、進一步地,所述的熱水地熱型巷道降溫裝置,還包括:設置在所述鉆孔的孔口的封堵器。
12、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熱水地熱型巷道降溫裝置,通過先對巷道圍巖進行噴漿加固,提高巷道穩定性,封堵表面裂隙,減少熱水涌水量;其次,借助乳化液泵機組將含有支撐劑的水注入斷層裂隙帶,將斷層裂隙帶內的微裂隙擴展貫通;最后,將鉆孔交替布置為注水孔和排水孔,將高壓冷水注入巖層,對巖層裂隙內的熱水中和降溫,并將熱水壓至排水孔,并利用排水管將熱水排至中段水倉,如此減少熱水對巷道溫度和濕度的影響,起到降溫目的。
1.一種熱水地熱型巷道降溫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在巷道圍巖處的噴漿材料、沿著巷道的工作面的推進方向鉆設的若干個鉆孔、一端與所述鉆孔連通的排水管、一端與所述鉆孔連通的高壓注水管、與所述高壓注水管的另一端連接的乳化液泵機組、與所述乳化液泵機組的另一端連接的制冷機組;若干個所述鉆孔包括注水孔、排水孔;所述注水孔與所述排水孔交替布置;所述注水孔與所述高壓注水管連接;所述排水孔與所述排水管連接;其中,所述乳化液泵機組將添加有支撐劑的水注入所述鉆孔中;所述乳化液泵機組將所述制冷機組制出的冷水注入所述注水孔;所述注水孔中的高壓冷水將斷層裂隙帶內的熱水壓至所述排水孔;通過對所述鉆孔進行“注冷水-排熱水”,對熱水地熱型巷道降溫。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水地熱型巷道降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機組的另一端與中段水倉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熱水地熱型巷道降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段水倉與所述制冷機組通過供水管一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熱水地熱型巷道降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管一上設置有過濾器。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水地熱型巷道降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機組與所述乳化液泵機組通過供水管二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水地熱型巷道降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噴漿材料的厚度不小于10cm。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熱水地熱型巷道降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的另一端與所述中段水倉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水地熱型巷道降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鉆孔的延伸方向與所述斷層裂隙帶中節理角度垂直。
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熱水地熱型巷道降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與所述高壓注水管均位于所述噴漿材料和巷道之間。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水地熱型巷道降溫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在所述鉆孔的孔口的封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