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植物種植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可提高農產品生產效率及產品的質量的智能農業種植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我國農村使用的日光溫室絕大部分采用手動控制,不僅生產效率低下,而且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高。近幾年,隨著溫室產業的發展,溫室作物趨向于多樣化,對溫室的控制要求也隨之提高,手動控制因其控制精度低已開始不能滿足溫室生產的需求。而在大環境中,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現代農業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應用自動控制和電子計算機實現農業生產和管理的自動化已經成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尤其是近幾年隨著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了智能控制方面的一場革命,對于農業生產的增產增質增量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應。
智能溫室系統是近年來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種資源節約型高效設施農業技術,它是在普通日光溫室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化計算機自控技術、智能傳感技術等高科技手段發展起來的,是未來農業種植發展的趨勢,但如何通過合理且具體的布局實現整套系統的技術效果是目前人們需要研究的課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根據上述技術背景,提供一種具體的通過控制設備調控作物生長的環境條件,使作物生長不受自然氣候影響的智能農業種植系統。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智能農業種植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棚架結構,棚架結構內設有總控制系統和A/D、D/A轉換模塊,所述棚架結構內部空間的底部設有灌溉系統,中間位置設有環境監測系統和環境控制系統,頂部設有補光系統,所述棚架結構外部空間頂部設有遮光、保溫系統,一側設有報警系統、供電系統以及信號傳輸系統,所述總控制系統與A/D、D/A轉換模塊連接后再與各系統之間電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灌溉系統包括依次相連的水源連接裝置、儲水裝置、營養液輸入口、輸送管道,所述輸送管道的出水口處均設有流量調節裝置。
進一步地,所述環境監測系統包括數據采集系統和數據傳遞系統,所述數據采集系統包括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以及CO2濃度傳感器,所述數據傳遞系統連接總控制系統。
進一步地,所述環境控制系統包括加熱循環系統、室內保溫系統、室內噴霧系統以及通風系統。
進一步地,所述環境控制系統還與補光系統和遮光、保溫系統相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補光系統為亮度可調的植物補光燈。
進一步地,所述遮光、保溫系統包括自動化卷簾裝置和保溫被。
進一步地,所述總控制系統通過信號傳輸系統與外界智能設備相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供電系統為太陽能光伏電源,其與總控制系統相連接。
鑒于作物在生長周期的不同階段,其光合作用能力、吸熱散熱能力等均有所差別,故其所處適宜生長的環境也需不斷變化,本實用新型采用總控制系統實現綜合環境控制,通過實時監控作物種植的環境數據,得到實際環境產生的溫度、濕度、CO2濃度等數值,然后根據已研究的精確數據參數來調控棚內各項環境數據,提升精細耕作智能化水平和作物產量及質量的提高。并且總控制系統還可通過信號傳輸系統與外界智能設備相連接,工作人員可以通過智能設備了解系統的工作情況,并可通過它對控制系統下發人工指令,設定控制棚內工作環境,實現人機交互。
同時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智能農業種植系統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灌溉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環境監測系統的結構框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環境控制系統的結構框圖;
其中,圖中,
1-總控制系統;
2-A/D、D/A轉換模塊;
3-灌溉系統,
31-水源連接裝置;32-儲水裝置;33-營養液輸入口;34-輸送管道;35-流量調節裝置;
4-環境監測系統;
5-環境控制系統;
6-補光系統;
7-遮光、保溫系統;
8-報警系統;
9-供電系統;
10-信號傳輸系統。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實施例:
如圖1所示,-種智能農業種植系統,包括一棚架結構,棚架結構內設有總控制系統1和A/D、D/A轉換模塊2,總控制系統1與A/D、D/A轉換模塊2連接后再與各系統之間電連接。由于總控制系統1不能識別各種電信號,因此必須轉變成標準的數字信號才能為其所識別,同樣總控制系統1發出的也是標準的數字信號,A/D、D/A轉換模塊2的作用是實現總控制系統1與各系統之間的數字信號與模擬信號的轉換。
所述棚架結構內部空間的底部設有灌溉系統3,如圖2所示,所述灌溉系統3包括依次相連的水源連接裝置31、儲水裝置32、營養液輸入口33、輸送管道34。儲水裝置32在平時狀態下為灌滿狀態,使得系統在水源不能充足供給的情況下也能保證作物得到及時補水;營養液輸入口33處用于注入各種作物所需的營養液,有效防治和改善植物營養元素的缺乏,防治作物病害;所述輸送管道34的出水口處均設有流量調節裝置35,對作物的供水量進行控制,防止造成水源的浪費。
所述棚架結構中間位置設有環境監測系統4和環境控制系統5,如圖3所示,所述環境監測系統4包括數據采集系統和數據傳遞系統,所述數據采集系統包括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以及CO2濃度傳感器,這些傳感器實時監測棚內的各項數據指標,同時數據傳遞系統將數據傳遞給總控制系統1,總控制系統1內依據不同的環境、作物、生長期預存有不同的控制方案,其對接收到的數據分析后,將最優方案發送給如圖4所示的環境控制系統5,環境控制系統5除包括加熱循環系統、室內保溫系統、室內噴霧系統以及通風系統外,還與棚內頂部的補光系統6和棚外頂部的遮光、保溫系統7相連接,這些執行結構根據總控制系統1的指令執行相應的操作,保障棚內作物生長環境的最優化。
為了進一步優化方案,所述補光系統6為亮度可調的植物補光燈,使作物能夠生長在一個光照良好的環境下,促進生長與發育。
為了進一步優化方案,所述遮光、保溫系統7包括自動化卷簾裝置和保溫被,保溫被可以根據需要,由自動卷簾裝置控制,隨卷軸卷起和放下。
為了進一步優化方案,所述棚架結構外部空間頂部一側設有報警系統8,如若系統出現故障或其他問題,總控制系統1會及時通過報警系統8報警,通知工作人員進行處理,總控制系統1也會通過信號傳輸系統10將警報信息發送給外界智能設備,不在此處的工作人員也可及時接收到信息,盡快進行處理。
為了進一步優化方案,所述棚架結構外部空間頂部一側設有供電系統9,該供電系統9為整個智能農業種植系統提供工作電壓,并且供電系統9為太陽能光伏電源,使用可再生資源,不僅節約能源,而且降低了系統的工作成本。
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的優選實施方式,任何人應該得知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做出的結構變化,凡是與本實用新型具有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