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生活垃圾智能回收技術領域,特別是指一種生活垃圾智能分類回收云識別系統。
背景技術:
生活垃圾分類是目前國內垃圾日益增長、垃圾處理技術發展緩慢、設施建設滯后導致“垃圾圍城、垃圾圍村”的背景下,為提高垃圾處理效率、降低垃圾處理成本、緩解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壓力、延長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壽命而被日益重視、并作為一項民生實事進行推進的工作。
由于生活垃圾種類繁雜,不同地區不同的生活習慣、消費水平不一造成全國各地垃圾分類難以有統一方式與做法。而對于垃圾分類的從生活垃圾形成到處理過程中可分為“源頭分類”和“終端分類”,而從分類效率、可行性以及國家政策方面,均以“源頭分類”作為分類的主要手段。盡管國家層面已將垃圾分類寫入最新一輪發展規劃,并制定了相關法規,但各省、市均未有統一的垃圾分類指引,同時受限于群眾對垃圾分類的認識水平有限,缺乏統一的指引與宣貫,垃圾分類工作的效果不太理想。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生活垃圾智能分類回收云識別系統,通過不同類型垃圾投放進行粗分,對粗分垃圾采用云識別技術進行細分并實時反饋資源化數據至居民。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生活垃圾智能分類回收云識別系統,包括垃圾分類接收裝置、智能細分裝置、壓縮處理裝置、云識別裝置以及用戶反饋裝置;垃圾分類接收裝置包括若干用于接收不同種類生活垃圾的垃圾投放口,智能細分裝置包括紅外檢測模塊、攝像頭和電子稱,紅外檢測模塊對不同種類生活垃圾進行體積測定,并判斷生活垃圾內是否存在內含物,攝像頭對生活垃圾進行拍攝成像,電子稱獲取生活垃圾的重量,智能細分裝置將生活垃圾的種類、重量和外觀尺寸發送至云識別裝置,壓縮處理裝置對生活垃圾進行壓縮,云識別裝置發送反饋信息至用戶反饋裝置。
進一步的,垃圾分類接收裝置包括塑料制品、紙制品、玻璃制品和金屬制品四類垃圾投放口,垃圾投放口為四方形開口,塑料制品垃圾接收口的長度和寬度分別為500mm和30mm;紙制品垃圾投放口的長度和寬度為500mm和 200mm,玻璃制品垃圾投放口的長度和寬度為600mm和200mm;金屬制品垃圾投放口的長度和寬度分別為500mm和200mm。
進一步的,垃圾分類接收裝置還包括垃圾暫存裝置,垃圾投放口與垃圾暫存裝置連通,電子稱設在垃圾暫存裝置的底部,紅外檢測模塊設在垃圾暫存裝置內部,攝像頭設在垃圾暫存裝置的內部側壁上。
進一步的,壓縮處理裝置包括垂直式壓槌和橫向推桿,槌頭上設有刺穿部,壓槌設在垃圾暫存裝置的頂部。
進一步的,還包括垃圾儲存箱,垃圾儲存箱與垃圾暫存裝置連通。
進一步的,用戶反饋裝置包括用戶使用的移動終端,云識別裝置將與生活垃圾相應的電子積分發送至該移動終端。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種讓居民更直觀、簡易地進行垃圾分類,通過不同類型垃圾投放進行粗分,對粗分垃圾采用云識別技術進行細分并實時反饋資源化數據至居民,直接轉化為居民易于使用的電子積分或電子貨幣,通過智能手機客戶端進行使用,兌換指定商品,從而提高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生活垃圾智能分類回收云識別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垃圾分類接收裝置;2-智能細分裝置;3-壓縮處理裝置;4-云識別裝置;5-用戶反饋裝置;6-垃圾儲存箱。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生活垃圾智能分類回收云識別系統,包括垃圾分類接收裝置1、智能細分裝置2、壓縮處理裝置3、云識別裝置4以及用戶反饋裝置5;垃圾分類接收裝置1包括若干用于接收不同種類生活垃圾的垃圾投放口,智能細分裝置2包括紅外檢測模塊、攝像頭和電子稱,紅外檢測模塊對不同種類生活垃圾進行體積測定,并判斷生活垃圾內是否存在內含物,攝像頭對生活垃圾進行拍攝成像,電子稱獲取生活垃圾的重量,智能細分裝置2 將生活垃圾的種類、重量和外觀尺寸發送至云識別裝置4,壓縮處理裝置3對生活垃圾進行壓縮,云識別裝置4發送反饋信息至用戶反饋裝置5。
本實用新型是一個包含垃圾分類接收、智能細分/壓縮處理、云端識別、用戶反饋及資源化利用結合的生活垃圾源頭分類全過程的系統。
本實用新型通過垃圾分類接收終端(即垃圾分類接收裝置1,下同)的多個種類的垃圾投放口接收不同類型生活垃圾(粗分),對投入的生活垃圾進行即時智能細分、壓縮處理,同時掃描接收到的生活垃圾的成分數據發送至云端服務器(即云識別裝置4,下同)進行識別分析,分析結果通過兩個途徑進行反饋: 1)實時反饋至垃圾分類接收終端,垃圾分類接收終端對應資源化價值向用戶提供等值反饋,分類投放的用戶可根據分類回收價值在云端服務器進行等價值轉換;2)記錄儲存于云端服務器數據庫,并針對數據進行用戶群特性分析,篩選符合用戶群需求的信息(如公益類信息、政策類信息、消費類產品信息),通過垃圾分類接收終端上的信息屏進行信息投放。垃圾分類接收終端對回收的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儲存,定期通過專用轉運車輛進行轉運并將分類后的垃圾按不同類別進行資源化回收利用。
垃圾分類接收裝置1包括塑料制品、紙制品、玻璃制品和金屬制品四類垃圾投放口,垃圾投放口為四方形開口,塑料制品垃圾接收口的長度和寬度分別為500mm和30mm;紙制品垃圾投放口的長度和寬度為500mm和200mm,玻璃制品垃圾投放口的長度和寬度為600mm和200mm;金屬制品垃圾投放口的長度和寬度分別為500mm和200mm。
垃圾分類接收裝置1還包括垃圾暫存裝置,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垃圾暫存裝置可為一間空間較大的倉庫,垃圾投放口與垃圾暫存裝置連通,不同種類的生活垃圾從垃圾投放口進入垃圾暫存裝置,電子稱設在垃圾暫存裝置的底部,紅外檢測模塊設在垃圾暫存裝置內部,攝像頭設在垃圾暫存裝置的內部側壁上。紅外檢測模塊用于對生活垃圾進行體積測定,并判斷生活垃圾內是否存在其他內含物,電子稱用于計量生活垃圾的種類,攝像頭用于對回收的生活垃圾進行拍照,獲取其外觀及尺寸。
壓縮處理裝置3包括垂直式壓槌和橫向推桿,槌頭上設有刺穿部,壓槌設在垃圾暫存區的頂部,壓槌垂直向下擠壓生活垃圾,橫向推桿將壓縮后的生活垃圾推向垃圾儲存箱6。
用戶反饋裝置5包括用戶使用的移動終端,云識別裝置4將與生活垃圾相應的電子積分發送至該移動終端。
垃圾分類接收裝置1接收生活垃圾后進行一系列實時測量,向云端服務器發送包括物品種類、外觀、重量等數據,云端服務器商品數據庫預置市面上一般商品的外觀、重量等數據,并通過與垃圾分類接收裝置1發送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確定回收的生活垃圾的基本種類或判別其所屬商品類別,計算回收價值并記錄商品屬性,回收價值實時反饋至垃圾分類接收裝置1及投放垃圾的用戶的手機中,以電子積分的形式回饋投放垃圾的用戶;商品屬性發送至回收信息分析模塊,對商品屬性進行記錄分析,歸類出各類商品消費情況,分析當地居民消費水平、消費習慣、文明素質意識等數據,形成用戶群特性報告,提交后臺篩選符合用戶群需求的信息(如公益類信息、政策類信息、消費類產品信息),并在已記錄備案的信息庫中選擇合適的信息投放于垃圾分類接收裝置1上的信息屏中。
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上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為:
1、本實用新型通過自身配置的分類投放口、智能細分、云端識別相結合的方式,使得用戶更簡單直接地進行垃圾分類,用戶只需分辨投放物是塑料、金屬、玻璃、紙張四者之一,通過向垃圾分類接收裝置1投放便能實現最終垃圾分類回收功能。
2、通過統一的應用平臺,用戶只需完成垃圾投放,與回收物的等值回饋可直接進入用戶的電子賬戶,免除了人工上門收集造成的收集過程繁瑣、勞動力重復消耗、交易過程存在安全風險等問題,有統一的兌換渠道、價值和方式,實現了居民直接對應資源回收企業的點對點模式,可為資源回收過程縮短一半以上。
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用戶在移動終端注冊賬號,獲得識別賬號信息的唯一的二維碼;
步驟2,垃圾分類接收裝置上設有讀碼器,用戶將二維碼放置在讀碼器前進行掃描,識別用戶身份成功;
步驟3,用戶分別將不同種類的生活垃圾放置到不同的垃圾投放口,啟動識別程序,智能細分裝置對生活垃圾的種類、體積和重量進行區分,判斷生活垃圾內是否存在其他內含物,將生活垃圾的種類、體積和種類信息發送至云識別裝置;
步驟4,云識別裝置返回確認信息,壓縮處理裝置將生活垃圾進行壓縮,并傳輸至垃圾存儲箱;
步驟5,云識別裝置根據生活垃圾的種類和種類,發送相應的積分或代金券發送至用戶的賬號中。
還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6,當檢測到垃圾存儲箱的存儲量達到80%后,發送提示指令給維護人員,通知其將生活垃圾取出,若檢測到垃圾存儲箱的存儲量達到100%,則發送警告指令至維護人員。
垃圾投放口包括塑料制品、紙制品、玻璃制品和金屬制品四類垃圾投放口,垃圾投放口為四方形開口,塑料制品垃圾接收口的長度和寬度分別為500mm和 30mm;紙制品垃圾投放口的長度和寬度為500mm和200mm,玻璃制品垃圾投放口的長度和寬度為600mm和200mm;金屬制品垃圾投放口的長度和寬度分別為500mm和200mm。
步驟3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301,用戶將塑料制品放置在塑料制品垃圾投放口,按下識別按鈕,啟動識別程序,通過紅外檢測技術,對進入粗分垃圾暫存區的回收物進行體積進行測定,同時判別回收物內是否有其他內含物;通過塑料制品垃圾暫存區底部設置的電子秤計量回收物重量;通過內置于塑料制品垃圾暫存區側壁的攝像頭對回收物進行拍攝成像,將容器外觀進行記錄;將塑料制品的種類、重量和外觀尺寸信息實時將數據發送至云識別裝置進行識別分類,接收云識別裝置反饋數據后,將塑料制品垃圾分類推送至塑料制品垃圾壓縮區;塑料制品垃圾壓縮區內上部配置垂直式壓槌,槌頭配有刺穿器,當塑料制品垃圾壓縮區內的回收物達到一定數量后,通過壓槌向下擠壓回收物,施加壓力,并保持若干秒,使回收物減容;壓縮完成后通過橫向推桿將回收物推至塑料制品儲存箱;
步驟302,用戶將紙制品放置在紙制品垃圾投放口,按下識別按鈕,啟動識別程序,通過紅外檢測技術,對進入粗分垃圾暫存區的回收物進行體積進行測定,同時判別回收物內是否有其他內含物;通過紙制品垃圾暫存區底部設置的電子秤計量回收物重量;通過內置于紙制品垃圾暫存區側壁的攝像頭對回收物進行拍攝成像,將容器外觀進行記錄;將紙制品的種類、重量和外觀尺寸信息實時將數據發送至云識別裝置進行識別分類,接收云識別裝置反饋數據后,將紙制品垃圾分類推送至紙制品垃圾壓縮區;紙制品垃圾壓縮區內上部配置垂直式壓槌,槌頭配有刺穿器,當紙制品垃圾壓縮區內的回收物達到一定數量后,通過壓槌向下擠壓回收物,施加壓力,并保持若干秒,使回收物減容;壓縮完成后通過橫向推桿將回收物推至紙制品儲存箱;
步驟303,用戶將玻璃制品放置在玻璃制品垃圾投放口,按下識別按鈕,啟動識別程序,通過紅外檢測技術,對進入粗分垃圾暫存區的回收物進行體積進行測定,同時判別回收物內是否有其他內含物;通過玻璃制品垃圾暫存區底部設置的電子秤計量回收物重量;通過內置于玻璃制品垃圾暫存區側壁的攝像頭對回收物進行拍攝成像,將容器外觀進行記錄;將玻璃制品的種類、重量和外觀尺寸信息實時將數據發送至云識別裝置進行識別分類,接收云識別裝置反饋數據后,將玻璃制品垃圾分類推送至玻璃制品垃圾壓縮區;玻璃制品垃圾壓縮區內上部配置垂直式壓槌,槌頭配有刺穿器,當玻璃制品垃圾壓縮區內的回收物達到一定數量后,通過壓槌向下擠壓回收物,施加壓力,并保持若干秒,使回收物減容;壓縮完成后通過橫向推桿將回收物推至玻璃制品儲存箱;
步驟304,用戶將金屬制品放置在金屬制品垃圾投放口,按下識別按鈕,啟動識別程序,通過紅外檢測技術,對進入粗分垃圾暫存區的回收物進行體積進行測定,同時判別回收物內是否有其他內含物;通過金屬制品垃圾暫存區底部設置的電子秤計量回收物重量;通過內置于金屬制品垃圾暫存區側壁的攝像頭對回收物進行拍攝成像,將容器外觀進行記錄;將金屬制品的種類、重量和外觀尺寸信息實時將數據發送至云識別裝置進行識別分類,接收云識別裝置反饋數據后,將金屬制品垃圾分類推送至金屬制品垃圾壓縮區;金屬制品垃圾壓縮區內上部配置垂直式壓槌,槌頭配有刺穿器,當金屬制品垃圾壓縮區內的回收物達到一定數量后,通過壓槌向下擠壓回收物,施加壓力,并保持若干秒,使回收物減容;壓縮完成后通過橫向推桿將回收物推至金屬制品儲存箱。
垃圾分類接收裝置接收生活垃圾后進行一系列實時測量,向云端服務器發送包括物品種類、外觀、重量等數據,云端服務器商品數據庫預置市面上一般商品的外觀、重量等數據,并通過與垃圾分類接收裝置發送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確定回收的生活垃圾的基本種類或判別其所屬商品類別,計算回收價值并記錄商品屬性,回收價值實時反饋至垃圾分類接收裝置及投放垃圾的用戶的手機中,以電子積分的形式回饋投放垃圾的用戶;商品屬性發送至回收信息分析模塊,對商品屬性進行記錄分析,歸類出各類商品消費情況,分析當地居民消費水平、消費習慣、文明素質意識等數據,形成用戶群特性報告,提交后臺篩選符合用戶群需求的信息(如公益類信息、政策類信息、消費類產品信息),并在已記錄備案的信息庫中選擇合適的信息投放于垃圾分類接收裝置上的信息屏中。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