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吸收發動機扭矩的變動的扭矩變動吸收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公知一種扭矩變動吸收裝置,其配置在由內燃機構成的驅動源與變速器之間,吸收從驅動源輸出的驅動力的扭矩變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在專利文獻1的扭矩變動吸收裝置中具備:第1旋轉部件,其被傳遞來自原動機的驅動力;螺旋彈簧,其吸收扭矩變動;第2旋轉部件,其經由螺旋彈簧被傳遞已傳遞至第1旋轉部件的驅動力;以及摩擦力調整機構,其能夠在第1旋轉部件與第2旋轉部件之間以能夠調整的方式產生摩擦力。摩擦力調整機構也稱作滯后機構。
專利文獻1的摩擦力調整機構具備:控制板,其與第2旋轉部件一體地旋轉;推力部件,其與第1旋轉部件一體地旋轉,沿軸向移動自如,且以能夠滑動的方式以傾斜面與控制板抵接;彈性部件,其將推力部件向控制板按壓。
當第1旋轉部件與第2旋轉部件之間產生減速側的扭轉力矩時,摩擦力調整機構在控制板與推力部件抵接的傾斜面上滑動,推力部件沿軸向移動。由于該推力部件的移動,彈性部件向控制板按壓推力部件的按壓載荷變化,調整了第1旋轉部件與第2旋轉部件之間的摩擦力(滯后、扭曲難度),第1旋轉部件與第2旋轉部件之間的摩擦力(滯后)降低。
通過這樣的結構,在專利文獻1的扭矩變動吸收裝置中,當產生了加速側的扭轉力矩時,能夠得到必需的摩擦力(滯后),反之,當產生了減速側的扭轉力矩時,能夠減少摩擦力(滯后)。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4-62623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發明人認為以往的扭矩變動吸收裝置存在如下問題:越使第1旋轉部件與第2旋轉部件之間的摩擦力(滯后)增加,控制板與推力部件的抵接部分的面積就越小,越不能向摩擦件均勻地施加壓力,僅與抵接部分對應的部分的磨損嚴重,容易產生偏磨損,摩擦系數難以穩定。
鑒于以上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扭矩變動吸收裝置,其即使改變第1旋轉部件與第2旋轉部件之間的摩擦力(滯后)也能夠防止偏磨損。
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1]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特征在于,具備:
旋轉自如的第1旋轉部件;
第2旋轉部件,其與所述第1旋轉部件在軸向上相鄰,并配置在同一軸線上;
輪轂,其從所述第2旋轉部件的徑向內側部分向所述第1旋轉部件延伸;
外螺紋部,其設置在所述輪轂的外周面;
墊圈,其配置在所述第1旋轉部件與所述第2旋轉部件之間;
調整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第1旋轉部件與所述墊圈之間,并且以能夠按一定角度旋轉的方式與所述第1旋轉部件卡合,且以能夠相對旋轉的方式與所述外螺紋部螺合;以及
彈性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墊圈與所述調整部件之間,且將所述墊圈向所述第2旋轉部件按壓,
當向所述調整部件與所述第2旋轉部件之間輸入了扭轉力矩時,所述調整部件相對于所述墊圈沿軸向移位,使所述彈性部件的按壓載荷變化,從而調整所述墊圈與所述第2旋轉部件之間產生的摩擦力。
根據本發明,調整部件與輪轂的外螺紋部螺合,即使改變第1旋轉部件與第2旋轉部件之間的摩擦力,也能夠維持調整部件與彈性部件在整周范圍內均勻地抵接的狀態。于是,能夠防止以往那樣產生偏磨損,從而能夠提高扭矩變動吸收裝置的耐久性。
[2]并且,在本發明中,可以使所述調整部件與所述外螺紋部以如下方式螺合:當向所述第1旋轉部件施加減速扭矩而使得所述第1旋轉部件相對于所述第2旋轉部件減速時,所述調整部件從所述墊圈離開。
附圖說明
圖1是示出采用本發明的扭矩變動吸收裝置的實施方式的動力傳遞裝置的骨架圖。
圖2是示出本實施方式的扭矩變動吸收裝置的剖視圖。
圖3是從軸向示出本實施方式的扭矩變動吸收裝置的說明圖。
圖4A是示出本實施方式的扭矩變動吸收裝置的減速時的狀態的說明圖。圖4B是示出本實施方式的扭矩變動吸收裝置的加速時的狀態的說明圖。
圖5A是從軸向示出本實施方式的扭矩變動吸收裝置的加速時的狀態的說明圖。圖5B是從軸向示出本實施方式的扭矩變動吸收裝置的減速時的狀態的說明圖。
標號說明
1:扭矩變動吸收裝置;
2:原動機;
3:變速器;
3a:輸入軸;
4:摩擦接合離合器;
5:第1旋轉部件;
5a:固定部;
6:第2旋轉部件;
6a:輪轂;
6b:外螺紋部;
7:螺旋彈簧;
8:摩擦力調整機構;
9:墊圈;
9a:摩擦件;
9b:突片;
10:調整部件;
10a:貫穿插入孔;
10b:限制件;
11:彈性部件。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扭矩變動吸收裝置1配置在由內燃機構成的原動機2與變速器3之間,吸收原動機2的扭矩變動。
扭矩變動吸收裝置1具備:第1旋轉部件5,其經由摩擦接合離合器4從原動機2被傳遞動力;和第2旋轉部件6,其與第1旋轉部件5相鄰地配置在同一軸線上。第1旋轉部件5與第2旋轉部件6被設置成能夠相對旋轉規定角度。第2旋轉部件6與變速器3的輸入軸3a連接。
此外,如圖2所示,第1旋轉部件5與第2旋轉部件6構成為經由螺旋彈簧7進行動力傳遞。通過該螺旋彈簧7,吸收從原動機2輸出的扭矩的變動。圖2的眼睛圖標表示圖3的視角。
如圖3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扭矩變動吸收裝置1中,沿周向等間隔地配置有四個螺旋彈簧7。
并且,如圖4放大所示,在第1旋轉部件5與第2旋轉部件6之間設置有調整兩者間產生的摩擦力的摩擦力調整機構8。該摩擦力調整機構8也稱作滯后機構。圖4的眼睛圖標表示圖5的視角。
摩擦力調整機構8具備:墊圈9,其被固定成與第1旋轉部件5一體地旋轉;調整部件10,其被設置成位于墊圈9與第1旋轉部件5之間,使得能夠與第1旋轉部件5自由地相對旋轉一定角度;彈性部件11,其由配置在墊圈9與調整部件10之間的碟形彈簧構成。
在墊圈9的與第2旋轉部件6相對的一側的面上設置有摩擦件9a。并且在墊圈9的外周緣設置有多個向第1旋轉部件5延伸的突片9b。該突片9b分別插入由多個貫穿設置于第1旋轉部件5上的貫通孔構成的固定部5a。由此,突片9b在周向上與固定部5a卡合,從而墊圈9固定于第1旋轉部件5。
第2旋轉部件6在旋轉中心部、即徑向內側部分具備筒狀的輪轂6a。在輪轂6a的外周面上設置有外螺紋部6b。調整部件10為圓盤狀,在中央設置有供輪轂6a貫穿插入的貫穿插入孔10a。在貫穿插入孔10a的內周面上形成有內螺紋,該內螺紋與外螺紋部6b螺合。
在調整部件10的外周緣設置有多個向第1旋轉部件5延伸的限制件10b。由貫通孔構成的固定部5a以在插入的突片9b的徑向內側存在空間的方式向徑向內側大幅開口。限制件10b被插入固定部5a的徑向內側的空間中。
限制件10b形成為比固定部5a的周向的寬度小。并且,限制件10b相對于固定部5a的周向的寬度被設定為,使得調整部件10能夠相對于第1旋轉部件5相對旋轉一定角度。
如圖5A所示,當裝配有本實施方式的扭矩變動吸收裝置1的車輛加速而對扭矩變動吸收裝置1輸入了加速扭矩時,產生扭轉力矩,第1旋轉部件5與第2旋轉部件6以扭曲的方式相對移動,限制件10b從固定部5a的附圖左側的位置向附圖右側移動。但是,限制件10b與第2旋轉部件6的相對相位不變,能夠繼續維持圖4B的狀態。
反之,如圖5B所示,當車輛減速而對扭矩變動吸收裝置1輸入了減速扭矩時,產生扭轉力矩,第1旋轉部件5與第2旋轉部件6以扭曲的方式相對移動。并且,限制件10b欲與第2旋轉部件6一同旋轉,但掛在固定部5a上而不能與第2旋轉部件6一同旋轉。因此,通過外螺紋部6b與貫穿插入孔10a的螺合,限制件10b從圖4B的狀態移動至圖4A的狀態。由此,在車輛減速的狀態下,第1旋轉部件5與第2旋轉部件6之間的摩擦力減小,能夠通過扭矩變動吸收裝置1靈活地吸收從車輛的驅動輪傳遞的扭矩的變動。換言之,當第1旋轉部件5相對于第2旋轉部件減速旋轉時,調整部件10以從墊圈9離開的方式與外螺紋部6b螺合。
當車輛從減速狀態轉移至通常狀態(慣性行駛(慣行)狀態)或加速狀態時,限制件10b被第1旋轉部件5的固定部5a按壓,通過外螺紋部6b與貫穿插入孔10a的螺合而恢復圖4B的狀態。
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扭矩變動吸收裝置1,當輸入減速扭矩時,能夠減少第1旋轉部件5與第2旋轉部件6之間的摩擦力(滯后)。并且,即使改變第1旋轉部件5與第2旋轉部件6之間的摩擦力,也能夠維持調整部件10與彈性部件11在整周范圍內均勻地抵接的狀態,并能夠防止以往產品那樣的僅與抵接部分對應的部分磨損加重的偏磨損。由此,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扭矩變動吸收裝置1,能夠抑制摩擦力調整機構8的接觸面的偏磨損,從而能夠提高扭矩變動吸收裝置1的耐久性。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圖1中示出雙離合變速器作為變速器并進行了說明,但與本發明的扭矩變動吸收裝置1連接的變速器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帶式無級變速器或曲柄式無級變速器、環型無級變速器、平行軸式多級變速器、行星齒輪式多級變速器。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采用蝶形彈簧作為彈性部件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的彈性部件不限于碟形彈簧,只要是能夠在墊圈與調整部件之間向第2旋轉部件按壓墊圈的彈性部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彈性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