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移動終端技術領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種設置有支架提手兩用裝置的移動終端。
背景技術:
移動終端支架是現有移動終端常用的輔助裝置,常見的支架設置有支架,可以將移動終端放置在平面上;也有些支架一端為夾子,可以將移動終端夾持在圓柱體或長方體上。總結開來,支架的作用是使移動終端可以像電視機一樣擺放起來,讓用戶使用方便,不必時時刻刻拿在手中。
常見的移動終端支架,設置有放置于桌面的底座,以及與移動終端連接、用于將其卡持的卡持部分,需要單獨攜帶,使用時再將移動終端放置于其上,使用、攜帶都不方便。
因此,現有技術還有待于改進和發(fā)展。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移動終端,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移動終端支架需要單獨攜帶,造成攜帶不便,以及移動終端使用支架需要組裝,使用便利性低的問題。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移動終端,其中,所述移動終端包括:可貼合與移動終端背板的支架,所述支架兩端分別連接有一可帶動支架、繞移動終端背板旋轉的轉軸;
所述轉軸首端與支架連接,中部設置有一第一限位件,尾端設置有一第二限位件;
所述第一限位件及第二限位件之間設置有彈性元件,所述彈性元件靠近第一限位件一端頂持有一檔位件,所述檔位件靠近第一限位件一端卡持有一與檔位件配合、以調節(jié)支架轉動角度的固定件。
優(yōu)選方案中,所述的移動終端,其中,所述移動終端還包括一與所述轉軸連接的滑動組件;
所述滑動組件包括:一套設于轉軸的滑動板,所述滑動板連接有一固定于移動終端背板及顯示屏之間、用于為滑動板的滑動導向的固定導向件;
所述固定導向件設置有一供滑動板滑動的鋼板導向槽。
優(yōu)選方案中,所述的移動終端,其中,所述滑動組件還包括一固接于滑動板靠近固定導向件一面的滑動柱;
所述固定導向件設置有一供滑動柱滑動的滑動柱導向槽。
優(yōu)選方案中,所述的移動終端,其中,所述滑動柱背離滑動板一端設置有一第一限位帽,所述第一限位帽與固定導向件之間設置有一扭簧,所述扭簧一端套設于限位柱,一端連接于固定導向件。
優(yōu)選方案中,所述的移動終端,其中,所述固定導向件中部一側固接有一扭簧固定柱,所述扭簧固定柱背離固定導向件一端設置有一、用于防止扭簧脫離扭簧固定柱的第二限位帽;
所述扭簧套設于扭簧固定柱。
優(yōu)選方案中,所述的移動終端,其中,所述檔位件設置有若干檔位槽,所述固定件設置有至少一個與所述檔位槽相適配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兩側分別設置有一斜面,所述檔位件通過所述斜面、使若干檔位槽中的一個與限位凸起配合以調節(jié)支架旋轉角度。
優(yōu)選方案中,所述的移動終端,其中,所述定位件設置有一定位凸起,所述滑動板設置有一與所述定位凸起相適配的定位凹槽,所述定位件通過定位凸起固定于滑動板。
優(yōu)選方案中,所述的移動終端,其中,所述滑動組件還包括一套設于轉軸的卡持件,所述卡持件設置于滑動板與第一限位件之間、且與滑動板貼合;
所述滑動板在與定位凹槽相反一端設置有一卡持凸起;所述卡持件設置有一與卡持凸起相適配的卡持槽。
優(yōu)選方案中,所述的移動終端,其中,所述轉軸上還套設有一與轉軸同步轉動的角度限制件,所述角度限制件設置于卡持件與第一限位件之間、且與卡持件貼合;
所述角度限制件設置有一第一角度限制凸起;
所述卡持件在與卡持槽相反一端設置有一第二角度限制凸起;
所述角度限制件在轉動時,通過第一角度限制凸起分別與、第二角度限制凸起及卡持凸起的配合,將角度限制件能夠旋轉的角度限制在190°以內。
優(yōu)選方案中,所述的移動終端,其中,所述移動終端背板設置有供轉軸與滑動板同步移動的轉軸滑動槽。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所提供的移動終端,由于采用了可貼合與移動終端背板的支架,所述支架兩端分別連接有一可帶動支架、繞移動終端背板旋轉的轉軸;所述轉軸首端與支架連接,中部設置有一第一限位件,尾端設置有一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及第二限位件之間設置有彈性元件,所述彈性元件靠近第一限位件一端頂持有一檔位件,所述檔位件靠近第一限位件一端卡持有一與其配合、以調節(jié)支架轉動角度的固定件。使得移動終端不僅可將支架融入移動終端,隨身攜帶,提高了其攜帶方便性;且支架可旋轉并貼合于移動終端,避免支架額外占用空間的同時,提高其美觀性;同時,通過檔位件與固定件的配合,使得移動終端在使用支架時,直接將支架旋轉至不同角度即可,提高了其使用方便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中移動終端較佳實施例的轉動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中移動終端較佳實施例的轉軸中部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中移動終端較佳實施例的檔位件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中移動終端較佳實施例的固定件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中移動終端較佳實施例的滑動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中局部A的放大圖。
圖7是本發(fā)明中移動終端較佳實施例的滑動板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發(fā)明中移動終端較佳實施例的固定導向件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發(fā)明中移動終端較佳實施例的扭簧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發(fā)明中移動終端較佳實施例的卡持件結構示意圖。
圖11是本發(fā)明中移動終端較佳實施例的角度限制件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移動終端,為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確,以下參照附圖并舉實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移動終端,其由外向內依次設置有:支架100及轉動組件,所述轉動組件包括:與支架100兩端固定連接的轉軸210,套設于轉軸210上的第一限位件220、固定件230、檔位件240、彈性元件250及第二限位件260。
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支架100呈半圓弧狀,其兩端分別設置有一與轉軸210相適配的轉軸210固定孔,所述轉軸210固定孔優(yōu)選為螺紋孔,與之適配的,兩個轉軸210與支架100連接一端皆設置為螺紋狀。
如圖2所示,所述轉軸210優(yōu)選設置為一端呈兩端皆呈螺紋狀,該部分為螺紋柱;一端用于連接支架100,另一端用于固定第二限位件260。而第二限位件260則優(yōu)選為螺母。所述轉軸210在兩端之間的中間部分設置有對稱設置的兩個平面211,所述檔位件240的通孔形狀與該部分結構形狀相適配。
所述第一限位件220優(yōu)選為設置有通孔的圓環(huán)體,與轉軸210優(yōu)選采用過盈配合,以加強設置于第一限位件220及第二限位件260之間所有零件的穩(wěn)定性。
如圖3所示,所述固定件230可以直接固連于移動終端其他的靜止元件,如移動終端背板、移動終端面殼或設置于背板與面殼之間的大鋼板組件上;也可以固定于其他相對靜止的元件上,所謂相對靜止即在轉軸210轉動時可以靜止不動,即該元件可以運動,但該運動與轉軸210的轉動無必然聯(lián)系。所述固定件230面向檔位件240的端面優(yōu)選設置有至少一個限位凸起231,所述限位凸起231兩側分別設置有一斜面。
所述檔位件240設置有一穿過轉軸210的通孔,在此稱第二通孔241,所述第二通孔241的形狀與轉軸210中段部分形狀相適配。而在其面向固定件230的端面設置有若干與限位凸起231相適配的檔位槽242;所述檔位件240通過所述斜面、使若干檔位槽242中的一個與限位凸起231配合以調節(jié)支架100旋轉角度。
所述彈性元件250優(yōu)選由若干個墊片彈簧組成。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所提供的移動終端,由于采用了可貼合與移動終端背板的支架100,所述支架100兩端分別連接有一可帶動支架100、繞移動終端背板旋轉的轉軸210;所述轉軸210首端與支架100連接,中部設置有一第一限位件220,尾端設置有一第二限位件260;所述第一限位件220及第二限位件260之間設置有彈性元件250,所述彈性元件250靠近第一限位件220一端頂持有一檔位件240,所述檔位件240靠近第一限位件220一端卡持有一與其配合、以調節(jié)支架100轉動角度的固定件230。使得移動終端不僅可將支架100融入移動終端,隨身攜帶,提高了其攜帶方便性;且支架100可旋轉并貼合于移動終端,避免支架100額外占用空間的同時,提高其美觀性;同時,通過檔位件240與固定件230的配合,使得移動終端在使用支架100時,直接將支架100旋轉至不同角度即可,提高了其使用方便性。
本發(fā)明進一步地較佳實施例中,如圖5及圖6所示,所述移動終端還包括一與所述轉軸210連接的滑動組件300;所述滑動組件300包括:一套設于轉軸210的滑動板310,所述滑動板310連接有一固定于移動終端背板及顯示屏之間、用于為滑動板310的滑動導向的固定導向件320;所述固定導向件320設置有一供滑動板310滑動的鋼板導向槽322。
如圖7所示,所述滑動板310包括:滑動于所述鋼板導向槽322內的滑動板本體311,以及用于套設滑動板本體311于轉軸210的第三通孔312。
如圖8所示,所述固定導向件320包括:導向件本體321,以及設置于所述導向件本體321的鋼板導向槽322,所述固定導向件320在鋼板導向槽322上下兩端中的至少一端設置有一緩沖墊,用于防止滑動板310對固定導向件320產生強力撞擊。
所述滑動組件300還包括一固接于滑動板310靠近固定導向件320一面的滑動柱313,如圖7所示;所述固定導向件320設置有一供滑動柱313滑動的滑動柱導向槽329,如圖8所示。
優(yōu)選所述滑動柱313螺紋連接于滑動鋼板。
如圖9所示,所述滑動柱313背離滑動板310一端設置有一第一限位帽,所述第一限位帽與固定導向件320之間設置有一扭簧323,所述扭簧323一端套設于限位柱,一端連接于固定導向件320。
具體實施時,所述固定導向件320中部一側固接有一扭簧固定柱324,所述扭簧固定柱324背離固定導向件320一端設置有一、用于防止扭簧323脫離扭簧固定柱324的第二限位帽;所述扭簧323套設于扭簧固定柱324。
所述定位件設置有一定位凸起232,如圖3所示;所述滑動板310設置有一與所述定位凸起232相適配的定位凹槽314,如圖7所示;所述定位件通過定位凸起232固定于滑動板310。
如圖6所示,所述滑動組件300還包括一套設于轉軸210的卡持件330,所述卡持件330設置于滑動板310與第一限位件220之間、且與滑動板310貼合;所述滑動板310在與定位凹槽314相反一端設置有一卡持凸起315;所述卡持件330設置有一與卡持凸起315相適配的卡持槽331,如圖10所示。
所述轉軸210上還套設有一與轉軸210同步轉動的角度限制件340,如圖6所示;所述角度限制件340設置于卡持件330與第一限位件220之間、且與卡持件330貼合;所述角度限制件340設置有一第一角度限制凸起341,如圖11所示;所述卡持件330在與卡持槽331相反一端設置有一第二角度限制凸起332,如圖10所示;所述角度限制件340在轉動時,通過第一角度限制凸起341分別與、第二角度限制凸起332及卡持凸起315的配合,將角度限制件340能夠旋轉的角度限制在190°以內。
所述移動終端背板設置有供轉軸210與滑動板310同步移動的轉軸210滑動槽。
應當理解的是,本發(fā)明的應用不限于上述的舉例,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于本發(fā)明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