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循環泵,涉及一種給排水應用設備,一種新型單級離心泵。
背景技術:
目前水泵行業中所生產的循環泵,主要是分兩種型式,一種是以水泵效率為第一指標,將水泵的葉輪吸入口比值設定的較小,以保證水泵在運行中進入葉輪的介質有較高的流速,取得較高的水泵效率,但水泵的抗汽蝕性能相對較差,水泵在運行中易產生振動,水泵運行穩定性較差,葉輪和機組使用壽命相對較小。另一種型式主要是水泵抗蝕性能為主要是設計指標,將葉輪吸入口比值設定成較大,將水泵進流體的流動模式為汶流,使得介質進入葉輪后有著較平穩的流速,從而可以保證水泵運行中有著較好的抗汽蝕性能,但由于介質進入水泵葉輪時流速度較低,因而水泵效率受到不小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據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發明了1、一種新型循環泵,包括電機、泵體、葉輪、聯軸器、驅動軸、水泵吸入口、水泵出水口、水泵壓水室,電機安裝在泵體的上方,葉輪安裝在泵體的內部,電機通過聯軸器連接驅動軸,泵體的兩側分別安裝有水泵吸入口、水泵出水口,在葉輪的一側與泵體間形成水泵壓水室,其特征在于:在葉輪的下方安裝進水整流板、葉輪的外側安裝水泵吸入口環。
優選地所述的進水整流板呈雙渦殼形。
優選地所述進水整流板為鑄件。
優選地所述進水整流板的中間一體成型一個隔水板。
優選地所述的隔水板的一端為平滑過渡結構。
優選地所述的水泵吸入口環嵌套在葉輪上。
主要采用在葉輪的下方安裝進水整流板、在葉輪的外側安裝水泵吸入口環的方式將對于水泵的抗汽蝕性能從水泵葉輪改變到水泵泵體上,在不增加葉輪的口環吸入比的前提下,改善水泵葉輪進條件。將泵的體與葉輪吸入口之間的流道設計成雙渦殼形式,在水泵葉輪設計成高效率葉輪,即水泵葉輪吸入口采用較高的流速情況下,通過水泵泵體雙流道將進入葉輪的流態作整流處理,將無規則的流態轉化為層流進入水泵葉輪,使得水泵在不改變其較高的性能基礎上,優化了水泵的抗汽蝕性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圖2是A-A方向進水整流板的局部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如圖1所示,1為泵體;2為電機;3為聯軸器;4為驅動軸;010為水泵吸入口、020為進水整流板;030為吸水環;040為葉輪;050為壓水室、060為出水口。具體工作原理為:水流在進入吸入口010時,由于受外界水壓作用,水流呈旋轉式向泵體1內流動,經過進水整流板020后,由于進水整流板020橫向引導,旋轉式的水流呈有規則的層流順利地流向葉輪040的吸入口,從而降低了汽蝕產生的可能,水流經葉輪040增壓后再進入水泵壓水室050后出水導流后,再經出水口060輸送到用戶端。吸入口環030可以有效保護泵體,用于泵體在汽蝕產生時,保護泵體,并可在裝配時適時調節葉輪與泵體的間隙,提高水泵的使用的可靠性。
如圖2所示,該結構為020進水整流板在A-A方向的局部視圖,在一端設置一個設置平滑過渡結構,用于減少水流在流動過程中產生汽蝕對于泵體的損壞。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