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顯示器升降支架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超薄升降支架。
背景技術:
目前,各種顯示器已廣泛應用于現今生活中,目前顯示器基本上以液晶顯示器為主流,液晶顯示器為一種近似板狀的顯示器,其本身無法自行站立,必須借助支撐架等升降支架的支撐才能使用,且為實際使用中更方便使用,大多顯示器還需要能升降,現今常見用以承載顯示器的升降支架為了達到可升降的功能,多會于升降支架中設置有相關的連動機構,具體說該升降高度的調整是通過采用支撐架中能平衡顯示器重力的升降模組來實現的,而升降模組需借助伸入豎向設置在板狀底座上的支架縱向槽道內并沿支架上下可升降滑動,而為升降順暢,還需在支架內設置滑軌,以便升降模組能依托并沿滑軌的導引進行升降。
現有技術其支架從橫斷面上看,外形尺寸很大,造成外觀粗大,不符合目前人們的審美要求,這其中也有升降模組的設計原因,其升降模組中的升降滑動件為左右方向比較寬大的框架結構,該結構兩側具有相間隔的兩翼,分別與兩滑軌連接,顯然因其框架及兩翼結構而使支架左右方向寬度跟著加大。還有所用的滾珠型滑軌(其滑軌結構除包括數個滾珠外,還包括外軌、內軌和珠架,其橫斷面形狀都近似為U字形),但其必須兩根滑軌聯合使用,而兩滑軌顯然則腰占據很多空間尺寸,無法實現支架的薄型化,造成整個滑軌在支架的左右方向上厚度大,繼而造成支架在此方向上厚度也跟著大,以致無法滿足有薄型支架要求的升降支撐架中。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超薄升降支架,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結構笨大無法滿足顯示屏發展要求的技術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超薄升降支架,包括:
底座、板式立柱、恒力卷簧和升降座;
所述板式立柱豎立設置在所述底座上;且板式立柱的最大側面與顯示器相對;
所述板式立柱在顯示器的一側沿高度方向上設置有若干個導向槽;
所述升降座包括若干個滑座部;所述滑座部與所述導向槽對應設置,所述升降座通過所述滑座部可上下滑動地設置在所述導向槽上;
所述恒力卷簧的兩端包括相對設置的卷筒部和連接片部;
所述連接片部設置在所述導向槽內且與所述板式立柱固定連接;
所述卷筒部可轉動地設置在所述升降座上,并隨升降座上下移動;
所述恒力卷簧趨向于迫使升降座向上移動;
所述卷筒部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設置在所述導向槽之外,即恒力卷簧的一部分設置在板式立柱的外部;
所述導向槽左、右側壁上沿高度方向設置有限位滑槽;
所述滑座部的左、右兩側設置有凸出的限位翼板;
所述限位翼板與所述限位滑槽對應設置,且可滑動地卡裝在所述限位滑槽內。
現有技術均將恒力卷簧全部設置在立柱內的安裝槽內,由此,立柱的厚度或者寬度均受到了恒力卷簧的寬度、恒力卷簧卷筒部直徑大小的限制,而為了能夠提供設定的支撐力量,以及實現設定的升降行程,恒力卷簧的寬度無法做的很薄,其卷筒部的直徑也不能做的很小,從而大大限制了升降支架(立柱)的超薄化發展。
而本實用新型通過將卷筒部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設置在導向槽外,則完全突破了恒力卷簧規格的限制,使得升降支架的厚度,即板式立柱的厚度超越了恒力卷簧的限制,可以實現其超薄化發展需要。現有技術中,受到恒力卷簧以及板式立柱自身強度的限制,板式立柱的厚度盡到降低到6-7mm以上,而本實用新型通過將卷筒部部分外置,則可以將板式立柱的厚度降低到4.9mm以下。
另外,由于通過卷筒部部分外置,立柱內用于容納恒力卷簧的開槽空間大大減少,立柱橫截面中實體部分比例大大提高,在厚度相同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的立柱結構強度同樣大大優于現有技術中的支撐立柱。
卷筒部至少部分外置,特定情況下,也可以全部外置。另外,在展開過程中,卷筒部的纏繞半徑不斷減小,卷筒部也可以由初期的部分設置在導向槽外演變成全部設置在導向槽外。
進一步地,所述導向槽的數量為2-4個。
進一步地,在高度方向上,所述連接片部設置在所述卷筒部的上方。
在本實用新型中,將高度方向上的導向槽上下兩端的展開長度定義為槽長;前后方向上,導向槽口沿到導向槽的底部的距離為槽深,而左右兩個側壁之間距離為槽寬。
進一步地,所述卷筒部的軸線方向大體上水平設置且大體上平行于所述板式立柱;即所述卷筒部的軸線方向與所述導向槽的槽寬方向一致或平行。
其中,所述導向槽的寬度略大于所述恒力卷簧的寬度。
優選地,所述導向槽的寬度為2-6mm。
進一步地,所述導向槽的數量為2個;所述滑座部為與所述導向槽對應設置的2個連接板,所述連接板上設置有安裝凹槽,所述卷筒部可轉動地設置在安裝凹槽內。
優選地,所述連接板的內側端伸入所述導向槽內,所述連接板的外側端則用于直接或者間接連接顯示器。
特定情況下,連接板完全設置在導向槽外,導向槽內設置有軸承或者定位軸承等,連接板通過軸承或者定位軸承可滑動地設置在導向槽上。
相對可滑動設置的限位翼板和限位滑槽為所述滑座部與所述導向槽的左、右側壁之間的限位結構;用于所述升降座在導向槽的槽深方向即前后方向上的限位。
進一步地,所述限位翼板外包裹有用于減小摩擦和噪音的非金屬層。
進一步地,所述升降座的左右兩側面上設置有塑料抵觸減磨件,塑料抵觸減磨件設置在所述升降座與所述導向槽的左右兩側面之間,用于減少兩者之間的摩擦損壞和減小滑動時的噪音。
進一步地,所述非金屬層為紙片、塑料或者橡膠等非金屬材料制成,即非金屬層為紙片、塑料膜或者橡膠膜。更為優選地,所述非金屬層為特氟龍涂層或者薄膜。
所述非金屬層作為一種潤滑層,鋪設在導向槽與所述升降座之間,防止兩者之間磨損,或者,鋪設在限位滑槽與銷軸或者限位翼板之間,避免了限位翼板與板式立柱的直接摩擦,從而大大降低了升降時的摩擦噪聲。
進一步地,所述導向槽的上部和/或下部設置有用于限定所述升降座上方和/或下方極限位置的限位件。
進一步地,所述限位件和升降座之間設置有防撞墊塊,防撞墊塊由橡膠、塑料等彈性材料制成,用于避免升降座與限位件之間直接碰撞,同時也降低了噪音。
其中,防撞墊塊可以設置在限位件上,也可以設置在升降座上。
進一步地,所述導向槽的頂部設置有用于封堵所述導向槽上方開口的蓋板。
本實用新型通過將卷筒部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設置在導向槽外,則完全突破了恒力卷簧規格的限制,使得升降支架的厚度,即板式立柱的厚度超越了恒力卷簧的限制,可以實現其超薄化發展需要。
同時,實用新型提供的升降支架,板式立柱采用擠壓成型工藝完成,結構特別簡單、可靠、穩定、壽命長,采用微型軸承的布設構思巧妙,滿足了軸承超薄化需求的同時保證了其足夠的強度,使得升降支架承載力更大,且成本低,組裝便利的同時更環保,外形尺寸在長寬兩個方向都特別小,少占空間。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升降支架的立體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升降支架的分解示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升降支架中的板式立柱上部的局部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恒力卷簧的立體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采用限位翼板的升降座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1-轉動支架;2-卡接座板;10-底座;20-板式立柱;21-導向槽;22-限位滑槽;30-升降座;31-彈簧連接部;32-滑座部;34-限位翼板;40-恒力卷簧;41-卷筒部;42-連接片部;43-定力彈簧座;44-防撞墊塊;45-蓋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下面結合具體的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解釋說明。
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超薄升降支架,包括:底座10、板式立柱20、恒力卷簧40、升降座30、轉動支架1和卡接座板2;顯示屏可通過卡接方式卡裝在卡接座板2上,而卡接座板2通過轉動支架1可上下俯仰地設置在升降座30上。
板式立柱20豎立設置在底座10上;且板式立柱20的由長寬邊構成的最大側面與顯示器相對;
板式立柱20在顯示器的一側沿高度方向上設置有2個導向槽21;
升降座30可上下滑動地設置在導向槽21內;
如圖4所示,恒力卷簧40的兩端包括相對設置的卷筒部41和連接片部42;
連接片部42設置在導向槽21內且與板式立柱20固定連接;卷筒部41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設置在導向槽21之外;
卷筒部41通過定力彈簧座43可轉動地設置在升降座30上,升降座30沿導向槽21上下滑動時,卷筒部41隨升降座30沿導向槽21上下移動。恒力卷簧40趨向于迫使升降座30向上移動。
現有技術均將恒力卷簧全部設置在立柱內的安裝槽內,由此,立柱的厚度或者寬度均受到了恒力卷簧的寬度、恒力卷簧卷筒部41直徑大小的限制,而為了能夠提供設定的支撐力量,以及實現設定的升降行程,恒力卷簧的寬度無法做的很薄,其卷筒部41的直徑也不能做的很小,從而大大限制了升降支架的超薄化發展。
而本實用新型通過將卷筒部41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設置在導向槽21外,則完全突破了恒力卷簧規格的限制,使得升降支架的厚度,即板式立柱20的厚度超越了恒力卷簧的限制,可以實現其超薄化發展需要。現有技術中,受到恒力卷簧以及板式立柱20自身強度的限制,板式立柱20的厚度盡到降低到6-7mm以上,而本實用新型通過將卷筒部41部分外置,則可以將板式立柱20的厚度降低到4.9mm以下。
另外,由于通過卷筒部41部分外置,立柱內用于容納恒力卷簧的開槽空間大大減少,立柱橫截面中實體部分比例大大提高,在厚度相同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的立柱結構強度同樣大大優于現有技術中的支撐立柱。
卷筒部41至少部分外置,特定情況下,也可以全部外置。另外,在展開過程中,卷筒部41的纏繞半徑不斷減小,卷筒部41也可以由初期的部分設置在導向槽21外演變成全部設置在導向槽21外。
在高度方向上,連接片部42設置在卷筒部41的上方;恒力卷簧40趨向于迫使升降座30向上移動。
在本實用新型中,將高度方向上的導向槽21上下兩端的長度定義為槽長;前后方向上,導向槽21口沿到導向槽21的底部的距離為槽深,而左右兩個側壁之間距離為槽寬。
而卷筒部41的軸線方向與導向槽21的槽寬方向平行或者一致,即與顯示屏或者板式立柱的前側面(面對顯示器的最大側面)基本平行設置。
其中,導向槽21的寬度略大于恒力卷簧的寬度。優選地,導向槽21的寬度為2-6mm。
升降座30包括用于與恒力卷簧40連接的彈簧連接部31、以及2個滑座部32;滑座部32與導向槽21對應設置,滑座部32可上下滑動地插裝在導向槽21內。
滑座部32與導向槽21的左、右側壁之間設置有限位結構;限位結構用于升降座30在導向槽21槽深方向上的限位。
限位結構包括導向槽21左右側壁上沿高度方向設置有限位滑槽22。
如圖5所示,滑座部32的左、右兩側設置有凸出的限位翼板34;限位翼板34與限位滑槽22對應設置,且可滑動地插裝在限位滑槽22內。限位翼板34與所述限位滑槽22的槽寬相配合,升降座30前后方向的限位。
限位滑槽22的前后、內側面上鋪設有用于減小噪音的非金屬層(未示出)。
非金屬層為紙片、塑料或者橡膠等非金屬材料制成,更為優選地,非金屬層為特氟龍涂層或者薄膜。
通過設置非金屬層,非金屬層鋪設在導向槽21與升降座30之間,防止兩者之間摩擦,或者,鋪設在限位滑槽22與銷軸51或者限位翼板34之間,避免了限位翼板34與板式立柱20的直接摩擦,從而大大降低了升降時的摩擦噪聲。
升降座的左右兩側面上設置有塑料抵觸減磨件,塑料抵觸減磨件設置在升降座與導向槽的左右兩側面之間,用于減少兩者之間的摩擦損壞和減小滑動時的噪音。
導向槽21的頂部設置有用于封堵導向槽21上方開口的蓋板45。
蓋板45和升降座30之間設置有防撞墊塊44,防撞墊塊由橡膠、塑料等彈性材料制成,用于避免升降座30與限位件之間直接碰撞,同時也降低了噪音。
其中,防撞墊塊可以設置在限位件上,也可以設置在升降座30上。
本實用新型通過將卷筒部41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設置在導向槽21外,則完全突破了恒力卷簧規格的限制,使得升降支架的厚度,即板式立柱20的厚度超越了恒力卷簧的限制,可以實現其超薄化發展需要。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