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制鞋機械領域技術,尤其是指一種壓底機側壓組之驅動裝置及壓底機,具體指一種以液壓油驅動實現快速啟動之壓底機側壓組之驅動裝置。
背景技術:
1、在制鞋過程中,通常使用壓底機進行鞋底與鞋面的黏著作業。如臺灣第m557534號發明專利所公告的壓底機,在壓底前需要先驅動左右兩側的側壓組相對夾持鞋底的側邊,再黏著鞋面。而習知側壓組設有多支油壓桿,所述些油壓桿沿著鞋底側邊排列,且每一油壓桿的前端各設有一加壓塊。
2、習知壓底機之油壓桿主要受加壓的液壓油產生的推力而移動。各油壓桿之驅動端對應穿設在一油壓腔室內,其驅動端與油壓腔室之間抵接一彈簧。油壓腔室則以油管連通油箱,油箱外部連接一加壓裝置。使用時,需先啟動加壓機對油箱內部加壓達到預設壓力值后,油箱內的液壓油在壓力作用下經油管流向各油壓腔室,對各油壓桿的驅動端產生推力,各油壓桿沿推力方向移動并壓縮彈簧,令加壓塊抵壓在鞋底側邊以夾持鞋底。此時加壓裝置需持續運轉維持油箱內部壓力,令各油壓桿維持在夾持狀態。黏著鞋面后,加壓機停止運作,油箱內壓力降低,液壓油沿油管回流至油箱,而油壓桿在彈簧的彈性回復力作用下帶動各加壓塊復位。
3、然,每完成一次作業再進行下一次加工時,需等待加壓裝置對油箱重新加壓至設定值方可置入鞋底,導致加工時程拉長,且作業時加壓裝置需持續加壓運轉,耗能大。供油路線復雜卻只能單向驅動油壓桿移動伸長,無法輔助復位。因此需在各油壓缸之驅動端及油壓腔室之間設置一彈簧輔助復位,導致裝置組裝部件繁多,既不符合生產成本,也不便于日常維護。
4、因此,需要研究出一種新的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1、有鑒于此,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壓底機側壓組之驅動裝置及壓底機,其能以油路控制側壓組之側壓塊伸出夾持及復位,實現精準加壓,且無需持續加壓減少耗能;
2、其次要目的提供一種壓底機側壓組之驅動裝置及壓底機,其以驅動組驅動油壓缸對驅動油路加壓令各側壓塊伸出推抵鞋底,再加壓復位油路令各側壓塊復位,油路設計簡單,容易維護;
3、其再一目的提供一種壓底機側壓組之驅動裝置及壓底機,其以控制驅動組驅動油壓缸組之活塞桿之行程,精準控制施加于驅動油路及復位油路的壓力;
4、其又一目的提供一種壓底機側壓組之驅動裝置及壓底機,其將液壓油分別封存于驅動油路及復位油路中,無需額外加壓輸送液壓油至油路,縮短啟動時間,減少耗能。
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之技術方案:
6、一種壓底機側壓組之驅動裝置,包括有:
7、一驅動組,具有一動力馬達,所述動力馬達之驅動端連接一導桿;
8、一油壓缸組,具有一可容納液壓油之缸體及一活塞桿,所述缸體之一端設有一第一接口,所述缸體另一端設一第二接口,俾供液壓油流出及回流;所述活塞桿之一端位于所述缸體內,所述活塞桿另一端穿出所述缸體外以一導引塊與所述導桿連接,以供帶動所述活塞桿沿所述缸體之軸向方向往復移動;
9、二側壓組,對稱設于一置物臺之兩側,各所述側壓組具有復數側壓塊,各所述側壓組以一驅動油路連接所述第一接口,并以一復位油路連接于所述第二接口,且所述驅動油路及所述復位油路分別連通各側壓塊,所述驅動油路及所述復位油路內均充滿液壓油;
10、當所述動力馬達驅動所述導桿帶動所述活塞桿往第一接口方向移動時,所述驅動油路內之液壓油被推擠產生壓力進而驅動各側壓塊移動伸出,同時所述復位油路內之液壓油回流至所述缸體內;當所述動力馬達驅動所述導桿帶動所述活塞桿往第二接口方向移動時,所述復位油路內之液壓油被推擠產生壓力進而將各所述側壓塊回推復位,而所述驅動油路內之液壓油則經第一接口回流至所述缸體內,透過所述活塞桿往復移動對所述驅動油路或所述復位油路加壓,以驅動所述些側壓塊伸縮移動。
11、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動力馬達為伺服馬達。
12、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導桿為一螺桿。
13、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導引塊之一端設有一螺孔以供螺接于所述導桿,其另一端則固接所述活塞桿。
14、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缸體鄰近所述活塞桿之一端設有一固定座,以供組設所述驅動組,且所述固定座內設有一連通所述第二接口及所述缸體內部之通道。
15、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動力馬達之驅動端與所述導桿之間組接一減速機,所述動力馬達透過所述減速機驅動所述導桿轉動。
16、一種壓底機,其應用有如前面任一項所述的壓底機側壓組之驅動裝置。
17、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具體而言,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過一驅動組、一油壓缸組、二側壓組的設置,在驅動油路及回復油路內從滿液壓油,而以油壓缸組作為驅動油路及回復油路的加壓源及液壓油容納空間,活塞桿移動即可對其中一油路加壓而對另一油路釋壓,進而由受加壓油路對各側壓塊作動,無需等待油箱加壓完成后方可輸送液壓油,縮短啟動時間,且以螺桿螺合連接一導引塊并由所述導引塊帶動所述活塞桿移動,可定位活塞桿的位置以維持各油路所需壓力,無需持續運作驅動組,可即開即用,明顯降低能耗;
18、其次是,利用伺服馬達透過減速機控制螺桿轉動的速率,從而精準控制所述活塞桿移動位置,以調整對驅動油路及復位油路所施加的壓力,實現精準施壓,以適配夾持不同尺寸鞋底;
19、再者是,透過活塞桿移動加壓驅動油路即可驅動各側壓塊伸出抵壓固定鞋底,再反向移動加壓復位油路即可回推各側壓塊復位,無需額外增設組件即可控制各側壓塊伸縮;
20、以及,由驅動油路及復位油路分別驅動各側壓塊伸出夾持及回推復位,無需額外增設復位組件,結構簡單,減少設備加工難度,便于日常維護。
21、為更清楚地闡述本發明的結構特征和功效,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來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1.一種壓底機側壓組之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底機側壓組之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馬達為伺服馬達。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底機側壓組之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桿為一螺桿。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底機側壓組之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引塊之一端設有一螺孔以供螺接于所述導桿,其另一端則固接所述活塞桿。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底機側壓組之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缸體鄰近所述活塞桿之一端設有一固定座,以供組設所述驅動組,且所述固定座內設有一連通所述第二接口及所述缸體內部之通道。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底機側壓組之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馬達之驅動端與所述導桿之間組接一減速機,所述動力馬達透過所述減速機驅動所述導桿轉動。
7.一種壓底機,其特征在于:應用有如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壓底機側壓組之驅動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