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發明涉及顯示
技術領域:
,尤指一種有機發光顯示面板、其制作方法及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屏(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簡稱oled)具有響應速度快以及輕薄的特點目前已被應用到移動顯示設備以及電視設備等領域。而隨著觸控技術的興起,集成觸控功能的oled顯示屏應運而生。目前,在oled顯示屏集成觸控面板的方式可為分內嵌式(in-cell)和外掛式(on-cell)兩種。in-cell技術是將觸控面板嵌入oled顯示屏內部,這樣能使顯示屏變得更加輕薄。而與此同時,在顯示屏內部還要嵌入配套的觸控電路,否則很容易導致錯誤的觸控感測信號,制作工藝難度較大,產品良率較低。為了降低工藝難度,提升生產效率常采用on-cell的方式來制作觸控面板,即在oled顯示面板之上再用于觸控感應的電極。通常情況下,采用薄膜封裝的方式在陰極之上形成封裝膜,再在封裝膜之上制作觸控電極。制作觸控電極的方式有多種,其中噴墨打印的圖案化沉積的手段具有方法簡便、成本低廉、靈活快速等優點,可用于觸控電極的制作。通過噴墨打印含有觸控電極導電材料的溶液,利用“咖啡環”效應導電液滴沉積后得到一個導電環,相互重疊的導電環形成觸控電極的圖形。然而,在封裝膜作為絕緣物質的兩側的oled顯示器件的陰極與觸控電極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寄生電容,因此,如何有效地減小觸控電極所帶來的寄生電容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有機發光顯示面板、其制作方法及顯示裝置,用以減小觸控電極所帶來的寄生電容。第一方面,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有機發光顯示面板,包括:襯底基板,設置于所述襯底基板之上的有機發光二極管器件,覆蓋所述有機發光二極管器件的封裝膜,以及設置于所述封裝膜背離所述有機發光二極管器件一側的觸控電極;所述觸控電極由導電環形成的網格構成;其中,所述導電環的形狀為由至少兩個相接觸的所述導電液滴形成的具有圓弧形導電部和直線形導電部依次連接的閉合環形。第二方面,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上述任一有機發光顯示面板。第三方面,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有機發光顯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在襯底基板上形成有機發光二極管器件;在所述有機發光二極管器件上覆蓋封裝膜;在所述封裝膜上噴覆導電液滴形成導電環,多個所述導電環形成網格狀的觸控電極的圖形;其中,所述導電環的形狀為由至少兩個相接觸的所述導電液滴形成的具有圓弧形導電部和直線形導電部依次連接形成的閉合環形。本發明有益效果如下: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有機發光顯示面板、其制作方法及顯示裝置,包括襯底基板,設置于襯底基板之上的有機發光二極管器件,覆蓋有機發光二極管器件的封裝膜,以及設置于封裝膜背離有機發光二極管器件的觸控電極;觸控電極由導電環形成的網格構成;其中,導電環的形狀為由至少兩個相接觸的導電液滴形成的具有圓弧形導電部和直線形導電部依次連接的閉合環形。由于構成觸控電極的導電環均為由至少兩個相互接收的導電液滴形成的閉合環形,因此,相對于現有技術中每個導電環對應于一個導電液滴的情況,在相同面積的區域內減小了由多個單個導電液滴所形成的導電環之間相接觸的這部分電極面積,由此減小了觸控電極與有機發光二極管器件中電極的正對面積,減小觸控電極帶來的寄生電容。附圖說明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有機發光顯示面板的結構示意圖;圖2a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觸控電極圖形的俯視圖;圖2b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導電環的結構示意圖;圖2c為現有技術中的觸控電極圖形的俯視圖;圖2d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導電環與現有技術中的導電環的對比圖;圖3a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導電環的結構示意圖;圖3b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導電環的結構示意圖;圖3c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導電環的結構示意圖;圖3d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導電環的結構示意圖;圖3e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導電環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導電環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有機發光顯示面板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有機發光顯示面板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有機發光顯示面板的制作方法流程圖。具體實施方式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有機發光顯示面板、其制作方法及顯示裝置,用以減小觸控電極所帶來的寄生電容。為使本發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為明顯易懂,下面將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然而,示例實施方式能夠以多種形式實施,且不應被理解為限于在此闡述的實施方式;相反,提供這些實施方式使得本發明更全面和完整,并將示例實施方式的構思全面地傳達給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或類似的結構,因而將省略對它們的重復描述。本發明中所描述的表達位置與方向的詞,均是以附圖為例進行的說明,但根據需要也可以做出改變,所做改變均包含在本發明保護范圍內。本發明的附圖僅用于示意相對位置關系,某些部位的層厚采用了夸示的繪圖方式以便于理解,附圖中的層厚并不代表實際層厚的比例關系。需要說明的是,在以下描述中闡述了具體細節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發明。但是本發明能夠以多種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來實施,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不違背本發明內涵的情況下做類似推廣。因此本發明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方式的限制。如在說明書及權利要求當中使用了某些詞匯來指稱特定組件。本領域技術人員應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會用不同名詞來稱呼同一個組件。本說明書及權利要求并不以名稱的差異來作為區分組件的方式,而是以組件在功能上的差異來作為區分的準則。如在通篇說明書及權利要求當中所提及的“包含”為一開放式用語,故應解釋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將理解,如在通篇說明書及權利要求當中所提及的一個部件位于另一部件的“一側”包含該部件和該另一部件相鄰或者不相鄰的情形。如在通篇說明書及權利要求當中所提及的一個部件位于另一部件“上”包含該部件和該另一部件相鄰或者不相鄰的情形。如在通篇說明書及權利要求當中所提及的一個部件位于“背離”另一部件的“一側”,包含該部件和該另一部件相鄰或者不相鄰的情形。說明書后續描述為實施本申請的較佳實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說明本申請的一般原則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請的范圍。本申請的保護范圍當視所附權利要求所界定者為準。需要說明的是,在以下描述中闡述了具體細節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發明。但是本發明能夠以多種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來實施,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不違背本發明內涵的情況下做類似推廣。因此本發明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方式的限制。如圖1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有機發光顯示面板,包括:襯底基板11,設置于襯底基板11之上的有機發光二極管器件12,覆蓋有機發光二極管器件12的封裝膜13,以及設置于封裝膜13背離有機發光二極管器件12一側的觸控電極14。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實施例中所提及的一個部件設置于“背離”另一部件“一側”包含該部件和該另一部件相鄰或者不相鄰的情形。因此,本發明實施例中的“設置于封裝膜13背離有機發光二極管器件12一側的觸控電極14”包含觸控電極14位于封裝膜13背離有機發光二極管器件12一側,且和封裝膜13相鄰,以及觸控電極14可以位于封裝膜上的偏光片背離有機發光二極管器件12的一側,且和偏光片相鄰。由于封裝膜13可以由多個膜層形成,觸控電極14可以位于封裝膜13其中一個膜層背離有機發光二極管器件12一側,且和該膜層相鄰,并被另外一膜層覆蓋,以上范圍,均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進一步地,為表示清晰觸控電極14圖形,在圖2a中以白色框表示位于觸控電極14之下的封裝膜13,如圖2a所示,觸控電極14由導電環141(對應橢圓形虛線框內)形成的網格構成;其中,如圖2b所示,導電環141的形狀為由至少兩個相接觸的導電液滴形成的具有圓弧形導電部1411和直線形導電部1412依次連接的閉合環形。在實際應用中,上述有機發光顯示面板中的觸控電極采用噴墨打印的方式形成在封裝膜之上。由于觸控電極的圖形是由導電環構成的,因此現有技術中形成觸控電極的圖形,可在封裝膜上噴覆含有觸控電極材料的導電液體,導電液滴在“咖啡環”效應的作用下會向四周擴散,待導電液滴干燥后形成導電環。在前一個導電環形成后再滴下下一個導電液滴與已干燥的導電環接觸,待下一個導電液滴干燥后形成相互接觸的兩個導電環,再由許多導電環構成網格結構的觸控電極,由此形成如圖2c所示的圓形導電環構成的觸控電極圖形。而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有機發光顯示面板中,構成觸控電極14的導電環141是由至少兩個相互接觸的導電液滴所形成的,也就是說,在本發明中,制作導電環141時,需要在封裝膜13之上一次滴下至少兩滴導電液滴,且這些導電液滴相互接觸,在“咖啡環”效應的作用下,導電液滴會向四周擴散,待導電液滴干燥后所形成的導電環141則不再是圓形的導電環,而是由圓弧形導電部1411和直線形導電部1412依次連接的閉合環形(參見圖2b),再由許多個上述的導電環141構成如圖2a所示的觸控電極的圖形。由圖2a和圖2c可以看出,采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導電環141構成的觸控電極圖形與現有技術中采用圓形導電環構成的觸控電極的圖形都為網格結構,然而在采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導電環141結構可以進一步減小觸控電極與有機發光二極管器件之間的寄生電容。具體來說,如圖2d所示,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導電環141與現有技術中相互接觸的兩個圓形導電環的對比圖,其中,圖2d中的導電環141是由兩個導電液滴形成的。由圖2d中可以看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導電環141相比于兩個圓形導電環,位于兩側的圓弧形導電部1411所占面積與兩個圓形導電環對應部分的面積基本相等;而位于中部的直線形導電部1412所占面積s,與兩個圓形導電環對應部分的面積s’相比明顯要小得多,那么對于由兩個導電液滴形成的導電環141這種情況,與現有技術中的圓形導電環相比,只需要采用一個導電環141即可達到兩個圓形導電環的作用,且導電環141所占面積小于兩個圓形導電環所占面積。以圖2d所示的情況為例,一個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導電環141所占面積比現有技術中的兩個相接觸的圓形導電環所占面積約減小2(s’-s)。當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導電環141由兩個以上的導電液滴形成時,其相對于相互接觸的圓形導電環所能夠減小的面積更多,由此,采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導電環141形成觸控電極14時,可以有效減小觸控電極14與有機發光二極管器件12中的電極之間的正對面積,而觸控電極14產生的寄生電容與兩者的正對面積成正比,從而可以有效減小其帶來的寄生電容。此外,由于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導電環141中具有直線形導電部1412,在采用上述的導電環141所構成的兩條觸控線相對于現有技術中采用圓形導電環所構成的長度相同的兩條觸控線,直線型相對于弧形來說可使兩觸控線之間的距離更小,在相同材料的情況下,相對基礎電容更大,由此可以在進行觸控檢測時的變化量更加容易分別,從而使得在此基礎電容之上的電容變化更容易檢測。進一步地,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有機發光顯示面板中,導電環141的邊角和拐角處通常為圓弧形導電部1411。這是因為在“咖啡環”效應的作用下,位于邊角和拐角處的導電液滴擴散后會在邊緣的位置形成圓滑的弧形,因此,干燥后所形成的導電環141在邊角或拐角處即形成上述的圓弧形導電部1411。在具體實施時,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有機發光顯示面板中,如圖2b所示,導電環141的形狀為條形,圓弧形導電部1411位于兩端,直線形導電部1412分別連接圓弧形導電部1411的兩端而構成閉合環形。除此之外,如圖3a-3c所示,導電環141還可包括如圖3a所示的方形、如圖3b所示的t字形以及如圖3c所示的工字形;而觸控電極14可由相互接觸的條形、方形、t字形和工字形的導電環141中的一種或任意組合構成。在圖3a-圖3c中可以看出,任意形狀的導電環141均是由相互接觸的導電液滴(圖3a-圖3c中的左圖所示)在經過相互擴散和干燥之后所形成的,且各導電環141的邊角和拐角處均為圓弧形導電部。在實際應用中,如圖2b所示的觸控電極14可在其圖形中形成t字形和工字形的位置使用如圖3b和圖3c所示的導電環代替,從而可以進一步減小觸控電極的面積,以減小其帶來的寄生電容。此外,還可針對圖2b中邊緣及交叉位置處形成如圖3d和圖3e所示形狀的導電環,以進一步減小觸控電極圖形的面積。針對觸控電極的圖形制作出的其它形狀的導電環在此不再一一例舉,凡采用本發明構思制作形成的其它形狀的導電環均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如圖2b所示,本發明實施例中的觸控電極14由條形導電環141構成,且條形導電環141由同一行依次接觸排列的導電液滴形成。例如,如圖4所示,導電環141可由同一行依次接觸排列的三個導電液滴形成。那么,觸控電極14則由至少兩個條形導電環形成,如圖2b所示,觸控電極14由多個條形導電環141構成。采用條形導電環141相比于上述由多種形狀導電環組合的情況,觸控電極14的面積會相對大一些,但相比于t字形、工字形等復雜的導電環形狀,條形的導電環更容易制作,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可權衡實際情況來選擇所使用的導電環141的形狀。進一步地,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有機發光顯示面板中,導電環141的材料可為銀、石墨烯、導電高分子、碳納米管中的任意一種。此外,為達到特殊的觸控效果還可采用的復合型導電材料制作上述導電環,在此不做限定。本發明實施例還針對現有技術中的圓形導電環所形成的觸控電極(如圖2d所示)以及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條形導電環所形成的圖形相同的觸控電極(如圖2b所示)進行觸控模擬實驗,結果如下:圓形導電環條形導電環基礎電容(pf)11251358手指電容(pf)10331243電容差(pf)-92-115由實驗結構可以看出,采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條開導電環141所形成的觸控電極的基礎電容更大,且在有手指觸碰時產生的電容差更大,即在手指觸碰時產生的電容變化量更大,對觸控檢測更有利。以下對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有機發光顯示面板的其它各組成部分進行具體說明。如圖5所示,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有機發光顯示面板中,有機發光二極管器件12依次包含第一電極121、發光層122和第二電極123;其中,第一電極設置在襯底基板11和發光層122之間。封裝膜13覆蓋在第二電極123之上,在封裝膜13背離第二電極123的一側形成觸控電極14,在采用本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導電環來形成觸控電極14時,可有效減小觸控電極14與第二電極123之間的寄生電容。進一步地,本發明實施提供的上述有機發光顯示面板的發光模式可為頂發射或底發射。在其發光模式為頂發射時,第一電極121的材料可為導電透明材料,第二電極123的材料為銀或者含銀的合金;而在其發光模式為底發射時,第一電極121的材料為導電透明材料,第二電極123的材料為銀或者含銀的合金。如圖5所示,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有機發光顯示面板中,封裝膜13包含至少一有機封裝膜131和至少一無機封裝膜132,通常情況下,封裝膜13可由3-5層有機封裝膜131和3-5層無機封裝膜132交錯堆疊而成。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面板可為主動矩陣有機電致發光(activematrix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amoled)面板,此時,如圖6所示,襯底基板11包含基板111和設置在基板111上的陣列層112,陣列層112包含薄膜晶體管tft,一個薄膜晶體管tft用于控制作為一個像素單元的有機發光二極管器件12。如圖6所示,薄膜晶體管tft具體包括:依次層疊設置的柵極1121、有源層1122、源極1123a和漏極1123b。其中有機發光二極管器件12的第一電極121通過過孔連接對應的漏極1123b,用于控制該有機發光二極管器件的發光。此外,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面板的襯底基板可為柔性基板,柔性基板可以是透明的、半透明的或不透明的。具體地,柔性基板可采用聚酰亞胺(pi)、聚碳酸酯(pc)、聚醚砜(pes)、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多芳基化合物(par)或玻璃纖維增強塑料(frp)等聚合物材料形成。本實發明實施例不對柔性基板所采用的材料進行限定。基于同一發明構思,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顯示裝置,該顯示裝置包括上述任一有機發光顯示面板。此外,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有機發光顯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如圖7所示,該制作方法具體包括:s701、在襯底基板上形成有機發光二極管器件;s702、在有機發光二極管器件上覆蓋封裝膜;s703、在封裝膜上噴覆導電液滴形成導電環,多個導電環形成網格狀的觸控電極的圖形。其中,上述導電環的形狀為由至少兩個相接觸的導電液滴形成的具有圓弧形導電部和直線形導電部依次連接形成的閉合環形。采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制作方法所制得的有機發光顯示面板具有上述任一有機發光顯示面板的相同性質,由于構成觸控電極的導電環均為由至少兩個相互接收的導電液滴形成的閉合環形,因此,相對于現有技術中每個導電環對應于一個導電液滴的情況,在相同面積的區域內減小了由多個單個導電液滴所形成的導電環之間相接觸的這部分電極面積,由此減小了觸控電極與有機發光二極管器件中電極的正對面積,減小觸控電極帶來的寄生電容。進一步地,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制作方法中,可采用以下方式形成上述的條形導電環(條形導電環參見圖2b):由同一行至少兩個依次接觸排列的導電液滴形成導電環。其中,圓弧形導電部位于兩端,直線形導電部分別連接圓弧形導電部1411的兩端以形成閉合環形。在形成上述如圖4所示的條形導電環時,可由同一行三個依次接觸排列的導電液滴形成兩端圓滑的條形導電環。此外,為了增大導電環的寬度,還可采用以下方式形成由多行導電液滴所形成的導電環:由至少兩行相接觸且每行依次接觸排列的導電液滴形成導電環;其中,每行至少包括兩個依次接觸排列的導電液滴。舉例來說,可由兩行兩列的四個導電液滴形成四角圓滑的方形導電環(方形導電環參見圖3a)。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導電環的制作方法僅以條形導電環以及方形導電環的制作方法為例進行說明,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t字形、工字形等其它形狀的導電環亦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制作方法的制作原理進行制作,此處不再一一贅述。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有機發光顯示面板、其制作方法及顯示裝置,包括襯底基板,設置于襯底基板之上的有機發光二極管器件,覆蓋有機發光二極管器件的封裝膜,以及設置于封裝膜背離有機發光二極管器件的觸控電極;觸控電極由導電環形成的網格構成;其中,導電環的形狀為由至少兩個相接觸的導電液滴形成的具有圓弧形導電部和直線形導電部依次連接的閉合環形。由于構成觸控電極的導電環均為由至少兩個相互接收的導電液滴形成的閉合環形,因此,相對于現有技術中每個導電環對應于一個導電液滴的情況,在相同面積的區域內減小了由多個單個導電液滴所形成的導電環之間相接觸的這部分電極面積,由此減小了觸控電極與有機發光二極管器件中電極的正對面積,減小觸控電極帶來的寄生電容。盡管已描述了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但本領域內的技術人員一旦得知了基本創造性概念,則可對這些實施例作出另外的變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權利要求意欲解釋為包括優選實施例以及落入本發明范圍的所有變更和修改。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明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這樣,倘若本發明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發明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則本發明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當前第1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