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盤式制動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536632閱讀:148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盤式制動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對例如汽車等車輛施加制動力的盤式制動器。
背景技術
設置于汽車等車輛的盤式制動器具有制動鉗本體、活塞及摩擦襯墊,其中,制動鉗本體在軸向上跨設在與車輪一同旋轉的制動盤外周側,活塞設置為能夠從該制動鉗本體向制動盤的軸向突出,并且在突出端部具有環狀接觸部,摩擦襯墊由該活塞向制動盤按壓(例如,參照專利文件I)。在車輛的駕駛員等進行制動操作時,例如利用來自外部的液壓供給使活塞滑動位移到制動盤側,用該活塞將摩擦襯塾向制動盤按壓,由此對該制動盤施加制動力。 然而,在制動器工作時,對從摩擦襯墊施加到制動盤上的載荷(面壓力)而言,制動盤的旋轉方向入口側(轉入側)容易大于旋轉方向出口側(轉出側)。在專利文件I所記載的盤式制動器中,在摩擦襯墊的背面與活塞之間設置有由金屬板等形成的墊板。在墊板中與活塞的環狀接觸部抵接的部位設置有細長的切口部,用該切口部來調整摩擦襯墊對制動盤施加的面壓力。具體而言,切口部配置在墊板中車輛前進時的制動盤旋轉方向入口側的部位,在該部位使載荷下降。由此,能夠降低從活塞的環狀接觸部施加到摩擦襯墊的制動盤旋轉方向入口側的載荷,從而能夠抑制摩擦襯墊(的襯板)的不均勻磨損,并且抑制制動噪聲和振動。專利文件I :日本特開平10 - 122277號公報但是,例如在活塞(環狀接觸部)的外徑(直徑)小于墊板的徑向長度和周向長度的情況下,如果只在墊板上設置細長的切口部,則存在活塞以切口部的周邊為支點傾斜的可倉泛。此時,存在來自活塞的載荷集中在成為支點的部分,使從活塞施加到摩擦襯墊的載荷變得不均勻的可能。其結果是,存在摩擦襯墊容易產生不均勻磨損,隨著時間的過去發生振動等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盤式制動器,能夠減少制動噪聲、摩擦襯墊的不均勻磨損及振動等,從而提高性能。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盤式制動器,包括制動鉗本體、活塞、摩擦襯墊、墊板,其中,制動鉗本體跨設在與車輛的車輪一同旋轉的制動盤的外周上,活塞設置為能夠從該制動鉗本體向所述制動盤的軸向突出且突出端部具有環狀接觸部,摩擦襯墊由該活塞向所述制動盤按壓,墊板設置在該摩擦襯墊的背面側與所述環狀接觸部抵接,在該盤式制動器中,將所述環狀接觸部的直徑設置為小于所述墊板的徑向長度和周向長度。本發明所采用的構成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墊板上將切口部設置為車輛前進時的制動盤轉出側與制動盤轉入側相比該墊板與所述環狀接觸部接觸的接觸面積大,該切口部具有該切口部的周圍與所述環狀接觸部交叉的至少四個接觸端部,該至少四個接觸端部中的至少兩個接觸端部設置在比所述活塞的徑向中心靠近制動盤轉入側。根據本發明,能夠降低制動噪聲、摩擦襯墊的不均勻磨損及振動等。


圖I是從上方看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盤式制動器的俯視圖。圖2是從圖I中的箭頭II - II方向看盤式制動器的縱向剖面圖。圖3是從內側(圖2的右方向)看內側的摩擦襯墊和墊板的主視圖。
圖4是從與表示墊板的圖3相同的方向看墊板的主視圖。圖5是從圖4的背側看墊板的后視圖。圖6是從圖5中的箭頭VI - VI方向看墊板的側視圖。圖7是從圖5中的箭頭VII -VII方向看墊板的剖面圖。圖8是表示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內側的摩擦襯墊和墊板的從與圖3相同的方向看的主視圖。 圖9是表示本發明第三實施方式的內側的摩擦襯墊和墊板的從與圖3相同的方向看的主視圖。圖10是表示本發明第四實施方式的內側的摩擦襯墊和墊板的從與圖3相同的方向看的主視圖。圖1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方式的內側的摩擦襯墊和墊板的從與圖3相同的方向看的主視圖。圖12是表示本發明的第六實施方式的內側的摩擦襯墊和墊板的從與圖3相同的方向看的主視圖。圖13是表示內側的摩擦襯墊和墊板的分解立體圖。符號說明2制動盤;3制動鉗本體;6活塞;6A環狀接觸部;7(內側的)摩擦襯墊;11,71(內側的)墊板;13,41,51,74 第——側切口部;14,31,42,52,75 第二一側切口部;15,32,54,62,76接觸端部;17,43,57,78第一另一側切口部;18,33,44,58,79第二另一側切口部;53,61第三一側切口部;59,63第三另一側切口部。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作為實施方式以搭載在汽車等車輛上的盤式制動器為例,參照附圖進行詳細說明。[第一實施方式]圖I至圖7表不第一實施方式。圖中符號I表不構成盤式制動器的基礎部分的安裝部件(支架),該安裝部件I在與車輪一同旋轉的制動盤2的內側一體地安裝在車輛的非旋轉部分(未圖示)上。在此,制動盤2例如在車輛前進時向圖I和圖3中的箭頭A方向旋轉,圖I中的上側和圖3中的右側成為制動盤2的旋轉方向入口側(轉入側),圖I中的下側和圖3中的左側成為旋轉方向出口側(轉出側)。安裝部件I大致由一對臂部1A,1A、支撐部IB和加強梁IC構成。一對臂部1A,IA形成為在制動盤2的旋轉方向(周向)上相互分離且在制動盤2的軸向上延伸以跨設在制動盤2的外周側。支撐部IB將該各臂部IA的基端側連接成一體并形成為厚壁,并且在相當于制動盤2的內側的位置固定于車輛的非旋轉部分。加強梁IC形成為在制動盤2的外側將各臂部IA的前端側相互連接并在制動盤2的周向上延伸。在各臂部IA上設置有襯墊導向部(未圖示),襯墊導向部位于制動盤2的內側和外側且凹陷成凹形,這些襯墊導向部與下述襯墊彈簧25共同動作,向制動盤2的軸向引導摩擦襯墊7,21。符號3表示可滑動地支撐于安裝部件I的制動鉗本體,該制動鉗本體3跨設在制動盤2的外周上。制動鉗本體3由內腳部3A、橋接部3B、外腳部3C及兩個安裝部3D構成。內腳部3A配置在制動盤2的內側。橋接部3B向外側延伸形成,從該內腳部3A跨設于制動 盤2的外周側。外腳部3C從該橋接部3B的前端側向徑向內側延伸,配置在制動盤2的外偵牝并且前端側形成為叉形的爪部。兩個安裝部3D形成為從內腳部3A向制動盤旋轉方向兩側突出(參照圖I)。在內腳部3A內,例如有兩個缸筒4 (圖2中僅表示有一個)并列設置在制動盤2的旋轉方向上。在這些各缸筒4內,分別可滑動地插入有下述活塞6。并且,利用滑動銷5(參照圖I)將各安裝部3D分別安裝在安裝部件I的各臂部IA上。由此,制動鉗本體3構成為能夠在制動盤2的軸向上滑動位移。符號6表示被設置為能夠從制動鉗本體3的內腳部3A向制動盤2的軸向突出的例如兩個活塞,該各活塞6分別可滑動地插入制動鉗本體3的各缸筒4內。在此,各活塞6分別形成為帶底圓筒狀,在成為其突出端側的突出端部上具有與下述墊板11抵接(接觸)的圓環狀環狀接觸部6A。并且,如圖3中的雙點劃線所示,各活塞6配置為在制動盤2的旋轉方向上并排且相互分離。在這樣的情況下,如圖3所示,環狀接觸部6A的直徑(外形尺寸)D小于下述墊板11的徑向長度W和周向長度L。換言之,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的大小是能夠收納在下述內側的摩擦襯墊7的背板9的外邊緣(周邊)內(不從背板9的外邊緣露出)的大小。并且,通過使制動液壓供給到各缸筒4內,各活塞6將內側的摩擦襯墊7向制動盤2按壓。S卩,在制動器工作時,當制動液壓被供給到制動鉗本體3的各缸筒4內時,各活塞6移動,各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將內側的摩擦襯墊7向制動盤2按壓。此時,制動鉗本體3因來自各活塞6的反作用力而位移到內側。由此,外腳部3C將外側的摩擦襯墊21向制動盤2按壓。這樣,摩擦襯墊7,21按壓制動盤2的兩面,對車輛施加制動力。符號7表示在制動鉗本體3的內腳部3A (各活塞6)與制動盤2之間設置的內側的摩擦襯墊,在制動器工作時(操作時),該摩擦襯墊7由各活塞6向制動盤2按壓,與外側的摩擦襯墊21 —同對車輛施加制動力。在此,摩擦襯墊7由與制動盤2摩擦接觸的襯板8和固定安裝在該襯板8的背面側的背板9構成。背板9形成為在制動盤2的旋轉方向(周向)上延伸的橫長的大致扇形。在背板9的內周側設置有在制動盤2的軸向和周向上延伸的大致圓弧狀(圓筒狀)的內周面9A,并且在背板9的外周側也設置有相同的外周面9B。
在這樣的情況下,各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的直徑(外徑)D的大小是能夠收納到背板9的內周面9A與外周面9B之間的大小。在內周面9A上沿制動盤2的旋轉方向分開設置有例如兩個安裝槽9C,在該各安裝槽9C卡止有下述墊板11的內側爪部19。另外,在背板9的周向兩端側分別突出設置有凸形的耳部9D。并且,摩擦襯墊7支撐為背板9的各耳部9D隔著下述襯墊彈簧25分別插入安裝部件I的各襯墊導向部內,通過這些襯墊導向部在各臂部IA之間能夠在制動盤2的軸向上滑動。在這樣的狀態下,各活塞6隔著下述墊板11抵接于背板9的背面。下面,對設置在背板9的背面側的內側的墊板11進行說明。符號11表示位于摩擦襯墊7的背板9與各活塞6之間并設置于該摩擦襯墊7背面側的內側的墊板,該墊板11與各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抵接。墊板11在制動器工作時調整來自活塞6的分布載荷,優化摩擦襯墊7對于制動盤2的面壓力,從而抑制摩擦襯墊7的不均勻磨損和制動噪聲等。
如圖7所示,墊板11是通過將作為外側墊板部件的金屬墊片IlA和作為內側墊板部件的彈性墊片IlB相互粘著(固定)而形成的層疊墊板。在此,金屬墊片IlA例如由鋼板(不銹鋼板)等金屬板形成,而彈性墊片IlB通過用硬橡膠、樹脂等彈性材料11B2覆蓋(涂覆)例如鋼板(不銹鋼板)等金屬板IlB I的兩側面而形成。需要說明的是,所述的墊板11中墊片11A,11B的材質和配置方式是一個例子,在墊板11中,只要具有下述切口部的墊片位于與活塞6或外腳部3C抵接的一側(外側),也可以改變金屬墊片和彈性墊片的內外配置關系,或者使用多個相同材質的墊片,或者使用三片以上的墊片。在上述說明中,雖然將金屬墊片IlA與彈性墊片IlB粘著在一起構成了墊板11,但是也可以不粘著金屬墊片IlA與彈性墊片11B,而通過重合來構成墊板11。在這樣的情況下,分別在金屬墊片IIA和彈性墊片IlB上形成用于卡止在背板9上的下述的爪部。墊板11在各活塞6與摩擦襯墊7之間配置為成為背面側(外側)的金屬墊片IlA與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對置,成為表面側(內側)的彈性墊片IlB與摩擦襯墊7的背板9對置。并且,通過粘著金屬墊片IlA與彈性墊片IlB而形成的整體的墊板11大致包括下述抵接板部12、內側爪部19及外側爪部20。符號12表示構成墊板11的本體部分的抵接板部,該抵接板部12例如形成為平板狀,在將制動盤2的旋轉方向(箭頭A方向)作為長度方向時,該抵接板部12呈橫長的大致扇形在長度方向上延伸。抵接板部12的表面(彈性墊片IlB側的內側面)與背板9的背面重合地抵接,而抵接板部12的背面(金屬墊片IlA側的外側面)與各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抵接。在抵接板部12中與各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對應的位置,設置有下述第一、第二一側切口部13,14和第一、第二另一側切口部17,18。符號13,14表示在抵接板部12中與制動盤2的旋轉方向入口側即轉入側(圖3中的右側)的活塞6對應的位置上設置的第一、第二一側切口部。這些第一、第二一側切口部13,14均配置在抵接板部12中與轉入側的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對應的部位的轉入側,即如圖3所示,均配置在比經過轉入側的活塞6的徑向中心01且在制動盤2的徑向上延伸的線段Xl - Xl靠近轉入側(右側)的位置。在此,如圖7所示,第一、第二一側切口部13,14通過在構成墊板11的金屬墊片IIA上形成通孔或切口而設置。具體而言,第--側切口部13作為在環狀接觸部6A的周向上具有70度至85度的周向尺寸的大致圓弧狀的通孔形成在金屬墊片IlA上而第二一側切口部14作為在環狀接觸部6A的周向上具有70度至85度的周向尺寸的大致圓弧狀的切口形成在金屬墊片IlA上。這些第一、第二一側切口部13,14通過使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與墊板11的抵接板部12之間(環狀接觸部6A與彈性墊片IlB之間)具有部分間隙,來調整活塞6對摩擦襯墊7的面壓力,從而防止在制動器工作時摩擦襯墊7產生不均勻磨損等。在這樣的情況下,第一、第二一側切口部13,14設置為車輛前進時的制動盤轉出偵儀圖3中線段Xl - Xl的左側)與制動盤轉入側(圖3中線段Xl - Xl的右側)相比墊板11的抵接板部12與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接觸的接觸面積(金屬墊片IlA與環狀接觸部6A接觸的接觸面積)大。為此,第一、第二一側切口部13,14均被設置在抵接板部12 (金屬墊片11A)中與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對應的部位的轉入側(圖3中線段Xl — Xl的右側)。并且,第一、第二一側切口部13,14與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配合分別呈大致圓弧狀延伸而形成。由此,第一、第二一側切口部13,14具有四個接觸端部15,該四個接觸端·部15為這些第一、第二一側切口部13,14的周圍(周邊)與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交叉的部位。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四個接觸端部15均位于墊板11的抵接板部12中與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對應的部位的轉入側。并且,在抵接板部12 (金屬墊片11A)中與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對應的部位的轉入側(圖3中線段Xl - Xl的右側),第一一側切口部13和第二一側切口部14在制動盤2的徑向上分開設置。具體而言,第一一側切口部13設置在相當于制動盤2的徑向外側的部位,即設置在相當于比圖3的與線段Xl - Xl正交的線段X2 - X2靠近制動盤2的徑向外偵儀圖3的上側)的部位,而第二一側切口部14設置在相當于制動盤2的徑向內側的部位,即設置在相當于比圖3的線段X2 - X2靠近徑向內側(圖3的下側)的部位。在抵接板部12 (金屬墊片IlA沖,第——側切口部13的內端側(圖3至圖5的下端側)與第二一側切口部14的外端側(圖3至圖5的上端側)之間成為分割第一一側切口部13與第二一側切口部14之間的分割部16。如圖3所示,該分割部16形成為沿著與經過制動盤轉入側的活塞6的徑向中心01且在制動盤2的徑向上延伸的線段Xl - Xl正交的線段X2 — X2延伸,換言之,沿著摩擦襯墊7的長邊方向延伸。由此,四個接觸端部15中位于分割部16的兩側的兩個接觸端部15構成為隔著線段X2 — X2對置。換言之,第一一側切口部13和第二一側切口部14在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的轉入側端側(圖3中線段Xl - Xl的右側),設置在相當于與該環狀接觸部6A抵接的部分的分割部16的兩側。由此,在制動器工作時,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的轉入側與墊板11的抵接板部12中夾在兩個接觸端部15之間的部位即分割部16抵接。因此,即使在抵接板部12設置有切口部13,14,也能夠抑制活塞6以切口部13,14的周邊為支點傾斜。符號17,18表示在墊板11的抵接板部12中與制動盤2的旋轉方向出口側即轉出偵儀圖3的左側)的活塞6對應的位置上設置的第一、第二另一側切口部。這些第一、第二另一側切口部17,18均配置在墊板11的抵接板部12中與轉出側的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對應的部位的轉入側,即如圖3所示,均配置在比經過轉出側的活塞6的徑向中心01且在制動盤2的徑向上延伸的線段Xl - Xl靠近轉入側(右側)的位置。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第二另一側切口部17,18與第一、第二一側切口部13,14在是與轉出側的活塞6對應地設置,還是與轉入側的活塞6對應地設置這一方面不同之外,在其他方面具有相同的構成和作用效果。因此,對于第一、第二另一側切口部17,18,在與第
一、第二一側切口部13,14相同的結構上標記相同的符號,省略說明。符號19表示在制動盤2的徑向內側與墊板11的抵接板部12 —體形成的兩個側爪部,該各內側爪部19形成為從抵接板部12向制動盤2的徑向內側突出,并向著背板9的安裝槽9C彎曲成大致L形。在此,各內側爪部19中的制動盤2的轉入側(圖3和圖4中的右偵彳)的內側爪部19設置在彈性墊片IlB上,而轉出側(圖3和圖4中的左側)的內側爪部19設置在金屬墊片IlA和彈性墊片IlB這兩者上。各內側爪部19以在自背板9的安裝槽9C離開的方向上彈性變形的狀態保持適當的過盈量卡止在該安裝槽9C。·
符號20表示在制動盤2的徑向外側一體地形成在墊板11的抵接板部12上的兩個外側爪部,該各外側爪部20形成為從抵接板部12向制動盤2的徑向外側突出,并向著背板9的外周面9B彎曲成大致L形。此時,各外側爪部20設置在金屬墊片IlA和彈性墊片IlB這兩者上。各外側爪部20以在自背板9的外周面9B離開的方向上彈性變形的狀態保持適當的過盈量卡止在該外周面9B上。符號21表示在制動鉗本體3的外腳部3C與制動盤2之間設置的外側的摩擦襯墊(參照圖I和圖2),該摩擦襯墊21與內側的摩擦襯墊7大致相同,由襯板22和背板23構成,在制動器工作時由外腳部3C向制動盤2按壓。在背板23的背面設置有外側的墊板24(參照圖2)。符號25表示在安裝部件I的各襯墊導向部上設置的一對襯墊彈簧,這些襯墊彈簧25在襯墊導向部內沿軸向引導摩擦襯墊7,21 (背板9的耳部9D)。本實施方式的盤式制動器具有如上所述的構成,下面說明其動作。首先,當車輛的駕駛員等操作制動器時,制動液壓被供給到制動鉗本體3的各缸筒4內,各活塞6向內側的摩擦襯墊7位移。由此,各活塞6隔著墊板11將摩擦襯墊7向制動盤2按壓,此時的反作用力使制動鉗本體3向內側位移。其結果是,由于制動鉗本體3的外腳部3C隔著外側的墊板24將摩擦襯墊21向制動盤2按壓,因此能夠通過摩擦襯墊7,21從兩側對制動盤2施加按壓力,由此對車輛施加制動力。在這樣制動器工作時(操作時),各活塞6的按壓力經由墊板11傳遞到摩擦襯墊7。此時,即使設置有切口部13,14,17,18,墊板11也能夠通過使各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的轉入側(圖3中的線段Xl - Xl的右側)與分割部16抵接,來抑制該活塞6以切口部13,14,17,18的周邊為支點傾斜。由此,能夠利用墊板11降低各活塞6對摩擦襯墊7的制動盤轉入側施加的載荷并進行傳遞,能夠降低制動噪聲、摩擦襯墊的不均勻磨損及振動等,從而提高性能。即,根據本實施方式,將第一、第二切口部13,14,17,18的接觸端部15中的至少兩個接觸端部15 (位于分割部16兩側的接觸端部15)設置在制動盤2的車輛前進時的制動盤轉入側。因此,在制動器工作時,墊板11中夾在該兩個接觸端部15之間的部位即分割部16與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抵接,由此能夠抑制該活塞6傾斜。并且,根據本實施方式,在制動鉗本體3上設置兩個活塞6,并且對應每個活塞6(與各活塞6對應地)設置第一、第二切口部13,14,17,18。因此,即使將兩個活塞6設置在制動鉗本體3上,也能夠用各切口部13,14,17,18來抑制兩個活塞6中的每一個活塞的傾斜。而且,根據本實施方式,第一、第二切口部13,14,17,18設置于與在各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的轉入側端側與該環狀接觸部6A抵接的部分對應的分割部16的兩側。因此,在制動器工作時,各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與分割部16可靠地抵接。并且,通過適當地設定第一、,第二切口部13,14,17,18的大小(通過適當地設置分割部16的周向尺寸),能夠在較寬范圍內調整從摩擦襯墊7施加到制動盤2上的載荷的分布(面壓力分布)。由此,從這方面也能夠抑制各活塞6傾斜。這樣,根據本實施方式,由于能夠抑制各活塞6傾斜,因此能夠降低施加到摩擦襯墊7上的來自各活塞6的制動盤轉入側的載荷。其結果是,能夠降低制動噪聲、摩擦襯墊7的不均勻磨損及振動等,能夠謀求提高盤式制動器的制動性能、耐久性和穩定性。[第二實施方式] 以下,圖8表示第二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切口部的一部分設置為延伸到相當于制動盤的轉出側的部位。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要素上標記相同的符號,省略說明。符號31表示第二一側切口部,該第二一側切口部31在與制動盤2的轉入側(圖8中的右側)的活塞6對應的位置,設置在制動盤2的徑向內側,即設置在比圖8的線段X2 -X2靠近制動盤2的徑向內側(圖8的下側)的部位上。該第二一側切口部31形成為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二一側切口部14相比,在各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的周向上的尺寸長。具體而言,第二一側切口部31作為在環狀接觸部6A的周向上具有95度至120度的周向尺寸的大致圓弧狀的切口形成在墊板11 (金屬墊片11A)上。由此,第二一側切口部31設置為其一部分延伸到相當于制動盤2的轉出側(圖8中線段Xl - Xl的左側)的部位。換言之,第二一側切口部31的接觸端部15,32中制動盤2的徑向內側的接觸端部32位于制動盤2的轉出側。因而,第一、第二一側切口部13,31的四個接觸端部15,32中的三個接觸端部15位于制動盤2的轉出側。另外,本實施方式也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第一、第二一側切口部13,31在墊板11上設置為轉出側與轉入側相比墊板11的抵接板部12與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接觸的接觸面積(金屬墊片IlA與環狀接觸部6A接觸的接觸面積)大。符號33表示第二另一側切口部,該第二另一側切口部33在與制動盤2的轉出側(圖8中的左側)的活塞6對應的位置,設置在制動盤2的徑向內側,即設置在相當于比圖8的線段X2-X2靠近制動盤2的徑向內側(圖8的下側)的部位。需要說明的是,第二另一側切口部33和上述第二一側切口部31在是與轉出側的活塞6對應地設置,還是與轉入側的活塞6對應地設置這一方面不同之外,在其他方面具有相同的構成和作用效果,因此,在相同的結構上標記相同的符號,省略說明。這樣,通過上述方式構成的第二實施方式也能夠得到大致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特別是,根據本實施方式,通過進一步將第二切口部31,33的尺寸設置為大于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二切口部14,18,由此調整從摩擦襯墊7施加到制動盤2上的載荷的分布(面壓力分布)。由此,能夠謀求進一步提高制動性能、耐久性、穩定性。[第三實施方式]
以下,圖9表示第三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將分割部的位置從與經過轉入側的活塞的徑向中心且在制動盤2的徑向上延伸的線段正交的線段向制動盤的徑向內側偏移,即從摩擦襯墊7的長邊方向向制動盤的徑向內側偏移。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要素上標記相同的符號,并省略其說明。符號41,42表示在與制動盤2的轉入側(圖9中的右側)的活塞6對應的位置上設置的第一、第二一側切口部,符號43,44表示在與制動盤2的轉出側(圖9中的左側)的活塞6對應的位置上設置的第一、第二另一側切口部。在此,位于制動盤2的徑向外側(圖9的上側)的第一切口部41,43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切口部13,17相比,在各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的周向上的尺寸變長。具體而言,將第一切口部41,43設置為在環狀接觸部6A的周向上具有90度至120度的周向尺寸。另一方面,位于制動盤2的徑向內側(圖9的下側)的第二切口部42,44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二切口部14,18相比,縮短了各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的周向尺寸。具體而言,將第二切口部42,44設置為在環狀接觸部6A的周向上具有10度至60度的周向尺寸。 由此,分割第一切口部41,43與第二切口部42,44之間的分割部45的位置從與經過活塞6的徑向中心01且在制動盤2的徑向上延伸的線段Xl - Xl正交的線段X2 - X2偏移,換言之,從摩擦襯墊7的長邊方向向制動盤的徑向內側偏移。這樣,通過上述方式構成的第三實施方式也能夠得到大致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特別是,根據本實施方式,通過調整第一切口部41,43的周向尺寸和第二切口部42,44的周向尺寸,調整了施加到摩擦襯墊7上的載荷的分布。即,如果高制動液壓被供給到制動甜本體3的缸筒4內,則在制動甜本體3中,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以內腳部3A與橋接部3B之間的接合部分為中心相對于制動盤2傾斜,即制動鉗本體3變形為制動盤的徑向內側的尺寸變大。因此,對于從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向摩擦襯墊7施加的載荷而言,環狀接觸部6A的制動盤的徑向外側大于環狀接觸部6A的制動盤的徑向內側。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本實施方式所述,通過使分割部45從摩擦襯墊7的長邊方向向制動盤的徑向內側偏移,能夠降低從環狀接觸部6A的制動盤的徑向外側向摩擦襯墊7施加的載荷。由此,能夠抑制摩擦襯墊7在制動盤徑向上的不均勻磨損,能夠謀求進一步提高制動性能、耐久性及穩定性。[第四實施方式]以下,圖10表示第四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活塞的轉入側設置三個切口部。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要素上標記相同的符號,并省略其說明。符號51,52,53表示在與制動盤2的旋轉方向入口側即轉入側(圖10中的右側)的活塞6對應的位置上設置的第一、第二、第三一側切口部。這些第一、第二、第三一側切口部51,52,53均配置在墊板11的抵接板部12中與轉入側的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對應的部位的轉入側,即均配置在比經過轉入側的活塞6的徑向中心01且在制動盤2的徑向上延伸的線段Xl - Xl靠近轉入側(右側)的位置。在此,第一、第二、第三一側切口部51,52,53具有六個接觸端部54,該接觸端部54是這些切口部51,52,53的周圍(周邊)與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交叉的部位。此時,這些六個接觸端部54位于抵接板部12中與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對應的部位的轉入側(線段Xl - Xl的右側)。在墊板11的抵接板部12中,第一一側切口部51的內端側(下端側)與第二一側切口部52的外端側(上端側)之間成為分割這些第——側切口部51與第二一側切口部52之間的第一分割部55。并且,在墊板11的抵接板部12中,第二一側切口部52的內端側(下端側)與第三一側切口部53的外端側(上端側)之間成為分割這些第二一側切口部52與第三一側切口部53之間的第二分割部56。符號57,58,59表示在與制動盤2的旋轉方向出口側即轉出側(圖10中的左側)的活塞6對應的位置上設置的第一、第二、第三另一側切口部。需要說明的是,這些第一、第
二、第三另一側切口部57,58,59與上述第一、第二、第三一側切口部51,52,53在是與轉出側的活塞6對應地設置,還是與轉入側的活塞6對應地設置這一方面不同之外,在其他方面具有相同的構成和作用效果。因此,對于第一、第二、第三另一側切口部57,58,59,在與第一、第二、第三一側切口部51, 52, 53相同的結構上標記相同的符號,省略說明。根據本實施方式的盤式制動器,用設置有如上所述的切口部51,52,53,57,58,59·的墊板11來減少制動噪聲、摩擦襯墊的不均勻磨損和振動等,其基本作用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沒有明顯差異。特別是,根據本實施方式,在墊板11的抵接板部12中與轉入側的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對應的部位的轉入側上具有兩個分割部55,56。因此,能夠通過使各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的轉入側與兩個分割部55,56抵接,來抑制該各活塞6以切口部51,52,53,57,58,59的周邊為支點傾斜。由此,能夠謀求進一步降低制動噪聲、摩擦襯墊的不均勻磨損和振動等。[第五實施方式]以下,圖11表示第五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活塞的轉入側設置兩個切口部且在轉出側設置一個切口部。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要素上標記相同的符號,并省略其說明。符號61表示在與制動盤2的旋轉方向入口側即轉入側(圖11中的右側)的活塞6對應的位置上設置的第三一側切口部,該第三一側切口部61設置在墊板11的抵接板部12中與轉入側的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對應的部位的轉出側,即設置在比經過轉入側的活塞6的徑向中心01且在制動盤2的徑向上延伸的線段Xl - Xl靠近轉出側(左側)的位置。在此,第三一側切口部61作為在環狀接觸部6A的周向上具有20度至40度的周向尺寸的大致圓弧形的通孔形成在金屬墊片IlA上。并且,第三一側切口部61設置在與線段X2 — X2重疊的位置上,該線段X2 - X2與經過活塞6的徑向中心01且在制動盤2的徑向上延伸的線段Xl-Xl正交。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第一、第二、第三一側切口部13,14,61在墊板11上設置為轉出側與轉入側相比墊板11的抵接板部12與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接觸的接觸面積(金屬墊片IlA與環狀接觸部6A接觸的接觸面積)大。并且,第一、第二、第三一側切口部13,14,61具有六個接觸端部62,這些六個接觸端部62是這些切口部13,14,61的周圍(周邊)與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交差的部位。在這樣的情況下,在這些六個接觸端部62中的四個接觸端部62位于抵接板部12中與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對應的部位的轉入側(線段Xl - Xl的右側)。并且,六個接觸端部62中的兩個接觸端部62位于抵接板部12中與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對應的部位的轉出側(線段Xl — Xl的左側)。符號63表示在與制動盤2的旋轉方向出口側即轉出側(圖11中的左側)的活塞6對應的位置上設置的第三另一側切口部。該第三另一側切口部63與上述第三一側切口部61在是與轉出側的活塞6對應地設置,還是與轉入側的活塞6對應地設置這一方面不同之夕卜,在其他方面具有相同的構成和作用效果。因此,在相同的結構上標記相同的符號,省略說明。這樣,通過上述方式構成的第五實施方式也能夠得到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大致相同的作用效果。特別是,根據本實施方式,通過設置第三切口部61,63來調整施加到摩擦襯墊7上的載荷的分布(面壓力分布)。由此,能夠進一步謀求提高制動性能、耐久性及穩定性。[第六實施方式]
以下,圖12和圖13表示第六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墊板由可分離的兩個墊板部件構成。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要素上標記相同的符號,并省略其說明。符號71表示位于內側的摩擦襯墊7與各活塞6之間且設置在該摩擦襯墊7的背面側的內側的墊板,該墊板71與各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抵接。在此,墊板71由可相互分離的外側墊板部件72和內側墊板部件73兩個墊板部件72,73構成,這些外側墊板部件72和內側墊板部件73例如由鋼板(不銹鋼板)等金屬板形成,或者,通過用硬橡膠、樹脂等彈性材料覆蓋(涂覆)該金屬板的兩側面而形成。在此,外側和內側墊板部件72,73中的配置在各活塞6側的外側墊板部件72由抵接板部72A、兩個內側爪部72B和一個外側爪部72C大致構成,其中,抵接板部72A在制動盤2的旋轉方向(箭頭A方向)上延伸且構成外側墊板部件72的本體部分,兩個內側爪部72B在制動盤2的徑向內側一體地形成在抵接板部72A上,并卡止于背板9的安裝槽9C,外側爪部72C在制動盤2的徑向外側一體地形成在抵接板部72A上,并卡止于背板9的外周面9B。并且,在抵接板部72A中與各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對應的位置上設置有下述第一一側切口部74和第一另一側切口部78。另一方面,配置在摩擦襯墊7 (背板9)側的內側墊板部件73由抵接板部73A、一個內側爪部73B和兩個外側爪部73C大致構成,其中,抵接板部73A在制動盤2的旋轉方向(箭頭A方向)上延伸且構成內側墊板部件73的本體部分,內側爪部73B在制動盤2的徑向內側一體地形成在抵接板部73A上,并卡止于背板9的內周面9A,兩個外側爪部73C在制動盤2的徑向外側一體地形成在抵接板部73A上,并卡止于背板9的外周面9B。并且,在抵接板部73A中與各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對應的位置上設置有下述第二一側切口部75和第二另一側切口部79。符號74,75表示在墊板71中與制動盤2的旋轉方向入口側即轉入側(圖12中的右側)的活塞6對應的位置上設置的第一、第二一側切口部。這些第一、第二一側切口部74,75均配置在墊板71中與轉入側的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對應的部位的轉入側,即如圖12所示,均配置在比經過轉入側的活塞6的徑向中心01且在制動盤2的徑向上延伸的線段Xl - Xl靠近轉入側(右側)的位置。在此,在第一、第二一側切口部74,75中,第一一側切口部74在外側墊板部件72的抵接板部75A中與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對應的部位的轉入側(線段Xl — Xl的右側),設置在比與線段Xl - Xl正交的線段X2 - X2靠近制動盤2的徑向外側的部位。并且,第一一側切口部74使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的轉入側的比線段X2 - X2靠近制動盤2的徑向外側的部位與內側墊板部件73的抵接板部73A之間具有(形成)部分間隙。另一方面,第二一側切口部75在內側墊板部件73的抵接板部73A中與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對應的部位的轉入側(線段Xl - Xl的右側),設置于比線段X2 - X2靠近制動盤2的徑向內側的部位。并且,第二一側切口部75使外側墊板部件72的抵接板部75A中與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的轉入側的比線段X2-X2靠近制動盤2的徑向下側對應的部位和摩擦襯墊7的背板9之間具有(形成)部分間隙。S卩,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摩擦襯墊7的背板9與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之間的與第一,第二一側切口部74,75對應的位置上分別形成有部分間隙。由此,轉出側(圖12中線 段Xl — Xl的左側)與轉入側(圖12中線段Xl - Xl的右側)相比墊板71中的摩擦襯墊7的背板9與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隔著外側墊板部件72和內側墊板部件73這兩者相互接觸的部分,即未隔著與第一、第二一側切口部74,75對應地形成的間隙而相互接觸的部分的面積大。并且,第一、第二一側切口部74,75具有四個接觸端部76,該四個接觸端部76是這些第一、第二一側切口部74,75的周圍(周邊)與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交叉的部位。此時,這些四個接觸端部76位于墊板71中與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對應的部位的轉入側(圖12中的線段Xl - Xl的右側)。并且,在墊板71中與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對應的位置,第——側切口部74的內端側(圖12的下端側)與第二一側切口部75的外端側(圖12的上端側)之間成為摩擦襯墊7的背板9與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隔著外側墊板部件72的抵接板部75A和內側墊板部件73的抵接板部73A這兩者相互接觸的轉入側接觸部77。該轉入側接觸部77沿著與經過轉入側的活塞6的徑向中心01且在制動盤2的徑向上延伸的線段Xl - Xl正交的線段X2 - X2延伸。換言之,四個接觸端部76中的位于轉入側接觸部77的兩側的兩個接觸端部76隔著線段X2 - X2對置。由此,在制動器工作時,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的轉入側(圖12中的線段Xl - Xl的右側)與墊板71中夾在兩個接觸端部76之間的部位即轉入側接觸部77抵接。因此,即使在構成墊板71的外側和內側墊板部件72,73上分別設置有切口部74,75,也能夠通過使活塞6與轉入側接觸部77抵接而抑制活塞6以切口部74,75的周邊為支點傾斜。符號78,79表示在墊板71中與制動盤2的旋轉方向出口側即轉出側(圖12中的左側)的活塞6對應的位置上設置的第一、第二另一側切口部。這些第一、第二另一側切口部78,79均配置在墊板71中與轉出側的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對應的部位的轉入側,即如圖12所示,均配置在比經過轉出側的活塞6的徑向中心01且在制動盤2的徑向上延伸的線段Xl-Xl靠近轉入側(右側)的位置。需要說明的是,第一、第二另一側切口部78,79和第一、第二一側切口部74,75在是與轉出側的活塞6對應地設置,還是與轉入側的活塞6對應地設置這一方面不同之外,在其他方面具有相同的構成和作用效果。因此,對于第一、第二另一側切口部78,79,在與第一、第二一側切口部74, 75相同的結構上標記相同的符號,省略說明。
本實施方式的盤式制動器利用設置有如上所述的切口部74,75,78,79的墊板71(外側墊板部件72和內側墊板部件73)來減少制動噪聲、摩擦襯墊的不均勻磨損和振動等,其基本作用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沒有明顯差異。即,根據本實施方式,在構成墊板71的外側墊板部件72上設置第——側切口部74和第一另一側切口部78,并在構成墊板71的內側墊板部件73上設置第二一側切口部75和第二另一側切口部79。在制動器工作時,各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的轉入側(圖12中的線段Xl - Xl的右側)與墊板71中夾在兩個接觸端部76之間的部位即轉入側接觸部77抵接。由于該轉入側接觸部77是摩擦襯墊7的背板9與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隔著外側墊板部件72的抵接板部75A和內側墊板部件73的抵接板部73A這兩者相互接觸的部分,因此,即使在墊板71上設置有切口部74,75,78,79,也能夠通過轉入側接觸部77抑制各活塞6傾斜。由此,能夠降低各活塞6施加于摩擦襯墊7的制動盤轉入側的載荷,從而能夠減少制動噪聲、摩擦襯墊7的不均勻磨損及振動等。其結果是,能夠謀求提高盤式制動器的制動性能、耐久性及穩定性。而且,根據本實施方式,將第一、第二切口部74,75,78,79設置在轉入側接觸部77的兩側,該轉入側接觸部77與在各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的轉入側端側該環狀接觸部6A與墊板11抵接的部分對應。因此,在制動器工作時,各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與轉入側接觸部77可靠地抵接,由此,能夠抑制各活塞6傾斜。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第一至第五實施方式中列舉的例子是,墊板11為通過將金屬墊片IlA和彈性墊片IlB相互粘著而形成的層疊墊板,在金屬墊片IlA上形成通孔或切口,由此在墊板 11 上形成切口部 13,14,17,18,31,33,41,42,43,44,51,52,53,57,58,59,61,63ο但是,可以不限于此,例如,不是在金屬墊片上設置通孔或者切口,而是在彈性墊片上形成通孔或者切口,由此在墊板上形成切口部。也可以在金屬墊片和彈性墊片這兩者上形成通孔或者切口,從而在墊板上形成切口部。S卩,能夠在金屬墊片和彈性墊片中的至少其中之一上設置通孔或者切口,由此在墊板上形成切口部。此外,墊板可以為由一個金屬墊片或一個彈性墊片形成的(單一的)墊板,也可以為通過粘著三個以上墊片(墊板部件)來形成的層疊墊板。進而墊板也可以是將兩個以上墊片(墊板部件)單純地重合的構成。 在上述第六實施方式中列舉的例子是,用可分離的兩個墊板部件72,73來構成墊板71,并且,在這些墊板部件72,73兩者上分別設置切口部74,75,78,79。然而,可以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構成為粘著兩個墊板部件使兩者不可分離。也可以僅在兩個墊板部件中的一個上設置切口部。另外,可以用一個墊板部件來構成墊板,也可以用三個以上的墊板部件構成。在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列舉的例子是,將四個接觸端部15全部設置在比活塞6的徑向中心01靠近轉入側的位置,而在上述第二實施方式中列舉的是,將四個接觸端部15,32中的三個接觸端部15設置在比活塞6的徑向中心01靠近轉入側的位置。但是,可以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將兩個接觸端部設置在轉入側。即,可以將至少兩個接觸端部設置在比活塞的徑向中心靠近轉入側的位置。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列舉的例子是,設置四個至六個接觸端部15,32,54,62,76。但是,可以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通過設置四個以上切口部來設置八個以上接觸端部。即,能夠至少設置四個接觸端部。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列舉的例子是,采用了截面形狀為圓形的活塞6,但是,可以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采用截面形狀為橢圓形等非圓形的活塞。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列舉的例子是,在制動鉗本體3的內腳部3A上設置兩個活塞6。但是,可以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在制動鉗本體的內腳部上設置一個活塞,也可以在制動鉗本體的內腳部上設置三個以上的活塞。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列舉的例子是,在制動鉗本體3的內腳部3A上通過缸筒4可滑動地設置活塞6,使制動鉗本體3的外腳部3C抵接在外側的摩擦襯墊21上的所謂浮鉗盤式制動器。但是,可以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適用于在制動鉗本體的內側和外側分別設置活塞的所謂對置活塞盤式制動器。根據以上實施方式,由于將切口部的接觸端部中的至少兩個接觸端部設置在車輛 前進時的制動盤轉入側,因此在制動器工作時,墊板中夾在這兩個接觸端部之間的部位與活塞的環狀接觸部抵接,由此能夠抑制該活塞傾斜。因此,能夠減小活塞施加于摩擦襯墊的制動盤轉入側的載荷,從而能夠減少制動噪聲、摩擦襯墊的不均勻磨損及振動等。其結果是,能夠謀求提高盤式制動器的制動性能、耐久性和穩定性。而且,根據實施方式,由于在制動鉗本體上設置至少兩個活塞,并且,分別對每個活塞設置切口部,因此能夠利用該切口部抑制多個活塞中的任一個活塞的傾斜。由此,通過在制動鉗本體上設置至少兩個活塞,也能夠降低活塞施加于摩擦襯墊的制動盤轉入側的載荷,并能夠減小制動噪聲、摩擦襯墊的不均勻磨損及振動等。其結果是,能夠謀求提高盤式制動器的制動性能、耐久性及穩定性。進一步而言,根據實施方式,由于將切口部設置在活塞的環狀接觸部的轉入側端側的該環狀接觸部與墊板抵接的部分的兩側,因此夾在切口部之間的部位與活塞的環狀接觸部抵接。并且,能夠通過適當地設置切口部的大小(抵接的部分的大小),在較寬范圍內調整施加到摩擦襯墊的載荷的分布(面壓力分布)。其結果是,能夠進一步可靠地抑制活塞傾斜,從而能夠謀求進一步提高制動性能、耐久性及穩定性。
權利要求
1.一種盤式制動器,包括制動鉗本體、活塞、摩擦襯墊、墊板, 所述制動鉗本體跨設在與車輛的車輪一同旋轉的制動盤的外周上, 所述活塞設置為能夠從該制動鉗本體向所述制動盤的軸向突出且突出端部具有環狀接觸部, 所述摩擦襯墊由該活塞向所述制動盤按壓, 所述墊板設置在該摩擦襯墊的背面側與所述環狀接觸部抵接, 所述環狀接觸部的直徑設置為小于所述墊板的徑向長度和周向長度, 該盤式制動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墊板上將切口部設置為車輛前進時的制動盤轉出側與制動盤轉入側相比該墊板與所述環狀接觸部接觸的接觸面積大, 該切口部具有該切口部的周圍與所述環狀接觸部交叉的至少四個接觸端部, 該至少四個接觸端部中的至少兩個接觸端部設置在比所述活塞的徑向中心靠近所述制動盤轉入側。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盤式制動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制動鉗本體上設置有至少兩個所述活塞, 所述切口部與每個活塞對應而設置。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盤式制動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至少四個接觸端部中的至少兩個接觸端部之間,設置有所述環狀接觸部抵接的分割部。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盤式制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割部形成為沿著所述摩擦襯墊的長邊方向延伸。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盤式制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割部形成為從所述摩擦襯墊的長邊方向向所述制動盤的徑向內側偏移。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盤式制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墊板由多個墊片層疊而形成, 所述切口部形成于抵接在所述環狀接觸部上的墊片。
7.如權利要求I至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盤式制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部設置在所述環狀接觸部的制動盤轉入側與所述墊板抵接的部分的兩側。
全文摘要
一種盤式制動器,能夠降低制動噪聲、摩擦襯墊的不均勻磨損及振動等,從而提高性能。在摩擦襯墊(7)的背面側設置與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抵接的墊板(11)。在該墊板中例如與制動盤轉入側的活塞(6)的環狀接觸部(6A)對應的位置,將第一切口部(13)和第二轉入側切口部(14)設置為制動盤轉出側與制動盤轉入側相比該墊板(11)與環狀接觸部(6A)接觸的接觸面積大。這些第一切口部(13)和第二轉入側切口部(14)具有四個接觸端部(15),該四個接觸端部(15)是該各切口部(13,14)的周圍與環狀接觸部(6A)交叉的部位。這些四個接觸端部(15)中的至少兩個接觸端部設置在比活塞(6)的徑向中心(O1)靠近制動盤轉入側的位置。
文檔編號F16D55/224GK102900790SQ20121026150
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6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28日
發明者鈴木伸二, 鶴見理, 若林信宏 申請人:日立汽車系統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南县| 花莲市| 濉溪县| 金华市| 庆安县| 罗甸县| 台前县| 蛟河市| 渝北区| 肃北| 南康市| 牟定县| 集安市| 东山县| 香格里拉县| 芦溪县| 重庆市| 宝兴县| 永修县| 岱山县| 鹤山市| 易门县| 江城| 松江区| 南京市| 大同市| 黄山市| 涿州市| 塔河县| 凌源市| 都兰县| 深泽县| 河北区| 陈巴尔虎旗| 青河县| 崇阳县| 耒阳市| 谷城县| 商丘市| 乐平市| 万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