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吸盤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新型吸盤。
背景技術:
日常生活中,傳統吸盤與吸附面間的直接接觸面積很少,相互間產生的靜電作用力也很有限,外面的空氣也容易滲透進來,使吸盤容易失去功能脫落;人們在使用傳統吸盤時要擠壓吸盤與吸附面,為了達到使用效果還要在吸盤外邊緣用手括一圈,排出吸盤與吸附面間的空氣,這樣操作排出吸盤與吸附面間的空氣有限,因手工操作,也存在差異性。同時吸盤只能用在光滑的平面上,使用范圍較狹窄。傳統吸盤的安裝步驟:清潔干凈吸盤底面灰塵,吸在吸附面上,穿過吸盤底上的螺桿,套上吸盤下蓋,在下蓋相應位置處掛上掛架,再旋上蓋。安裝步聚比較繁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吸盤,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新型吸盤,包括吸盤、吸盤下蓋和吸盤上蓋,所述吸盤設為三層層級結構,第一層為吸盤外邊緣,吸盤外邊緣做成簿邊,在簿邊上加三條圓形的根位,在與之相對應的吸盤下蓋安裝接觸位置處設有2MM厚的可壓縮環形泡棉,可壓縮環形泡棉的寬度與吸盤的簿邊的寬度相對應,與吸盤外邊緣相接的環形圓面是第二層結構,在與環形圓面相對應的吸盤下蓋安裝接觸處設有兩條平齊的圓形塑膠根位,在吸盤上的螺桿與吸盤上蓋的螺母相互作用下,兩條圓形塑膠根位向下緊壓吸盤第二層的環形圓面,第三層為吸盤的結構。
優選的,所述吸盤上蓋螺母處的頂端增設兩片小塑膠條,在吸盤下蓋的圓孔位旁開兩個與之相對應的比小塑膠條寬的形狀一樣的孔位,吸盤上蓋的小塑膠條對準吸盤下蓋的與之相對應的孔位插進去,旋轉,吸盤上蓋和吸盤下蓋形成一體。
優選的,所述吸盤的底部貼上防塵膜,防塵膜的中間處折一個折痕。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和優點:該新型吸盤,吸盤的三層層級結構,通過與吸盤下蓋的結合作用,使吸盤具有帶雙重靜電,雙層空氣鎖的新功能,大大增強了吸盤的承重力,吸附時間的持久性,而且可吸附在高低面1MM以內的光滑面,擴大了使用范圍,增設的吸盤上蓋和吸盤下蓋間的鎖體結構與吸盤底面的防塵膜,也改進了人們安裝吸盤掛架的便捷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剖面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吸盤下蓋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吸盤上蓋結構示意圖。
圖中:1吸盤上蓋、2下盤下蓋、3可壓縮環形泡棉、4吸盤、5防塵膜。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绢I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圖1-4所示的一種新型吸盤,包括吸盤4、吸盤下蓋2和吸盤上蓋1,把吸盤4圓徑做大,外邊緣位置處做平做寬,而且分三層層級結構,第一層為吸盤4外邊緣,這層做成簿邊,在簿邊上加三條圓形的根位(防止外邊緣較簿易變皺,且增強其抗拉性),在與之相對應的吸盤下蓋2安裝接觸位置處增設2MM厚的可壓縮環形泡棉3,可壓縮環形泡棉3的寬度與吸盤4的簿邊寬度相對應,因簿邊極具柔軟性,人們使用手指擠壓,易擠出其與吸盤4間的大部分空氣,在吸盤4上的螺桿與吸盤上蓋1的螺母作用下,可壓縮環形泡棉3向下壓縮吸盤4邊緣簿邊,進一步壓縮了吸盤4外邊緣簿邊與吸附面間的空氣,同時具有1MM以內的填充作用,使吸盤4可以使用在高低面在1MM以內的光滑面上,也大大阻止了外面的空氣滲入,同時也增強了吸盤4與吸附面間的靜電作用力,與吸盤4外邊緣簿邊相接的環形圓面是第二層結構,在與之相對應的吸盤下蓋2安裝接觸處設有兩條平齊的圓形塑膠根位,在吸盤4上的螺桿與吸盤上蓋1的螺母相互作用下,兩條圓形塑膠根位向下緊壓吸盤4第二層的環形圓面,達到增加其與吸附面間的靜電作用力,也阻止了可能從吸盤4外邊緣簿邊滲透進來的少許空氣,第三層就是傳統吸盤的結構;在吸盤上蓋1螺母處的頂端增設兩片小塑膠條,在吸盤下蓋2的圓孔位旁開兩個與之相對應的比小塑膠條寬一些的形狀一樣的孔位,吸盤上蓋1的小塑膠條對準吸盤下蓋2的與之相對應的孔位插進去,旋轉,吸盤上蓋1與吸盤下蓋2就為一體了,其間的掛架可以先放在吸盤下蓋2的掛架位置擺放處,再旋上吸盤上蓋1,這樣可以大大便捷了吸盤4的定位,安裝,同時這種上下蓋的鎖體結構,可先通過旋轉吸盤上蓋1先分離吸盤4與吸盤上蓋1和吸盤下蓋2的統一體,把吸盤上蓋1和吸盤下蓋2的統一體分離出來,再通過旋轉吸盤上蓋1,使吸盤上蓋1處的兩個小塑膠條對準吸盤下蓋2位的兩個相對應的孔位,稍用力往上一拉,就可以分離上下蓋,便于清潔置換上下蓋間固定的掛架或者其間的灰塵;利用靜電作用吸盤4底貼上防塵膜, 防塵膜中間處折一個折痕,這樣可以防止吸盤4在包裝,流通環節粘上灰塵,同時也保護了吸盤4盤面,折痕為了方便人們在使用時容易撕開吸盤4與防塵膜,使安裝更加便捷。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