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液壓支護臺車鑿巖機牽引鋼絲繩單槽全密封滑輪組,屬于礦山機械設備領域。
背景技術:
液壓支護臺車鑿巖機施工鉆孔時,由于是垂直向上作業,鉆孔過程中的鉆孔沖洗水和巖石渣的混合物順著鑿巖機鉆桿從巖孔中流出,沖刷在錨桿塔及滑輪組上。滑輪組長期在淋水工況下使用,軸承和潤滑油脂易接觸鉆孔沖洗水和巖石渣,滑輪組極易出現失效。
現有技術中沒有提供一種鑿巖機用全密封滑輪組,為保證鑿巖機的正常運行只能頻繁更換滑輪組,維修成本高。
技術實現要素:
為提高滑輪組的密封性,降低維修成本,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液壓支護臺車鑿巖機牽引鋼絲繩單槽全密封滑輪組。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液壓支護臺車鑿巖機牽引鋼絲繩單槽全密封滑輪組,包括軸部以及輪部組件,所述輪部組件包括滑輪體、左端蓋、右端蓋、軸承以及壓蓋;
所述軸部包括軸段一和左端與軸段一的右端相連接的軸段二,所述軸段一的外徑大于軸段二的外徑從而構成軸肩;
所述滑輪體具有安裝孔,所述軸承外環安裝在所述安裝孔中;
所述左端蓋具有與軸承內環左端面相接觸的凸臺一,所述凸臺一右端面上開設有靜密封槽一,所述靜密封槽一內設置有與軸承內環左端面相接觸的左側靜密封圈;
所述滑輪體左側面上設置有圓形的左凹臺,所述左凹臺底面上設置有左側動密封槽,所述左側動密封槽內設置有與左端蓋相接觸的左側動密封圈;
所述左端蓋的外邊緣與所述左凹臺的圓周內壁之間具有間隙且所述左端蓋與左凹臺底面之間具有間隙;
所述右端蓋具有與軸承內環右端面相接觸的凸臺二,所述凸臺二左端面上開設有靜密封槽二,所述靜密封槽二內設置有與軸承內環右端面相接觸的右側靜密封圈;
所述滑輪體右側面上設置有圓形的右凹臺,所述右凹臺底面上設置右側動密封槽,所述右側動密封槽內設置有與右端蓋相接觸的右側動密封圈;
所述右端蓋的外邊緣與所述右凹臺的圓周內壁之間具有間隙且所述右端蓋與右凹臺底面之間具有間隙;
所述軸肩端面與左端蓋的左側面相接觸,所述軸段二與軸承內孔相配合,所述壓蓋的左端面與右端蓋的右側面相接觸,所述軸段二的右端面與壓蓋的左端面之間具有間隙,所述壓蓋上開設有通孔,所述壓蓋通過穿過通孔的螺釘與軸部相連接以實現輪部組件與軸部之間的安裝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安裝孔一端具有與軸承外環相接觸的擋邊、另一端安裝有用于限制軸承軸向位置的孔用彈性擋圈。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軸承為雙列深溝球軸承。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左端蓋與左側動密封圈相接觸處設置有潤滑層,所述右端蓋與右側動密封圈相接觸處設置有潤滑層。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右側靜密封圈、右側動密封圈、左側動密封圈和左側靜密封圈均為O型密封圈。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1)左端蓋及右端蓋與軸承內環之間接觸且采用靜密封方式,左端蓋及右端蓋與滑輪體之間則采用基于密封圈的動密封方式,提高了滑輪組的密封性,延長了滑輪組尤其是軸承部件的使用壽命,降低了維修成本和故障率,提高了完好率和利用率;(2)軸段二的右端面與壓蓋的左端面之間具有間隙,一方面能夠保證輪部組件與軸部的可靠連接,另一方面能夠保證左端蓋及右端蓋與軸承內環之間接觸緊密,同時確保了左側動密封圈和右側動密封圈具有一定的壓縮量,進一步提高了密封性;(3)左端蓋與左側動密封圈相接觸處設置有潤滑層,所述右端蓋與右側動密封圈相接觸處設置有潤滑層,減小阻尼,填充縫隙提高密封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如圖1,一種液壓支護臺車鑿巖機牽引鋼絲繩單槽全密封滑輪組,該滑輪組安裝在液壓支護臺車的錨桿塔部位的推進梁上,其包括軸部1以及輪部組件,所述輪部組件包括滑輪體2、左端蓋3、右端蓋4、軸承6以及壓蓋7;
所述軸部1包括軸段一和左端與軸段一的右端相連接的軸段二,所述軸段一的外徑大于軸段二的外徑從而構成軸肩;
所述滑輪體2具有安裝孔,所述軸承6外環安裝在所述安裝孔中,具體結構為:所述安裝孔一端具有與軸承6外環相接觸的擋邊、另一端安裝有用于限制軸承6軸向位置的孔用彈性擋圈5;所述軸承6為雙列深溝球軸承;
所述左端蓋3具有與軸承6內環左端面相接觸的凸臺一,所述凸臺一右端面上開設有靜密封槽一,所述靜密封槽一內設置有與軸承6內環左端面相接觸的左側靜密封圈12;
所述滑輪體2左側面上設置有圓形的左凹臺,所述左凹臺底面上設置有左側動密封槽,所述左側動密封槽內設置有與左端蓋3相接觸的左側動密封圈11;所述左端蓋3與左側動密封圈11相接觸處設置有潤滑層;
所述左端蓋3的外邊緣與所述左凹臺的圓周內壁之間具有0.5mm間隙且所述左端蓋3與左凹臺底面之間具有1mm間隙;
所述右端蓋4具有與軸承6內環右端面相接觸的凸臺二,所述凸臺二左端面上開設有靜密封槽二,所述靜密封槽二內設置有與軸承6內環右端面相接觸的右側靜密封圈9;
所述滑輪體2右側面上設置有圓形的右凹臺,所述右凹臺底面上設置右側動密封槽,所述右側動密封槽內設置有與右端蓋4相接觸的右側動密封圈10;所述右端蓋4與右側動密封圈10相接觸處設置有潤滑層;
所述右端蓋4的外邊緣與所述右凹臺的圓周內壁之間具有0.5mm間隙且所述右端蓋4與右凹臺底面之間具有1mm間隙;
所述右側靜密封圈9、右側動密封圈10、左側動密封圈11和左側靜密封圈12均為O型密封圈;
所述軸肩端面與左端蓋3的左側面相接觸,所述軸段二與軸承6內孔相配合,所述壓蓋7的左端面與右端蓋4的右側面相接觸,所述軸段二的右端面與壓蓋7的左端面之間具有1mm間隙,所述壓蓋7上開設有通孔,所述壓蓋7通過穿過通孔的螺釘8與軸部1相連接以實現輪部組件與軸部1之間的安裝連接。軸段二的右端面與壓蓋7的左端面之間所具有的1mm間隙,一方面能夠保證輪部組件與軸部1的可靠連接,另一方面能夠保證左端蓋3及右端蓋4與軸承6內環之間接觸緊密,同時確保了左側動密封圈11和右側動密封圈10具有一定的壓縮量,進一步提高了密封性。
裝配時,先將軸承6安裝于滑輪體2的安裝孔中,通過孔用彈性擋圈5固定好軸承6,將右側靜密封圈9、右側動密封圈10、左側動密封圈11和左側靜密封圈12各自分別安裝于靜密封槽二、右側動密封槽、左側動密封槽和靜密封槽一中,在左側動密封圈11和右側動密封圈10處涂抹潤滑脂,然后將左端蓋3和右端蓋4安裝到位。最后通過壓蓋7和螺釘8將輪部組件與軸部1相連接。右側靜密封圈9、右側動密封圈10、左側動密封圈11和左側靜密封圈12構成密閉的密封腔,同時左端蓋3及右端蓋4與滑輪體2之間的間隙以及潤滑脂的涂抹可確?;喗M能夠自由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