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層疊電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層疊電容器。
背景技術:
作為層疊電容器,已知有特開2006-286930號公報中記載的電容 器。特開2006-286930號公報中記載的層疊電容器具備絕緣體層和多個 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交互層疊的層疊體、在層疊體的外表面設置的第 一和第二端子電極、在層疊體的外表面設置的第一和第二連接導體。 第一內部電極在層疊方向上與第二內部電極重疊。多個第一內部電極 通過第一連接導體互相地連接,多個第二內部電極通過第二連接導體 互相地連接。在一部分的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上一體形成有引出導體, 引出導體從層疊體的側面露出并連接于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
發(fā)明內容
但是,數(shù)字電子設備中搭載的中央處理裝置(CPU)中,在向該 CPU供給電力的電源中,在低電壓化進展的并且,負載電流增大。因 此,層疊電容器作為去耦電容(decoupling condenser)與電源連接。負 載電流過度地變動時,通過從層疊電容器向CPU供給電流,抑制伴隨 著負載電流的變動而引起的電源電壓的變動。當CPU的動作頻率變?yōu)?高頻率時,負載電流變?yōu)楦咚偾掖蟮闹怠R虼耍瑢ψ鳛槿ヱ铍娙萜魇?用的層疊電容器,要求大容量和等效串聯(lián)電阻(ESR)大。
在特開2006-286930號公報中記載的層疊電容器中,除了直接地連 接于端子電極上的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以外,在層疊體內還設置未直 接地連接于端子電極但通過第一和第二連接導體互相連接的第一和第 二內部電極。由此,在特開2006-286930號公報中記載的層疊電容器中, 靜電電容及ESR變大。但是,近年來,CPU的動作頻率的高頻率化更 進一步,因此,期望ESR更大的層疊電容器的開發(fā)。因此,本發(fā)明以提供在可以確保靜電電容的并且使ESR更大的層
疊電容器為課題。
本發(fā)明的層疊電容器包括層疊有多個絕緣體層的素體;在隔著 絕緣體層的狀態(tài)下配置在素體內的第一內部電極、第二內部電極和第 三內部電極;和配置在素體的外表面且互相絕緣的第一端子電極、第 二端子電極和第一連接導體,其中,第一內部電極具有第一主電極; 第一引出導體,其以在和第一主電極之間設置有間隙的狀態(tài)延伸,從 素體露出并與第一端子電極連接;第一連接導體,其連接第一主電極 和第一引出導體;和第二引出導體,其從第一主電極延伸,從素體露 出并與第一連接導體連接,第二內部電極具有第二主電極,其從多
個絕緣體層的層疊方向看與第一主電極具有重疊;第三引出導體,以 在和第二主電極之間設置有間隙的狀態(tài)延伸,從素體露出并與第二端 子電極連接;和第二連接導體,其連接第二主電極和第三引出導體, 第三內部電極具有第三主電極,其從層疊方向看與第一和第二主電 極具有重疊;和第四引出導體,其從第三主電極延伸,從素體露出并 與第一連接導體連接,并且第三內部電極僅與第一連接導體連接,在 第一引出導體延伸的方向上的第一連接導體的長度比該方向上的第一 引出導體以及第一主電極的長度短,在第三引出導體延伸的方向上的 第二連接導體的長度比該方向上的第三引出導體以及第二主電極的長 度短,第二內部電極以通過絕緣體層與第一和第三內部電極的至少任 一個鄰接的方式進行層疊。
在本發(fā)明涉及的層疊電容器中,第一內部電極具有第一主電極、 第一引出導體和第一連接導體,第二內部電極具有第二主電極、第三 引出導體和第二連接導體。第一連接導體連接第一引出導體和第一主 電極,第二連接導體連接第三引出導體和第二主電極。在第一和第三 引出導體延伸的方向,第一和第二連接導體比第一和第三引出導體和 第一和第二主電極的長度短。即,在第一和第三引出導體和第一和第 二主電極之間,寬度窄。在本發(fā)明涉及的層疊電容器中,在第一和第 二內部電極的電流路徑上,由于形成有使該路徑的寬度縮小的地方, 所以ESR大。
第一內部電極與第一端子電極和第一連接導體連接。第三內部電極僅與第一連接導體連接。因此,第三內部電極通過第一內部電極與 第一端子電極間接連接。在本發(fā)明涉及的層疊電容器中,由于具備不 直接與端子電極連接的內部電極,所以ESR更大。
第一 第三主電極具有互相重疊的部分。第二內部電極以通過絕 緣體層與第一和第三內部電極的至少任一個鄰接的方式進行層疊。因 此,第二主電極與第一和第三主電極的至少任一個協(xié)動而形成靜電電 容成分。因此,在本發(fā)明涉及的層疊電容器中,可以確保靜電電容。
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提供在可以確保靜電電容的并且使ESR變得更大的
層疊電容器。
優(yōu)選第二內部電極以通過絕緣體層與第一內部電極鄰接的方式進 行層疊。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縮短第一內部電極的連接導體和第二內部電 極的連接導體之間的距離。通過縮短該距離并使在連接導體中流動的 電流的方向互相逆向,能夠使由電流而產(chǎn)生的磁場一部分互相抵消。
結果是可以降低層疊電容器的等效串聯(lián)電感(ESL)。
優(yōu)選第三內部電極以通過絕緣體層與第二內部電極鄰接的方式進 行層疊。
在這種情況下,第二主電極和第一主電極協(xié)動而形成靜電電容成 分,并且也與第三主電極協(xié)動而形成靜電電容成分。因此,可以充分 地確保靜電電容。
優(yōu)選還具備第二連接導體,其配置在素體的外表面,相對于第一 端子電極、第二端子電極以及第一連接導體絕緣;和第四內部電極, 其隔著絕緣體層的狀態(tài)下配置在素體內,其中,第二內部電極還具有 第五引出導體,該第五引出導體從第二主電極延伸,從素體露出并與 第二連接導體連接,第四內部電極具有第四主電極,其從層疊方向 看與第一 第三主電極具有重疊;和第六引出導體,其從第四主電極
延伸,從素體露出并與第二連接導體連接,并且該第四內部電極僅與 第二連接導體連接。
在這種情況下,第四內部電極僅與第二連接導體連接。僅與第二 連接導體連接的第四內部電極通過第二連接導體及第二內部電極與第 二端子電極間接連接。通過還具備未直接地連接于第二端子電極的內部電極,使ESR進一步變大。
優(yōu)選第四內部電極以通過絕緣體層與第一和第三內部電極中的至 少任一個鄰接的方式進行層疊。
在這種情況下,第四主電極與第一和第三主電極的至少任一個協(xié) 動而形成靜電電容成分。因此,可以更加充分地確保靜電電容。
優(yōu)選素體具有與層疊方向平行的第一側面,在第一內部電極中, 第一連接導體從第一主電極中的位于第一側面?zhèn)鹊木壊肯虻谝粋让嫜?伸,第一引出導體沿第一側面延伸,在第二內部電極中,第二連接導 體從第二主電極中的位于第一側面?zhèn)鹊木壊肯虻谝粋让嫜由?,第三?出導體沿第一側面延伸。
在這種情況下,從第一和第二主電極看,第一和第二連接導體都 位于第一側面?zhèn)龋蚁虻谝粋让嫜由?。第一和第二連接導體通過引出 導體分別連接于極性互不相同的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在沿相同方向 延伸并位于接近的位置、極性還不同的第一和第二連接導體上,當向 層疊電容器施加電壓時,流動互相逆向的電流。因此,由電流而產(chǎn)生 的磁場可以一部分相互抵消。因此,可以更加可靠地實現(xiàn)層疊電容器
中的ESL的降低。
優(yōu)選素體還具有與第一側面連接且與層疊方向平行的第二側面、 和與第一側面連接且與第二側面相對的第三側面,第一端子電極連續(xù) 地形成于第一和第二側面,第二端子電極連續(xù)地形成于第一和第三側 面,第一和第三引出導體分別從第一側面露出并分別與第一和第二端 子電極連接,第一內部電極還具有第七引出導體,第七引出導體與第 一引出導體連接且以和第一主電極之間設置有間隙的狀態(tài)沿第二側面 延伸,并且從第二側面露出且與第一端子電極連接,第二內部電極還 具有第八引出導體,第八引出導體與第三引出導體連接且以和第二主 電極之間設置有間隙的狀態(tài)沿第三側面延伸,并且從第三側面露出且 與第二端子電極連接。
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內部電極所具有的第一和第七引出導體與第 一端子電極連接,第二內部電極所具有的第三和第八引出導體與第二 端子電極連接。由于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以及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的 接觸面積增大,所以可以提高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以及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的接合性。
本發(fā)明通過以下給出的詳細說明和參照附圖將會變得更加清楚, 但是,這些說明和附圖僅僅是為了說明本發(fā)明而舉出的例子,不能被 認為是對本發(fā)明的限定。
以下給出的詳細說明將會更加清楚地表述本發(fā)明的應用范圍。但 是,這些詳細說明和特殊實例、以及優(yōu)選實施方案,只是為了舉例說 明而舉出的,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顯然能夠理解本發(fā)明的各種變化和變 更都在本發(fā)明的宗旨和范圍內。
圖1為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的立體圖。
圖2為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具備的素體的分解立體圖。 圖3為表示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具備的各內部電極的 結構的圖。
圖4為表示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具備的各內部電極的 結構的圖。
圖5為表示第 部電極的結構的圖。
圖6為表示第 部電極的結構的圖。
圖7為表示第 部電極的結構的圖。
圖8為表示第 部電極的結構的圖。
圖9為表示第 部電極的結構的圖。
圖10為表示第 部電極的結構的圖。
圖ll為表示第 部電極的結構的圖。
圖12為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具備的素體的分解立體
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涉及的層疊電容器具備的各內 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涉及的層疊電容器具備的各內 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涉及的層疊電容器具備的各內 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涉及的層疊電容器具備的各內 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涉及的層疊電容器具備的各內 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涉及的層疊電容器具備的各內 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涉及的層疊電容器具備的各內圖。
圖13為表示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具備的各內部電極的 結構的圖。
圖14為表示第三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具備的各內部電極的 結構的圖。
圖15為表示第三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具備的各內部電極的 結構的圖。
圖16為表示第四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具備的各內部電極的
結構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最佳實施方式進行詳細的說明。在圖 的說明中,對相同要素或具有相同功能的要素標注相同符號,并省略 重復的說明。
(第一實施方式)
圖1為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的立體圖。圖2為第一實 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具備的素體的分解立體圖。圖3及圖4為表 示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具備的各內部電極的結構的圖。
如圖1所示,層疊電容器C1具備大致長方體狀的素體E1、在素 體E1的外表面配置的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10、 12、以及第一和第二連 接導體14、 16。
素體El具有側面1 6。側面1與側面4相對,側面2與側面3 相對,側面5與側面6相對。側面5、 6呈長方形狀,側面1、 4以連 接側面5、 6的方式沿側面5、 6的長邊方向延伸。側面2、 3以連接側 面5、 6的方式沿側面5、 6的短邊方向延伸。本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 電容器C1以側面1與安裝基板相對的方式配置于安裝基板上。
第一端子電極10、第二端子電極12、第一連接導體14及第二連 接導體16在素體El的外表面上互相絕緣。第一端子電極10配置為覆 蓋側面2的整個面并分別覆蓋側面1、 4中的側面2側的端部。第二端 子電極12配置為覆蓋側面3的整個面并分別覆蓋側面1、4中的側面3 側的端部。第一連接導體14配置于側面4上的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10、
1012之間,沿側面5、 6相對的方向延伸。第二連接導體16配置于側面 1上的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10、 12之間,沿側面5、 6相對的方向延伸。
例如,第一端子電極10、第二端子電極12、第一連接導體14及 第二連接導體16通過使含有導電性金屬粉末和玻璃粉的導電性漿料附 著在素體E1的對應的外表面上并燒結而形成。另外,根據(jù)需要,在燒 結的電極上形成有電鍍層。
如圖2所示,素體E1層疊有呈長方形形狀的多個(本實施方式中 為7層)絕緣體層18。上述的側面1 4為沿絕緣體層18的層疊方向 的面,側面5、 6為與絕緣體層18的層疊方向相對的面。各絕緣體層 18由例如含有電介質陶瓷的陶瓷生片(green sheet)的燒結體構成。在 實際的層疊電容器C1中,各電介質層18被一體化至不能夠目視識別 相互之間的邊界的程度。
如圖2所示,層疊電容器C1在素體E1內具備l層的第一內部電 極21、 l層的第二內部電極31、多層(本實施方式中為2層)的第三 內部電極41、和多層(本實施方式中為2層)的第四內部電極45。在 本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Cl中,第一 第四內部電極21、 31、 41、 45按照第一內部電極21、第二內部電極31、第三內部電極41、 第四內部電極45、第三內部電極41、第四內部電極45的順序、并以 在它們之間夾著絕緣體層18的狀態(tài)進行層疊。這些內部電極由導電性 漿料的燒結體構成。
第一內部電極21以在它們之間夾著絕緣體層18的狀態(tài)與第二內 部電極31鄰接。如圖3 (a)所示,第一內部電極21具有主電極22、 連接導體23、 24、和引出導體25 28。
主電極22呈長方形形狀,以側面5、 6的長邊方向作為長邊方向。 主電極22具有沿長邊方向延伸的一對緣部29a、 29b。緣部29a位于側 面1側,緣部29b位于側面4側。
主電極22含有容量形成區(qū)域。從絕緣體層18的層疊方向上看時, 容量形成區(qū)域為與后述的第二內部電極31的主電極32重疊的區(qū)域。 在本實施方式中,主電極22和主電極32整體地重疊。因此,主電極 22的大致整體為容量形成區(qū)域。第一內部電極21的容量形成區(qū)域、即 主電極22由端部22a、 22b和中間部22c形成。端部22a位于素體El的側面2側,端部22b位于素體El的側面3側。中間部22c位于端部 22a和端部22b之間。
連接導體23連接于主電極22上,位于比主電極22更靠近側面1 側。連接導體23從主電極22的緣部29a向素體El的側面1延伸。連 接導體23與主電極22的中間部22c中的靠近素體El的側面2的部分 連接。
引出導體26, 一個端部連接于連接導體23上,以和主電極22之 間設置有間隙的狀態(tài),沿素體E1的側面1向側面2延伸。在引出導體 26中,側面l側的緣部從側面l露出,電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一端子 電極10上。在引出導體26延伸的方向上,連接導體23的長度L1比 引出導體26和主電極22的長度L2、 L3短。
連接導體24連接于主電極22上,位于比主電極22更靠近側面4 側。連接導體24從主電極22的緣部29b向素體El的側面4延伸。從 側面l、 4的相對方向看時,連接導體24與主電極22的中間部22c中 的靠素體El的側面2的部分連接。
引出導體27, 一個端部連接于連接導體24上,以和主電極22之 間設置有間隙的狀態(tài),沿素體E1的側面4向側面2延伸。在引出導體 27中,側面4側的緣部從側面4露出,電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一端子 電極10上。在引出導體27延伸的方向上,連接導體24的長度比引出 導體27及主電極22的長度短。
引出導體25連接引出導體26、 27。更具體來說,引出導體25的 一個端部與引出導體26連接,引出導體25的另一個端部與引出導體 27連接。引出導體25以和主電極22之間設置有間隙的狀態(tài)沿素體E1 的側面2延伸。引出導體25中的側面2側的緣部從側面2露出,電氣 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一端子電極10上。
引出導體28位于比主電極22更靠近側面4側。引出導體28的一 個端部連接于主電極22上,引出導體28的另一個端部從側面4露出 并電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一連接導體14上。引出導體28從主電極22 的緣部29b向素體E1的側面4延伸。從側面1、 4的相對方向看時, 引出導體28位于連接導體23和連接導體33之間。從側面1、 4的相 對方向看時,引出導體28位于連接導體24和連接導體34之間。如圖3 (b)所示,第二內部電極31具有主電極32、連接導體33、 34、和引出導體35 38。
主電極32呈長方形形狀,以側面5、 6的長邊方向為長邊方向。 主電極32具有沿長邊方向延伸的一對緣部39a、 39b。緣部39a位于側 面1側,緣部39b位于側面4側。
主電極32含有容量形成區(qū)域。從絕緣體層18的層疊方向上看時, 容量形成區(qū)域為與第一內部電極21的主電極22重疊的區(qū)域。在本實 施方式中,主電極22和主電極32整體地重疊。因此,主電極32的大 致整體為容量形成區(qū)域。第二內部電極31的容量形成區(qū)域、即主電極 32由端部32a、 32b和中間部32c形成。端部32a位于素體El的側面 2側,端部32b位于素體El的側面3側。中間部32c位于端部32a和 端部32b之間。
連接導體33連接于主電極32上,位于比主電極32更靠近側面1 側。連接導體33從主電極32的緣部39a向素體El的側面1延伸。從 側面1、4的相對方向看時,連接導體33連接于主電極32的中間部32c 中的靠素體E1的側面3的部分。
引出導體36, 一個端部連接于連接導體33上,以和主電極32之 間設置有間隙的狀態(tài),沿素體E1的側面1向側面3延伸。引出導體36 中,側面1側的緣部從側面1露出并電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二端子電 極12上。在引出導體36延伸的方向上,連接導體33的長度L11比引 出導體36及主電極32的長度L12、 L13短。
連接導體34連接于主電極32上,位于比主電極32更靠近側面4 側。連接導體34從主電極32的緣部39b向素體El的側面4延伸。從 側面1、4的相對方向看時,連接導體34連接于主電極32的中間部32c 中的靠素體E1的側面3的部分。
引出導體37, 一個端部連接于連接導體34上,以和主電極32之 間設置有間隙的狀態(tài),沿素體E1的側面4向側面3延伸。引出導體37 中,側面4側的緣部從側面4露出并電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二端子電 極12上。在引出導體37延伸的方向上,連接導體34的長度比引出導 體37及主電極32的長度短。
引出導體35連接引出導體36、 37。更加具體而言,引出導體35的一個端部和引出導體36連接,引出導體35的另一個端部和引出導 體37連接。引出導體35以和主電極32之間設置有間隙的狀態(tài)沿素體 El的側面3延伸。引出導體35中的側面3側的緣部從側面3露出并電 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二端子電極12上。
引出導體38位于比主電極32更靠近側面1側。引出導體38的一 個端部連接于主電極32上,引出導體38的另一個端部從側面1露出 并電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二連接導體16上。引出導體38從主電極32 的緣部39a向素體E1的側面1延伸。從側面1、 4的相對方向看時, 引出導體38位于連接導體23和連接導體33之間。從側面1、 4的相 對方向看時,引出導體38位于連接導體24和連接導體34之間。
如圖4(a)所示,第三內部電極41具有主電極42和引出導體43。
主電極42呈長方形形狀,以側面5、 6的長邊方向為長邊方向。 主電極42具有沿長邊方向延伸的一對緣部44a、 44b。緣部44a位于側 面1側,緣部44b位于側面4側。
主電極42含有容量形成區(qū)域。從絕緣體層18的層疊方向上看時, 容量形成區(qū)域為和第一內部電極21的主電極22、第二內部電極31的 主電極32、及后述的第四內部電極45的主電極46重疊的區(qū)域。在本 實施方式中,主電極42和主電極22、 32、 46整體地重疊。因此,主 電極42的大致整體為容量形成區(qū)域。第三內部電極41的容量形成區(qū) 域、即主電極42由端部42a、 42b和中間部42c形成。端部42a位于素 體El的側面2側,端部42b位于素體El的側面3側。中間部42c位 于端部42a和端部42b之間。
引出導體43位于比主電極42更靠近側面4側。引出導體43的一 個端部連接于主電極42上,引出導體43的另一個端部從側面4露出 并電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一連接導體14上。引出導體43從主電極42 的緣部44b向素體El的側面4延伸。從側面1、 4的相對方向看時, 引出導體43位于連接導體23和連接導體33之間。從側面1、 4的相 對方向看時,引出導體43位于連接導體24和連接導體34之間。
如圖4 (b)所示,第四內部電極45具有主電極46和引出導體47。
主電極46呈長方形形狀,以側面5、 6的長邊方向為長邊方向。 主電極46具有沿長邊方向延伸的一對緣部48a、 48b。緣部48a位于側面1側,緣部48b位于側面4側。
主電極46含有容量形成區(qū)域。從絕緣體層18的層疊方向上看時, 容量形成區(qū)域為和第一內部電極21的主電極22、第二內部電極31的 主電極32、及第三內部電極41的主電極42重疊的區(qū)域。在本實施方 式中,主電極46和主電極22、 32、 42整體地重疊。因此,主電極46 的大致整體為容量形成區(qū)域。第四內部電極45的容量形成區(qū)域、即主 電極46由端部46a、 46b和中間部46c形成。端部46a位于素體El的 側面2側,端部46b位于素體El的側面3側。中間部46c位于端部46a 和端部46b之間。
引出導體47位于比主電極46更靠近側面1側。引出導體47的一 個端部連接于主電極46上,引出導體47的另一個端部從側面1露出 并電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二連接導體16上。引出導體47從主電極46 的緣部48a向素體E1的側面1延伸。從側面1、 4的相對方向看時, 引出導體47位于連接導體23和連接導體33之間。從側面1、 4的相 對方向看時,引出導體47位于連接導體24和連接導體34之間。
根據(jù)具有以上構成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C1,在第一 內部電極21中,引出導體26和主電極22通過連接導體23連接,在 第二內部電極31中,引出導體36和主電極32通過連接導體33連接。 在引出導體26延伸的方向上,連接導體23比引出導體26及主電極22 的長度短。在引出導體36延伸的方向上,連接導體33比引出導體36 及主電極32的長度短。S卩,引出導體26、 36和主電極22、 32之間為 寬度窄。因此,在層疊電容器C1中,在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21、 31 的電流路徑上,由于形成有使該路徑的寬度縮小的地方,所以ESR大。
第一內部電極21與第一端子電極10和第一連接導體14連接。第 三內部電極41不與第一端子電極IO連接,僅與第一連接導體14連接。 第三內部電極41通過第一內部電極21與第一端子電極IO間接連接。 因此,在層疊電容器Cl中,由于具有不直接地連接于第一端子電極 IO上的內部電極,所以ESR更大。
從層疊方向看,主電極22、 32具有互相的重疊,以之間夾著絕緣 體層18的狀態(tài)鄰接。由于主電極22、 32和不同的端子電極連接,所 以在施加電壓時,形成靜電電容成分。因此,在層疊電容器C1中,可以確保靜電電容。
從層疊方向看,主電極42、 32具有互相的重疊,以之間夾著絕緣 體層18的狀態(tài)鄰接。由于主電極42、 32與不同的端子電極連接,所 以在施加電壓時,形成靜電電容成分。因此,在層疊電容器C1中,可 以確保靜電電容。
從層疊方向看,主電極46、 42具有互相的重疊,以之間夾著絕緣 體層18的狀態(tài)鄰接。由于主電極46、 42與不同的端子電極連接,所 以在施加電壓時,形成靜電電容成分。因此,在層疊電容器C1中,可 以確保靜電電容。
層疊電容器C1具備僅與第二連接導體16連接的第四內部電極45。 第四內部電極45通過第二連接導體16及第二內部電極31,間接地連 接于第二端子電極12上。由于具備未直接地連接于第二端子電極12 上的內部電極,所以ESR更進一步變大。
在第一內部電極21中,連接導體23連接于主電極22的緣部29a 上,向素體E1的側面1延伸。在第二內部電極31中,連接導體33連 接于主電極32的緣部39a上,向素體E1的側面1延伸。因此,從層 疊方向看時,連接導體23、 33為互相大致平行的狀態(tài)。連接導體23 連接于第一端子電極10,連接導體33連接于與端子電極10極性不同 的第二端子電極12。因此,在對層疊電容器C1施加電壓時,連接導 體23、 33上流動互相逆向的電流。由于第一內部電極21和第二內部 電極31以通過絕緣體層18鄰接的方式層疊,所以連接導體23和連接 導體33之間的距離短。由于連接導體23和連接導體33之間的距離短 且連接導體23和連接導體33上流動的電流的方向互相逆向,起因于 電流而產(chǎn)生的磁場可以一部分抵消。因此,在層疊電容器C1中,可以 降低ESL。圖3中的箭頭表示在以第一端子電極10為陰極、以第二端 子電極12為陽極的情況下的電流的方向。
第一端子電極10形成于素體El的側面1、 2。第二端子電極12 形成于素體E1的側面1、 3。第一內部電極21具有從素體E1的側面2 露出的引出導體25。第二內部電極31具有從素體E1的側面3露出的 引出導體35。由此,由于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21、 31和第一和第二端 子電極10、 12的接觸面積增大,所以可以提高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21、31和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10、 12的接合性。
在層疊電容器C1以側面l與安裝基板相對的方式配置于安裝基板 的情況下,除了經(jīng)由引出導體26及連接導體23到達主電極22的電流 路徑以外,還形成有經(jīng)由引出導體25、 27及連接導體24到達主電極 22的比較長的電流路徑。通過形成比較長的電流路徑,可以使ESR更 大。在層疊電容器Cl以側面1與安裝基板相對的方式配置于安裝基板 的情況下,與例如以側面5與安裝基板相對的方式配置于安裝基板的 情況相比,可以抑制ESR變低。
在層疊電容器C1中,引出導體28、 43從位于側面4側的主電極 22、 42的緣部29b、 44b向側面4延伸,引出導體38、 47從位于側面 l側的主電極32、 46的緣部39a、 48a向側面l延伸。因此,由于引出 導體28、 43、 38、 47不是從相同側面而是從2個側面分開露出,可以 縮短從層疊方向看時的連接導體23和連接導體33之間、及連接導體 24和連接導體34之間的距離。由于在連接導體23和連接導體33中, 電流互相逆向流動,在連接導體24和連接導體34中,電流互相逆向 流動,所以在連接導體23和連接導體33之間及連接導體24和連接導 體34之間,起因于電流而產(chǎn)生的磁場互相抵消。因此,可以降低ESL。
在層疊電容器C1中,除了經(jīng)由引出導體26及連接導體23流入主 電極22的電流路徑以外,還形成有經(jīng)由引出導體27及連接導體24流 入主電極22的電流路徑。通過使電流路徑形成為多個,可以進一步降 低ESL。
圖3、 4中的箭頭表示在第一端子電極10作為陰極、第二端子電 極12作為陽極的情況下電流的方向。在層疊電容器C1中,在第一內 部電極21的主電極22中的端部22a、 22b和第二內部電極31的主電 極32中的端部32a、 32b中,流動的電流的方向為互相逆向。因此, 在第一內部電極21和第二內部電極31中,起因于電流而產(chǎn)生的磁場 互相抵消。在第三內部電極41的主電極42中的端部42a、 42b和第四 內部電極45的主電極46中的端部46a、 46b中,流動的電流的方向為 互相逆向。因此,在第三內部電極41和第四內部電極45中,起因于 電流而產(chǎn)生的磁場互相抵消?;ハ噜徑拥膬炔侩姌O彼此之間發(fā)生電場 互相抵消,由此可以使ESL更進一步降低。接著,基于圖5,對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進行說明。圖5為表示 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涉及的層疊電容器具備的各內部電極的結構的 圖。
盡管省略了本變形例相關的層疊電容器的圖示,但是,其與第一
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C1相同,具備素體E1、第一 第四內部 電極21、 31、 41、 45、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IO、 12、以及第一和第二 連接導體14、 16。如圖5所示,在本變形例涉及的層疊電容器中,第 一和第二內部電極21、 31的形狀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
本變形例的第一內部電極21除了具有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內部電 極21所具有的主電極22、連接導體23、 24及引出導體25 28以外, 還具有連接導體51。連接導體51連接于主電極22,位于比主電極22 更靠近素體E1的側面2側。連接導體51的一個端部連接于位于側面2 側的主電極22的緣部29c,連接導體51的另一個端部連接于引出導體 25。
本變形例的第二內部電極31除了具有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二內部電 極31所具有的主電極32、連接導體33、 34及引出導體35 38以夕卜, 還具有連接導體52。連接導體52連接于主電極32,位于比主電極32 更靠近素體El的側面3側。連接導體52的一個端部連接于位于側面3 側的主電極32的緣部39c,連接導體52的另一個端部連接于引出導體 35。
即使在上述的變形例的層疊電容器中,由于在第一和第二內部電 極21、 31的電流路徑上,形成有使該路徑的寬度縮短的地方,并且具 有未直接地連接于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10、 12上的第三及第四內部電 極41、 45,所以ESR大。
基于圖6,對第一實施方式的其它的變形例進行說明。圖6為表示 第一實施方式的其它的變形例涉及的層疊電容器具備的各內部電極的 結構的圖。
盡管省略了本變形例涉及的層疊電容器的圖示,但是,其與第一 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C1相同,具備素體E1、第一 第四內部 電極21、 31、 41、 45、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IO、 12、以及第一和第二 連接導體14、 16。如圖6所示,在本變形例涉及的層疊電容器中,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21、 31的形狀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
本變形例的第一內部電極21具有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二內部電極 21所具有的主電極22、連接導體23、 24及引出導體26 28。本變形 例的第一內部電極21具有代替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內部電極21所具 有的引出導體25的2個引出導體53、 54。引出導體53、 54以在和主 電極22之間設置有間隙的狀態(tài),分別沿素體E1的側面2延伸。引出 導體53的一個端部連接于引出導體26,引出導體54的一個端部連接 于引出導體27。引出導體53的另一個端部和引出導體54的另一個端 部之間設置有間隙。引出導體53、 54中的側面2側的緣部分別從側面 2露出并電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一端子電極10。
本變形例的第二內部電極31具有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二內部電極 31所具有的主電極32、連接導體33、 34及引出導體36 38。本變形 例的第二內部電極31具有代替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二內部電極31所具 有的引出導體35的2個引出導體55、 56。引出導體55、 56以在和主 電極32之間設置有間隙的狀態(tài),分別沿素體El的側面3延伸。引出 導體55的一個端部連接于引出導體36,引出導體56的一個端部連接 于引出導體37。引出導體55的另一個端部和引出導體56的另一個端 部之間設置有間隙。引出導體55、 56中的側面3側的緣部分別從側面 3露出并電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二端子電極12。
在本變形例涉及的層疊電容器中,引出導體54、 56未和引出導體 53、 55直接地連接,但是,在層疊電容器Cl以側面1與安裝基板相 對的方式配置于安裝基板上的情況下,經(jīng)由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10、 12,引出導體54、 56中也流動電流。即使在這樣的層疊電容器中,由 于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21、 31的電流路徑上,形成有使其寬度縮短的 地方,并且具有未直接地連接于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IO、 12上的第三 及第四內部電極41、 45,所以可以使ESR變大。
基于圖7,對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進行說明。圖7為表示第一實
施方式的變形例涉及的層疊電容器具備的各內部電極的結構的圖。
盡管省略了本變形例涉及的層疊電容器的圖示,但是其與第一實
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Cl相同,具備素體E1、第一 第四內部電 極21、 31、 41、 45、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IO、 12、以及第一和第二連接導體14、 16。如圖7所示,在本變形例涉及的層疊電容器中,第一
和第二內部電極21、 31的形狀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
本變形例的第一內部電極21具有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內部電極 21所具有的主電極22、連接導體23、 24及引出導體26 28。本變形 例的第一內部電極21具有代替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內部電極21所具 有的引出導體25的引出導體57。引出導體57以在和主電極22之間設 置有間隙的狀態(tài),沿素體E1的側面2延伸。引出導體57的一個端部 連接于引出導體26上,引出導體57的另一個端部連接于引出導體27 上。引出導體57在其一個端部和另一個端部之間具有朝向側面2的導 體部分57a,在側面2上只露出導體部分57a的端部。
本變形例的第二內部電極31具有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二內部電極 31所具有的主電極32、連接導體33、 34及引出導體36 38。本變形 例的第二內部電極31具有代替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二內部電極31所具 有的引出導體35的引出導體58。引出導體58以在和主電極32之間設 置有間隙的狀態(tài),分別沿素體E1的側面3延伸。引出導體58的一個 端部連接于引出導體36上,引出導體58的另一個端部連接于引出導 體37上。引出導體58在其一個端部和另一個端部之間具有朝向側面3 的導體部分58a,側面2上只露出導體部分58a的端部。
即使在上述的變形例的層疊電容器中,由于在第一和第二內部電 極21、 31的電流路徑上,形成有使該路徑的寬度縮短的地方,并且具 有未直接地連接于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10、 12上的第三及第四內部電 極41、 45,所以ESR大。
基于圖8,對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進行說明。圖8為表示第一實
施方式的變形例涉及的層疊電容器具備的各內部電極的結構的圖。
盡管省略了本變形例涉及的層疊電容器的圖示,但是其與第一實
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Cl相同,具備素體E1、第一 第四內部電 極21、 31、 41、 45、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IO、 12、以及第一和第二連 接導體14、 16。如圖8所示,在本變形例涉及的層疊電容器中,第一 和第二內部電極21、 31的形狀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
本變形例的第一內部電極21具有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內部電極 21所具有的主電極22、連接導體23、 24及引出導體26 28。本變形例的第一內部電極21具有代替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內部電極21所具
有的引出導體25的引出導體59。引出導體59的一個端部連接于引出 導體26,引出導體59的另一個端部連接于引出導體27。引出導體59 以在和主電極22之間設置有間隙的狀態(tài),沿素體E1的側面2延伸, 但是,未露出側面2。
本變形例的第二內部電極31具有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二內部電極 31所具有的主電極32、連接導體33、 34及引出導體36 38。本變形 例的第二內部電極31具有代替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二內部電極31所具 有的引出導體35的引出導體60。引出導體60的一個端部連接于引出 導體36,引出導體60的另一個端部連接于引出導體37。引出導體58 以在和主電極32之間設置有間隙的狀態(tài),分別沿素體El的側面3延 伸,但是,未露出側面3。
即使在上述的變形例的層疊電容器中,由于在第一和第二內部電 極21、 31的電流路徑上,形成有使該路徑的寬度縮短的地方,并且具 有未直接地連接于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10、 12上的第三及第四內部電 極41、 45,所以ESR大。
基于圖9,對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進行說明。圖9為表示第一實 施方式的變形例涉及的層疊電容器具備的各內部電極的結構的圖。
盡管省略了本變形例涉及的層疊電容器的圖示,但是其與第一實 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C1相同,具備素體E1、第一 第四內部電 極21、 31、 41、 45、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IO、 12、以及第一和第二連 接導體14、 16。如圖9所示,在本變形例涉及的層疊電容器中,第一 和第二內部電極21、 31的形狀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
本變形例的第一內部電極21具有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內部電極 21所具有的主電極22、連接導體23及引出導體25、 26、 28,但是, 不具有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內部電極21所具有的連接導體24及引出 導體27。本變形例的第二內部電極31具有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二內部電 極31所具有的主電極32、連接導體33及引出導體35、 36、 38,但是, 不具有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二內部電極31所具有的連接導體34及引出 導體37。
即使在上述的變形例的層疊電容器中,由于在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21、 31的電流路徑上,形成有使該路徑的寬度縮短的地方,并且具
有未直接地連接于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10、 12上的第三及第四內部電 極41、 45,所以ESR大。由于從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10、 12到達主 電極22、 32上的電流路徑分別為l個,所以ESR更高。
基于圖10,對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進行說明。圖IO為表示第一
實施方式的變形例涉及的層疊電容器具備的各內部電極的結構的圖。 盡管省略了本變形例涉及的層疊電容器的圖示,但是其與第一實
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C1相同,具備素體E1、第一 第四內部電 極21、 31、 41、 45、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IO、 12、以及第一和第二連 接導體14、 16。如圖IO所示,在本變形例涉及的層疊電容器中,第一 和第二內部電極21、 31的形狀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
本變形例的第一內部電極21具有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內部電極 21所具有的主電極22、連接導體23、 24及引出導體26 28,但是, 不具有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內部電極21所具有的引出導體25。本變形 例的第二內部電極31具有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二內部電極31所具有的 主電極32、連接導體33、 34及引出導體36 38,但是,不具有第一 實施方式的第二內部電極31所具有的引出導體35。
在本變形例涉及的層疊電容器中,引出導體27和引出導體26為 非連接,弓l出導體37和引出導體36為非連接,但是,在層疊電容器 Cl以側面1與安裝基板相對的方式配置于安裝基板上的情況下,經(jīng)由 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IO、 12,在引出導體26、 27、 36、 37中的任一個 上流動電流。即使在上述的變形例的層疊電容器中,由于在第一和第 二內部電極21、31的電流路徑上,形成有使該路徑的寬度縮短的地方, 并且具有未直接地連接于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10、 12上的第三及第四 內部電極41、 45,所以ESR大。
基于圖11,對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進行說明。圖11為表示第一 實施方式的變形例涉及的層疊電容器具備的各內部電極的結構的圖。
盡管省略了本變形例涉及的層疊電容器的圖示,但是其與第一實 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Cl相同,具備素體E1、第一 第四內部電 極21、 31、 41、 45、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IO、 12、以及第一和第二連 接導體14、 16。如圖11所示,在本變形例涉及的層疊電容器中,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21、 31的形狀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
本變形例的第一內部電極21具有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內部電極 21所具有的主電極22、連接導體23及引出導體26、 28,但是,不具 有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內部電極21所具有的連接導體24及引出導體 25、 27。本變形例的第二內部電極31具有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二內部電 極31所具有的主電極32、連接導體33及引出導體36、 38,但是,不 具有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二內部電極31所具有的連接導體34及引出導 體35、 37。
即使在上述的變形例的層疊電容器中,由于在第一和第二內部電 極21、 31的電流路徑上,形成有使該路徑的寬度縮短的地方,并且具 有未直接地連接于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10、 12上的第三及第四內部電 極41、 45,所以ESR大。由于從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10、 12到達主 電極22、 32上的電流路徑分別為l個,所以ESR更高。 (第二實施方式)
圖12為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具備的素體的分解立體 圖。圖13為表示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具備的各內部電極的 結構的圖。
盡管省略了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的圖示,但是,其與 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C1相同,具備大致長方體形狀的素體 El、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IO、 12、以及第一和第二連接導體14、 16。 相對素體E1的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10、 12以及第一和第二連接導體 14、 16的配置位置和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Cl相同。
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在素體E1內具備l層的第一內部 電極71、多個(本實施方式中為3層)第二內部電極81、多個(本實 施方式中為2層)第三內部電極91。在本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 中,第一 第三內部電極71、 81、 91按照第一內部電極71、第二內部 電極81、第三內部電極91、第二內部電極81、第三內部電極91、第 二內部電極81的順序、以之間夾著絕緣體層18的狀態(tài)進行層疊。這 些內部電極由導電性漿料的燒結體構成。
第一內部電極71以在它們之間夾著絕緣體層18的狀態(tài)和第二內 部電極81鄰接。如圖13 (a)所示,第一內部電極71具有主電極72、連接導體73、 74、和引出導體75 79。
主電極72呈長方形形狀,以側面5、 6的長邊方向為長邊方向。 主電極72具有沿長邊方向延伸的一對緣部80a、 80b。緣部80a位于側 面1側,緣部80b位于側面4側。
主電極72含有容量形成區(qū)域。從絕緣體層18的層疊方向上看時, 容量形成區(qū)域為和后述的第二內部電極81的主電極82重疊的區(qū)域。 在本實施方式中,主電極72和主電極82整體地重疊。因此,主電極 72的大致整體為容量形成區(qū)域。
連接導體73連接于主電極72上,位于比主電極72更靠近側面1 側。連接導體73從主電極72的緣部80a向素體El的側面1延伸。
引出導體76, 一個端部連接于連接導體73上,以和主電極72之 間設置有間隙的狀態(tài),沿素體E1的側面1向側面2延伸。引出導體76 中,側面1側的緣部從側面1露出并電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一端子電 極10上。在引出導體76延伸的方向上,連接導體73的長度L21比引 出導體76及主電極72的長度L22、 L23短。
連接導體74連接于主電極72上,位于比主電極72更靠近側面4 側。連接導體74從主電極72的緣部80b向素體El的側面4延伸。
引出導體77, 一個端部連接于連接導體74上,以和主電極72之 間設置有間隙的狀態(tài),沿素體E1的側面4向側面2延伸。引出導體77 中,側面4側的緣部從側面4露出并電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一端子電 極10上。在引出導體77延伸的方向上,連接導體74的長度比引出導 體77及主電極72的長度短。
引出導體75連接引出導體76、 77。更加具體而言,引出導體75 的一個端部和引出導體76連接,引出導體75的另一個端部和引出導 體77連接。引出導體75以和主電極72之間設置有間隙的狀態(tài)沿素體 El的側面2延伸。引出導體75中的側面2側的緣部從側面2露出并電 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一端子電極10上。
引出導體78位于比主電極72更靠近側面4側。引出導體78的一 個端部連接于主電極72上,引出導體78的另一個端部從側面4露出 并電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一連接導體14上。引出導體78從主電極72 的緣部80b向素體E1的側面4延伸。從側面1、 4的相對方向看時,引出導體78位于連接導體73和連接導體83之間,并且位于連接導體 74和連接導體84之間。
引出導體79位于比主電極72更靠近側面1側。引出導體79的一 個端部連接于主電極72上,引出導體79的另一個端部從側面1露出 并電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二連接導體16上。引出導體79從主電極72 的緣部80a向素體E1的側面1延伸。從側面1、 4的相對方向看時, 引出導體79位于連接導體73和連接導體83之間,并且位于連接導體 74和連接導體84之間。
如圖13 (b)所示,第二內部電極81具有主電極82、連接導體83、 84、和引出導體85 87。
主電極82呈長方形形狀,以側面5、 6的長邊方向為長邊方向。 主電極82具有沿長邊方向延伸的一對緣部89a、 8%。緣部89a位于側 面1側,緣部8%位于側面4側。
主電極82含有容量形成區(qū)域。從絕緣體層18的層疊方向上看時, 容量形成區(qū)域為和第一內部電極71的主電極72重疊的區(qū)域。在本實 施方式中,主電極72和主電極82整體地重疊。因此,主電極82的大 致整體為容量形成區(qū)域。
連接導體83連接于主電極82上,位于比主電極82更靠近側面1 側。連接導體83從主電極82的緣部89a向素體E1的側面1延伸。
引出導體86, 一個端部連接于連接導體83上,以和主電極82之 間設置有間隙的狀態(tài),沿素體E1的側面1向側面3延伸。引出導體86 中,側面1側的緣部從側面1露出并電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二端子電 極12上。在引出導體86延伸的方向上,連接導體83的長度L31比引 出導體86及主電極82的長度L32、 L33短。
連接導體84連接于主電極82上,位于比主電極82更靠近側面4 側。連接導體84從主電極82的緣部89b向素體El的側面4延伸。
引出導體87, 一個端部連接于連接導體84上,以和主電極82之 間設置有間隙的狀態(tài),沿素體E1的側面4向側面3延伸。引出導體87 中,側面4側的緣部從側面4露出并電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二端子電 極12上。在引出導體87延伸的方向上,連接導體84的長度比引出導 體87及主電極82的長度短。引出導體85連接引出導體86及引出導體87。更加具體而言,引 出導體85的一個端部和引出導體86連接,引出導體85的另一個端部 和引出導體87連接。引出導體85以和主電極82之間設置有間隙的狀 態(tài)沿素體E1的側面3延伸。引出導體85中的側面3側的緣部從側面3 露出并電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二端子電極12上。
如圖13 (c)所示,第三內部電極91具有主電極92和引出導體 93、 94。
主電極92呈長方形形狀,以側面5、 6的長邊方向為長邊方向。 主電極92具有沿長邊方向延伸的一對緣部95a、 95b。緣部95a位于側 面1側,緣部95b位于側面4側。主電極92含有容量形成區(qū)域。從絕 緣體層18的層疊方向上看時,容量形成區(qū)域為和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 71、 81的主電極72、 82重疊的區(qū)域。在本實施方式中,主電極92和 主電極72、 82整體地重疊。因此,主電極92的大致整體為容量形成 區(qū)域。
引出導體93位于比主電極92更靠近側面4側。引出導體93的一 個端部連接于主電極92上,引出導體93的另一個端部從側面4露出 并電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一連接導體14上。引出導體93從主電極92 的緣部95b向素體El的側面4延伸。從側面1、 4的相對方向看時, 引出導體93位于連接導體73和連接導體83之間,并且位于連接導體 74和連接導體84之間。
引出導體94位于比主電極92更靠近側面1側。引出導體94的一 個端部連接于主電極92上,引出導體94的另一個端部從側面1露出 并電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二連接導體16上。引出導體94從主電極92 的緣部95a向素體E1的側面1延伸。從側面1、 4的相對方向看時, 引出導體94位于連接導體73和連接導體83之間,并且位于連接導體 74和連接導體84之間。
在具有以上構成的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中,在第一內 部電極71中,主電極72和引出導體76通過連接導體73連接,在第 二內部電極81中,主電極82和引出導體86通過連接導體83連接。 在引出導體76延伸的方向上,連接導體73比引出導體76及主電極72 的長度短。在引出導體86延伸的方向上,連接導體83比引出導體86
26及主電極82的長度短。S卩,引出導體76、 86和主電極72、 82之間為 寬度窄。因此,在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中,在第一和第二 內部電極71、 81的電流路徑上,由于形成有使該路徑的寬度縮短的地 方,所以ESR大。
第一內部電極71連接于第一端子電極10以及第一和第二連接導 體14、 16上。第三內部電極91不與第一端子電極10連接,僅與第一 和第二連接導體14、 16連接。第三內部電極91通過第一內部電極71 和第一端子電極10間接地連接。因此,在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 容器中,由于具有不直接地連接于第一端子電極10上的內部電極,所 以ESR更大。
主電極72、 82以之間夾著絕緣體層18的狀態(tài)鄰接。由于主電極 72、 82與不同的端子電極連接,所以在施加電壓時,形成靜電電容成 分。因此,在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中,可以確保靜電電容。
主電極82、 92以之間夾著絕緣體層18的狀態(tài)鄰接。由于主電極 82、 92與不同的端子電極連接,所以在施加電壓時,形成靜電電容成 分。因此,在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中,可以確保靜電電容。
連接導體73連接于主電極72的緣部80a上,向素體El的側面1 延伸。連接導體83連接于主電極82的緣部89a上,向素體E1的側面 l延伸。因此,從層疊方向看時,連接導體73、 83位于以互相平行的 狀態(tài)接近。連接導體73連接于第一端子電極10上,連接導體83連接 于和端子電極10極性不同的第二端子電極12上。因此,在對第二實 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施加電壓時,連接導體73、 83上流動互相逆 向的電流,所以起因于電流而產(chǎn)生的磁場可以一部分抵消。因此,在 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中,可以降低ESL。圖13中的箭頭表 示在第一端子電極10為陰極、第二端子電極12為陽極的情況下的電 流的方向。
(第三實施方式)
圖14為表示具備第三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的各內部電極的 結構的圖。盡管省略了它的圖示,但是,第三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 容器和第一和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C1相同,具備作成長方 體形狀的素體E1、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IO、 12、以及第一和第二連接導體14、 16。相對素體E1的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10、 12以及第一和 第二連接導體14、 16的配置位置和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 Cl相同。
如第一實施方式所述,素體El具有側面1 6。側面1和側面4 相對,側面2和側面3相對,側面5和側面6相對。側面5、 6呈長方 形形狀,側面1、 4以連接側面5、 6的方式沿側面5、 6的長邊方向延 伸。側面2、 3以連接側面5、 6的方式沿側面5、 6的短邊方向延伸。 第三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以側面1與安裝基板相對的方式配置 于安裝基板上。
第三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在素體El內具備替代第一實施 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C1中的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21、 31的第一和 第二內部電極101、 111。
第一內部電極101以在它們之間夾著絕緣體層18的狀態(tài)和第二內 部電極111鄰接。如圖14(a)所示,第一內部電極101具有主電極102、 連接導體104、和引出導體105 108。
主電極102呈長方形形狀,以側面5、 6的長邊方向為長邊方向。 主電極102具有沿長邊方向延伸的一對緣部109a、 10%。緣部109a位 于側面1頂!J,緣部109b位于側面4側。主電極102含有容量形成區(qū)域。 容量形成區(qū)域為與后述的第二內部電極111的主電極112重疊的區(qū)域。 在本實施方式中,主電極102和主電極42、 46、 112整體地重疊。因 此,主電極102的大致整體為容量形成區(qū)域。從絕緣體層18的層疊方 向看時,第三內部電極41的主電極42及第四內部電極45的主電極46 和第一內部電極101的主電極102及第二內部電極111的主電極112 重疊。
連接導體104連接于主電極102上,位于比主電極102更靠近側 面4側。連接導體104從主電極102的緣部109b向素體El的側面4延伸。
引出導體107, 一個端部連接于連接導體104上,以和主電極102 之間設置有間隙的狀態(tài),沿素體E1的側面4向側面2延伸。引出導體 107中,側面4側的緣部從側面4露出并電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一端子 電極10上。在引出導體107延伸的方向上,連接導體104的長度L41比引出導體107及主電極102的長度L42、 L43短。
引出導體106位于比主電極102更靠近側面1側。引出導體106 以和主電極102之間設置有間隙的狀態(tài),沿素體E1的側面1向側面2 延伸。引出導體106中,側面1側的緣部從側面1露出并電氣且物理 地連接于第一端子電極10上。
引出導體105連接引出導體106及引出導體107。更加具體而言, 引出導體105的一個端部和引出導體106連接,引出導體105的另一 個端部和引出導體107連接。引出導體105以和主電極102之間設置 有間隙的狀態(tài)沿素體El的側面2延伸。引出導體105中的側面2側的 緣部從側面2露出并電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一端子電極10上。
引出導體108位于比主電極102更靠近側面4頂L引出導體108 的一個端部連接于主電極102上,引出導體108的另一個端部從側面4 露出并電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一連接導體14上。引出導體108從主電 極102的緣部10%向素體E1的側面4延伸。從側面1、 4的相對方向 看時,引出導體108位于連接導體104和連接導體113之間。
如圖14 (b)所示,第二內部電極111具有主電極112、連接導體 113和引出導體115 118。
主電極112呈長方形形狀,以側面5、 6的長邊方向為長邊方向。 主電極112具有沿長邊方向延伸的一對緣部119a、 119b。緣部119a位 于側面1側,緣部119b位于側面4側。主電極112含有容量形成區(qū)域。 從絕緣體層18的層疊方向看時,容量形成區(qū)域為和第一內部電極101 的主電極102重疊的區(qū)域。在本實施方式中,主電極102和主電極112 整體地重疊。因此,主電極112的大致整體為容量形成區(qū)域。
連接導體113連接于主電極112上,位于比主電極112更靠近側 面1偵l」。連接導體113從主電極112的緣部119a向素體El的側面1 延伸。
引出導體116, 一個端部連接于連接導體113上,以和主電極112 之間設置有間隙的狀態(tài),沿素體E1的側面l向側面3延伸。引出導體 116中,側面1側的緣部從側面1露出并電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二端子 電極12上。在引出導體116延伸的方向上,連接導體113的長度L51 比引出導體116及主電極112的長度L52、 L53短。引出導體117位于比主電極112更靠近側面4側。引出導體117 以和主電極112之間設置有間隙的狀態(tài),沿素體E1的側面4向側面3 延伸。引出導體117中,側面4側的緣部從側面4露出并電氣且物理 地連接于第二端子電極12上。
引出導體115連接引出導體116及引出導體117。更加具體而言, 引出導體115的一個端部和引出導體116連接,引出導體115的另一 個端部和引出導體117連接。引出導體115以和主電極112之間設置 有間隙的狀態(tài)沿素體E1的側面3延伸。引出導體115中的側面3側的 緣部從側面3露出并電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二端子電極12上。
引出導體118位于比主電極112更靠近側面1側。引出導體118 的一個端部連接于主電極112上,引出導體118的另一個端部從側面1 露出并電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二連接導體16上。引出導體118從主電 極112的緣部119a向素體E1的側面1延伸。從側面1、 4的相對方向 看時,引出導體118位于連接導體104和連接導體113之間。
根據(jù)具有以上構成的第三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第一內部 電極101的引出導體107和主電極102通過連接導體104連接,第二 內部電極111的引出導體116和主電極112通過連接導體113連接。在 引出導體107延伸的方向上,連接導體104比引出導體107及主電極 102的長度短。在引出導體116延伸的方向上,連接導體113比引出導 體116及主電極112的長度短。g卩,引出導體107、 116和主電極102、 112之間為寬度窄。因此,在第三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中,在第 一和第二內部電極IOI、 lll的電流路徑上,由于形成有使該路徑的寬 度縮短的地方,所以ESR大。
第一內部電極101連接于第一端子電極10和第一連接導體14上。 第三內部電極41不與第一端子電極10連接,僅與第一連接導體14連 接。因此,第三內部電極41通過第一內部電極101和第一端子電極10 間接地連接。因此,在第三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中,由于具有 不直接地連接于第一端子電極上的內部電極,所以ESR更大。
第二內部電極111連接于第二端子電極12和第二連接導體16上。 第四內部電極45不與第二端子電極12連接,僅與第二連接導體16連 接。因此,第四內部電極45通過第二內部電極111和第二端子電極12間接地連接。因此,在第三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中,由于具有 不直接地連接于第二端子電極上的內部電極,所以,可以使ESR更大。
主電極102、 112以之間夾著絕緣體層18的狀態(tài)鄰接。由于主電 極102、 112與不同的端子電極連接,所以在施加電壓時,形成靜電電 容成分。因此,在第三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中,可以確保靜電 電容。
接著,基于圖15,對第三實施方式涉及的變形例進行說明。圖15 為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變形例涉及的層疊電容器具備的各內部電極的 結構的圖。
盡管省略了本變形例涉及的層疊電容器的圖示,但是與第三實施 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Cl相同,具備素體E1、第一 第四內部電極 101、 111、 41、 45、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10、 12、以及第一和第二連 接導體14、 16。如圖15所示,在本變形例涉及的層疊電容器中,第一 和第二內部電極101、 111的形狀和第三實施方式不同。
本變形例的第一內部電極101具有第三實施方式的第一內部電極 101所具有的主電極102、連接導體104及引出導體105、 107,但是, 不具有第三實施方式的第一內部電極101所具有的引出導體106。本變 形例的第一內部電極101具有連接導體103。連接導體103連接于主電 極102上,位于比主電極102更靠近側面2偵lj。連接導體103從主電 極102向素體E1的側面2延伸,和引出導體105連接。
本變形例的第二內部電極111具有第三實施方式的第二內部電極 111所具有的主電極112、連接導體113及引出導體116、 118,但是, 不具有第三實施方式的第二內部電極111所具有的引出導體117。本變 形例的第二內部電極111具有連接導體114。連接導體114連接于主電 極112上,位于比主電極112更靠近側面3側。連接導體114從主電 極112向素體E1的側面3延伸,和引出導體115連接。
即使在上述的變形例的層疊電容器中,由于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 101、 111的電流路徑上,形成有使該路徑的寬度縮短的地方,并且具 有未直接地連接于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10、 12上的第三及第四內部電 極41、 45,所以ESR大。 (第四實施方式)圖16為表示具備第四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的各內部電極的
結構的圖。盡管省略了它的圖示,但是,第四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 容器和與第一 第三實施方式相關的層疊電容器相同,具備作成長方
體形狀素體E1、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10、 12、和第一連接導體14。但 是,第四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不具備第一 第三實施方式涉及 的層疊電容器所具備的第二連接導體16。
第四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具有和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 電容器相似的構成,但是,第一 第三內部電極的形狀和第二實施方 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的不同。在第四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中, 在素體E1內具備代替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中的第一 第三 內部電極71、 81、 91的第一 第三內部電極121、 131、 141。第一 第三內部電極121、 131、 141的排列和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 器中的第一^^第三內部電極71、 81、 91的排列相同。
第一內部電極121以在它們之間夾著絕緣體層18的狀態(tài)和第二內 部電極131鄰接。如圖16 (a)所示,第一內部電極121具有主電極 122、連接導體123、 124、和引出導體125、 127、 128。
主電極122呈長方形形狀,以側面5、 6的長邊方向為長邊方向。 主電極122具有沿長邊方向延伸的一對緣部129a、 129b。緣部129a位 于側面1側,緣部129b位于側面4側。主電極122含有容量形成區(qū)域。 從絕緣體層18的層疊方向看時,容量形成區(qū)域為和后述的第二內部電 極131的主電極132重疊的區(qū)域。在本實施方式中,主電極122和主 電極132整體地重疊。因此,主電極122的大致整體為容量形成區(qū)域。
連接導體123連接于主電極122上,位于比主電極122更靠近側 面2側。連接導體123從主電極122向素體E1的側面2延伸。
連接導體124連接于主電極122上,位于比主電極122更靠近側 面4側。連接導體124從主電極122的緣部129b向素體El的側面4 延伸。
引出導體127, 一個端部連接于連接導體124上,以和主電極122 之間設置有間隙的狀態(tài),沿素體E1的側面4向側面2延伸。引出導體 127中,側面4側的緣部從側面4露出并電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一端子 電極10上。在引出導體127延伸的方向上,連接導體124的長度比引
32出導體127及主電極122的長度短。
引出導體125連接引出導體127及連接導體123。更加具體而言, 引出導體125的一個端部和引出導體127連接,引出導體125的另一 個端部和連接導體123連接。引出導體125以和主電極122之間設置 有間隙的狀態(tài)沿素體El的側面2延伸。引出導體125中的側面2側的 緣部從側面2露出并電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一端子電極10上。
引出導體128位于比主電極122更靠近側面4側。引出導體128 的一個端部連接于主電極122上,引出導體128的另一個端部從側面4 露出并電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一連接導體14上。引出導體128從主電 極122的緣部129b向素體E1的側面4延伸。從側面1、 4的相對方向 看時,引出導體128位于連接導體124和連接導體133之間。
如圖16 (b)所示,第二內部電極131具有主電極132、連接導體 133、 134、和引出導體135、 136。
主電極132呈長方形形狀,以側面5、 6的長邊方向為長邊方向。 主電極132具有沿長邊方向延伸的一對緣部139a、 139b。緣部139a位 于側面1側,緣部139b位于側面4側。主電極132含有容量形成區(qū)域。 從絕緣體層18的層疊方向看時,容量形成區(qū)域為和第一內部電極121 的主電極122重疊的區(qū)域。在本實施方式中,主電極122和主電極132 整體地重疊。因此,主電極132的大致整體為容量形成區(qū)域。
連接導體133連接于主電極132上,位于比主電極132更靠近側 面1側。連接導體133從主電極132的緣部139a向素體El的側面1 延伸。
引出導體136, 一個端部連接于連接導體133上,以和主電極132 之間設置有間隙的狀態(tài),沿素體E1的側面l向側面3延伸。引出導體 136中,側面1側的緣部從側面1露出并電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二端子 電極12上。在引出導體136延伸的方向上,連接導體133的長度比引 出導體136及主電極132的長度短。
連接導體134連接于主電極132上,位于比主電極132更靠近側 面3頂lj。連接導體134從主電極132向素體E1的側面3延伸。
引出導體135連接引出導體136及連接導體134。更加具體而言, 引出導體135的一個端部和引出導體136連接,引出導體135的另一個端部和連接導體134連接。引出導體135以和主電極132之間設置 有間隙的狀態(tài)沿素體E1的側面3延伸。引出導體135中的側面3側的 緣部從側面3露出并電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二端子電極12上。
如圖16 (c)所示,第三內部電極141具有主電極142和引出導體
143。
主電極142呈長方形形狀,以側面5、 6的長邊方向為長邊方向。 主電極142具有沿長邊方向延伸的一對緣部145a、 145b。緣部145a位 于側面1側,緣部145b位于側面4側。主電極142含有容量形成區(qū)域。 從絕緣體層18的層疊方向看時,容量形成區(qū)域為和第一內部電極121 的主電極122及第二內部電極131的主電極132重疊的區(qū)域。在本實 施方式中,主電極142和主電極122、 132整體地重疊。因此,主電極 142的大致整體為容量形成區(qū)域。
引出導體143位于比主電極142更靠近側面4偵L引出導體143 的一個端部連接于主電極142上,引出導體143的另一個端部從側面4 露出并電氣且物理地連接于第一連接導體14上。引出導體143從主電 極142的緣部145b向素體El的側面4延伸。從側面l、 4的相對方向 看時,引出導體143位于連接導體124和連接導體133之間。
根據(jù)具有以上構成的第四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第一內部 電極121的引出導體127和主電極122通過連接導體124連接,第二 內部電極131的引出導體136和主電極132通過連接導體133連接。 在引出導體127延伸的方向上,連接導體124比引出導體127及主電 極122的長度短。在引出導體136延伸的方向上,連接導體133比引 出導體136及主電極132的長度短。即,引出導體127、 136和主電極 122、 132之間為寬度窄。因此,在第四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中, 在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121、 131的電流路徑上,由于形成有使該路徑 的寬度縮短的地方,所以ESR大。
第一內部電極121連接于第一端子電極IO和第一連接導體14上。 第三內部電極141和第一端子電極10不連接,僅與第一連接導體14 連接。因此,第三內部電極141通過第一內部電極121和第一端子電 極10間接地連接。因此,在第四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中,由于 具有不直接地連接于端子電極IO上的內部電極,所以ESR更大。主電極122、 132以之間夾著絕緣體層18的狀態(tài)鄰接。由于主電 極122、 132與不同的端子電極連接,所以在施加電壓時,形成靜電電 容成分。因此,在第四實施方式涉及的層疊電容器中,可以確保靜電 電容。
以上,對本發(fā)明的最佳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fā)明不限 定于上述實施方式。
例如,各內部電極的枚數(shù)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中所示的枚數(shù), 內部電極的排列也是,只要是形成有靜電電容,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 式中所示的排列。例如,第一實施方式中,具有2組的第三及第四內 部電極4K 45對,但是,也可以是1組或3組以上。第一實施方式中, 具有1組第一和第二內部電極21、 31對,也可以是2組以上。在第一 和第二內部電極21、 31對為2組的情況下,優(yōu)選以第一內部電極21、 第二內部電極31、第三內部電極4K第四內部電極45、第三內部電極 41、第四內部電極45、第二內部電極31、第一內部電極21的順序進 行層疊。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相對的主電極整體分別重疊,但是,也可以 只是一部分重疊。
層疊電容器所具備的所有的多個主電極42、 92、 142也可以不只 與第一連接導體14連接。gp,在多個第三內部電極41、 91、 141中, 對于一個以上的且比第三內部電極41、 91、 141的總數(shù)少一個的數(shù)以 下的第三內部電極41、 91、 141,不只與第一連接導體14連接,也可 以與第一端子電極10連接。對于第四內部電極45也是同樣,在多個 的第四內部電極45中,對于一個以上的且比第四內部電極45的總數(shù) 少一個的數(shù)以下的第四內部電極45,不只與第二連接導體16連接,也 可以與第二端子電極12連接。
從本發(fā)明的詳細說明可知,本發(fā)明可以進行多種方式的變化。這 些變化不能被視為超出了本發(fā)明的宗旨和范圍,并且,這些對于本領 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是很顯然的修改都包含在本發(fā)明權利要求的范圍 內。
權利要求
1. 一種層疊電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層疊有多個絕緣體層的素體;在隔著所述絕緣體層的狀態(tài)下配置在所述素體內的第一內部電極、第二內部電極和第三內部電極;和配置在所述素體的外表面且互相絕緣的第一端子電極、第二端子電極和第一連接導體,其中,所述第一內部電極具有第一主電極;第一引出導體,其以在和所述第一主電極之間設置有間隙的狀態(tài)延伸,從所述素體露出并與所述第一端子電極連接;第一連接導體,其連接所述第一主電極和所述第一引出導體;和第二引出導體,其從所述第一主電極延伸,從所述素體露出并與所述第一連接導體連接,所述第二內部電極具有第二主電極,其從所述多個絕緣體層的層疊方向看與所述第一主電極具有重疊;第三引出導體,其以在和所述第二主電極之間設置有間隙的狀態(tài)延伸,從所述素體露出并與所述第二端子電極連接;和第二連接導體,其連接所述第二主電極和所述第三引出導體,所述第三內部電極具有第三主電極,其從所述層疊方向看與所述第一和第二主電極具有重疊;和第四引出導體,其從所述第三主電極延伸,從所述素體露出并與所述第一連接導體連接,并且所述第三內部電極僅與所述第一連接導體連接,在所述第一引出導體延伸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一連接導體的長度比該方向上的所述第一引出導體以及所述第一主電極的長度短,在所述第三引出導體延伸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二連接導體的長度比該方向上的所述第三引出導體以及所述第二主電極的長度短,所述第二內部電極以通過所述絕緣體層與所述第一和第三內部電極的至少任一個鄰接的方式進行層疊。
2.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層疊電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內部電極以通過所述絕緣體層與所述第一 內部電極鄰接的方式進行層疊。
3.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層疊電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內部電極以通過所述絕緣體層與所述第二內部電極鄰接的方式進行層疊。
4. 根據(jù)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層疊電容器,其特征在于, 進一步包括第二連接導體,其配置在所述素體的外表面,相對于所述第一端 子電極、所述第二端子電極以及所述第一連接導體絕緣;和第四內部電極,其隔著所述絕緣體層的狀態(tài)下配置在所述素體內, 其中,所述第二內部電極還具有第五引出導體,所述第五引出導體從所 述第二主電極延伸,從所述素體露出并與所述第二連接導體連接,所述第四內部電極具有第四主電極,其從所述層疊方向看與所述第一 第三主電極具有 重疊;和第六引出導體,其從所述第四主電極延伸,從所述素體露出并與 所述第二連接導體連接,并且所述第四內部電極僅與所述第二連接導體連接。
5.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層疊電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內部電極以通過所述絕緣體層與所述第一和第三內部電 極中的至少任一個鄰接的方式進行層疊。
6. 根據(jù)權利要求1 5中任一項所述的層疊電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素體具有與所述層疊方向平行的第一側面,在所述第一內部電極中,所述第一連接導體從所述第一主電極中 的位于所述第一側面?zhèn)鹊木壊肯蛩龅谝粋让嫜由欤龅谝灰鰧?體沿所述第一側面延伸,在所述第二內部電極中,所述第二連接導體從所述第二主電極中 的位于所述第一側面?zhèn)鹊木壊肯蛩龅谝粋让嫜由欤龅谌鰧?體沿所述第一側面延伸。
7.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層疊電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素體還具有與所述第一側面連接且與所述層疊方向平行的第 二側面、和與所述第一側面連接且與所述第二側面相對的第三側面,所述第一端子電極連續(xù)地形成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側面,所述第二 端子電極連續(xù)地形成于所述第一和第三側面,所述第一和第三引出導體分別從所述第一側面露出并分別與所述 第一和第二端子電極連接,所述第一內部電極還具有第七引出導體,所述第七引出導體與所 述第一引出導體連接且以和所述第一主電極之間設置有間隙的狀態(tài)沿 所述第二側面延伸,并且從所述第二側面露出且與所述第一端子電極 連接,所述第二內部電極還具有第八引出導體,所述第八引出導體與所 述第三引出導體連接且以和所述第二主電極之間設置有間隙的狀態(tài)沿 所述第三側面延伸,并且從所述第三側面露出且與所述第二端子電極 連接。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層疊電容器。第一內部電極具有第一主電極、第一引出導體、第一連接導體和第二引出導體。第二內部電極具有第二主電極、第三引出導體和第二連接導體。第三內部電極具有第三主電極、第四引出導體。第三內部電極僅與第一連接導體連接。第一引出導體延伸的方向上的第一連接導體的長度比該方向上的第一引出導體及第一主電極的長度短。第三引出導體延伸的方向上的第二連接導體的長度比該方向上的第三引出導體及第二主電極的長度短。第二內部電極以通過絕緣體層與第一和第三內部電極的至少任一個鄰接的方式進行層疊。
文檔編號H01G4/005GK101471177SQ20081018912
公開日2009年7月1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12月28日
發(fā)明者富樫正明 申請人:Tdk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