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閥門機構,具體地,涉及真空泵上閥門機構。
背景技術:
泵式容器采用真空泵,其利用真空泵產生氣壓差的原理,來實現容器內內容物(例如膏體或流體)的流動。
在現有技術中,傳統泵式容器的真空泵運用真空吸附的方式,將容器內的內容物抽吸出來。但傳統真空泵及泵式容器的主要不足之處是:
(1)整體結構不合理,裝配難度大,整個真空泵無法穩定有效工作;
(2)真空泵及泵式容器設計在氣密性上結構不合理,在容器內內容物從容器中被抽吸的過程中會導致空氣與內容物接觸,在停止抽吸后,已經與空氣接觸的內容物可能會回流到容器內,存放在容器中的牙膏(或其他內容物)之類的內容物接觸空氣后容易被氧化,導致在長期存放中失水變質或者導致內容物的保質期縮短。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真空泵上閥門機構。
根據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真空泵上閥門機構,包括浮動出口管(2)、上活塞(3)、上活塞開閉控制彈簧(4)、上閥門(5);
連接浮動出口管(2)的上活塞(3)內設置有彈簧容納腔(11);彈簧容納腔(11)的一端開口連通浮動出口管(2)的內部流道,彈簧容納腔(11)的另一端開口設置有上閥門(5);
上活塞開閉控制彈簧(4)設置在彈簧容納腔(11)內;上活塞開閉控制彈簧(4)的一端與上活塞(3)相對固定;上活塞開閉控制彈簧(4)的另一端連接上閥門(5)。
優選地,浮動出口管(2)的一端延伸入上活塞(3),并在彈簧容納腔(11)形成擋肩(12);上活塞開閉控制彈簧(4)的一端緊固連接擋肩(12)。
優選地,浮動出口管(2)延伸入上活塞(3)的部分通過卡扣(13)與上活塞 (3)緊固連接。
優選地,上活塞開閉控制彈簧(4)始終處于壓縮狀態。
優選地,上閥門(5)位于彈簧容納腔(11)的另一端開口的內側。
優選地,彈簧容納腔(11)的另一端開口位于彈簧容納腔(11)的另一端的端面上。
優選地,上閥門(5)包括堵頭(14);
當上閥門(5)處于關閉位置時,堵頭(14)封閉住彈簧容納腔(11)的另一端開口。
優選地,上活塞開閉控制彈簧(4)為金屬彈簧。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結構合理,裝配簡單,能夠穩定有效工作。
2、上閥門通過上活塞開閉控制彈簧控制腔體內壓強的方式來實現通道的開閉,解決了泵式容器(例如硬式牙膏管)上部分氣密性穩定性問題,有利于使容器內容物水分更好的保持,從而保證內容物長時間存放保質的問題。
3、采用金屬彈簧取代傳統泵式容器中的彈性體來強力復位上活塞;由于金屬彈簧在彈性范圍內的高穩定性,解決了高分子物彈性體因為分子鏈松弛而導致彈力下降的問題,從而保證了真空泵在長期存放中工作的穩定性問題。
附圖說明
通過閱讀參照以下附圖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優點將會變得更明顯:
圖1為具有真空泵上閥門機構的真空泵式容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真空泵上閥門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1-上蓋
2-浮動出口管
3-上活塞
4-上活塞開閉控制彈簧
5-上閥門
6-真空泵復位彈簧
7-真空泵下閥門機構
8-容器本體
9-下活塞
10-泵壁
11-彈簧容納腔
12-擋肩
13-卡扣
14-堵頭
15-緩存腔體
16-容納腔體
17-排氣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以下實施例將有助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實用新型。應當指出的是,對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化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真空泵上閥門機構
真空泵上閥門機構,包括浮動出口管2、上活塞3、上活塞開閉控制彈簧4、上閥門5;
連接浮動出口管2的上活塞3內設置有彈簧容納腔11;彈簧容納腔11的一端開口連通浮動出口管2的內部流道,彈簧容納腔11的另一端開口設置有上閥門5;
上活塞開閉控制彈簧4設置在彈簧容納腔11內;上活塞開閉控制彈簧4的一端與上活塞3相對固定;上活塞開閉控制彈簧4的另一端連接上閥門5。真空泵上閥門機構的上活塞3的側壁緊貼泵壁10的側壁,即上活塞與泵壁10相配合進行活塞運動。
進一步地,浮動出口管2的一端延伸入上活塞3,并在彈簧容納腔11形成擋肩12;上活塞開閉控制彈簧4的一端緊固連接擋肩12。
進一步地,上活塞開閉控制彈簧4始終處于壓縮狀態。
進一步地,上閥門5位于彈簧容納腔11的另一端開口的內側;彈簧容納腔11的另一端開口位于彈簧容納腔11的另一端的端面上。
進一步地,上閥門5包括堵頭14;當上閥門5處于關閉位置時,堵頭14封閉住彈 簧容納腔11的另一端開口;上活塞開閉控制彈簧4為金屬彈簧;浮動出口管2延伸入上活塞3的部分通過卡扣13與上活塞3緊固連接。
具有活塞開閉控制的雙閥門真空泵
具有活塞開閉控制的雙閥門真空泵,包括所述真空泵上閥門機構、真空泵下閥門機構7、真空泵復位彈簧6、泵壁10;
真空泵上閥門機構、真空泵下閥門機構7、以及泵壁10的內壁面共同界定形成緩存腔體15,真空泵復位彈簧6位于真空泵上閥門機構與真空泵下閥門機構7之間。
進一步地,真空泵下閥門機構7為允許由緩存腔體15外部流向內部的單向閥門,真空泵復位彈簧6為金屬彈簧。
進一步地,在上活塞3向真空泵下閥門機構7靠近的過程中,上閥門5能夠先保持關閉位置,然后被緩存腔體15內的壓力頂開至打開位置。
具有活塞開閉控制的雙閥門真空泵式容器
具有活塞開閉控制的雙閥門真空泵式容器,包括容器本體7、所述具有活塞開閉控制的雙閥門真空泵;容器本體7的上端開口密封連接所述具有活塞開閉控制的雙閥門真空泵的真空泵下閥門機構7。
所述具有活塞開閉控制的雙閥門真空泵式容器的使用方法,包括:
下壓浮動出口管2,浮動出口管2驅動上活塞3向下移動,其中,上活塞3與泵壁10之間發生滑動,上活塞開閉控制彈簧4將上閥門5抵在關閉位置,上活塞3與真空泵下閥門機構7之間的間隙14逐漸減小;
當繼續將浮動出口管2向下壓時,上活塞3與真空泵下閥門機構7之間的間隙14繼續減小,緩存腔體15內的壓力驅使上閥門5至打開位置,從而連通緩存腔室15、彈簧容納腔11、浮動出口管2的內部流道。
容納腔體16的下部腔壁設置有排氣槽17,排氣槽17沿容納腔體16的軸向延伸,多個排氣槽17在容納腔體16周向上均布,以代替其現有技術中在下活塞9中的開孔;排氣槽17的深度沿由下往上方向遞減。
容器本體8的腔體內設置有下活塞9;下活塞9、容器本體8的腔體內壁以及真空泵下閥門機構7共同界定形成容納腔體16;容器本體8上安裝有上蓋1。
工作原理
具有活塞開閉控制的雙閥門真空泵式容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下壓浮動出口管2,浮動出口管2驅動上活塞3向下移動,其中,上活塞3與泵壁 10之間發生滑動,上活塞開閉控制彈簧4將上閥門5抵在關閉位置,上活塞3與真空泵下閥門機構7之間的間隙14逐漸減小,緩存腔室15因壓縮導致內部壓強增大;
當繼續將浮動出口管2向下壓時,上活塞3與真空泵下閥門機構7之間的間隙14繼續減小,緩存腔室15因壓縮導致內部壓強增大達到或超過上活塞開閉控制彈簧對上閥門5施加的壓力數值后,緩存腔體15內的壓力驅使上閥門5至打開位置,從而連通緩存腔室15、彈簧容納腔11、浮動出口管2的內部流道,緩存腔室15內部的內容物先后經彈簧容納腔11、浮動出口管2的內部流道流出。
當使用者松開出口浮動管2的時候,真空泵復位彈簧6回復將上活塞3及浮動出口管2向上復位,同時由于緩存腔室15內部壓強小于上活塞開閉控制彈簧4產生的壓強,上閥門7將被上活塞開閉控制彈簧4復位關閉。此時,由于緩存區擴大,產生抽真空效果,從而使下閥門7向上打開,將容納腔體16中的內容物向緩存腔室15抽取,并帶動下活塞9向上運動。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進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權利要求的范圍內做出各種變化或修改,這并不影響本實用新型的實質內容。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的實施例和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