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光伏產品制造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高精度自動糾偏裝置。
背景技術:
在太陽能硅片的焊接生產中,裝料盒中的硅片需要先通過真空吸盤吸取,然后逐片輸送至與互聯條焊接。但是在焊接時硅片和互聯條的待焊接處需要精確重合,才能保證太陽能硅片的焊接質量。然而,目前的大部分是采用人工或機器人進行移栽和硅片的位置角度調整,糾偏精確度較低,且人工成本高,不利于批量化糾偏處理。
綜上可知,所述糾偏裝置,實際中存在不便的問題,所以有必要加以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高精度自動糾偏裝置,糾偏精確度高,體積小,吸盤模組翻轉輪換上料效率高,有利于太陽能硅片的批量化糾偏處理。
為實現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高精度自動糾偏裝置,包括翻轉模組、吸盤模組、角度調整模組、x軸調整模組、y軸調整模組;所述角度調整模組驅動吸盤模組轉動以調整其吸盤的角度;所述y軸調整模組驅動吸盤模組進行y方向的位置調整;所述翻轉模組用于將吸盤模組、角度調整模組、y軸調整模組同時翻轉換向;所述x軸調整模組設置于吸盤模組下方,且與翻轉模組可拆卸式連接;所述x軸調整模組用于承接翻轉換向后的所述吸盤模組上的角度及y方向位置調整好后的硅片,并對該硅片進行x方向的位置調整。
較佳地,所述翻轉模組包括翻轉電機、第一皮帶輪、第二皮帶輪、第一皮帶、翻轉軸、第一安裝板、第二安裝板;所述第一安裝板橫截面為l型,且其橫端與第二安裝板的一端可拆卸式連接;所述第一安裝板的豎端、第二安裝板的另一端均設置通孔;所述第一皮帶輪設置于第一安裝板豎端通孔的第二安裝板一側,翻轉電機設置于該通孔的另一側,且翻轉電機的輸出軸穿過該通孔與第一皮帶輪連接;所述第二皮帶輪設置于第二安裝板通孔的第一皮帶輪一側,翻轉軸設置于該通孔的另一側,且翻轉軸的一端穿過該通孔與第二皮帶輪連接;所述第一皮帶輪與第二皮帶輪經第一皮帶傳動。
較佳地,所述吸盤模組包括第一吸盤、第二吸盤、吸盤主軸、第三安裝板;所述第三安裝板的一端設置圓形通孔,另一端設置帶開口的矩形通孔;所述吸盤主軸穿過第三安裝板的圓形通孔,且兩端分別設置第一吸盤、第二吸盤;所述翻轉軸的另一端與第三安裝板的矩形通孔一端可拆卸式連接。
較佳地,所述角度調整模組包括角度調整電機、第三皮帶輪、第四皮帶輪、第二皮帶;所述角度調整電機與第三皮帶輪垂直設置,且其輸出軸與第三皮帶輪連接;所述第四皮帶輪嵌套在吸盤主軸外側;所述第三皮帶輪與第四皮帶輪經第二皮帶傳動。
較佳地,所述x軸調整模組包括第四安裝板、第五安裝板、x軸絲桿、x軸絲母、貼片吸盤、升降氣缸、x軸電機、第一滑塊;所述x軸電機設置在第四安裝板的一端,其輸出軸與x軸絲桿一端連接;所述第四安裝板的另一端兩側分別與x軸絲母、第二安裝板可拆卸式連接;所述第五安裝板一側經x軸絲母與x軸絲桿活動連接,另一側設置豎直導軌;所述第一滑塊與貼片吸盤垂直設置;所述升降氣缸驅動第一滑塊沿豎直導軌做上下直線運動。
較佳地,所述y軸調整模組包括y軸絲桿、y軸電機、聯軸器、四交叉滾子導軌、第二滑塊;所述第二滑塊包括第一矩形塊、第二矩形塊、y軸絲母,且三者一體成型;所述第一矩形塊寬度大于第二矩形塊寬度,且兩矩形塊均設置通孔;所述第一矩形塊的一側設置第二矩形塊,相鄰的一側設置y軸絲母;所述第二滑塊平行設置在第三安裝板的上方;所述第二矩形塊的通孔嵌套在角度調整電機的主體與其輸出軸的連接處;所述第一矩形塊的通孔嵌套在吸盤主軸外側,且置于第四皮帶輪的下方;所述聯軸器一端與y軸電機的輸出軸連接,另一端與y軸絲桿連接;所述四交叉滾子導軌分別兩兩設置于第三安裝板的頂部圓形通孔兩側;所述y軸電機靠近翻轉軸的一側與對應的翻轉軸一側可拆卸式連接。
較佳地,所述第三安裝板的圓形通孔的直徑大于吸盤主軸的直徑,以使吸盤主軸在y軸調整模組的驅動下能在第三安裝板的圓形通孔內移動。
較佳地,所述翻轉模組還包括翻轉軸固定筒、兩翻轉軸承;所述翻轉軸與第三安裝板連接的一端為u型;所述u型開口端與第三安裝板矩形通孔一端的寬度一致;所述翻轉軸固定筒一端外邊沿設置凸起部,該凸起部卡接在第二安裝板通孔的第二皮帶輪一側,另一端抵接在翻轉軸u型橫端;所述兩翻轉軸承分別設置在翻轉軸固定筒兩端的內邊沿處;所述翻轉軸的u型異端穿過兩翻轉軸承與第二皮帶輪連接。
較佳地,所述吸盤模組還包括吸盤主軸固定筒;所述吸盤主軸固定筒的一端外邊沿設置凸起部,該凸起部卡接在第一矩形塊通孔的四周頂部;所述吸盤主軸固定筒凸起部一端的內邊沿設置臺階,吸盤主軸的對應一端卡接在該臺階上。
較佳地,所述y軸調整模組還包括帶凹槽的聯軸器固定件、連接件;所述聯軸器置于所述凹槽中;所述聯軸器固定件的一側壁與第三安裝板圓形通孔一端的側面可拆卸式連接,底部經連接件與第二吸盤可拆卸式連接。
采用上述方案,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將x軸調整模組設置于吸盤模組、角度調整模組、y軸調整模組三者的下方,裝置的結構緊湊,體積小,占用空間小,降低生產成本;
2)采用第一吸盤、第二吸盤(上下兩組吸盤),翻轉180輪換上料調整方式,節約調整時間(翻轉同時進行角度調整和y方向的調整),提升產能;
3)糾偏精確度高,自動化糾偏,降低人工成本,有利于批量化生產。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左視角立體圖;
圖2為本發明的右視角立體圖;
圖3為本發明省卻x軸調整模組的立體圖;
圖4為本發明省卻x軸調整模組的爆炸圖;
圖5為本發明的翻轉模組立體圖;
圖6為本發明的吸盤模組立體圖;
圖7為本發明的角度調整模組立體圖;
圖8為本發明的x軸調整模組立體圖;
圖9為本發明的y軸調整模組立體圖;
其中,附圖標識說明:
1—翻轉模組,2—吸盤模組,
3—角度調整模組,4—x軸調整模組,
5—y軸調整模組,11—翻轉電機,
12—第一皮帶輪,13—第二皮帶輪,
14—第一皮帶,15—翻轉軸,
16—第一安裝板,17—第二安裝板,
18—翻轉軸固定筒,19—翻轉軸承,
21—第一吸盤,22—第二吸盤,
23—吸盤主軸,24—第三安裝板,
25—吸盤主軸固定筒,31—角度調整電機,
32—第三皮帶輪,33—第四皮帶輪,
34—第二皮帶,41—第四安裝板,
42—第五安裝板,43—x軸絲桿,
44—x軸絲母,45—貼片吸盤,
46—升降氣缸,47—x軸電機,
48—豎直導軌,49—第一滑塊,
51—y軸絲桿,52—y軸電機,
53—聯軸器,54—交叉滾子導軌,
55—第二滑塊,56—聯軸器固定件
57—連接件,551—y軸絲母。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參照圖1至9所示,本發明提供一種高精度自動糾偏裝置,包括翻轉模組1、吸盤模組2、角度調整模組3、x軸調整模組4、y軸調整模組5;所述角度調整模組3驅動吸盤模組2轉動以調整其吸盤的角度;所述y軸調整模組5驅動吸盤模組2進行y方向的位置調整;所述翻轉模組1用于將吸盤模組2、角度調整模組3、y軸調整模組5同時翻轉換向;所述x軸調整模組4設置于吸盤模組2下方,且與翻轉模組1可拆卸式連接;所述x軸調整模組4用于承接翻轉換向后的所述吸盤模組2上的角度及y方向位置調整好后的硅片,并對該硅片進行x方向的位置調整。
其中,所述翻轉模組1包括翻轉電機11、第一皮帶輪12、第二皮帶輪13、第一皮帶14、翻轉軸15、第一安裝板16、第二安裝板17;所述第一安裝板16橫截面為l型,且其橫端與第二安裝板17的一端可拆卸式連接;所述第一安裝板16的豎端、第二安裝板17的另一端均設置通孔;所述第一皮帶輪12設置于第一安裝板16豎端通孔的第二安裝板17一側,翻轉電機11設置于該通孔的另一側,且翻轉電機11的輸出軸穿過該通孔與第一皮帶輪12連接;所述第二皮帶輪13設置于第二安裝板17通孔的第一皮帶輪12一側,翻轉軸15設置于該通孔的另一側,且翻轉軸15的一端穿過該通孔與第二皮帶輪13連接;所述第一皮帶輪12與第二皮帶輪13經第一皮帶14傳動。
所述吸盤模組2包括第一吸盤21、第二吸盤22、吸盤主軸23、第三安裝板24;所述第三安裝板24的一端設置圓形通孔,另一端設置帶開口的矩形通孔;所述吸盤主軸23穿過第三安裝板24的圓形通孔,且兩端分別設置第一吸盤21、第二吸盤22;所述翻轉軸15的另一端與第三安裝板24的矩形通孔一端可拆卸式連接。
所述角度調整模組3包括角度調整電機31、第三皮帶輪32、第四皮帶輪33、第二皮帶34;所述角度調整電機31與第三皮帶輪32垂直設置,且其輸出軸與第三皮帶輪32連接;所述第四皮帶輪33嵌套在吸盤主軸23外側;所述第三皮帶輪32與第四皮帶輪33經第二皮帶34傳動。
所述x軸調整模組4包括第四安裝板41、第五安裝板42、x軸絲桿43、x軸絲母44、貼片吸盤45、升降氣缸46、x軸電機47、第一滑塊48;所述x軸電機47設置在第四安裝板41的一端,其輸出軸與x軸絲桿43一端連接;所述第四安裝板41的另一端兩側分別與x軸絲母44、第二安裝板17可拆卸式連接;所述第五安裝板42一側經x軸絲母44與x軸絲桿43活動連接,另一側設置豎直導軌;所述第一滑塊48與貼片吸盤45垂直設置;所述升降氣缸46驅動第一滑塊48沿豎直導軌做上下直線運動。
所述y軸調整模組5包括y軸絲桿51、y軸電機52、聯軸器53、四交叉滾子導軌54、第二滑塊55;所述第二滑塊55包括第一矩形塊、第二矩形塊、y軸絲母551,且三者一體成型;所述第一矩形塊寬度大于第二矩形塊寬度,且兩矩形塊均設置通孔;所述第一矩形塊的一側設置第二矩形塊,相鄰的一側設置y軸絲母551;所述第二滑塊55平行設置在第三安裝板24的上方;所述第二矩形塊的通孔嵌套在角度調整電機31的主體與其輸出軸的連接處;所述第一矩形塊的通孔嵌套在吸盤主軸23外側,且置于第四皮帶輪33的下方;所述聯軸器53一端與y軸電機52的輸出軸連接,另一端與y軸絲桿51連接;所述四交叉滾子導軌54分別兩兩設置于第三安裝板24的頂部圓形通孔兩側;所述y軸電機52靠近翻轉軸15的一側與對應的翻轉軸15一側可拆卸式連接。
所述第三安裝板24的圓形通孔的直徑大于吸盤主軸23的直徑,以使吸盤主軸23在y軸調整模組5的驅動下能在第三安裝板24的圓形通孔內移動。
所述翻轉模組1還包括翻轉軸固定筒18、兩翻轉軸承19;所述翻轉軸15與第三安裝板24連接的一端為u型;所述u型開口端與第三安裝板24矩形通孔一端的寬度一致;所述翻轉軸固定筒18一端外邊沿設置凸起部,該凸起部卡接在第二安裝板17通孔的第二皮帶輪13一側,另一端抵接在翻轉軸15u型橫端;所述兩翻轉軸承19分別設置在翻轉軸固定筒18兩端的內邊沿處;所述翻轉軸15的u型異端穿過兩翻轉軸承19與第二皮帶輪13連接。
所述吸盤模組2還包括吸盤主軸固定筒25;所述吸盤主軸固定筒25的一端外邊沿設置凸起部,該凸起部卡接在第一矩形塊通孔的四周頂部;所述吸盤主軸固定筒25凸起部一端的內邊沿設置臺階,吸盤主軸23的對應一端卡接在該臺階上。
所述y軸調整模組5還包括帶凹槽的聯軸器固定件56、連接件57;所述聯軸器53置于所述凹槽中;所述聯軸器固定件56的一側壁與第三安裝板24圓形通孔一端的側面可拆卸式連接,底部經連接件57與第二吸盤22可拆卸式連接。
本發明工作原理:
本發明采用第一吸盤21、第二吸盤22(上下兩組吸盤),翻轉180輪換上料調整方式,節約調整時間,提升產能。x軸調整模組4獨立分出,在x軸方向即作為調整也作為移栽之用。本發明實現各個模組超薄化,減少運動慣量,移栽和調整并行,節省移栽調整時間。
當上片機構將硅片放到第一吸盤21上后,翻轉電機11經第一皮帶輪12、第二皮帶輪13、第一皮帶14將翻轉軸15順時針翻轉180°,即此時已將第二吸盤22翻轉至上方,上片機構又可以對第二吸盤22上片,第一吸盤21翻轉至下方;在翻轉模組1翻轉的同時,角度調整電機31經第三皮帶輪32、第四皮帶輪33、第二皮帶34對吸盤模組2進行調整,角度調整范圍±90°。y軸電機52經聯軸器53驅動y軸絲桿51帶動第二滑塊55沿交叉滾子導軌54對吸盤模組2進行y方向的調整。升降氣缸46驅動貼片吸盤45上升至距離硅片0.1mm~0.2mm處,此時第一吸盤21將硅片松開,貼片吸盤45將硅片接住,x軸電機47驅動x軸絲母44帶動貼片吸盤45沿x軸絲桿43進行x方向的移栽與調整。待貼片吸盤45上的硅片放置好后,升降氣缸46驅動貼片吸盤45下降,x軸電機47再驅動x軸絲母44帶動貼片吸盤45沿x軸絲桿43返回,避免返回時貼片吸盤45碰到已經上料并調整好的第二吸盤22上的硅片(第一吸盤21放下硅片后,第二吸盤22吸取好硅片,翻轉模組1逆時針翻轉180°,同時角度調整模組3和y軸調整模組5也在對放置在第二吸盤22上的硅片進行角度和y方向的調整)。如此輪換上料調整。
以上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