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減振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包括質量塊、安裝底板、安裝側板和安裝頂板,所述安裝側板與所述安裝底板連接,所述安裝頂板與所述安裝側板連接,所述安裝底板、安裝側板和安裝頂板圍合成限位腔體,所述質量塊設置在所述限位腔體內,所述質量塊、安裝底板之間設有下限位彈性體,所述質量塊、安裝頂板之間設有上限位彈性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分別通過上限位彈性體、下限位彈性體來緩沖質量塊,從而起來限位的作用,避免了質量塊的工作振幅過高,即使上限位彈性體、下限位彈性體失效,也可以通過安裝底板、安裝側板安裝頂板圍合成的限位腔體來限制質量塊,避免質量塊飛出,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
【專利說明】質量減振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質量減振器,尤其涉及一種具有彈性限位結構的質量減振器。
【背景技術】
[0002]現有的質量減振器沒有限位結構,極端空曠下質量塊工作振幅超過設計要求,橡膠工作部位受拉和受壓幅度過大,導致橡膠自身相互摩擦,提前出現開裂失效。工作橡膠失效后,質量塊不受運動約束,與支架發生碰撞,導致支架被打斷失效,嚴重時質量塊會從支架上掉落到地上或被旋轉件擊飛,引起行人受傷或后面車輛碾壓質量塊發生安全事故。
【發明內容】
[0003]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具有彈性限位結構的質量減振器。
[0004]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質量減振器,包括質量塊、安裝底板、安裝側板和安裝頂板,所述安裝側板與所述安裝底板連接,所述安裝頂板與所述安裝側板連接,所述安裝底板、安裝側板和安裝頂板圍合成限位腔體,所述質量塊設置在所述限位腔體內,所述質量塊、安裝底板之間設有下限位彈性體,所述質量塊、安裝頂板之間設有上限位彈性體。
[0005]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上限位彈性體為橡膠塊,所述下限位彈性體為橡膠塊。
[0006]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上限位彈性體、下限位彈性體與質量塊的接觸面為圓柱面。
[0007]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上限位彈性體的高度為3mm,所述下限位彈性體的高度為3mm。
[0008]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質量塊、上限位彈性體之間設有上限位間隙,所述質量塊、下限位彈性體之間設有下限位間隙。
[0009]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質量塊與上限位彈性體的靜態間隙為3mm-4.5mm,所述質量塊與下限位彈性體的靜態間隙為3mm-4.5mm。
[0010]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上限位間隙為3臟-4.5皿1,所述下限位間隙為3mm-4.5臟。
[0011]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安裝側板、質量塊之間設有側向限位彈性體。
[0012]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質量塊、側向限位彈性體之間設有側向限位間隙。
[0013]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側向限位間隙為2.5mm。
[0014]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側向限位彈性體為橡膠塊,所述側向限位彈性體為橢圓狀,所述側向限位彈性體的高度為2mm。
[0015]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上述方案,可分別通過上限位彈性體、下限位彈性體來緩沖質量塊,從而起來限位的作用,避免了質量塊的工作振幅過高,即使上限位彈性體、下限位彈性體失效,也可以通過安裝底板、安裝側板、安裝頂板圍合成的限位腔體來限制質量塊,避免質量塊飛出,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質量減振器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質量減振器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結合【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0019]圖1至圖2中的附圖標號為:安裝底板I ;質量塊2 ;上限位彈性體3 ;安裝頂板4 ;上限位間隙5 ;下限位彈性體6 ;下限位間隙7。
[0020]如圖1至圖2所示,一種質量減振器,包括質量塊2、安裝底板1、安裝側板和安裝頂板5,所述安裝側板與所述安裝底板I連接,所述安裝頂板4與所述安裝側板連接,所述安裝底板1、安裝側板和安裝頂板4圍合成限位腔體,所述質量塊2設置在所述限位腔體內,所述質量塊2、安裝底板I之間設有下限位彈性體6,所述質量塊2、安裝頂板5之間設有上限位彈性體4。
[0021]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上限位彈性體3為橡膠塊,所述下限位彈性體6為橡膠塊。
[0022]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上限位彈性體3的限位面為圓柱面,保證質量塊運動到上限位時與限位面完全貼合,所述下限位彈性體6的限位面為圓柱面,保證質量塊運動到下限位時與限位面完全貼合,以使限位彈性體受力均勻、壽命提高。
[0023]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上限位彈性體3的高度為3mm,所述下限位彈性體6的高度為3_。
[0024]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質量塊2、上限位彈性體3之間設有上限位間隙5,所述質量塊2、下限位彈性體6之間設有下限位間隙7,上限位彈性體前后限位塊相對位置設定為夾角A,前后限位塊所占弧度設定為B。
[0025]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上限位間隙5為3mm-4.5mm,所述下限位間隙7為3mm-4.5mm,上限位彈性體前后限位塊相對位置夾角A為0° -90°,前后限位塊所占弧度B為 30。-90。。
[0026]如圖1至圖2所示,當汽車行駛在惡劣路況下,質量塊2出現額外的加速度時(振幅超過工作幅值),質量塊2和上限位彈性體3、下限位彈性體6接觸,起到上下緩沖的作用,當上限位間隙5、下限位間隙7變小,上限位彈性體3、下限位彈性體6被擠壓變形后,通過安裝頂板4限制質量塊2的運動,從而起到限位的作用。
[0027]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安裝側板、質量塊2之間設有側向限位彈性體。
[0028]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質量塊2、側向限位彈性體之間設有側向限位間隙。
[0029]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側向限位間隙為2mm。
[0030]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側向限位彈性體為橡膠塊,所述側向限位彈性體為橢圓狀,所述側向限位彈性體的高度為2mm,質量塊2的側向限位彈性體硫化時為橢圓形狀,在發揮減振效果同時,橡膠彈性體受力均勻,壽命會相應增加。
[0031]如圖1至圖2所示,質量塊2工作時,慣性沖擊力被分配到兩側的側向限位彈性體上,減少單側受力,增加側向限位彈性體的壽命;兩側的側向限位彈性體支撐質量塊2,形成了天平的結構,當質量塊2受到翻側力矩時,兩側的側向限位彈性體會形成反力矩,緩沖、抑制質量塊2側翻。
[0032]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質量減振器,在滿足質量減振器的減振性能的前提下,增加了其使用壽命,并能保證在上限位彈性體3、下限位彈性體6撕裂失效的工況下,質量塊2仍留在限位腔體內部,不會掉落或飛出,撞擊到行人或車輛,發生安全事故,質量減振器的使用壽命有顯著提高,降低了整車的使用成本。
[0033]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質量減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質量塊、安裝底板、安裝側板和安裝頂板,所述安裝側板與所述安裝底板連接,所述安裝頂板與所述安裝側板連接,所述安裝底板、安裝側板和安裝頂板圍合成限位腔體,所述質量塊設置在所述限位腔體內,所述質量塊、安裝底板之間設有下限位彈性體,所述質量塊、安裝頂板之間設有上限位彈性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質量減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限位彈性體為橡膠塊,所述下限位彈性體為橡膠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質量減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限位彈性體與所述質量塊的接觸面為圓柱面,所述下限位彈性體與所述質量塊的接觸面為圓柱面。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質量減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限位彈性體的高度為3mm,所述下限位彈性體的高度為3mm。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質量減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質量塊、上限位彈性體之間設有上限位間隙,所述質量塊、下限位彈性體之間設有下限位間隙。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質量減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質量塊與上限位彈性體的靜態間隙為3mm-4.5mm,所述質量塊與下限位彈性體的靜態間隙為3mm-4.5mm。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質量減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側板、質量塊之間設有側向限位彈性體。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質量減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質量塊、側向限位彈性體之間設有側向限位間隙。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質量減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側向限位間隙為2.5mm。
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質量減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側向限位彈性體為橡膠塊,所述側向限位彈性體為橢圓狀,所述側向限位彈性體的高度為2mm。
【文檔編號】F16F7/108GK203604528SQ201320794893
【公開日】2014年5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6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6日
【發明者】任良順, 徐鐵, 韋進光, 韋寶侶, 黃武軍 申請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