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評估模型,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基于混凝土應力應變的風險評估模型。
背景技術:
1、混凝土作為一種重要的建筑材料,其力學性能和耐久性對于建筑結構的安全性至關重要。然而,由于混凝土材料本身的復雜性,以及使用環境的多變性,混凝土結構在長時間的使用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應力應變問題,從而導致結構安全隱患。因此,對混凝土結構進行準確的應力應變評估,是保障建筑物安全的重要環節。
2、目前,對于混凝土應力應變的評估方法主要有靜態和動態兩種。靜態評估方法通過加載試驗來測量混凝土的應力應變特性,而動態評估方法則通過傳感器和數據采集系統實時監測混凝土結構的應力應變變化。這些方法雖然能夠提供一定的參考數據,但在實際應用中仍存在著測試范圍有限、精度不高、數據不全面等問題。
3、近年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全自動化的測試系統逐漸應用于混凝土應力應變的檢測中。通過集成多種傳感器和自動化裝置,可以實現對混凝土結構的多方位、多角度檢測,提供更為全面和精確的數據支持。然而,目前的自動化測試系統在檢測過程中仍可能受到人為操作的影響,導致測試結果存在誤差。此外,現有的自動化測試系統在復雜環境中的適應性較差,難以滿足不同工況下的檢測需求。
4、綜上所述,如何實現對混凝土結構應力應變的全方位自動化檢測,消除人為干擾因素,提高測試數據的準確性和全面性,已經成為亟需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1、為了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一系列缺陷,本申請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基于混凝土應力應變的風險評估模型,包括安裝底座1、力學檢測裝置2和配合機構4,其中,所述力學檢測裝置2的端部安裝固定有檢測位移機構3;所述配合機構4安裝于安裝底座1上,所述配合機構4包括與安裝底座1轉動連接的間隙板5,所述間隙板5的頂面開設有插槽6,所述插槽6中插接配合有插框7,所述插框7的頂面連接固定有混凝土模型8,所述混凝土模型8根據需要進行等比例澆筑。
2、進一步的,配合機構4還包括與間隙板5連接固定的驅動框9,驅動框9的內部滑動配合有驅動柱10,驅動柱10的下端連接固定有配合板15,配合板15的另一端連接固定有配合齒輪11,配合齒輪11的外方嚙合連接有驅動齒輪12,驅動齒輪12的軸心連接固定有第一步進電機13。
3、進一步的,驅動框9的底面連接固定有四個等間距設置的定位槽14,定位槽14與滑槽交錯對應設置,定位槽14與配合板15滑動配合。
4、進一步的,第一步進電機13的底端安裝固定有支撐座16,配合齒輪11通過連接柱與支撐座16形成轉動連接。
5、進一步的,檢測位移機構3包括與力學檢測裝置2連接固定的定位塊17,定位塊17外方滑動連接有限位框18,限位框18內部轉動連接有傳動帶19,傳動帶19一端連接有第二步進電機20,第二步進電機20與限位框18連接固定,限位框18與安裝底座1及間隙板5滑動配合。
6、進一步的,檢測位移機構3還包括與限位框18連接固定的撥動框21,撥動框21內部滑動連接有撥動柱22,撥動柱22下端連接固定有撥動桿23。
7、進一步的,檢測位移機構3還包括通過減速器24與撥動桿23連接的第三步進電機25,第三步進電機25與安裝底座1連接固定。
8、進一步的,插框7底部插接配合有固定件26,固定件26包括與間隙板5滑動連接的多個插接板27,插接板27兩端連接固定有彈簧28,彈簧28另一端與間隙板5內壁連接固定,插接板27與插框7插接配合。
9、進一步的,定位塊17外方插接配合有定位板29,定位板29與間隙板5頂面連接固定。
10、本申請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混凝土應力應變的風險評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1、s1,將帶有插框7的混凝土模型8安裝至間隙板5中部的插槽6內;
12、s2,啟動第三步進電機25,通過減速器24驅動撥動桿23帶動撥動柱22在撥動框21內滑動,從而通過撥動框21帶動限位框18移動,進而通過限位框18帶動定位塊17上的力學檢測裝置2抵接在混凝土模型8的一側;
13、s3,限位框18移動的同時,帶動插接板27在壓縮彈簧28的作用下插入插框7內部,從而實現混凝土模型8的固定限位,確保檢測過程中樣品位置的穩定性;
14、s4,與此同時,第二步進電機20驅動傳動帶19運轉,從而帶動定位塊17及力學檢測裝置2對混凝土模型8的不同高度位置進行檢測,以采集完整的應力應變曲線數據;
15、s5,完成混凝土模型8一側的檢測后,啟動第一步進電機13帶動驅動齒輪12轉動,繼而通過配合齒輪11帶動配合板15轉動,使驅動柱10在驅動框9的滑槽內運動,實現驅動框9的90°轉動,從而帶動間隙板5及其上的混凝土模型8同步旋轉90°,最終實現混凝土模型8的多角度檢測。
16、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申請的有益效果為:
17、本申請通過多步進電機與滑動機構配合,實現對混凝土模型不同位置的精確定位和多點位測量,從而獲取完整的應力應變分布曲線,顯著提高了測試數據的準確性和全面性,消除人為干擾因素,確保實際應用中的安全性能。
1.一種基于混凝土應力應變的風險評估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裝底座、力學檢測裝置和配合機構,其中,所述力學檢測裝置的端部安裝固定有檢測位移機構;所述配合機構安裝于安裝底座上,所述配合機構包括與安裝底座轉動連接的間隙板,所述間隙板的頂面開設有插槽,所述插槽中插接配合有插框,所述插框的頂面連接固定有混凝土模型,所述混凝土模型根據需要進行等比例澆筑。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混凝土應力應變的風險評估模型,其特征在于,配合機構還包括與間隙板連接固定的驅動框,驅動框的內部滑動配合有驅動柱,驅動柱的下端連接固定有配合板,配合板的另一端連接固定有配合齒輪,配合齒輪的外方嚙合連接有驅動齒輪,驅動齒輪的軸心連接固定有第一步進電機。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基于混凝土應力應變的風險評估模型,其特征在于,驅動框的底面連接固定有四個等間距設置的定位槽,定位槽與滑槽交錯對應設置,定位槽與配合板滑動配合。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基于混凝土應力應變的風險評估模型,其特征在于,第一步進電機的底端安裝固定有支撐座,配合齒輪通過連接柱與支撐座形成轉動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基于混凝土應力應變的風險評估模型,其特征在于,檢測位移機構包括與力學檢測裝置連接固定的定位塊,定位塊外方滑動連接有限位框,限位框內部轉動連接有傳動帶,傳動帶一端連接有第二步進電機,第二步進電機與限位框連接固定,限位框與安裝底座及間隙板滑動配合。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基于混凝土應力應變的風險評估模型,其特征在于,檢測位移機構還包括與限位框連接固定的撥動框,撥動框內部滑動連接有撥動柱,撥動柱下端連接固定有撥動桿。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基于混凝土應力應變的風險評估模型,其特征在于,檢測位移機構還包括通過減速器與撥動桿連接的第三步進電機,第三步進電機與安裝底座連接固定。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基于混凝土應力應變的風險評估模型,其特征在于,插框底部插接配合有固定件,固定件包括與間隙板滑動連接的多個插接板,插接板兩端連接固定有彈簧,彈簧另一端與間隙板內壁連接固定,插接板與插框插接配合。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基于混凝土應力應變的風險評估模型,其特征在于,定位塊外方插接配合有定位板,定位板與間隙板頂面連接固定。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一種基于混凝土應力應變的風險評估模型,其特征在于,基于混凝土應力應變的風險評估模型實現的評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