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觸控顯示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單層觸控顯示面板及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顯示技術的飛速發展,觸摸屏顯示裝置已經普遍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其中,對于單層式觸摸屏而言,觸控層一般采用ito(indiumtinoxide)材料的透明導電層通過一次曝光、顯影和刻蝕工藝形成發射電極和感應電極,從而使的該單層式觸摸屏具有制作工藝簡單、成本低、且厚度小等優點,因此成為該領域近年來關注的熱點。
一般的,上述觸控層(單層導電圖案層)與顯示裝置中顯示區域重合,從而能夠在實現顯示的同時實現觸控功能;如圖1所示,觸控層中發射電極t為塊狀,感應電極r為條狀,其中,發射電極t為沿亞像素列方向上排布的多個發射子電極(例如,t11、t12、t13……),且每一發射子電極分別連接有引線l,感應電極為(例如r1、r2……)沿亞像素列方向上排布的一個條狀電極,并連接有引線l;且相鄰列的發射電極t和感應電極r在沿單層觸控顯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與一個像素單元(例如相鄰的紅、綠、藍三個亞像素)列正對,即如圖1所示,發射電極t對應設置于紅色亞像素(r)列和綠色亞像素(g)列的上方,感應電極r設置于藍色亞像素(b)列的上方。
基于此,由于觸控層中發射電極t和感應電極r中透明導電層的覆蓋率不同,具體的,如圖2(以相鄰的一組發射電極t和感應電極r為例)所示,尤其對于發射電極t中引線l所在的走線區a,由于相鄰的引線l之間均具有空隙,從而使得發射電極t中透明導電層的覆蓋率小于感應電極r中透明導電層的覆蓋率,由于透明導電層對光具有一定的阻擋作用,這樣一來,在進行顯示時,發射電極t中透明導電層對光的阻擋程度小于感應電極r中透明導電層對光的阻擋程度,從而使得發射電極t對應區域的光透過率大于感應電極r對應區域的光透過率,進而導致該顯示裝置在顯示畫面時(尤其是白態畫面)出現明暗相間的云紋現象(mura)。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一種單層觸控顯示面板及裝置,能夠通過設置亞像素的出光率,來降低顯示畫面出現明暗相間的云紋現象(mura)。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實施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本發明實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種單層觸控顯示面板,包括多個單層觸控單元和多個顯示單元,所述顯示單元包括相鄰的紅色亞像素列、綠色亞像素列和藍色亞像素列,所述單層觸控單元包括相鄰的發射電極和感應電極,沿單層觸控顯示面板的厚度方向,每一所述單層觸控單元的正投影分別落入一個所述顯示單元的正投影中,其中,所述感應電極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綠亞像素列的正投影中,所述發射電極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紅色亞像素列和所述藍色亞像素列的正投影中。
進一步優選的,在所述顯示單元中,紅色亞像素的開口率和藍色亞像素的開口率均大于綠色亞像素的開口率。
進一步優選的,所述紅色亞像素的開口率和所述藍色亞像素的開口率比所述綠色亞像素的開口率大2%~5%。
進一步優選的,在所述顯示單元中,每一亞像素包括用于驅動液晶的多個條狀子電極,其中,每一亞像素中相鄰的條狀子電極之間的間隙寬度相同的情況下,紅色亞像素和藍色亞像素包含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大于綠色亞像素包含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
進一步優選的,所述紅色亞像素和所述藍色亞像素包含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比所述綠色亞像素包含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大1%~3%。
進一步優選的,每一亞像素均包括與所述條狀子電極電連接的薄膜晶體管,所述紅色亞像素和所述藍色亞像素中的薄膜晶體管的溝道的長度和寬度分別大于所述綠色亞像素中的薄膜晶體管的溝道的長度和寬度。
本發明實施例另一方面還提供另一種單層觸控顯示面板,包括多個單層觸控單元和多個顯示單元,所述顯示單元包括相鄰的紅色亞像素列、綠色亞像素列和藍色亞像素列,所述單層觸控單元包括相鄰的發射電極和感應電極,沿單層觸控顯示面板的厚度方向,每一所述單層觸控單元的正投影分別落入一個所述顯示單元的正投影中;其中,所述發射電極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綠色亞像素列、以及所述紅色亞像素列和所述藍色亞像素列中的一個的正投影中,所述感應電極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紅色亞像素列和所述藍色亞像素列中的另一個的正投影中;在所述顯示單元中,每一亞像素包括用于驅動液晶的多個條狀子電極,其中,每一亞像素中相鄰的條狀子電極之間的間隙寬度相同;紅色亞像素和藍色亞像素包含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比綠色亞像素包含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大3.5%~5.5%。
進一步優選的,所述發射電極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綠色亞像素列和所述紅色亞像素列的正投影中,所述感應電極的正投影落入所述藍色亞像素列的正投影中,所述藍色亞像素包括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比所述紅色亞像素包括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大0.5%~1.0%。
進一步優選的,所述發射電極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綠色亞像素列和所述藍色亞像素列的正投影中,所述感應電極的正投影落入與所述紅色亞像素列的正投影中,所述紅色亞像素包括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比所述藍色亞像素包括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大0.5%~1.0%。
進一步優選的,每一亞像素均包括與所述條狀子電極電連接的薄膜晶體管;第一亞像素中的薄膜晶體管的溝道長度和寬度分別大于第二亞像素中的薄膜晶體管的溝道長度和寬度,其中,所述第一亞像素包括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大于所述第二亞像素包括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
本發明實施例再一方面還提供一種單層觸控顯示裝置,包括前述的單層觸控顯示面板。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單層觸控顯示面板及裝置,該單層觸控顯示面板包括多個單層觸控單元和多個顯示單元,顯示單元包括相鄰的紅色亞像素列、綠色亞像素列和藍色亞像素列,單層觸控單元包括相鄰的發射電極和感應電極,本發明中結合發射電極和感應電極對應的亞像素中色阻層的顏色,和/或,條狀子電極的寬度來調整亞像素的光透過率,以降低現有技術中因發射電極和感應電極中的透明電極的覆蓋率不同,而導致的明暗相間的云紋現象(mura)。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現有技術中提供的一種單層觸控顯示面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現有技術中提供的一種單層觸控顯示面板中單層觸控單元中單層觸控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單層觸控顯示面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單層觸控顯示面板中單層觸控單元和顯示單元中亞像素的對應關系示意圖;
圖5為不同顏色色阻圖案層和透過率的關系對應圖表;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單層觸控顯示面板中顯示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單層觸控顯示面板中單層觸控單元和顯示單元中亞像素的對應關系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單層觸控顯示面板中單層觸控單元和顯示單元中亞像素的對應關系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單層觸控顯示面板中顯示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顯示單元構成的顯示面板的像素電壓與光透過率的關系對應曲線;
圖1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單層觸控顯示面板的像素電壓與光透過率的關系對應曲線;
圖1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單層觸控顯示面板的像素電壓與光透過率的關系對應曲線。
附圖標記:
01-單層觸控顯示面板;10-單層觸控單元;20-顯示單元;200-亞像素;201-條狀子電極;202-間隙;t-發射電極;r-感應電極;(r)-紅色亞像素;(g)-綠色亞像素;(b)-藍色亞像素;l-引線。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單層觸控顯示面板,如圖3所示,該單層觸控顯示面板01包括多個單層觸控單元10和多個顯示單元20,顯示單元20包括相鄰的紅色亞像素(r)列、綠色亞像素(g)列和藍色亞像素(b)列,單層觸控單元10包括相鄰的發射電極t和感應電極r,并且,沿單層觸控顯示面板01的厚度方向,每一單層觸控單元10的正投影分別落入一個顯示單元20的正投影中,也即一個單層觸控單元10與一個顯示單元20正對。
其中,圖3僅是示意的以該單層觸控顯示面板01包括兩個單層觸控單元10和兩個顯示單元20,且兩個單層觸控單元10中的發射電極t僅包括4個發射子電極(例如t11、t21、t31、t41)為例進行說明的。
另外,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到,每一單層觸控單元10的正投影分別落入一個顯示單元20的正投影中是指,可以是單層觸控單元10的正投影與顯示單元20的正投影完全重合;也可以是每一單層觸控單元10的正投影略小于一個顯示單元20的正投影,即顯示單元20的正投影覆蓋單層觸控單元10的正投影。
此處還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中由單層觸控單元10構成的觸控基板可以是外掛式(oncell)觸控基板;也可以是內嵌式(incell)觸控基板,例如,可以是常用的一體化觸控(oneglasssolution,ogs),本發明對此不作限定。
與現有技術中將發射電極t與紅色亞像素列和綠色亞像素列正對,感應電極r與藍色亞像素列正對的設置方式不同的是,本發明中結合發射電極t和感應電極r對應的亞像素中色阻層的顏色,和/或,條狀子電極的寬度來調整亞像素的光透過率,以夠降低現有技術中因發射電極和感應電極中的透明電極的覆蓋率不同,而導致的明暗相間的云紋現象(mura),尤其針對于手機、電腦等追求高品質、高分辨率的電子產品而言,能夠極大的提升產品的競爭力。
具體的,以下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對上述通過結合發射電極和感應電極對應的亞像素中色阻層的顏色,和/或,條狀子電極的寬度來調整亞像素的光透過率做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一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單層觸控顯示面板,如圖3所示,該單層觸控顯示面板01包括多個單層觸控單元10和多個顯示單元20,顯示單元20包括相鄰的紅色亞像素(r)列、綠色亞像素(g)列和藍色亞像素(b)列,單層觸控單元10包括相鄰的發射電極t和感應電極r,并且沿單層觸控顯示面板01的厚度方向,每一單層觸控單元10的正投影分別落入一個顯示單元20的正投影中,其中,并且如圖4所示,感應電極r的正投影落入綠亞像素(g)列的正投影中,發射電極t的正投影落入紅色亞像素(r)列和藍色亞像素(b)列的正投影中,即感應電極r與綠亞像素(g)列正對,發射電極t與紅色亞像素(r)列和藍色亞像素(b)列正對。
需要說明的是,該實施例是針對具有彩膜層的顯示單元20而言的,即本發明中包括顯示單元20的顯示面板可以是lcd(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顯示面板);也可以是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面板,即發光器件發光為白光,且設置有彩膜層的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面板。
對于設置的彩膜層而言,彩膜層包括與紅色亞像素(r)、綠色亞像素(g)和藍色亞像素(b)分別對應的紅色色阻圖案層、綠色色阻圖案層、藍色色阻圖案層,由于在實際中,如圖5所的色阻顏色與透過率的數值圖可以看出,在同等設置條件下,綠色色阻圖案層對光的透過率最大,達到56.2%,且人眼對綠光的敏感性強;紅色色阻圖案層和藍色色阻圖案層對光的透過率相對較小,分別為17.6%和8.9%,且人眼對紅光和藍光的敏感性低;這樣一來,對于上述顯示單元20而言,包括綠色色組圖案層的綠色亞像素(g)的光透光率大于包括紅色色阻圖案層和藍色色阻圖案層的紅色亞像素(r)和藍色亞像素(b)的光透過率。
基于此,本發明中將感應電極r與綠色亞像素(g)列正對,發射電極t與紅色亞像素(r)列和藍色亞像素(b)列正對(參考圖4),即將單層觸控單元10中透明電極覆蓋率較大(即對光的遮擋作用較大)的感應電極r與光透過率較大的綠亞像素列正對,透明電極覆蓋率較小(即對光的遮擋作用較小)的發射電極t與光透過率較小的紅色亞像素列和藍色亞像素列正對,這樣一來,對多個單層觸控單元和多個顯示單元正對形成的單層觸控顯示面板而言,感應電極r和發射電極t對應區域的光透過率接近,從而降低了現有技術中因發射電極和感應電極中的透明電極的覆蓋率不同,而導致的明暗相間的云紋現象(mura)。
在此基礎上,由于綠色色阻圖案層的透過率相對于紅色色阻圖案層和藍色色阻圖案層的透過率之間的差距較大,從而使得上述感應電極r與綠亞像素列正對,發射電極t與紅色亞像素列和藍色亞像素列正對的設置方式的基礎上,對于整個單層觸控顯示面板而言,感應電極r對應的區域的光透過率仍然大于發射電極t對應的區域的光透過率,從而使得該設置方式對降低mura現象的效果有限。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優選的,在上述圖4示出的感應電極r與綠亞像素列正對,發射電極t與紅色亞像素列和藍色亞像素列正對的設置方式的基礎上,通過設置紅色亞像素的開口率和藍色亞像素的開口率大于綠色亞像素的開口率,以使得紅色亞像素和藍色亞像素的光透過率增加,而綠色亞像素的光透過率降低,從而進一步的保證整個單層觸控顯示面板中感應電極r和發射電極t對應的區域的光透過率接近,以有效的降低mura現象。
此處需要說明的,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到,對于現有技術中的傳統顯示面板而言,所有亞像素的開口率均是一致的;本發明中設置紅色亞像素的開口率和藍色亞像素的開口率大于綠色亞像素的開口率,一方面,能夠提高紅色亞像素和藍色亞像素的透過率,而降低綠色亞像素的透過率,進而使得整個單層觸控顯示面板中感應電極r和發射電極t對應的區域的光透過率接近;另一方面,使得紅色亞像素和藍色亞像素所在的區域面積相對增加,從而有利于該區域設置的發射電極的引線l的排布。
具體的,由于顯示面板中正常顯示情況下,三個亞像素的開口率之和為定值,因此,如果紅色亞像素的開口率和藍色亞像素的開口率大于綠色亞像素的開口率超過5%,會使得紅色亞像素和藍色亞像素的開口率增加的過多,綠色亞像素的開口率降低的太多,會使得綠色亞像素的光透過率小于紅色亞像素和藍色亞像素的光透過率,進而使得整個單層觸控顯示面板中感應電極r對應區域的光透過率大于發射電極t對應的區域的光透過率,從而不能有效的降低mura現象。
如果紅色亞像素的開口率和藍色亞像素的開口率大于綠色亞像素的小于2%,會使得紅色亞像素的開口率和藍色亞像素的開口率增加的太小,綠色亞像素的開口率降低的太小,會使得紅色亞像素的開口率和藍色亞像素的光透過率仍小于綠色亞像素的光透過率,進而使得整個單層觸控顯示面板中發射電極t對應的區域的光透過率小于感應電極r對應區域的光透過率,從而不能有效的降低mura現象。
綜上所述,本發明優選的,在上述感應電極r與綠亞像素列對應,發射電極t與紅色亞像素列和藍色亞像素列對應的設置方式的基礎上,設置紅色亞像素的開口率和藍色亞像素的開口率比于綠色亞像素的開口率大2%~5%。
當然,對于上述紅色亞像素的開口率和藍色亞像素兩者的開口率而言,可以設置為相同,也可以設置為不同;本發明優選的,可以設置藍色亞像素的開口率略大于紅色亞像素的開口率。
在此基礎上,如圖6所示,在顯示單元20中,每一亞像素200包括用于驅動液晶的多個條狀子電極201,也即,包括顯示單元20的顯示面板為液晶顯示面板,且每一亞像素200中相鄰條狀子電極201之間的間隙202寬度相同(均為s)的情況下,紅色亞像素(r)和藍色亞像素(b)包含的條狀子電極201的寬度大于綠色亞像素(g)包含的條狀子電極201的寬度。
此處需要說明的是,第一,上述每一亞像素200包括用于驅動液晶的多個條狀子電極201的顯示面板,可以是ads型顯示面板(可以參考圖6),該ads型顯示面板中像素電極和公共電極一個為面狀電極,另一個為包括上述條狀子電極202的狹縫電極,在此情況下,上述相鄰條狀子電極為狹縫電極中的相鄰的兩個子電極。
當然,上述顯示面板也可以是ips(inplaneswitch,橫向電場效應)型顯示面板,該ips型顯示面板中像素電極和公共電極均為狹縫電極,且兩者的條狀子電極間隔設置,在此情況下,上述相鄰條狀子電極為分別位于像素電極和公共電極中的兩個條狀子電極;需要說明的是,該ips型顯示面板的相鄰條狀子電極可以位于同層,也可以位于異層,僅是在空間上相鄰即可,本發明對此不作限定。
第二,在相鄰條狀子電極201之間的間隙202寬度相同的情況下,在施加相同電信號時,條狀子電極201的寬度越大,形成的平面電場的強度越大,從而對液晶的驅動效果更強,進而使得包括該較寬的條狀子電極201的像素電極對應的亞像素200的光透過率增加,這樣一來,對于上述液晶顯示單元20而言,具有較寬條狀子電極201寬度的紅色亞像素(r)和藍色亞像素(b)的光透光率大于具有較窄條狀子電極201寬度的綠色亞像素(g)的光透光率。
基于此,在前述感應電極r與綠亞像素列正對,發射電極t與紅色亞像素列和藍色亞像素列正對的設置方式的基礎上,通過設置紅色亞像素和藍色亞像素包括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大于綠色亞像素對應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同樣能夠進一步的保證整個單層觸控顯示面板中感應電極r和發射電極t對應的區域的光透過率接近,以有效的降低mura現象。
具體的,若紅色亞像素和藍色亞像素的對應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大于綠色亞像素對應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超過3%時,會使得紅色亞像素和藍色亞像素的光透過率明顯大于綠色亞像素的光透過率,從而使得整個單層觸控顯示面板中感應電極r對應區域的光透過率大于發射電極t對應的區域的光透過率,進而不能有效的降低mura現象。
若紅色亞像素和藍色亞像素的對應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小于綠色亞像素對應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小于1%時,會使得紅色亞像素和藍色亞像素的光透過率明顯小于綠色亞像素的光透過率,從而使得整個單層觸控顯示面板中發射電極t對應的區域的光透過率小于感應電極r對應區域的光透過率,進而不能有效的降低mura現象。
綜上所述,本發明優選的,在上述感應電極r與綠色亞像素列正對,發射電極t與紅色亞像素列和藍色亞像素列正對的設置方式的基礎上,設置紅色亞像素和藍色亞像素對應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大于綠色亞像素對應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1%~3%。
當然,對于藍色亞像素包含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與紅色亞像素包含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可以設置為相同,也可以設置為不同,優選的,可以設置藍色亞像素對應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略大于紅色亞像素對應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即,如圖6中示出的,藍色亞像素包含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w1大于紅色亞像素包含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w2,且紅色亞像素包含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w2大于綠色亞像素包含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w3,也即(w1>w2>w3)。
在此基礎上,對于亞像素而言,每一亞像素200均包括與條狀子電極201電連接的薄膜晶體管,即該條狀子電極201為像素電極,通過薄膜晶體管給像素電極進行充電,以保證正常的顯示;然而對于紅色亞像素和藍色亞像素中的像素電極包含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大于綠色亞像素中的像素電極包含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時,該紅色亞像素和藍色亞像素中的像素電極所需的充電電流也相應的增加。
基于此,本發明優選的,紅色亞像素和藍色亞像素中的薄膜晶體管的溝道的長度和寬度分別大于綠色亞像素中的薄膜晶體管的溝道的長度和寬度,以使得通過薄膜晶體管以較大的充電電流向紅色亞像素和藍色亞像素中的像素電極進行充電,以保證該單層觸控顯示面板能夠穩定發光,以進行穩定的顯示。
此處需要說明的是,對于上述不同亞像素中薄膜晶體管的溝道的長度和寬度的比較,考慮到在顯示面板中為了保證亞像素的實際開口率,一般設置溝道的長度為滿足顯示需求的最小尺寸;基于此,本發明在實際的制作中可以僅通過溝道的寬度來實現充電電流大小的調整。例如,可以設置所有亞像素中溝道的長度相同,而設置紅色亞像素和藍色亞像素中的薄膜晶體管的溝道的長度大于綠色亞像素中的薄膜晶體管的溝道的長度,以使得通過薄膜晶體管以較大的充電電流向紅色亞像素和藍色亞像素中的像素電極進行充電,以保證出光的穩定性。當然本發明并不限制于此。
另外,對于該實施例一中,感應電極r與綠色亞像素(g)列正對,發射電極t與紅色亞像素(r)列和藍色亞像素(b)列正對的設置方式而言,本發明對于發射電極t對應的紅色亞像素(r)列和藍色亞像素(b)列兩者之前的先后順序不作限定,即可以是圖4所示的,藍色亞像素(b)列相對于紅色亞像素(r)列靠近綠亞像素(g)列;也可以是圖6所示的,紅色亞像素(r)相對于藍色亞像素(b)列靠近綠亞像素(g)列。
實施例二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單層觸控顯示面板,該單層觸控顯示面板01包括多個單層觸控單元10和多個顯示單元20,顯示單元20包括相鄰的紅色亞像素(r)列、綠色亞像素(g)列和藍色亞像素(b)列,單層觸控單元10包括相鄰的發射電極t和感應電極r,并且,沿單層觸控顯示面板01的厚度方向,每一單層觸控單元10的正投影分別落入一個顯示單元20的正投影中,即一個單層觸控單元10與一個顯示單元20正對(可參考圖3),在顯示單元20中,每一亞像素200包括用于驅動液晶的多個條狀子電極201,其中,每一亞像素200中相鄰的條狀子電極201之間的間隙202寬度相同(可參考圖6)。
在此基礎上,如圖7和圖8所示,本實施例中,發射電極t的正投影落入綠色亞像素(g)列、以及紅色亞像素(r)列和藍色亞像素(b)列中的一個的正投影中,感應電極r的正投影落入紅色亞像素列(r)和藍色亞像素(b)列中的另一個的正投影中,即發射電極t與綠色亞像素(g)列、以及紅色亞像素(r)列和藍色亞像素(b)列中的一個正對,感應電極r與紅色亞像素(r)列和藍色亞像素(b)列中的另一個正對;在此情況下,紅色亞像素(r)和藍色亞像素(b)包含的條狀子電極201的寬度比綠色亞像素(g)包含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大3.5%~5.5%。
基于上述的設置方式,本實施例設置紅色亞像素(r)和藍色亞像素(b)包含的條狀子電極201的寬度比綠色亞像素(g)包含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大3.5%~5.5%,使得紅色亞像素(r)和藍色亞像素(b)的光透過率大于綠色亞像素(g)的光透過率,這樣一來,將單層觸控單元10中透明電極覆蓋率較大(即對光的遮擋作用較大)的感應電極與光透過率較大的紅色亞像素或藍色亞像素中的一個正對,而透明電極覆蓋率較小(即對光的遮擋作用較小)的發射電極與光透過率較小的綠色亞像素列以及紅色亞像素或藍色亞像素中另一個正對,從而使得感應電極和發射電極對應的區域的光透過率接近,進而降低了現有技術中因發射電極和感應電極中的透明電極的覆蓋率不同,而導致的明暗相間的云紋現象(mura)。
具體的,若紅色亞像素和藍色亞像素的對應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大于綠色亞像素對應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超過5.5%時,會使得紅色亞像素和藍色亞像素的光透過率明顯大于綠色亞像素的光透過率,從而使得整個單層觸控顯示面板中感應電極對應區域的光透過率明顯大于發射電極對應的區域的光透過率,進而不能有效的降低mura現象。
若紅色亞像素和藍色亞像素的包含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小于綠色亞像素包含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小于3.5%時,會使得紅色亞像素和藍色亞像素的光透過率明顯小于綠色亞像素的光透過率,從而使得整個單層觸控顯示面板中發射電極對應的區域的光透過率明顯小于感應電極對應區域的光透過率,進而不能有效的降低mura現象。
因此,本實施例中設置紅色亞像素(r)和藍色亞像素(b)包含的條狀子電極201的寬度比綠色亞像素(g)包含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大3.5%~5.5%。
以下對上述發射電極t的正投影落入綠色亞像素(g)列、以及紅色亞像素(r)列和藍色亞像素(b)列中的一個的正投影中,感應電極r的正投影落入紅色亞像素列(r)和藍色亞像素(b)列中的另一個的正投影中的設置情況下,紅色亞像素(r)列包含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和藍色亞像素(b)包含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的具體設置情況,以及發射電極t和感應電極r與亞像素列的具體對應關系做進一步的說明。
例如,在藍色亞像素(b)包括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比紅色亞像素包括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大0.5%~1.0%的設置方式下,藍色亞像素(b)較紅色亞像素(r)的光透過率大,即藍色亞像素(b)相對于紅色亞像素(r)較亮,基于此,如圖7所示,感應電極r的正投影落入藍色亞像素(b)列的正投影中,發射電極t的正投影落入綠色亞像素(g)列和紅色亞像素(r)列的正投影中,即感應電極r與藍色亞像素(b)列正對,發射電極t與綠色亞像素(g)列和紅色亞像素(r)列正對。
這樣一來,能夠使得整個單層觸控顯示面板中發射電極對應的區域的光透過率與感應電極對應區域的光透過率接近,從而能夠有效的降低mura現象。
需要說明的是,對于上述設置方式中,本發明對,與發射電極t正對的綠色亞像素(g)列和紅色亞像素(r)列兩者之間的先后順序不作限定,可以是綠色亞像素(g)列相對于紅色亞像素(r)列靠近藍色亞像素(b)列;也可以是紅色亞像素(r)列相對于綠色亞像素(g)列靠近藍色亞像素(b)列。
又例如,在紅色亞像素(r)包括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比藍色亞像素(b)包括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大0.5%~1.0%的設置方式下,藍色亞像素(b)較紅色亞像素(r)的光透過率小,即藍色亞像素(b)較紅色亞像素(r)暗,基于此,如圖8所示,感應電極r的正投影落入與紅色亞像素(r)列的正投影中,發射電極t的正投影落入綠色亞像素(g)列和所述藍色亞像素(b)列的正投影中,即感應電極r與紅色亞像素(r)列正對,發射電極t與綠色亞像素(g)列和藍色亞像素(b)列正對。
這樣一來,能夠使得整個單層觸控顯示面板中發射電極對應的區域的光透過率與感應電極對應區域的光透過率接近,從而能夠有效的降低mura現象。
需要說明的是,對于上述設置方式中,本發明對,與發射電極t正對的綠色亞像素(g)列和藍色亞像素(b)列兩者的先后順序不作限定,可以是綠色亞像素(g)列相對于藍色亞像素(b)靠近紅色亞像素(r)列;也可以是藍色亞像素(b)相對于綠色亞像素(g)列靠近紅色亞像素(r)列。
在此基礎上,對于亞像素而言,每一亞像素200均包括與條狀子電極201電連接的薄膜晶體管,即該條狀子電極201為像素電極,通過薄膜晶體管給像素電極進行充電,以保證正常的顯示;然而對于第一亞像素包括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大于第二亞像素包括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的情況下,例如,紅色亞像素(r)和藍色亞像素(b)包含的條狀子電極201的寬度大于綠色亞像素(g)包含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的情況下,紅色亞像素(r)和藍色亞像素(b)作為第一亞像素,綠色亞像素(g)作為第二亞像素;為了保證具有較寬的條狀子電極201的寬度的第一亞像素中通過薄膜晶體管以較大的電流進行充電,保證出光的均勻性,以滿足穩定的畫面顯示的同時,降低mura現象,本實施例優選的,第一亞像素中的薄膜晶體管的溝道長度和寬度分別大于第二亞像素中的薄膜晶體管的溝道長度和寬度,即上述紅色亞像素(r)和藍色亞像素(b)中的薄膜晶體管的溝道長度和寬度大于綠色亞像素(g)中的薄膜晶體管的溝道長度和寬度。
當然對于紅色亞像素(r)和藍色亞像素(b)中薄膜晶體管的溝道長度和寬度的大小關系的設置情況同上述設置原理,此處不再具體贅述。
需要說明的是,對于上述薄膜晶體管的溝道的長度和寬度的設置,可以參考實施例一中溝道的長度和寬度的設置情況,同樣可以設置所有亞像素中溝道的長度相同,僅通過溝道的寬度來實現充電電流大小的調整,此處不再具體贅述。
以下通過具體事例,以上述圖7所示的,在藍色亞像素(b)包括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比紅色亞像素包括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大0.5%~1.0%,且感應電極r與藍色亞像素(b)列正對,發射電極t與綠色亞像素(g)列和紅色亞像素(r)列正對為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說明。具體的,可參考圖9,藍色亞像素(b)包括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w3’大于紅色亞像素(r)包括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w1’,紅色亞像素(r)包括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w1’大于綠色亞像素(g)包括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w2’,也即w3’>w1’>w2’。
如圖10所示,為上述設置方式的顯示單元20構成的顯示面板,在未設置單層觸控單元10構成的觸控層的情況下,該顯示面板中紅色亞像素(r)、綠色亞像素(g)和藍色亞像素(b)的光透過率與像素電極上施加的電壓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出紅色亞像素(r)和藍色亞像素(b)的光透過率大于綠色亞像素(g)的光透過率。
此處需要說明的是,圖10中電壓與光透過率的關系在電壓為5v前后,不同顏色的亞像素的透過率之間的關系發生變化;例如,在5v前,紅色亞像素(r)和藍色亞像素(b)的光透過率大于綠色亞像素(g)的光透過率,而在5v后,綠色亞像素(g)的光透過率大于紅色亞像素(r)和藍色亞像素(b)的光透過率,但是考慮到在正常的顯示中,大部分像素電壓均在5v以內,因此本發明中,忽略5v后的對應關系,僅以5v以內為參考。
在此基礎上,在上述設置方式的顯示面板上設置由單層觸控單元10構成的觸控層(一般的,該觸控層對光的損失率在2%-10%),且單層觸控單元10中發射電極t與綠色亞像素(g)列以及紅色亞像素(r)列正對,感應電極r與藍色亞像素(b)列正對;基于此,如圖11所示,為設置觸控層后的單層觸控顯示面板中紅色亞像素(r)、綠色亞像素(g)和藍色亞像素(b)的光透過率與在像素電極上施加的電壓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出,對應藍色亞像素(b)列(也即感應電極r列)位置處的光透過率與綠色亞像素(g)列以及紅色亞像素(r)列(即發射電極t)位置處的光透過率接近,即該設置方式能夠在進行顯示時,降低顯示畫面的mura現象。
更進一步的,在圖11對應的單層觸控顯示面板的基礎上,按照前述理由,將具有較寬條狀子電極的亞像素中的薄膜晶體管的溝道的長度和寬度增加;例如,可以設置藍色亞像素(b)和紅色亞像素(r)中的薄膜晶體管的溝道的長度和寬度大于綠色亞像素(g)中的薄膜晶體管的溝道的長度和寬度,且藍色亞像素(b)中的薄膜晶體管的溝道的長度和寬度大于紅色亞像素(r)中的薄膜晶體管的溝道的長度和寬度;這樣一來,如圖12所示,為調整薄膜晶體管的溝道的長度和寬度以后,單層觸控顯示面板中紅色亞像素(r)、綠色亞像素(g)和藍色亞像素(b)的光透過率與在像素電極上施加的電壓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出,對應藍色亞像素(b)列(也即感應電極r列)位置處的光透過率與綠色亞像素(g)列以及紅色亞像素(r)列(即發射電極t)位置處的光透過率進一步的接近,即該設置方式能夠在進行顯示時,進一步有效的降低mura現象。
此處需要說明的是,相比于實施例一中綠色亞像素(g)的光透過率最大而言,實施例二中通過設置紅色亞像素(r)和藍色亞像素(b)包含的條狀子電極201的寬度比綠色亞像素(g)包含的條狀子電極的寬度大3.5%~5.5%,從而使得紅色亞像素(r)和藍色亞像素(b)的光透過率大于綠色亞像素(g)的光透過率,即實施例二中的單層觸控顯示面板的整體光透過率大于實施例一種的單層觸控顯示面板的整體光透過率。
另外,以下結合上述實施例一和實施例二對該單層觸控顯示面板(以液晶顯示面板為例)在進行量產前的實施例調整過程做進一步的說明。
首先,根據實際的設定參數(例如條狀子電極的寬度/空隙寬度等)制作陣列基板。
然后,在基板上,根據預設的亞像素顏色的分布,以及相關開口率參數制作彩膜圖案層,以形成彩膜基板。
接下來,將上述陣列基板和彩膜基板進行對盒,并且在彩膜基板的表面制作包括單層觸控單元以及密集走線的觸控層。
接下來,進行點燈工藝,通過電器測試et確認該顯示面板的mura水平,如需調整觸控層中電極的覆蓋率、走線縫隙尺寸等,可以進行再次調整,以達到目標效果。
最后,對上述顯示面板和觸控層進行固化,并且可以開始后續的量產監控。
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單層觸控顯示裝置,包括前述的單層觸控顯示面板,具有與前述實施例提供的單層觸控顯示面板相同的結構和有益效果。由于前述實施例已經對單層觸控顯示面板的結構和有益效果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此處不再贅述。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