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軸套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新型防銹軸套。
背景技術:
軸套是套在轉軸上的筒狀機械零件,是滑動軸承的一個組成部分,軸套是整體結構的,轉動時是軸和軸套之間相對運動,轉軸與軸套在配套使用過程中也在不斷的進行著摩擦,目前,采用在軸套和轉軸之間添加潤滑油的方式來保證二者之間充分的潤滑,延長轉軸和軸套的使用壽命。因此,軸套的結構包括內壁面上油槽的布置和潤滑油的注入結構等在軸套的潤滑、承載能力和使用、維護等方面就顯得極為重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的新型防銹軸套。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新型防銹軸套,包括軸套本體和孔塞,所述孔塞由塞帽和垂直設置在塞帽上的塞柱組成,塞柱為圓柱體,軸套本體上設有與孔塞相匹配的注油孔,且軸套本體內壁設有環形油槽,環形油槽與注油孔連接,所述環形油槽的槽道截面為梯形,且梯形上底靠近注油孔。
進一步地,所述孔塞為石墨孔塞。
進一步地,所述軸套本體內壁還均勻設有網紋狀油線。
進一步地,所述塞帽為長方體、圓柱或截頂圓錐。
進一步地,所述軸套本體內壁還均勻設有網紋狀油線。
進一步地,所述槽道的深度為0.5-2mm。
進一步地,所述梯形上底為1-3mm,下底為2-5mm。
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防銹軸套,與現有技術相比,其突出的特點和優異的效果在于:
1.油從注油孔進入,流入軸套本體內側面的槽道內,槽道內的油擴散至環形油槽,使得整個軸套本體內側面與軸接觸的部位都很潤滑,石墨材質的孔塞,本身具有自潤滑、耐高溫、耐腐蝕的特性,同時易于注油,防止雜質軸套內,腐蝕或破壞軸體。
2.截面為梯形的環形油槽避免了槽道上的死角,使油體能有效應用于軸體,提高潤滑效率。
3.本實用新型的新型防銹軸套結構簡單,輕便實用,節省制備材料和成本,對促進軸套的應用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防銹軸套的結構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防銹軸套的剖面圖;
圖中,1為軸套本體,2為孔塞,3為注油孔,4為環形油槽,5為塞帽,6為塞柱。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不應將此理解為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僅限于以下的實例。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上述方法思想的情況下,根據本領域普通技術知識和慣用手段做出的各種替換或變更,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防銹軸套,包括軸套本體1和孔塞2,所述孔塞2由塞帽5和垂直設置在塞帽5上的塞柱6組成,塞柱6為圓柱體,軸套本體1上設有與孔塞2相匹配的注油孔3,且軸套本體1內壁設有環形油槽4,環形油槽4與注油孔3連接,所述環形油槽4的槽道截面為梯形,且梯形上底靠近注油孔3;所述孔塞2為石墨孔塞,所述軸套本體1內壁還均勻設有網紋狀油線,所述塞帽5為長方體、圓柱或截頂圓錐;所述軸套本體內壁還均勻設有網紋狀油線;所述槽道的深度為0.5-2mm;所述梯形上底為1-3mm,下底為2-5mm。
使用者在使用本實用新型的新型防銹軸套時,將油從注油孔進入,流入軸套本體內側面的槽道內,槽道內的油擴散至環形油槽,使得整個軸套本體內側面與軸接觸的部位都很潤滑,石墨材質的孔塞,本身具有自潤滑、耐高溫、耐腐蝕的特性,同時易于注油,防止雜質軸套內,腐蝕或破壞軸體;截面為梯形的環形油槽避免了槽道上的死角,使油體能有效應用于軸體,提高潤滑效率;而且本實用新型的新型防銹軸套結構簡單,輕便實用,節省制備材料和成本,對促進軸套的應用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