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車間人員管理,尤其涉及一種基于融合網關的車間人員調度方法、裝置、終端和介質。
背景技術:
1、在現代制造業中,高效的車間人員管理對于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和保證產品質量至關重要。
2、然而,當前的車間人員管理,往往是基于現有的人員進行現場安排,通過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對車間崗位和人員進行人工安排,難免存在人為偶發失誤,無法根據人員的位置和身體狀態等信息實現準確的人員調度來維持生產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從而無法實現生產線的產能最大化。
技術實現思路
1、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融合網關的車間人員調度方法、裝置、終端和介質,旨在通過基于融合網關的車間人員管理系統,實時采集人員的位置和身體狀態等信息,實現準確的人員調度,從而保證生產連續性和穩定性。
2、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一種基于融合網關的車間人員調度方法,應用于車間人員管理系統,所述車間人員管理系統包括人員標簽、人員狀態傳感器、融合網關、定位基站以及服務器終端,所述人員標簽用于向所述服務器終端發送人員的位置信息和基礎信息,所述人員狀態傳感器用于采集人員的身體狀態信息,所述定位基站用于接收所述人員標簽發送的位置信息,所述融合網關用于接收基礎信息、位置信息以及身體狀態信息,并用于將所述基礎信息、所述位置信息以及所述身體狀態信息上傳至所述服務器終端,所述服務器終端用于存儲、管理車間中人員的信息;
3、所述方法包括:
4、獲取待選人員對應的身體狀態信息、待選人員對應的基礎信息、待選人員對應的位置信息以及車間對應的崗位需求信息,其中,所述崗位需求信息用于表征車間中各個崗位對應的技能需求信息以及車間中各個崗位對應的身體狀態需求信息,所述位置信息用于表征待選人員當前所在的位置,所述基礎信息用于表征待選人員的技能掌握狀況;
5、基于所述身體狀態信息以及預設身體狀態標準,從所述待選人員中篩選出上崗人員,其中,上崗人員對應的數量不小于車間中的崗位對應的數量;
6、基于所述身體狀態信息、所述基礎信息、所述技能需求信息、所述位置信息以及所述身體狀態需求信息,從所述上崗人員中確定作業人員,其中,所述作業人員與所述崗位一一對應;
7、基于所述作業人員以及作業人員對應的崗位,確定目標調度方案。
8、具體地,所述基于所述身體狀態信息以及預設身體狀態標準,從所述待選人員中篩選出上崗人員,包括:
9、通過預設多層感知機模型,根據所述身體狀態信息,得到待選人員對應的身體狀態評價值;
10、基于所述身體狀態評價值以及所述預設身體狀態標準,從所述待選人員中篩選出所述上崗人員。
11、具體地,所述預設身體狀態標準包括身體狀態基準值以及浮動范圍;
12、所述基于所述身體狀態評價值以及所述預設身體狀態標準,從所述待選人員中篩選出所述上崗人員,包括:
13、計算得到各個身體狀態評價值與所述身體狀態基準值之間的第一差值;
14、遍歷所述第一差值,將第一差值位于所述浮動范圍內的待選人員確定為所述上崗人員;
15、若所述上崗人員對應的數量小于所述車間中的崗位對應的數量,則調整所述浮動范圍,得到調整后的浮動范圍并遍歷所述第一差值,將第一差值位于所述調整后的浮動范圍內的待選人員確定為所述上崗人員,直至所述上崗人員對應的數量不小于所述車間中的崗位對應的數量。
16、具體地,所述身體狀態信息包括至少一個身體特征數據,所述預設身體狀態標準包括至少一個身體特征基準值、預設閾值以及至少一個身體特征允許誤差范圍,所述身體特征數據與所述身體特征基準值一一對應,所述身體特征基準值與所述身體特征允許誤差范圍一一對應;
17、所述基于所述身體狀態信息以及預設身體狀態標準,從所述待選人員中篩選出上崗人員,包括:
18、通過下列計算式計算得到身體狀態評價值:
19、
20、其中,表示所述身體狀態評價值,表示所述身體特征數據的數量,表示所述身體特征數據,表示所述身體特征基準值,表示所述身體特征允許誤差范圍;
21、將身體狀態評價值不大于所述預設閾值的待選人員確定為所述上崗人員。
22、具體地,所述基于所述身體狀態信息、所述基礎信息、所述技能需求信息、所述位置信息以及所述身體狀態需求信息,從所述上崗人員中確定作業人員,包括:
23、基于所述身體狀態信息、所述基礎信息、所述技能需求信息、所述位置信息以及所述身體狀態需求信息,計算所述上崗人員與所述崗位之間的匹配得分,其中,所述匹配得分用于表征所述上崗人員與所述崗位之間的匹配程度;
24、基于所述匹配得分,生成得分矩陣;
25、對所述得分矩陣進行處理,得到目標匹配組合,其中,所述目標匹配組合包括所述作業人員以及所述崗位,目標匹配組合對應的目標組合得分為所述得分矩陣中各個匹配組合對應的組合得分中的最大值。
26、具體地,所述對所述得分矩陣進行處理,得到目標匹配組合,包括:
27、對所述得分矩陣進行變換,得到第一矩陣,其中,所述第一矩陣的每行以及每列各至少有一個零元素;
28、將所述第一矩陣中沒有被其他零元素同行或同列的零元素確定為獨立零元素,并劃去與所述獨立零元素同行或同列的零元素;
29、重復所述將所述第一矩陣中沒有被其他零元素同行或同列的零元素確定為獨立零元素,并劃去與所述獨立零元素同行或同列的零元素對應的步驟內容,直至沒有新增獨立零元素為止;
30、將所述第一矩陣中沒有獨立零元素的行確定為基準行;
31、將所述基準行中零元素所在的列確定為標記列,并將所述標記列中獨立零元素所在的行確定為標記行;
32、重復所述將所述基準行中零元素所在的列確定為標記列,并將所述標記列中獨立零元素所在的行確定為標記行對應的步驟內容,直至沒有新增標記行或標記列為止;
33、基于所述第一矩陣中除標記行外的行以及所述標記列,確定第一直線組合,其中,所述第一直線組合用于覆蓋所述得分矩陣中除標記行外的行以及所述標記列,所述第一直線組合包括至少一條直線;
34、若所述第一直線組合中直線的數量等于所述崗位的數量,則基于所述獨立零元素,確定所述目標匹配組合。
35、具體地,在所述基于所述第一矩陣中除標記行外的行以及所述標記列,確定第一直線組合之后,所述方法還包括:
36、若所述第一直線組合中直線的數量小于所述崗位的數量,則分別將所述第一矩陣中未被直線覆蓋的元素減去未被直線覆蓋的元素中的最小元素,并分別將所述第一矩陣中被兩條直線交叉覆蓋的元素加上所述未被直線覆蓋的元素中的最小元素,得到第二矩陣;
37、將所述第二矩陣中沒有被其他零元素同行或同列的零元素確定為獨立零元素,并劃去與所述獨立零元素同行或同列的零元素;
38、重復所述將所述第二矩陣中沒有被其他零元素同行或同列的零元素確定為獨立零元素,并劃去與所述獨立零元素同行或同列的零元素對應的步驟內容,直至沒有新增獨立零元素為止;
39、將所述第二矩陣中沒有獨立零元素的行確定為基準行;
40、將所述基準行中零元素所在的列確定為標記列,并將所述標記列中獨立零元素所在的行確定為標記行;
41、重復所述將所述基準行中零元素所在的列確定為標記列,并將所述標記列中獨立零元素所在的行確定為標記行對應的步驟內容,直至沒有新增標記行或標記列為止;
42、基于所述第二矩陣中除標記行外的行以及所述標記列,確定第二直線組合,其中,所述第二直線組合用于覆蓋所述得分矩陣中除標記行外的行以及所述標記列,所述第二直線組合包括至少一條直線;
43、若所述第二直線組合中直線的數量等于所述崗位的數量,則基于所述獨立零元素,確定所述目標匹配組合。
4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還提供一種基于融合網關的車間人員調度裝置,應用于車間人員管理系統,所述車間人員管理系統包括人員標簽、人員狀態傳感器、融合網關、定位基站以及服務器終端,所述人員標簽用于向所述服務器終端發送人員的位置信息和基礎信息,所述人員狀態傳感器用于采集人員的身體狀態信息,所述定位基站用于接收所述人員標簽發送的位置信息,所述融合網關用于接收基礎信息、位置信息以及身體狀態信息,并用于將所述基礎信息、所述位置信息以及所述身體狀態信息上傳至所述服務器終端,所述服務器終端用于存儲、管理車間中人員的信息;
45、所述裝置包括:
46、第一單元,用于獲取待選人員對應的身體狀態信息、待選人員對應的基礎信息、待選人員對應的位置信息以及車間對應的崗位需求信息,其中,所述崗位需求信息用于表征車間中各個崗位對應的技能需求信息以及車間中各個崗位對應的身體狀態需求信息,所述位置信息用于表征待選人員當前所在的位置,所述基礎信息用于表征待選人員的技能掌握狀況;
47、第二單元,用于基于所述身體狀態信息以及預設身體狀態標準,從所述待選人員中篩選出上崗人員,其中,上崗人員對應的數量不小于車間中的崗位對應的數量;
48、第三單元,用于基于所述身體狀態信息、所述基礎信息、所述技能需求信息、所述位置信息以及所述身體狀態需求信息,從所述上崗人員中確定作業人員,其中,所述作業人員與所述崗位一一對應;
49、第四單元,用于基于所述作業人員以及作業人員對應的崗位,確定目標調度方案。
50、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還提供一種終端,包括存儲器存儲有多條指令;所述處理器從所述存儲器中加載指令,以執行本技術所提供的任一種方法中的步驟。
51、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還提供一種介質,所述介質存儲有多條指令,所述指令適于處理器進行加載,以執行本技術所提供的任一種方法中的步驟。
52、本技術提供的一種基于融合網關的車間人員調度方法、裝置、終端和介質,可以首先獲取待選人員對應的身體狀態信息、待選人員對應的基礎信息、待選人員對應的位置信息以及車間對應的崗位需求信息,其中,所述崗位需求信息用于表征車間中各個崗位對應的技能需求信息以及車間中各個崗位對應的身體狀態需求信息,所述位置信息用于表征待選人員當前所在的位置,所述基礎信息用于表征待選人員的技能掌握狀況;然后,基于所述身體狀態信息以及預設身體狀態標準,從所述待選人員中篩選出上崗人員,其中,上崗人員對應的數量不小于車間中的崗位對應的數量;再然后,基于所述身體狀態信息、所述基礎信息、所述技能需求信息、所述位置信息以及所述身體狀態需求信息,從所述上崗人員中確定作業人員,其中,所述作業人員與所述崗位一一對應;最后,基于所述作業人員以及作業人員對應的崗位,確定目標調度方案,實現準確的人員調度,從而保證生產連續性和穩定性,最終實現生產的產能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