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變速箱內結構領域,具體是涉及變速箱的換擋油缸的結構。
背景技術:
在立式車床加工中,為了實現車床的重切削和保證各種大小零件的加工扭矩要求,車床經常要變換轉速,換檔油缸活塞經常要上下運動,為了保證齒輪傳動的嚙合要求,油缸結構應盡量簡單而且穩定可靠。但是,目前大部分國內車床廠都采用傳統的油缸來換檔,傳統的油缸結構包括缸體、活塞、活塞桿、活塞桿支撐座等零件組成,這種換檔油缸結構較復雜,零件多,配件成本高,對加工精度要求較高。有鑒于此,本發明人針對現有立式車床變速箱換檔油缸結構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產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不僅結構簡單,還能利于提高加工精度的一種改進換擋油缸結構的變速箱。
為解決此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改進換擋油缸結構的變速箱,包括變速箱體,設有高、低檔變速齒輪的變速轉軸,變換高、低檔變速齒輪傳動的換擋轉軸,及帶動換擋轉軸做換擋動作的換擋油缸,所述變速轉軸、換擋轉軸和換擋油缸分別設置在變速箱體內,所述換擋油缸包括分別對應設置在變速箱體上的上缸體和下缸體,所述上缸體與下缸體之間連接活塞桿,所述活塞桿上端密封活動在上缸體內,所述活塞桿的下端密封活動在下缸體內,所述活塞桿上固定設有換擋部件來實現帶動換擋轉軸做換擋動作。
所述換擋轉軸上設有可上下滑動與高檔變速齒輪或低檔變速齒輪嚙合的雙聯齒輪,所述換擋部件為固定設置在活塞桿上的撥叉,所述撥叉通過軸承連接雙聯齒輪。
所述撥叉通過圓螺母和止動墊圈固定設置在活塞桿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與現有技術的不同之處是換擋油缸分為上、下缸體,上、下缸體之間設置活塞桿,工作時液壓油直接驅動活塞桿的端部,相比現有技術減少了活塞、活塞桿支撐座及其他部件,減少部件也就能夠使得結構變得簡單,生產裝配更容易;通過固定設置的撥叉連接雙聯齒輪,活塞桿上下動作時能帶動雙聯齒輪同步上下動作,從而實現雙聯齒輪能夠處于兩個不同位置,即兩個換擋位置,來分別與高檔變速齒輪或低檔變速齒輪嚙合傳動;該結構的變速箱的活塞桿兩端直接由液壓油推動,能夠使得換擋動作更穩定可靠。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涉及的一種改進換擋油缸結構的變速箱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部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中:
變速箱體-1;
變速轉軸-2;高檔變速齒輪-21;低檔變速齒輪-22;
換擋轉軸-3;雙聯齒輪-31;
換擋油缸-4;上缸體-41;下缸體-42;活塞桿-43;密封圈-44;
換擋部件-45;軸承-46;圓螺母-47;止動墊圈-48。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進一步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闡述。
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一種改進換擋油缸結構的變速箱,如圖1所示,包括變速箱體1、變速轉軸2、換擋轉軸3和換擋油缸4,所述變速轉軸2、換擋轉軸3和換擋油缸4分別設置變速箱體內,所述變速轉軸2上上下固定設置有高檔變速齒輪21和低檔變速齒輪22,所述換擋轉軸3設置在變速轉軸2與換擋油缸4之間用于變換高、低檔變速齒輪傳動,所述換擋油缸4用于帶動換擋轉軸3做換擋動作。
本實用新型的改進之處在于,所述換擋油缸4包括分別對應設置在變速箱體1上的上缸體41和下缸體42,所述上缸體41與下缸體42之間連接活塞桿43,所述活塞桿43上端密封活動在上缸體41內,所述活塞桿43的下端密封活動在下缸體42內,圖中所示的活塞桿43的上端與上缸體41內壁及下端與下缸體42內壁之間分別是通過密封圈44是實現密封,所述活塞桿43上固定設有換擋部件45來實現帶動換擋轉軸3做換擋動作。
進一步,如圖1所示,所述換擋轉軸3上設有可上下滑動與高檔變速齒輪21或低檔變速齒輪22嚙合的雙聯齒輪31,所述換擋部件45為固定設置在活塞桿43上的撥叉,所述撥叉通過軸承46連接雙聯齒輪31。
進一步,如圖2所示,所述撥叉通過圓螺母47和止動墊圈48固定設置在活塞桿43上,能夠使得撥叉較好的穩固固定。
上述結構的變速箱工作過程如下:
換擋動作時,換擋油缸4只有一端進液壓油,當液壓油從上缸體41的進油口進油時,推動活塞桿43向下運動,帶動撥叉向下移動,同步帶動雙聯齒輪31移動到下方的位置,使雙聯齒輪31下方的齒輪與變速轉軸2的低檔變速齒輪22嚙合傳動,實現低檔變速。
當液壓油從下缸體42的進油口進油時,推動活塞桿43向上運動,帶動撥叉向上移動,同步帶動雙聯齒輪31移動到上方的位置,使雙聯齒輪31上方的齒輪與變速轉軸2的高檔變速齒輪21嚙合傳動,實現高檔變速。
上述實施例和圖式并非限定本實用新型的產品形態和式樣,任何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對其所做的適當變化或修飾,皆應視為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