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地質測量
技術領域:
,特別涉及一種測距方法和裝置。
背景技術:
:在進行實際的地質測量的工作中,往往需要測量距離。例如,物探野外采集經常會遇到沼澤、險山等測量設備難以到位的復雜地形或者樹木、建筑物等遮擋或者無測量衛星(GNSS)信號覆蓋區域的情況。由于施工要求,常常需要對這些地區可視范圍內的某些物體,例如工區,遠處山體等進行距離測量。目前,常用的野外測距方法一般是使用專業的測量工具,例如鏈尺、GNSS設備、激光測距儀等,對目標物的距離進行測量。但是,在具體實施時,上述測距方法由于測距過程繁瑣、復雜,且所使用的測量工具中部分工具比較貴重,不方便隨身攜帶;部分工具容易受環境條件的影響,使用范圍有限。因此,具體施工時,現有的測距方法往往會存在測量過程繁瑣、誤差大、不實用,受環境影響大的技術問題,不能實現簡單、快速、便捷地測距。針對上述問題,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技術實現要素: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測距方法和裝置,以解決現有的測距方法存在的測量過程繁瑣、誤差大、不實用,受環境影響大的技術問題。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測距方法,包括:通過第一鏡頭,獲取包含觀測目標的第一圖像;通過第二鏡頭,獲取包含所述觀測目標的第二圖像,其中,所述第一鏡頭和所述第二鏡頭位于不同的位置;根據所述第一圖像,確定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根據所述第一圖像、所述第二圖像和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確定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根據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和第一鏡頭與第二鏡頭的間距,確定所述第一鏡頭與所述觀測目標的距離。在一個實施方式中,通過第二鏡頭,獲取包含所述觀測目標的第二圖像,包括:根據所述第一圖像,確定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通過所述第二鏡頭,選取包含有所述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的圖像作為所述第二圖像。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根據所述第一圖像,確定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包括:根據所述第一圖像,確定第一圖像中的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點的位置坐標、第一圖像的像素起始點的位置坐標和第一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坐標;根據所述第一圖像中的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點的位置坐標、所述第一圖像的像素起始點的位置坐標和所述第一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坐標,確定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根據所述第一圖像中的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點的位置坐標、所述第一圖像的像素起始點的位置坐標和所述第一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坐標,按照以下公式,計算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其中,θ為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LOD為所述第一圖像中的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點的位置第一圖像觀測目標的像素點位置和所述第一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所述第一圖像中心像素點的位置的間距,LAD為所述第一圖像的像素起始點的位置所述第一圖像像素起始點的位置和所述第一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所述第一圖像中心像素點的位置的間距,a為所述第一鏡頭的視場角。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根據所述第一圖像、所述第二圖像和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確定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所述第一圖像和所述第二圖像,確定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包括:根據所述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對所述第一圖像和所述第二圖像進行像素顏色值計算,確定第二圖像中的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點的位置坐標、第二圖像的像素起始點的位置坐標和第二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坐標;根據所述第二圖像中的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點的位置坐標、所述第二圖像的像素起始點的位置坐標和所述第二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坐標,確定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根據所述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對所述第一圖像和所述第二圖像進行像素顏色值計算,確定第二圖像中的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點的位置坐標、第二圖像的像素起始點的位置坐標和第二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坐標,包括:根據所述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通過對所述第一圖像進行像素顏色值計算,獲取第一像素紅色值折線圖、第一像素綠色值折線圖和第一像素藍色值折線圖;根據所述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通過對所述第二圖像進行像素顏色值計算,獲取第二像素紅色值折線圖、第二像素綠色值折線圖和第二像素藍色值折線圖;根據所述第一像素紅色值折線圖、所述第一像素綠色值折線圖、所述第一像素藍色值折線圖、所述第二像素紅色值折線圖、所述第二像素綠色值折線圖和所述第二像素藍色值折線圖,確定所述第一圖像和所述第二圖像的重疊區域;根據所述重疊區域內橫向上的第一像素紅色值、第一像素綠色值、第一像素藍色值、第二像素紅色值、第二像素綠色值和第二像素藍色值,確定所述第二圖像觀測目標的像素點位置坐標、所述第二圖像像素起始點的位置坐標和所述第二圖像中心像素點的位置坐標。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根據所述第二圖像中的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點的位置坐標、所述第二圖像的像素起始點的位置坐標和所述第二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坐標,按照以下公式,計算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根據所述第二圖像觀測目標的像素點位置坐標、所述第二圖像像素起始點的位置坐標和所述第二圖像中心像素點的位置坐標,按照以下公式,確定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其中,為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為所述第二圖像中的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點的位置第一圖像觀測目標的像素點位置和所述第二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所述第一圖像中心像素點的位置的間距,為所述第二圖像的像素起始點的位置所述第一圖像像素起始點的位置和所述第二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所述第一圖像中心像素點的位置的間距,為所述第一第二鏡頭的視場角。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根據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和第一鏡頭與第二鏡頭的間距,求解所述第一鏡頭與所述觀測目標的距離根據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和第一鏡頭與第二鏡頭的間距求解所述第一鏡頭與所述觀測目標的距離,包括:在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和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位于同側的情況下,按照以下公式,求解所述第一鏡頭與所述觀測目標的距離:其中,X為所述第一鏡頭與所述觀測目標的距離,θ為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為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L為所述第一鏡頭與第二鏡頭的間距;在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和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位于不同側的情況下,按照以下公式,計算所述第一鏡頭與所述觀測目標的距離:其中,X為所述第一鏡頭與所述觀測目標的距離,θ為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為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L為所述第一鏡頭與第二鏡頭的間距。在一個實施方式中,在通過第一鏡頭,獲取包含觀測目標的第一圖像之前,調整所述第一鏡頭和所述第二鏡頭之間的間距。基于相同的發明構思,本申請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測距裝置,包括:第一獲取模塊,用于通過第一鏡頭,獲取包含觀測目標的第一圖像;第二獲取模塊,用于通過第二鏡頭,獲取包含所述觀測目標的第二圖像,其中,所述第一鏡頭和所述第二鏡頭位于不同的位置;第一確定模塊,用于根據所述第一圖像,確定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第二確定模塊,用于根據所述第一圖像、所述第二圖像和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確定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第三確定模塊,用于根據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和第一鏡頭與第二鏡頭的間距,確定所述第一鏡頭與所述觀測目標的距離。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確定模塊包括:第一坐標確定單元,用于根據所述第一圖像,確定第一圖像中的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點的位置坐標、第一圖像的像素起始點的位置坐標和第一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坐標;第一夾角確定單元,用于根據所述第一圖像中的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點的位置坐標、所述第一圖像的像素起始點的位置坐標和所述第一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坐標,確定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確定模塊包括:第二坐標確定單元,用于根據所述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對所述第一圖像和所述第二圖像進行像素顏色值計算,確定第二圖像中的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點的位置坐標、第二圖像的像素起始點的位置坐標和第二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坐標;第二夾角確定單元,用于根據所述第二圖像中的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點的位置坐標、所述第二圖像的像素起始點的位置坐標和所述第二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坐標,確定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坐標確定單元包括:第一獲取子單元,用于根據所述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通過對所述第一圖像進行像素顏色值計算,獲取第一像素紅色值折線圖、第一像素綠色值折線圖和第一像素藍色值折線圖;第二獲取子單元,用于根據所述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通過對所述第二圖像進行像素顏色值計算,獲取第二像素紅色值折線圖、第二像素綠色值折線圖和第二像素藍色值折線圖;第一確定子單元,用于根據所述第一像素紅色值折線圖、所述第一像素綠色值折線圖、所述第一像素藍色值折線圖、所述第二像素紅色值折線圖、所述第二像素綠色值折線圖和所述第二像素藍色值折線圖,確定所述第一圖像和所述第二圖像的重疊區域;第二確定子單元,用于根據所述重疊區域內橫向上的第一像素紅色值、第一像素綠色值、第一像素藍色值、第二像素紅色值、第二像素綠色值和第二像素藍色值,確定所述第二圖像觀測目標的像素點位置坐標、所述第二圖像像素起始點的位置坐標和所述第二圖像中心像素點的位置坐標。在本申請實施例中,通過位于不同位置的任意設備的兩個鏡頭分別獲取含有觀測目標的兩個圖像,再根據觀測目標中目標像素特征,確定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和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進而可以確定觀測目標與第一鏡頭的距離。避免了使用專業測距工具測量的繁瑣過程,從而解決了現有測距方法中存在的測量過程繁瑣、誤差大、不實用,受環境影響大的技術問題,達到快速、簡便測量距離的技術效果。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申請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是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測距方法的處理流程圖;圖2是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測距方法中的確定第二圖像中的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點的位置坐標、第二圖像的像素起始點的位置坐標和第二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坐標的處理流程圖;圖3是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測距裝置的組成結構圖;圖4是應用本申請實施例提供測距方法/裝置的第一鏡頭和第二鏡頭觀測示意圖;圖5是應用本申請實施例提供測距方法/裝置的第一鏡頭觀測夾角示意圖;圖6是應用本申請實施例提供測距方法/裝置的獲取第一鏡頭觀測夾角的示意圖;圖7是應用本申請實施例提供測距方法/裝置的第二鏡頭待測位置確定示意圖;圖8是應用本申請實施例提供測距方法/裝置的第一圖像、第二圖像的R值對比折線示意圖;圖9是應用本申請實施例提供測距方法/裝置的第一圖像、第二圖像的G值對比折線示意圖;圖10是應用本申請實施例提供測距方法/裝置的第一圖像、第二圖像的B值對比折線示意圖;圖11是應用本申請實施例提供測距方法/裝置的近距離測距示意圖;圖12是應用本申請實施例提供測距方法/裝置的近距離獲取圖像;圖13是應用本申請實施例提供測距方法/裝置的較遠距離測距示意圖;圖14是應用本申請實施例提供測距方法/裝置的較遠距離測距第一鏡頭、第二鏡頭獲取圖像;圖15是應用本申請實施例提供測距方法/裝置的較遠距離測O1待測點圖像切片示意圖;圖16是應用本申請實施例提供測距方法/裝置的較遠距離測得距離與實際距離對比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
技術領域:
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申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本申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申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申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申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當屬于本申請保護的范圍。考慮到現有的測距方法,大多是利用專業的測量工具對待測目標的距離進行測量。由于現有的測距方法,測量過程復雜、步驟繁瑣;且多數測量工具例如鏈尺、GNSS設備、激光測距儀等設備,有的比較貴重,不方便隨身攜帶,有的使用時受環境條件的制約比較大,使用范圍有限。導致現有的測距方法具體實施時會存在測量過程繁瑣、誤差大、不實用,受環境影響大的技術問題,不能達到簡單、快速、便捷地測距的需求。針對產生上述技術問題的根本原因,本申請考慮可以利用簡便、常見的設備(例如手機)作為測量工具,通過位于不同位置的第一鏡頭和第二鏡頭分別獲取含有觀測目標的兩個圖像,根據觀測目標中目標像素特征,通過上述兩個圖像分別確定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和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進而可以通過三角關系確定觀測目標與第一鏡頭的距離。從而解決了現有測距方法中存在的測量過程繁瑣、誤差大、不實用,受環境影響大的技術問題,達到快速、簡便測量距離的技術效果。基于上述思考思路,本申請提供了一種測距方法。請參閱圖1。本申請提供的測距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驟。步驟101:通過第一鏡頭,獲取包含觀測目標的第一圖像。步驟102:通過第二鏡頭,獲取包含所述觀測目標的第二圖像,其中,所述第一鏡頭和所述第二鏡頭位于不同的位置。在一個實施方式中,通過第二鏡頭,獲取包含所述觀測目標的第二圖像的具體過程可以包括:根據所述第一圖像,確定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通過所述第二鏡頭,選取包含有所述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的圖像作為所述第二圖像。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指的可以是圖像中的觀測目標區別于所在圖像中其他人、物或者圖像背景的像素上的區別特征。通過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可以在不同的圖像中鎖定同一個指定的觀測目標。其中,本實施方式中的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可以是圖像中觀測目標的目標像素點的像素顏色分布值。由于純色相對于混合色受外界光照環境干擾更小,為了進一步降低誤差,在本實施方式中將圖像的色素拆分為R(紅色)、G(綠色)和B(藍色)三原色。相應的,觀測目標中目標像素特征可以包括:像素紅色分布值、像素綠色分布值和像素藍色分布值,即對應的R值、G值和B值。具體實施時,上述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具有多種用途,例如:1)上述目標像素特征可以用于確定第二圖像中是否包含觀測目標,即可以根據該目標像素特征通過第二鏡頭選擇包含觀測目標的圖像作為所使用的第二圖像。譬如,觀測目標如果是飛標靶的靶心,可以根據第一圖像中的飛標靶的靶心,先確定該靶心區別于圖像背景的觀測目標中目標像素特征,即一個紅點外嵌套一個綠色圓環。根據這個紅點外嵌套一個綠色圓環的像素特征可以分別通過第二鏡頭選擇包含有靶心的圖像作為第二圖像。2)進一步的,上述目標像素特征還可以在后續圖像的分析處理時分別用于確定第一圖像中和第二圖像中各個相關像素點的位置坐標。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可以以像素紅色分布值、像素綠色分布值和像素藍色分布值三個作為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也可以以像素紅色分布值、像素綠色分布值和像素藍色分布值中的一個或兩個作為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具體實施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或者具體要求,選取一個或多個像素顏色分布值作為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對此,本申請不作限定。在本實施方式中,考慮到采用三種像素顏色分布值相互之間進行對比參考,可以使得確定的各個相關像素點的位置坐標更加準確、可靠,在本例中,選擇以像素紅色分布值、像素綠色分布值和像素藍色分布值三個一起作為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步驟103:根據所述第一圖像,確定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在一個實施方式中,為了確定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具體可以按照以下步驟執行:S1:根據所述第一圖像,確定第一圖像中的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點的位置坐標、第一圖像的像素起始點的位置坐標和第一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坐標。在本實施方式中,具體實施時,可以參閱圖6,根據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鎖定圖像中的觀測目標,以第一圖像中觀測目標所在的點O為基準點,即本實施方式中的觀測目標的目標像素點,做平行于第一圖像底邊的并連接第一圖像左右兩側邊的直線作為橫坐標軸X軸,以該橫坐標軸左端連接第一圖像左側邊的點A作為坐標原點,即本實施方式中的像素起始點;以該橫坐標軸右端連接第一圖像右側的點B作為本實施方式中的像素終點;以該橫坐標軸的中點D為中心像素點。如果需要,還可以以過A點垂直于X軸的線為縱坐標軸Y軸。根據上述坐標軸分別確定第一圖像各個相關像素點的位置坐標。例如:第一圖像的像素起始點A點的橫坐標為0,第一圖像中觀測目標的目標像素點O點的橫坐標為274,第一圖像的像素終點B點的橫坐標為720,第一圖像的中心像素點D點的橫坐標為360,這樣就完成了圖6中關于第一圖像各個相關像素點的位置坐標的確定。S2:根據所述第一圖像中的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點的位置坐標、所述第一圖像的像素起始點的位置坐標和所述第一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坐標,確定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在一個實施方式中,為了確定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具體可以按照以下公式,計算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其中,θ為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LOD為所述第一圖像中的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點的位置和所述第一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的間距,LAD為所述第一圖像的像素起始點的位置和所述第一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的間距,a為所述第一鏡頭的視場角。在本實施方式中,需要說明的是第一鏡頭的視場角a的值可以由第一鏡頭自身決定,是已知的固定值。當然,對于一些設備,例如相機,可以更換鏡頭或者改變鏡頭所使用的視場角,則可以以真實獲取第一圖像時所使用的鏡頭的視場角作為上述第一鏡頭的視場角。步驟104:根據所述第一圖像、所述第二圖像和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確定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在一個實施方式中,為了確定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具體可以按照以下步驟執行。S1:根據所述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對所述第一圖像和所述第二圖像進行像素顏色值計算,確定第二圖像中的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點的位置坐標、第二圖像的像素起始點的位置坐標和第二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坐標。在一個實施方式中,為了根據第一圖像和第二圖像,通過利用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確定第二圖像中的觀測目標,再根據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結合第一圖像中的信息,確定第二圖像中各個相關像素點的位置坐標。具體可以參閱圖2,按照以下的方法實施。S1-1:根據所述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通過對所述第一圖像進行像素顏色值計算,獲取第一像素紅色值折線圖、第一像素綠色值折線圖和第一像素藍色值折線圖;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像素紅色值折線圖可以是第一圖像中沿橫坐標軸的像素紅色值的分布圖,即第一圖像的R值折線圖;第一像素綠色值折線圖可以是第一圖像中沿橫坐標軸的像素綠色值的分布圖,即第一圖像的G值折線圖;第一像藍色值折線圖可以是第一圖像中沿橫坐標軸的像素藍色值的分布圖,即第一圖像的B值折線圖。通過上述各個折線圖,可以獲取第一圖像中沿橫坐標軸各個位置處的對應的各種像素顏色值的分布值。S1-2:根據所述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通過對所述第二圖像進行像素顏色值計算,獲取第二像素紅色值折線圖、第二像素綠色值折線圖和第二像素藍色值折線圖;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像素紅色值折線圖可以是第二圖像中沿橫坐標軸的像素紅色值的分布圖,即第二圖像的R值折線圖;第二像素綠色值折線圖可以是第二圖像中沿橫坐標軸的像素綠色值的分布圖,即第二圖像的G值折線圖;第二像藍色值折線圖可以是第二圖像中沿橫坐標軸的像素藍色值的分布圖,即第二圖像的B值折線圖。通過上述各個折線圖,可以獲取第二圖像中沿橫坐標軸各個位置處的對應的各種像素顏色值的分布值。S1-3:根據所述第一像素紅色值折線圖、所述第一像素綠色值折線圖、所述第一像素藍色值折線圖、所述第二像素紅色值折線圖、所述第二像素綠色值折線圖和所述第二像素藍色值折線圖,確定所述第一圖像和所述第二圖像的重疊區域;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圖像和所述第二圖像的重疊區域指的是第一圖像和第二圖像中包含有觀測目標以及該觀測目標預設范圍區域內的部分圖像。S1-4:根據所述重疊區域內橫向上的第一像素紅色值、第一像素綠色值、第一像素藍色值、第二像素紅色值、第二像素綠色值和第二像素藍色值,確定所述第二圖像觀測目標的像素點位置坐標、所述第二圖像像素起始點的位置坐標和所述第二圖像中心像素點的位置坐標。在本實施方式中,可以參閱圖7至圖10,按照上述方法可以先根據圖像中相同的像素顏色值作為參考,對第一圖像和第二圖像分別進行對比和拉伸處理,使得第一圖像和第二圖像的坐標間距相同,從而可以根據第一圖像的像素坐標確定第二圖像的像素坐標。當然,也可以以第二圖像的像素坐標為準,根據第二圖像的像素坐標確定第一圖像的像素坐標。再根據處理后像素坐標,通過對應的像素顏色值,確定各個圖像中各個像素點的位置坐標。例如,可以通過圖8的上下兩張圖,其中,圖8上圖是主圖,即第一圖像的R值折線圖,下圖是副圖,即第二圖像的R值折線圖。以第一圖像的R值折線圖的像素坐標為準,對第二圖像進行相應拉伸,使得第二圖像的像素坐標的間距與第一圖像的相同,再根據拉伸處理后的第二圖像,確定第二圖像中觀測目標的像素點的橫坐標值。例如,可知觀測目標像素點的對應的R值位置為419。需要說明的是,同一個觀測目標在第一圖像中觀測目標的像素點的對應R值的位置坐標值為274,與在第二圖像的位置坐標不同。S2:根據所述第二圖像中的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點的位置坐標、所述第二圖像的像素起始點的位置坐標和所述第二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坐標,確定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在一個實施方式中,為了確定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具體可以按照以下公式,計算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其中,為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為所述第二圖像中的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點的位置和所述第二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的間距,為所述第二圖像的像素起始點的位置和所述第二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的間距,為所述第二鏡頭的視場角。在本實施方式中,同樣需要說明的是第二鏡頭的視場角的值一般由第二鏡頭自身決定,是已知的固定值。當然,對于一些設備,例如相機,可以更換鏡頭或者改變鏡頭所使用的視場角,則以真實獲取第一圖像時所使用的鏡頭的視場角作為上述第一鏡頭的視場角。步驟105:根據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和第一鏡頭與第二鏡頭的間距,求解所述第一鏡頭與所述觀測目標的距離。為了確定第一鏡頭與觀測目標的距離,具體可以根據下列的兩種情況,選擇不同的計算公式,確定相應的距離。第一種情況在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和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位于同側的情況下,按照以下公式,求解所述第一鏡頭與所述觀測目標的距離:其中,X為所述第一鏡頭與所述觀測目標的距離,θ為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為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L為所述第一鏡頭與第二鏡頭的間距。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和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位于同側,具體可以是指當第一鏡頭和第二鏡頭的位置都位于觀測目標的一側。例如,第一鏡頭和第二鏡頭的位置均位于觀測目標的左側,則第一鏡頭的觀測角和第二鏡頭的觀測角都位于垂直觀測目標所在平面的直線的右側,即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和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位于同側。第二種情況在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和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位于不同側的情況下,按照以下公式,計算所述第一鏡頭與所述觀測目標的距離:其中,X為所述第一鏡頭與所述觀測目標的距離,θ為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為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L為所述第一鏡頭與第二鏡頭的間距。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和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位于不同側,具體可以是指當第一鏡頭和第二鏡頭的位置分別位于觀測目標的兩側。例如,可以參閱圖4。第一鏡頭位于觀測目標的右側,第二鏡頭的位置位于觀測目標的左側,則第一鏡頭的觀測角位于垂直觀測目標所在平面的直線的左側,而第二鏡頭的觀測角位于垂直觀測目標所在平面的直線的右側,即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和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位于不同側。在一個實施方式中,第一鏡頭和第二鏡頭間的間距可以固定,也可以根據具體需求調整第一鏡頭和第二鏡頭之間的間距。例如,當觀測目標與第一鏡頭距離較近時,可以適當減短第一鏡頭和第二鏡頭間的間距;當觀測目標與第二鏡頭距離較遠時,可以適當增加第一鏡頭和第二鏡頭間的間距。按照上述方式根據待測距離的長短調整第一鏡頭與第二鏡頭間的間距,可以達到降低測量誤差、提高測距精度的技術效果。在一個實施方式中,以觀測目標與第一鏡頭的距離作為待測距離,而不是以觀測目標與第一鏡頭和第二鏡頭連線的中點的距離作為待測距離,這樣設置是為了更符合操作者的思維習慣,提高使用者的體驗度。當然也可以以觀測目標與第二鏡頭的距離作為待測距離。對此,本申請不作限定。但是,當以觀測目標與第二鏡頭的距離作為待測距離后,上述實施方式需要作對應的調整,需要先根據第二圖像確定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根據第二圖像確定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根據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通過第一圖像確定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再確定觀測目標與第二鏡頭間的距離。具體實施方式可以參閱以觀測目標與第一鏡頭的距離作為待測距離的情況。本申請在此不再贅述。在本申請實施例中,通過位于不同位置的第一鏡頭和第二鏡頭分別獲取含有觀測目標的兩個圖像,根據觀測目標中目標像素特征,通過上述兩個圖像分別確定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和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進而可以通過三角關系確定觀測目標與第一鏡頭的距離,從而解決了現有的測距方法中存在的測量過程繁瑣、誤差大、不實用,受環境影響大的技術問題,達到快速、簡便測量距離的技術效果。在一個實施方式中,為了對不同距離的觀測目標進行測距,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先調整好第一鏡頭與第二鏡頭之間的間距。由于第一鏡頭與第二鏡頭之間的間距和第一鏡頭與觀測目標之間的距離存在三角關系,因此當測量較遠距離的觀測目標的距離時,可以通過將第一鏡頭與第二鏡頭之間的間距調大,以提高測距的精度。類似地,當測量較近距離的觀測目標的距離時,可以通過將第一鏡頭與第二鏡頭之間的間距調小,以提高測距的精度。在一個實施方式中,第一鏡頭所附屬設備為智能數碼設備時,可在顯示外設上進行任意手動選擇或者在顯示設備上將準心作為觀測目標的位置。第二鏡頭會根據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在第二圖像上進行搜尋,確定含有與第一圖像一致的觀測目標。第二鏡頭所屬設備會將標識有觀測目標位置的第二圖像先傳送給觀察者,觀察者可以以此確認觀測目標的位置,以避免在觀察環境不通透的情況下,例如大霧天氣,對于觀測目標的錯判。在一個實施方式中,在第一鏡頭選擇觀測目標時應選擇第一鏡頭和第二鏡頭視野內共同的物體。具體實施時,考慮到如果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太大,可能會導致觀測目標超出第二鏡頭的視場角所能覆蓋的范圍,造成無法判別、測距。因此,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適當調整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和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以保證觀測目標不超出第二鏡頭的視場角所能覆蓋的范圍。在一個實施方式中,在第一鏡頭和第二鏡頭的朝向完全一致的情況下,通過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和第一鏡頭與第二鏡頭間的間距這三個參數即可實現測距;在第一鏡頭和第二鏡頭的朝向不完全一致的情況下,根據具體情況,上述兩鏡頭的朝向角度也要參與計算。具體實施時,可以根據第一鏡頭、第二鏡頭所附屬智能設備(例如智能手機)自身安裝的重力感應、陀螺儀、電子羅盤等提供的參數進行相應的計算,可以進一步提高測距的精度。在一個實施方式中,第一鏡頭和第二鏡頭可以附屬于同一智能設備,例如雙攝像頭手機(具有兩個前置攝像頭)。兩個鏡頭處于同一設備的優點是,第一鏡頭和第二鏡頭之間距離固化、朝向完全一致、同一設備可同步進行鏡頭縮放等操作;缺點是,第一鏡頭和第二鏡頭之間的距離短,測量距離的長度與測量的角度范圍受限制。第一鏡頭和第二鏡頭也可以分別附屬于不同智能設備,例如兩臺帶攝像頭的手機且都處于WIFI環境下,可以使用軟件將兩臺手機進行同步操作與通訊,進而可以實現后續的操作。第一鏡頭和第二鏡頭分別屬于不同設備優點是,主、副終端之間的距離可以任意調節,可以是數十米也可以是數萬公里甚至更遠,所以測量距離的長度與測量的角度范圍更廣;缺點是參與計算的參數多,例如不同終端分別采集GPS位置、仰角、時鐘等參數,因此方法本身帶來的誤差會比較多,需要采用更多技術手段以保證所使用參數的精度值。鑒于兩個鏡頭位于同一設備和不位于同一設備都各有相應的優缺點。因此,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和具體情況確定采用哪種方式。對此,本申請不作限定。此外,還可以將本申請實施方式提供的測距方法集成使用于其他的電子設備以進一步的擴展測量范圍,提高測距精度。基于同一發明構思,本發明實施例中還提供了一種測距裝置,如下面的實施例所述。由于裝置解決問題的原理與測距方法相似,因此測距裝置的實施可以參見測距方法的實施,重復之處不再贅述。以下所使用的,術語“單元”或者“模塊”可以實現預定功能的軟件和/或硬件的組合。盡管以下實施例所描述的裝置較佳地以軟件來實現,但是硬件,或者軟件和硬件的組合的實現也是可能并被構想的。請參閱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的測距裝置的一種組成結構圖,該裝置可以包括:第一獲取模塊301、第二獲取模塊302、第一確定模塊303、第二確定模塊304和第三確定模塊305,下面對該結構進行具體說明。第一獲取模塊301,用于通過第一鏡頭,獲取包含觀測目標的第一圖像;第二獲取模塊302,用于通過第二鏡頭,獲取包含所述觀測目標的第二圖像,其中,所述第一鏡頭和所述第二鏡頭位于不同的位置;第一確定模塊303,用于根據所述第一圖像,確定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第二確定模塊304,用于根據所述第一圖像、所述第二圖像和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確定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第三確定模塊305,用于根據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和第一鏡頭與第二鏡頭的間距,求解所述第一鏡頭與所述觀測目標的距離。在一個實施方式中,第二獲取模塊302為了獲取包含觀測目標的第二圖像,具體可以包括:目標像素特征確定單元,用于根據所述第一圖像,確定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第二圖像獲取單元,用于通過所述第二鏡頭,選取包含有所述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的圖像作為所述第二圖像。在一個實施方式中,第一確定模塊303為了確定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具體可以包括:第一坐標確定單元,用于根據所述第一圖像,確定第一圖像中的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點的位置坐標、第一圖像的像素起始點的位置坐標和第一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坐標;第一夾角確定單元,用于根據所述第一圖像中的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點的位置坐標、所述第一圖像的像素起始點的位置坐標和所述第一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坐標,確定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其中,第一夾角確定單元按照以下公式計算第一鏡頭的觀測角:式中,θ為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LOD為所述第一圖像中的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點的位置和所述第一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的間距,LAD為所述第一圖像的像素起始點的位置和所述第一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的間距,a為所述第一鏡頭的視場角。在一個實施方式中,第二確定模塊304為了確定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具體可以包括:第二坐標確定單元,用于根據所述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對所述第一圖像和所述第二圖像進行像素顏色值計算,確定第二圖像中的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點的位置坐標、第二圖像的像素起始點的位置坐標和第二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坐標;第二夾角確定單元,用于根據所述第二圖像中的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點的位置坐標、所述第二圖像的像素起始點的位置坐標和所述第二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坐標,確定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其中,第二夾角確定單元按照以下公式計算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式中,為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為所述第二圖像中的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點的位置和所述第二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的間距,為所述第二圖像的像素起始點的位置和所述第二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的間距,為所述第二鏡頭的視場角。當然,這里的第二鏡頭視場角可以與第一鏡頭視場角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對此,本申請不作限定。在一個實施方式中,第二坐標確定單元為了根據第一圖像、第二圖像和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確定第二圖像中各個相關像素點的位置坐標,具體可以包括:第一獲取子單元,用于根據所述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通過對所述第一圖像進行像素顏色值計算,獲取第一像素紅色值折線圖、第一像素綠色值折線圖和第一像素藍色值折線圖;第二獲取子單元,用于根據所述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通過對所述第二圖像進行像素顏色值計算,獲取第二像素紅色值折線圖、第二像素綠色值折線圖和第二像素藍色值折線圖;第一確定子單元,用于根據所述第一像素紅色值折線圖、所述第一像素綠色值折線圖、所述第一像素藍色值折線圖、所述第二像素紅色值折線圖、所述第二像素綠色值折線圖和所述第二像素藍色值折線圖,確定所述第一圖像和所述第二圖像的重疊區域;第二確定子單元,用于根據所述重疊區域內橫向上的第一像素紅色值、第一像素綠色值、第一像素藍色值、第二像素紅色值、第二像素綠色值和第二像素藍色值,確定所述第二圖像觀測目標的像素點位置坐標、所述第二圖像像素起始點的位置坐標和所述第二圖像中心像素點的位置坐標。在一個實施方式中,第三確定模塊305,為了確定不同情況下的第一鏡頭與觀測目標的距離,具體包括以下結構分類處理。分類單元,用于根據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和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判斷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和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位于同側是否同側。如果同側,則發送至同側處理單元處理;如果不同側,則發送至異側處理單元處理。同側處理單元,用于在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和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位于同側的情況下,按照以下公式,求解所述第一鏡頭與所述觀測目標的距離:其中,X為所述第一鏡頭與所述觀測目標的距離,θ為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為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L為所述第一鏡頭與第二鏡頭的間距;異側處理單元,用于在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和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位于不同側的情況下,按照以下公式,計算所述第一鏡頭與所述觀測目標的距離:其中,X為所述第一鏡頭與所述觀測目標的距離,θ為所述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為所述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L為所述第一鏡頭與第二鏡頭的間距。本說明書中的各個實施例均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參見即可,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尤其,對于系統實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實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較簡單,相關之處參見方法實施例的部分說明即可。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實施方式闡明的系統、裝置、模塊或單元,具體可以由計算機芯片或實體實現,或者由具有某種功能的產品來實現。為了描述的方便,在本說明書中,描述以上裝置時以功能分為各種單元分別描述。當然,在實施本申請時可以把各單元的功能在同一個或多個軟件和/或硬件中實現。此外,在本說明書中,諸如第一和第二這樣的形容詞僅可以用于將一個元素或動作與另一元素或動作進行區分,而不必要求或暗示任何實際的這種關系或順序。在環境允許的情況下,參照元素或部件或步驟(等)不應解釋為局限于僅元素、部件、或步驟中的一個,而可以是元素、部件、或步驟中的一個或多個等。從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測距方法和裝置。通過利用位于不同位置的兩個鏡頭分別獲取第一圖像和第二圖像;根據第一圖像和第二圖像,利用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鎖定觀測目標,確定相應位置坐標,進而確定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和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根據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和第一鏡頭與第二鏡頭的間距確定與觀測目標間的舉例,解決了現有的測距方法中存在的測量過程繁瑣、誤差大、不實用,受環境影響大的技術問題,達到快速、簡便測量距離的技術效果;還通過根據第一像素紅色折線、第一像素綠色折線、第一像素藍色折線、第二像素紅色折線、第二像素綠色折線和第二像素藍色折線多個觀測目標中的目標像素特征確定距離,減少了誤差,提高了測距的準確度;通過僅利用兩個簡單的鏡頭進行測距,避免了利用專業的測量工具測量存在的測量復雜、不方便隨身攜帶、不實用的技術問題,達到了簡便測量技術目標;還可以通過集成于電子設備,結合GPS裝置,達到實時測距的技術效果。為了對上述測距方法/裝置進行具體說明,下面結合三個具體應用場景進行說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具體應用場景僅是為了更好地說明本申請實施方式,并不構成對本申請的不當限定。應用場景1通過上述測距方法/裝置對靶心位置進行距離測量,具體地,可以包括以下步驟。S1:基于三角視差法,將觀測點拆分為主、副鏡頭;將參考范圍由平面拓展到體,在兩個不同位置觀測目標獲取圖像。其中,主鏡頭和副鏡頭即為所述第一鏡頭和第二鏡頭。相應的,主圖像和副圖像對應于第一圖像和第二圖像。其他應用場景的主鏡頭和副鏡頭可以同樣參照此處說明。將傳統三角視差法進行拓展,兩觀測點定義為主、副鏡頭,即分別為本申請實施方式中的第一鏡頭和第二鏡頭,所計算的距離為主鏡頭到待測目標的距離。測距起始點由傳統的兩觀測點中心(虛擬點)變為觀測者所在實際位置,更符合操作者的思維習慣。研究對象為鏡頭所拍攝圖像,以觀測目標所處圖像坐標位置為中心360°范圍內對主、副圖像進行像素對比,所以將傳統的三角視差法由面拓展到了體,參考因素更多,判斷距離的精度會更高。主副鏡頭的位置可根據精度需求、通訊條件、觀測者地形等因素進行自由選擇,靈活度高。具體可以參閱圖4。圖中,Cam1為主鏡頭,即本申請實施方式中的第一鏡頭;Cam2為副鏡頭,即本申請實施方式中的第二鏡頭;Obj為待測目標,即本申請實施方式中的觀測目標;θ為主鏡頭的觀測夾角,即本申請實施方式中的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β為副鏡頭的觀測夾角,即本申請實施方式中的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L為主副鏡頭之間的距離,觀測基距,即本申請實施方式中的第一鏡頭與第二鏡頭的間距;X為待測距離,即本申請實施方式中的第一鏡頭和觀測目標間的距離。S2:在主鏡頭拍攝的圖像上確認觀測目標的像素位置,確認主鏡頭的觀測夾角。主鏡頭所附屬設備為智能數碼設備,可在顯示外設上進行任意手動選擇或者在顯示設備上將準心作為為待測位置。副鏡頭會根據待測目標像素特征在副圖像上進行搜尋,確定與主鏡頭一致的待測目標,副鏡頭所屬設備會將標識有待測目標位置的副圖傳送給觀察者,觀察者可以確認待測位置,以避免在觀察環境不通透(例如大霧)的情況下對于待測目標錯判。在主鏡頭選擇待測點時應選擇主、副鏡頭共同視野內的物體,觀測夾角太大會超出副鏡頭的視野,造成無法判別、測距。待觀測物體出現在拍攝圖像上的位置可以代表觀測的角度,例如恰好在圖像正中央則觀測夾角為0°。待測物體出現在圖像上的像素坐標位置是可以讀取的,而坐標位置、鏡頭的視場(為常數)、觀測夾角三者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觀測角度與坐標位置一一對應。可以參閱圖5。圖中,線段AB為鏡頭觀測到的圖像截面,即本申請實施方式中觀測目標的所在平面;C為主鏡頭位置,即本申請實施方式中第一鏡頭的位置;D為視野的中心位置,圖像的中心點,即本申請實施方式中第一圖像的中心像素點的位置;O為觀測目標的位置,即本申請實施方式中觀測目標的目標像素點的位置;a為鏡頭的視場,即本申請實施方式中的第一鏡頭的視場角;θ為鏡頭的觀測夾角,即本申請實施方式中的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具體可以根據圖5,按照以下公式計算。式中,視場a角是已知常量,所以觀測夾角θ只和O點所處于線段AD的相對位置有關系。而O點在圖像上所處的相對位置,即像素坐標可以測得,以下圖HM1STD手機(屏幕橫向像素坐標0-720,視場為48°)所拍攝飛鏢鏢盤照片為例介紹確定O點在圖像相對位置的方法。參閱圖6獲取主鏡頭觀測夾角示意圖。假設鏢盤靶心位置為待測目標位置O點,從手機工程模式下的圖片中O點位置,XO=274;A點為像素起始點,XA=0;B點為像素終點XB=720;D點為圖像中心位置,XD=360°。將這些參數代入到上述公式,即可獲得主鏡頭的觀測角度。S3:根據主鏡頭觀測目標像素特征,將主、副鏡頭拍攝圖像的重疊區域進行對比,通過像素顏色值計算出觀測目標在副鏡頭拍攝圖像上的坐標位置。此步驟為本方法的核心部分之一,目前的物體識別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例如人臉識別、指紋篩查等。本方法不同之處在于它不是確認物體特征,而是通過物體特征鎖定目標物體。將圖像的色素拆分為R、G、B三原色,純色相對于混合色受外界光照環境干擾更小;三種顏色分別對比,三個結果相互參考所確定位置更加可靠。將圖像的可視特征數字化,更有利于程序操作、去噪、比對和位置確認。具體可以參閱圖7至圖10。可以通過軟件實現對主、副兩幅圖的像素進行讀取、拉伸、對比與分析,確定重疊區域,進而在圖像的縱、橫切線上確定目標位置在圖像上的坐標值。在圖兩張圖像重疊區域橫向切線上讀取像素顏色值,并將顏色值拆分位的R、G、B三個像素顏色分量。通過R、G、B三張折線圖的對比分析,待測目標在主主鏡頭對應的X值為274,與之對應的在副鏡頭上的像素是419。S4:計算副鏡頭的觀測夾角,計算出主鏡頭與觀測目標的距離。副鏡頭的待測目標像素位置一旦確定,副鏡頭觀測夾角的計算方法與主鏡頭基本一致。在主、副鏡頭朝向完全一致的情況下,通過主鏡頭觀測夾角、副鏡頭觀測夾角和觀測基距三個參數即可實現測距;在主、副鏡頭朝向不完全一致的情況下,兩鏡頭的朝向角度也要參與計算。具體可以根據不同情況按照以下公式處理。式中θ為主鏡頭的觀測夾角,即本申請實施方式中的第一鏡頭的觀測夾角;β為副鏡頭的觀測夾角,即本申請實施方式中的第二鏡頭的觀測夾角;L為主副鏡頭之間的距離,觀測基距,即本申請實施方式中的第一鏡頭與第二鏡頭的間距;X為待測距離,即本申請實施方式中的第一鏡頭和觀測目標間的距離。此外,當主、副鏡頭朝向不完全一致時,如需知道鏡頭的朝向,鏡頭所附屬智能設備應安裝有重力感應、陀螺儀、電子羅盤等,這些已經成為我們日常所使用的智能設備的基本配置。所以,我們日常所使用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都可以實現此方法的測距,當然如果將此方法應用到精度要求高的工程測量方面則需要智能終端感應設備更加工業化,保證提供的參數更加精準。S5:通過主、副鏡頭之間傾角、GPS位置、方位角等參數的傳遞代替以上四個步驟,實現實時測距。根據具體情況和施工要求,主、副鏡頭可以附屬于同一智能設備,例如雙攝像頭手機(兩個前置攝像頭)。鏡頭處于同一設備的優點是,主、副鏡頭之間距離固化、朝向完全一致、同一設備可同步進行鏡頭縮放等操作;缺點是,主、副鏡頭之間的距離短,測量距離的長度與測量的角度范圍受限制。主、副鏡頭可附屬于不同智能設備,例如兩臺手機都處于WIFI環境下,使用軟件將兩臺手機進行同步操作與通訊。鏡頭分屬于不同設備優點是,主、副終端之間的距離可以任意調節,可以是數十米也可以是數萬公里甚至更遠;缺點是參與計算的參數多,不同終端分別采集GPS位置、仰角、時鐘等參數,需要技術手段保證與驗證參數的精度值。應用場景2通過上述測距方法/裝置對近距離的觀測目標進行距離測量。參閱圖11,在一條直線上的10米、20米、35米、50米和65米位置插放待觀測標識旗,在直線起點的垂線方向設置兩個鏡頭位置Cam1和Cam2(兩鏡頭相距3.0米),手機保持水平,在直線的終點附近平行于觀測線處放置2個瞄準點T1和T2,用來校準鏡頭的對準方向,保證兩個鏡頭朝向的基本一致。得到兩張照片,即主、副圖像,具體可以參閱圖12。照片的橫向像素值從左至右對應為0-720,將讀取的主、副鏡頭所拍攝的圖像的X值代入到式(2)中可以得到主、副鏡頭的不同距離的觀測角度,視場角為常量48°,觀測基距為3.0米。將不同距離的觀測距離X值代入式(1)得到觀測距離,與實際距離對比可以計算出誤差率,計算結果見表1。可以看出50米內的誤差在1米以內;測試的距離越遠,誤差越大。表1近距離觀測計算結果實際距離(m)主鏡頭X值副鏡頭X值計算距離(m)誤差(m)1025550010.050.052030843119.800.23532739835.190.195033538449.530.476534137963.81.15應用場景3通過上述測距方法/裝置對較遠距離的觀測目標進行距離測量。參閱圖13。例如,對于較遠距離的試驗,目標距離可以設定在1-10公里左右,觀測郊區的某座樓房。使用同一款手機,在某一樓頂處,相距60米同時拍照。拍攝遠景,使手機的拍攝方位一致,兩次拍攝獲取的圖像可以參閱圖14。在所拍攝的圖像上取較近的某一樓頂作為觀測點O1,取較遠的北京琉璃河余熱發電廠的煙囪為觀測點O2。參閱圖14的兩張圖片內選擇數1公里外大樓的樓頂(待測點O1),照片的X像素值從左至右對應為0-720,為了便于讀取,兩次拍攝的圖片在O1待測點取橫切片(參閱圖14兩黃色橫線范圍內),置于同一橫坐標軸上,具體可以參閱圖15。將L=60米,主、副攝像頭的X(X主=510X副=534)值代入到公式中可以得到觀測點O1(樓頂)的計算距離為1323.2米(GoogleEarth量得1298.11米);以同樣方法對于待測點O2(X主=175X副=179),可以計算出觀測點O2(某熱電廠煙囪)的計算距離為7672.6米(GoogleEarth量得7953.80米)。具體可以參閱圖16。經Goggleearth的上進行距離測量,基本吻合;1公里左右距離僅誤差20米左右,8公里左右距離誤差小于300米。當觀測基距達到200米左右時,遠處25公里左右的山峰已能通過圖片實現測距。假設將兩臺手機觀測基距增加到數千公里,理論上可以測量出月球或其他天體的準確距離。將觀測本試驗重復測試多次,測試效果類似,觀測基距設定的越大,測試精度越高或能測試的距離越大。需要說明的是,上述三個具體場景實施例中,所使用的試驗數據多為手動采集坐標,而且只在橫軸內進行了對比,如果通過軟件以待測目標為中心,360度范圍內進行像素識別、讀取與計算,精度會有量級的提高。通過上述三個具體場景實施例,驗證了本申請實施方式提供的測距方法和裝置確實可以解決了現有測距方法中存在的測量過程繁瑣、誤差大、不實用,受環境影響大的技術問題,測距的過程簡單、快速,且具有一定的精度;并且可以通過調整主鏡頭和副鏡頭(即本申請實施方式中的第一鏡頭和第二鏡頭)之間的間距分別對較近和較遠的觀測目標的距離進行準確測量。盡管本申請內容中提到不同的測距方法或裝置,但是,本申請并不局限于必須是行業標準或實施例所描述的情況等,某些行業標準或者使用自定義方式或實施例描述的實施基礎上略加修改后的實施方案也可以實現上述實施例相同、等同或相近、或變形后可預料的實施效果。應用這些修改或變形后的數據獲取、處理、輸出、判斷方式等的實施例,仍然可以屬于本申請的可選實施方案范圍之內。雖然本申請提供了如實施例或流程圖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驟,但基于常規或者無創造性的手段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驟。實施例中列舉的步驟順序僅僅為眾多步驟執行順序中的一種方式,不代表唯一的執行順序。在實際中的裝置或客戶端產品執行時,可以按照實施例或者附圖所示的方法順序執行或者并行執行(例如并行處理器或者多線程處理的環境,甚至為分布式數據處理環境)。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產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產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過程、方法、產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或等同要素。上述實施例闡明的裝置或模塊等,具體可以由計算機芯片或實體實現,或者由具有某種功能的產品來實現。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裝置時以功能分為各種模塊分別描述。當然,在實施本申請時可以把各模塊的功能在同一個或多個軟件和/或硬件中實現,也可以將實現同一功能的模塊由多個子模塊的組合實現等。以上所描述的裝置實施例僅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塊的劃分,僅僅為一種邏輯功能劃分,實際實現時可以有另外的劃分方式,例如多個模塊或組件可以結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個系統,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執行。本領域技術人員也知道,除了以純計算機可讀程序代碼方式實現控制器以外,完全可以通過將方法步驟進行邏輯編程來使得控制器以邏輯門、開關、專用集成電路、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等的形式來實現相同功能。因此這種控制器可以被認為是一種硬件部件,而對其內部包括的用于實現各種功能的裝置也可以視為硬件部件內的結構。或者甚至,可以將用于實現各種功能的裝置視為既可以是實現方法的軟件模塊又可以是硬件部件內的結構。本申請可以在由計算機執行的計算機可執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塊。一般地,程序模塊包括執行特定任務或實現特定抽象數據類型的例程、程序、對象、組件、數據結構、類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計算環境中實踐本申請,在這些分布式計算環境中,由通過通信網絡而被連接的遠程處理設備來執行任務。在分布式計算環境中,程序模塊可以位于包括存儲設備在內的本地和遠程計算機存儲介質中。通過以上的實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請可借助軟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臺的方式來實現。基于這樣的理解,本申請的技術方案本質上或者說對現有技術做出貢獻的部分可以以軟件產品的形式體現出來,該計算機軟件產品可以存儲在存儲介質中,如ROM/RAM、磁碟、光盤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臺計算機設備(可以是個人計算機,移動終端,服務器,或者網絡設備等)執行本申請各個實施例或者實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本說明書中的各個實施例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互相參見即可,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實施例的不同之處。本申請可用于眾多通用或專用的計算機系統環境或配置中。例如:個人計算機、服務器計算機、手持設備或便攜式設備、平板型設備、多處理器系統、基于微處理器的系統、置頂盒、可編程的電子設備、網絡PC、小型計算機、大型計算機、包括以上任何系統或設備的分布式計算環境等等。雖然通過實施例描繪了本申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知道,本申請有許多變形和變化而不脫離本申請的精神,希望所附的權利要求包括這些變形和變化而不脫離本申請。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