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新型千斤頂用油缸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機械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新型千斤頂用油缸。
背景技術:
在煤炭行業,液壓支架主要與采煤機、刮板輸送機等一系列綜采設備配套使用,完 成礦井采掘工作面的支護、自動放煤等任務,是煤炭企業建設高產高效安全礦井、實現采掘 機械化不可缺的關鍵設備。頂梁與掩護梁的升降靠千斤頂的液壓動作來實現。由于磨損和 銹蝕,千斤頂的缸筒內徑隨著磨損會逐漸變大,或者出現銹蝕麻坑或局部脹缸,從而導致整 架液壓支架失效。目前,針對缸筒的上述破壞現象,采取的復新技術主要是電鍍修復方法,其存在如 下缺陷由于長期使用造成油缸中間部分磨損量大、兩端磨損量小,電鍍修復無法消除同一 個油缸中間和兩端磨損量不同的缺陷;由于電鍍修復厚度最厚只能達到80微米,且鍍層加 厚容易起皮,油缸磨損超過一定限度后將無法修復、只能報廢;電鍍修復的油缸硬度和耐腐 蝕性低,使用壽命短,修復成本高。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耐磨性和耐腐蝕性優越、修復厚度范圍寬、使用壽 命長的新型千斤頂用油缸。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千斤頂用油缸,包括缸體, 缸體上設有油孔,油孔外設有油嘴,所述缸體內鑲嵌有缸套。所述缸體內腔一端設有倒角,倒角外側相鄰設有溝槽,另一端設有沉臺。所述缸套一端與設有倒角的缸體內壁相貼合。所述油孔內設有油管套。所述缸體上設有沉臺一端的外部設有錐形面。所述缸套一端與沉臺底部平齊。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下列有益效果1、缸體內鑲嵌有缸套,可以有效提高油缸內腔面的硬度和耐腐蝕性,解決了同一 個油缸不同部位磨損量不同無法彌補的難題;鑲嵌缸套的修復方法修復范圍寬,可修復電 鍍方法無法修復的超磨損量油缸,大大降低了油缸的報廢率;缸套的使用壽命在2年以上, 不僅使用壽命長,還大大節約了檢修時間和費用,減少了設備更換時間,節約了人力和物力。2、缸套一端與設有倒角的缸體內壁相貼合,以保護缸體的倒角部分免受損傷。3、本實用新型硬度高、耐腐蝕、耐磨損,事故率低,大大延長了使用壽命,節約檢修 時間和費用,且可重復修復,確保了煤礦正常、高效生產,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的新型千斤頂用油缸,其包括缸體1,在缸體1內鑲嵌有缸套2,由于缸 套2是薄壁件,故采用滾輪將缸體1和缸套2滾壓貼合成一體。穿過缸體1和缸套2設有 油孔3,用于流通液壓油,油孔3內設有油管套4,在缸體1外邊面上對應油孔3和油管套4 設置有油嘴5。在缸體1內腔一端設有倒角6,倒角6外側相鄰設有溝槽7,缸體1內腔另一 端設有沉臺8。缸套2 —端與沉臺8底部平齊,且通過環焊方法使缸體1和缸套2形成無縫 連接,密封性能好;紅套2另一端與設有倒角6的缸體1內壁相貼合,以保護缸體1的倒角 6部分免受損傷。在缸體1上設有沉臺8的一端外部設有錐形面9,用于裝配底座10后形 成缸體1與底座10的環焊區11,環焊區11與缸體1外表面保持平整。底座10上設有油孔 12,油孔12外端設有油嘴13,用于液壓油的流通。缸套2和油管套4均為不銹鋼材料,充分發揮了不銹鋼材料耐酸堿、耐腐蝕的優 點,大大增加了部件表面硬度,大大提高了部件表面粗糙度,提高了缸體1的使用壽命。缸套2的厚度可分為0. 6mm、0. 8mm、l. Omm和1. 2mm四種,修復范圍寬,大大降低了 油缸1的報廢率,且缸套2的使用壽命在2年以上,使用壽命長。倒角6的角度為15°,錐形面9的錐度為45°。
權利要求一種新型千斤頂用油缸,包括缸體,缸體上設有油孔,油孔外設有油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缸體內鑲嵌有缸套。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千斤頂用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缸體內腔一端設有倒角, 倒角外側相鄰設有溝槽,另一端設有沉臺。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千斤頂用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缸套一端與設有倒角的 缸體內壁相貼合。
4.如權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新型千斤頂用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孔內設有油管套。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千斤頂用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缸體上設有沉臺一端的 外部設有錐形面。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千斤頂用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缸套一端與沉臺底部平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千斤頂用油缸,包括缸體,缸體上設有油孔,油孔外設有油嘴,所述缸體內鑲嵌有缸套。缸體內鑲嵌有缸套,可以有效提高油缸內腔面的硬度和耐腐蝕性,解決了同一個油缸不同部位磨損量不同無法彌補的難題;鑲嵌缸套的修復方法修復范圍寬,可修復電鍍方法無法修復的超磨損量油缸,大大降低了油缸的報廢率;缸套的使用壽命在2年以上,不僅使用壽命長,還大大節約了檢修時間和費用,減少了設備更換時間,節約了人力和物力。
文檔編號F16J10/02GK201723701SQ20102019904
公開日2011年1月26日 申請日期2010年5月21日 優先權日2010年5月21日
發明者萬建民, 梁鐵山, 葛艷輝, 趙恒 申請人:中平能化集團天工機械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