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雙軸樞紐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556055閱讀:360來源:國知局
雙軸樞紐器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雙軸樞紐器,尤其涉及一種使傳動齒輪可在其他機構件組裝及調校后再行組裝的雙軸樞紐器。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一般筆記本電腦、折疊式手機或電子書閱讀器等掀蓋式電子裝置,其多半于一屏幕與一底座間連接有一樞紐器,使得該屏幕可相對于該底座進行開啟或蓋合的動作。現有技術中的樞紐器多為單軸式,該單軸樞紐器通常包含有一固定于屏幕的第一支架、一固定于底座的第二支架以及一穿設于該第一支架及該第二支架的軸桿,使得屏幕可將該軸桿做為軸心并相對于底座進行開啟或蓋合。

然而,前述掀蓋式電子裝置若于該屏幕及該底座間連接有該單軸樞紐器,將會使得該屏幕及該底座受限于該單軸樞紐器的構造而無法產生大角度翻轉動作,例如一百八十度或三百六十度的翻轉動作。因此,現有技術大多通過設于該屏幕與該底座之間的一雙軸樞紐器,借以增加該屏幕與該底座間的距離,進而使該屏幕與該底座具備大角度翻轉的功效。

如中國臺灣第M512881號專利文獻揭露了一種微型化雙軸鉸鏈,包含一支撐架、一第一傳動軸、一第二傳動軸以及一搭接座。該支撐架具有一第一樞接孔、一第二樞接孔、一惰輪以及一安裝部。該第一傳動軸具有一第一軸桿、一第一帶動輪以及一第一扭力部,該第一軸桿穿設于該第一樞接孔,該第一帶動輪與該惰輪形成連動,該第一扭力部則套設于該第一軸桿。該第二傳動軸具有一第二軸桿、一第二帶動輪以及一第二扭力部,該第二軸桿穿 設于該第二樞接孔,該第二帶動輪與該惰輪形成連動,該第二扭力部則套設于該第二軸桿。該搭接座具有一基座以及至少一夾臂,該夾臂是由該基座延伸形成,且該夾臂組裝于該安裝部。進一步地,當該微型化雙軸鉸鏈于應用時,該第一傳動軸與該第二傳動軸可借由該惰輪、該第一帶動輪以及該第二帶動輪形成同動,并通過該第一扭力部以及該第二扭力部使該第一傳動軸與該第二傳動軸于旋轉時產生扭力,使得該微型化雙軸鉸鏈得借由該第一傳動軸以及該第二傳動軸的扭力以緩沖掀蓋式電子裝置的開合速度。

然而,就一般雙軸樞紐器的組裝過程來看可以發現,上述該微型化雙軸鉸鏈于組裝時會先將該第一帶動輪、該第二帶動輪以及該惰輪相互嚙合再進行定位,再將該第一扭力部與該第二扭力部分別裝設該第一傳動軸以及該第二傳動軸,此后才進行該第一傳動軸與該第二傳動軸的扭力測試與調校,但由于該第一帶動輪、該第二帶動輪以及該惰輪已成連動關系,故使得該第一傳動軸與該第二傳動軸整體的扭力檢測及調校作業更加困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因雙軸樞紐器的組裝工法需先裝設惰輪而出現扭力調校困難的問題。

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雙軸樞紐器,其包括:

一設有一第一齒輪的第一轉軸及一設有一第二齒輪的第二轉軸,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第二轉軸并排定位,且所述第一齒輪與所述第二齒輪相互對應并于其間界定出一組裝空間;

一傳動齒輪,對應所述組裝空間放置并接觸所述第一齒輪與所述第二齒輪;

組裝時,所述傳動齒輪相對所述第一齒輪與所述第二齒輪轉動,使所述傳動齒輪旋入于所述第一齒輪與所述第二齒輪之間并與所述第一齒輪及所述第二齒輪產生嚙合而嵌入至所述組裝空間內。

于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齒輪、所述第二齒輪以及所述傳動齒輪均為螺旋齒輪。

于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齒輪、所述第二齒輪以及所述傳動齒輪分別具有復數個彼此平行的螺旋棘齒。

于一實施例中,該雙軸樞紐器還包括一支撐架,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第二轉軸分別穿設所述支撐架上的兩個軸孔,所述支撐架的一軸部對應所述組裝空間,所述軸部提供所述傳動齒輪容置其中。

于一實施例中,該雙軸樞紐器還包括一軸桿,所述軸桿經所述軸部穿設所述傳動齒輪并固定于所述支撐架,所述傳動齒輪以所述軸桿為軸進行轉動。

于一實施例中,該雙軸樞紐器還包括復數個扭力片,以堆疊方式裝設于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第二轉軸,通過調校所述扭力片數量以改變所述第一轉軸及所述第二轉軸的扭力。

于一實施例中,該雙軸樞紐器還包括一第一扭力組及一第二扭力組,所述第一扭力組設置于所述第一轉軸,所述第二扭力組設置于所述第二轉軸,通過調校所述第一扭力組與所述第二扭力組以改變提供給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第二轉軸的扭力。

通過本實用新型上述實施方式,相較于現有技術具有以下特點:

本實用新型的雙軸樞紐器是在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第二轉軸并排定位后才將所述傳動齒輪嵌入至所述組裝空間內,因而可在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 第二轉軸完成其他構件的組裝及扭力調校作業后再將所述傳動齒輪嵌入組裝至所述組裝空間內,借此解決現有技術中的雙軸樞紐器因先裝設惰輪而有扭力調校困難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雙軸樞紐器的立體外觀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雙軸樞紐器的立體分解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雙軸樞紐器的組裝方法的一實施例的步驟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雙軸樞紐器在組裝時的剖面示意圖(一)。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雙軸樞紐器在組裝時的剖面示意圖(二)。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雙軸樞紐器在組裝時的剖面示意圖(三)。

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雙軸樞紐器在組裝時的剖面示意圖(四)。

圖8-1是本實用新型的雙軸樞紐器的組裝方法另一實施例的步驟示意圖(一)。

圖8-2是本實用新型的雙軸樞紐器的組裝方法又一實施例的步驟示意圖(二)。

圖8-3是本實用新型的雙軸樞紐器的組裝方法再一實施例的步驟示意圖(三)。

附圖標記:

1-第一轉軸;11-第一齒輪;2第二轉軸;21-第二齒輪;3-組裝空間;4-傳動齒輪;41-刻槽;5-手工具;6-支撐架;61-軸孔;62-軸部;63-軸桿;7-扭力片;8-第一扭力組;9;第二扭力組。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詳細說明及技術內容,現就配合圖式說明如下:

請參閱圖1至圖2,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雙軸樞紐器,包括:

一設有一第一齒輪11的第一轉軸1及一設有一第二齒輪21的第二轉軸2,所述第一轉軸1與所述第二轉軸2并排定位,且所述第一齒輪11與所述第二齒輪21相互對應并于其間界定出一組裝空間3;

一傳動齒輪4,對應所述組裝空間3放置并接觸所述第一齒輪11與所述第二齒輪21;

組裝時,所述傳動齒輪4相對所述第一齒輪11與所述第二齒輪21轉動,使所述傳動齒輪4旋入于所述第一齒輪11與所述第二齒輪21之間并與所述第一齒輪11及所述第二齒輪21產生嚙合而嵌入至所述組裝空間3內。

詳細來說,所述第一齒輪11、所述第二齒輪21以及所述傳動齒輪4均為螺旋齒輪。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齒輪11、所述第二齒輪21以及所述傳動齒輪4分別具有復數個彼此平行的螺旋棘齒。

詳細來說,該雙軸樞紐器還包括:一支撐架6,所述第一轉軸1與所述第二轉軸2分別穿設所述支撐架6上的兩個軸孔61,所述支撐架6的一軸部62對應所述組裝空間3,所述軸部62提供所述傳動齒輪4容置其中。

詳細來說,該雙軸樞紐器還包括:一軸桿63,所述軸桿63經所述軸部62穿設所述傳動齒輪4并固定于所述支撐架6,以使所述傳動齒輪4以所述軸桿63為軸進行轉動。

詳細來說,該雙軸樞紐器還包括:復數個扭力片7,以堆疊方式裝設于所述第一轉軸1與所述第二轉軸2,通過調校所述扭力片7數量以改變所述第一轉軸1及所述第二轉軸2的扭力。

詳細來說,該雙軸樞紐器還包括:一第一扭力組8及一第二扭力組9,所述第一扭力組8裝設于所述第一轉軸1,所述第二扭力組9裝設于所述第 二轉軸2,通過調校所述第一扭力組8與所述第二扭力組9以改變提供給所述第一轉軸1與所述第二轉軸2的扭力。

本實用新型的雙軸樞紐器,可先進行其他構件的組裝及扭力調校,隨后再以前述步驟將所述傳動齒輪嵌入組裝至所述組接空間,以此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雙軸樞紐器因先裝設惰輪而有扭力調校困難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雙軸樞紐器的組裝方法,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一S1:提供一設有一第一齒輪11的第一轉軸1及一設有一第二齒輪21的第二轉軸2,并排定位所述第一轉軸1與所述第二轉軸2,使所述第一齒輪11與所述第二齒輪21相互對應并于其間界定出一組裝空間3;

步驟二S2:提供一傳動齒輪4,對應所述組裝空間3放置并接觸所述第一齒輪11與所述第二齒輪21;以及

步驟三S3:使所述傳動齒輪4相對所述第一齒輪11與所述第二齒輪21轉動,使所述傳動齒輪4旋入于所述第一齒輪11與所述第二齒輪21之間并與所述第一齒輪11及所述第二齒輪21產生嚙合而嵌入至所述組裝空間3內。

首先,請參閱圖1至圖4,當所述步驟一S1實施時,所述第一轉軸1與所述第二轉軸2是借由一機械裝置(圖中未示)或人工方式進行并排定位,使所述第一齒輪11與所述第二齒輪21彼此對應,并使所述第一齒輪11與所述第二齒輪21之間形成所述組裝空間3。接著,在所述步驟二S2的執行過程中,如圖2至圖5所示,所述傳動齒輪4被放置于所述組裝空間3一側而接觸于所述第一齒輪11以及所述第二齒輪21,其中,所述傳動齒輪4底部兩側的復數棘齒會分別對應置入于所述第一齒輪11的復數棘齒之間以及所述第二齒輪21的復數棘齒之間。于一實施例中,所述步驟二S2還包括一子步驟S21:使所述第一轉軸1與所述第二轉軸2朝一開啟方向進行小于九 十度的轉動,如圖8-2所示。據此,所述第一轉軸1以及所述第二轉軸2即可借由旋動以使所述第一齒輪11與所述第二齒輪21彼此對應,使得所述傳動齒輪4底部兩側的所述棘齒能夠分別對應置入于所述第一齒輪11的所述棘齒之間以及所述第二齒輪21的所述棘齒之間。具體來說,所述子步驟S21中的所述開啟方向所指為所述組裝空間3面向所述傳動齒輪4的一側,以圖4至圖7為例說明,朝所述開啟方向旋動的所述第一轉軸1是呈順時針方向旋轉,朝所述開啟方向旋動的所述第二轉軸2則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

隨后,在所述步驟三S3的執行過程中,如圖4至圖7所示,所述傳動齒輪4相對所述第一齒輪11與所述第二齒輪21進行轉動,使所述傳動齒輪4的所述棘齒旋動并嚙合于所述第一齒輪11的所述棘齒以及所述第二齒輪21的所述棘齒之間并嵌入至所述組裝空間3內,使所述第一齒輪11與所述第二齒輪21通過所述傳動齒輪4形成連動關系,如此一來,即可借由所述第一轉軸1、所述第二轉軸2以及嵌入于所述組裝空間3的所述傳動齒輪4組裝形成為一雙軸樞紐器。進一步來說,當所述傳動齒輪4在進行轉動時,所述步驟三S3還包括一子步驟S31:提供一手工具5,使所述手工具5與所述傳動齒輪4接觸,旋轉所述手工具5使所述傳動齒輪4相對所述第一齒輪11與所述第二齒輪21旋轉,如圖4、圖5及圖8-3所示。其中,所述手工具5可以是一字起子、十字起子或米字起子等具有任意形狀的工具種類,所述傳動齒輪4則于面對所述手工具5的表面設有一與所述手工具5種類相應的刻槽41(例如一字刻槽、十字刻槽或米字刻槽等)。

承前所述,本實用新型的雙軸樞紐器的組裝方法是在所述第一轉軸1與所述第二轉軸2并排定位后才將所述傳動齒輪4嵌入至所述組裝空間3內,如此一來,所述雙軸樞紐器即可在所述第一轉軸1與所述第二轉軸2完成其 他構件的組裝及扭力調校作業后再依前述動作(即所述步驟一S1至所述步驟三S3)將所述傳動齒輪4嵌入組裝至所述組裝空間3內,借此解決習用實施方式中雙軸樞紐器因先裝設惰輪而有扭力調校困難的問題。

據此,由前述所述步驟一S1至所述步驟三S3已可清楚看出所述傳動齒輪4是如何在所述第一轉軸1與所述第二轉軸2并排定位后而嵌入于所述組裝空間3內。詳細來說,在所述步驟一S1中所述第一轉軸1與所述轉軸2進行并排定位時,所述步驟一S1包含一子步驟S11:提供一支撐架6,使所述第一轉軸1與所述第二轉軸2分別穿設所述支撐架6上的兩個軸孔61,使所述支撐架6的一軸部62對應所述組裝空間3,所述軸部62提供所述傳動齒輪4容置其中,如圖8-1所示。因此,所述第一轉軸1以及所述第二轉軸2即可通過所述支撐架6形成并排定位。對應于所述子步驟S11,所述步驟三S3則包括一子步驟S32:提供一軸桿63,所述軸桿63經所述軸部62穿設所述傳動齒輪4并固定于所述支撐架6,使所述傳動齒輪4以所述軸桿63為軸進行轉動,如圖8-3所示。如此一來,當所述第一轉軸1與所述第二轉軸2在進行轉動的同時即可通過所述傳動齒輪4以所述軸桿63為軸進行轉動而形成連動關系。

具體來說,為了使所述傳動齒輪4底部兩側的所述棘齒能夠分別對應置入于所述第一齒輪11的復數棘齒之間以及所述第二齒輪21的復數棘齒之間(如上述所述步驟二S2),所述第一齒輪11、所述第二齒輪21以及所述傳動齒輪4均為相同種類的齒輪(例如正齒輪或螺旋齒輪等)。其中,所述第一齒輪11的所述棘齒、所述第二齒輪21的所述棘齒以及所述傳動齒輪4的所述棘齒彼此數量可以相同或不同。再者,為了使所述傳動齒輪4能夠旋入并嚙合于所述第一齒輪11以及所述第二齒輪21之間(如上述所述步驟三S3),于 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齒輪11、所述第二齒輪21以及所述傳動齒輪4均為螺旋齒輪,且所述第一齒輪11、所述第二齒輪21以及所述傳動齒輪4分別具有復數彼此平行的螺旋棘齒,如此一來,所述傳動齒輪4即可與所述第一齒輪11以及所述第二齒輪21二者之間形成螺接結構,使所述傳動齒輪4在旋轉時能逐步旋入于所述第一齒輪11以及所述第二齒輪21之間。

詳細來說,當本實用新型的雙軸樞紐器的組裝方法在將所述傳動齒輪4嵌入于所述組裝空間3之前而執行扭力調校作業時,所述步驟二S2可包括一子步驟S22:提供復數扭力片7,以堆疊方式裝設于所述第一轉軸1與所述第二轉軸2,并同時調校所述扭力片7數量以改變所述第一轉軸1及所述第二轉軸2的扭力,如圖1及圖8-2所示。于一實施例中,所述扭力片7得替換成一扭力套(圖未示),且所述雙軸樞紐器可借由調整所述扭力套分別與所述第一轉軸1與所述第二轉軸2之間的接觸面積以調整所述第一轉軸1與所述第二轉軸2的扭力。進一步地,所述步驟二還包括一子步驟S23:提供一第一扭力組8及一第二扭力組9,將所述第一扭力組8裝設至所述第一轉軸1,將所述第二扭力組9裝設于所述第二轉軸2,調校所述第一扭力組8與所述第二扭力組9提供給所述第一轉軸1與所述第二轉軸2的扭力,如圖1及圖8-2所示。具體說明,所述第一扭力組8以及所述第二扭力組9均是由復數簧片、復數彈片以及復數阻力片等構件所組成,且所述第一扭力組8以及所述第二扭力組9可借由增減所述復數簧片、所述彈片以及所述阻力片的數量來調整所述第一轉軸1與所述第二轉軸2的扭力。

以上已將本實用新型做了詳細說明,但以上所述的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一較佳實施例而已,不能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的范圍,即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的范圍所作的同等置換與改進,皆應仍屬本實用新型的專利 涵蓋范圍內。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港市| 化德县| 凌海市| 朝阳县| 嫩江县| 富顺县| 永寿县| 积石山| 仪陇县| 泽库县| 湘潭县| 嵩明县| 分宜县| 新平| 灌云县| 宜宾市| 临桂县| 广安市| 辛集市| 望都县| 曲周县| 顺义区| 北辰区| 华池县| 特克斯县| 积石山| 小金县| 湖北省| 沙坪坝区| 丽江市| 姜堰市| 红桥区| 绥阳县| 察隅县| 浦城县| 阜阳市| 门源| 上杭县| 临沧市| 灯塔市| 康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