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線保持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電線保持件,例如涉及ー種制造車輛用的線束時使用的電線保持件。
背景技術(shù):
專利文獻I中記載了一種車輛用的線束的制造方法。這里所說的線束(wireharness)如下構(gòu)成使多個電線適當(dāng)?shù)丶霞胺蛛x,并在適當(dāng)?shù)牡胤绞褂媚z帶、捆束件等成束。在專利文獻I中,制造暫時捆扎了規(guī)定數(shù)量的電線的電線組(也稱為“假結(jié)”),進ー步捆扎上述電線組,制造出線束。在專利文獻I中,在捆扎上述假結(jié)時,使用保持假結(jié)的假結(jié)保持件(也稱為布線桿)。專利文獻I中的假結(jié)保持件的一例具有弾性板部件。該彈性板部件例如具有在ー個 方向上較長的大致長方形的形狀。在弾性板部件的長邊的ー側(cè)形成多個切ロ部。上述多個切ロ部沿著該ー個方向排列設(shè)置。分別向這些切ロ部插入假結(jié),從而使弾性板部件夾住并保持假結(jié)。此外,作為本發(fā)明相關(guān)的技術(shù),還公開了專利文獻2。專利文獻I :特開2008-135199號公報專利文獻2 :實開平7-18322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可以想到,例如在多個切ロ部中僅有ー個產(chǎn)生問題時,需要更換彈性板部件。但因弾性板部件中僅ー個切ロ部產(chǎn)生問題而更換整個假結(jié)保持件,在成本方面不優(yōu)選。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線保持件,可僅更換保持電線的多個部分中產(chǎn)生問題的部分。本發(fā)明涉及的電線保持件的第I方式具有多個保持部件,該多個保持部件彼此獨立,分別保持至少I個以上的電線;以及連接部件,能夠裝卸地連接上述多個保持部件之間。本發(fā)明涉及的電線保持件的第2方式是,在第I方式涉及的電線保持件中,上述多個保持部件分別具有彈性樹脂制的保持部分,該保持部分形成有供上述電線插入的切ロ部,在上述切ロ部中夾持上述電線。本發(fā)明涉及的電線保持件的第3方式是,在第2方式涉及的電線保持件中,上述切ロ部從上述保持部分的端面延伸,上述保持部分具有與上述切ロ部交叉,并沿著上述電線的延伸方向貫穿上述保持部分的多個狹縫。本發(fā)明涉及的電線保持件的第4方式是,在第2或第3方式涉及的電線保持件中,上述保持部分具有彼此相対的ー對保持板部分,上述切ロ部形成于上述一對保持板部分,從上述ー對保持板部分的端面延伸,上述ー對保持板部分在上述端面中至少形成了上述切ロ部的部分彼此連續(xù)。
本發(fā)明涉及的電線保持件的第5方式是,在第I至第4方式涉及的電線保持件中,上述多個保持部件沿預(yù)定的第I方向排列配置,上述多個保持部件分別具有保持部分,保持上述電線;以及插入部,在和上述第I方向大致垂直的第2方向上與上述保持部件連接,插入到上述連接部件,上述連接部件具有供上述多個保持部件的上述插入部沿上述第I方向依次插入的被插入部,在插入有上述插入部的狀態(tài)下,在上述第2方向上夾持上述插入部。本發(fā)明涉及的電線保持件的第6方式是,在第5方式涉及的電線保持件中,還具有固定部件,相對于上述多個保持部件的ー組在上述第I方向上鄰接,阻礙上述多個保持部件分別在上述第I方向上的移動。本發(fā)明涉及的電線保持件的第7方式是,在第I至第4方式涉及的電線保持件中,上述多個保持部件沿著預(yù)定的第I方向排列配置,上述連接部件具有多個柱部,沿著上述第I方向隔開間隙排列配置;以及連接部,連接上述多個柱部的在與上述第I方向大致垂直的第2方向上的一端,上述多個保持部件分別能夠裝卸地固定到上述多個柱部中相鄰的ニ個柱部。 發(fā)明效果根據(jù)本發(fā)明涉及的電線保持件的第I方式,多個保持部件之間通過連接部件能夠裝卸地連接,所以能夠?qū)⒍鄠€保持部件分別分離。因此,當(dāng)多個保持部件中的任意一個產(chǎn)生問題時,不用卸下其他保持部件,可僅更換產(chǎn)生問題的保持部件。根據(jù)本發(fā)明涉及的電線保持件的第2方式,彈性樹脂制的保持部分因與電線的摩擦而損耗,保持部分的更換頻率較高。因此,可僅更換產(chǎn)生問題的保持部分的電線保持件的效果尤其好。根據(jù)本發(fā)明涉及的電線保持件的第3方式,可抑制多個電線插入到切ロ部時電線從端面溢出,或者可提高電線的保持力。根據(jù)本發(fā)明涉及的電線保持件的第4方式,保持部分施加到電線的力更均勻地作用。因此可抑制電線傾斜。并且在4個地方保持電線,因此可提高保持力。根據(jù)本發(fā)明涉及的電線保持件的第5方式,可使保持部件的插入部沿著第I方向從連接部件的被插入部拔下,僅更換產(chǎn)生問題的保持部件,并再次將保持部件插入到連接部件。并且,如采用第I方向上寬度彼此不同的多個保持部件,則可適當(dāng)調(diào)整保持的電線的間隔。根據(jù)本發(fā)明涉及的電線保持件的第6方式,可使多個保持部件的第I方向上的固定牢固。根據(jù)本發(fā)明涉及的電線保持件的第7方式,可將保持部件単獨地從連接部件卸下并更換。
圖I是表示電線保持件的概念性一例的透視圖。圖2是表示保持部件的概念性一例的主視圖。圖3是表示保持部件的概念性一例的剖視圖。圖4是表示保持部件的概念性一例的俯視圖。
圖5是表示保持部件的概念性一例的仰視圖。圖6是表示將保持部件安裝到連接部件的形態(tài)的圖。圖7是表示保持部件的概念性一例的主視圖。圖8是表示保持部件的概念性一例的主視圖。圖9是表示保持部件的概念性一例的主視圖。圖10是表示保持部件的概念性一例的剖視圖。圖11是表示作用到保持部分的力的圖。
圖12是表示保持部分夾持電線的形態(tài)的圖。圖13是表示保持部分夾持電線的形態(tài)的圖。圖14是表示彈性樹脂材料的一例的平面圖。圖15是表示電線保持件的概念性一例的透視圖。圖16是表示連接部件的概念性一例的透視圖。圖17是表示電線保持件的概念性一例的分解透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第I實施方式圖I是表示電線保持件I的概念性的構(gòu)成的一例的透視圖。該電線保持件I例如在制造車輛用的線束時使用,保持電線。具體而言,該電線保持件I具有多個保持部件10和連接部件20。多個保持部件10彼此獨立,分別保持至少ー個以上的電線40。在圖I的示例中,多個保持部件10在方向Dl (以下稱為配置方向Dl)上排列配置。連接部件20能夠裝卸地固定多個保持部件10。此外在圖I的示例中,圖示了由ー個保持部件10保持的電線40,省略了在其他保持部件10中保持的電線40。根據(jù)該電線保持件I,多個保持部件10彼此獨立,通過連接部件20能夠裝卸地連接,因此可使多個保持部件10彼此分離。因此,在多個保持部件10的任意ー個產(chǎn)生問題吋,不用卸下其他保持部件10,可僅更換產(chǎn)生問題的保持部件10。以下參照圖2至圖5說明保持部件10及連接部件20的詳細構(gòu)造的一例。圖2是保持部件10的主視圖,圖3是圖2的A-A剖面中的保持部件10的剖視圖,圖4是保持部件10的俯視圖,圖5是保持部件10的仰視圖。并且在圖2中,也表示了在圖I中省略的保持部件10的外觀。但因與本申請的實質(zhì)無關(guān),所以不進行詳細的說明。并且在圖3中,為明確連接部件20相對于保持部件10的位置,連接部件20也以雙點劃線表示。在此首先說明保持電線40的構(gòu)造的一例。多個保持部件10分別具有保持部分
11。保持部分11例如由彈性樹脂材料(例如以有機高分子為主要成分的彈性材料)形成。在圖1、2的示例中,保持部分11從和配置方向Dl交叉的方向D2(在此是和配置方向Dl大致垂直的水平方向D2)觀察時,具有大致長方形的板狀形狀,以長方形的一邊沿著配置方向Dl的姿態(tài)配置。并且,保持部分11上形成有在水平方向D2上貫穿自身的切ロ部11a。在圖I的示例中,切ロ部I Ia例如從位于與方向D1、D2大致垂直的鉛直方向D3的ー側(cè)(例如上側(cè))的保持部分11的端面開始、沿著鉛直方向D3延伸。但也不需要必須沿著鉛直方向D3延伸,切ロ部IIa也可在鉛直方向D3上傾斜延伸。通過對上述切ロ部Ila從該端面插入電線40,保持部分11可夾住電線40并保持。并且在圖1、2的示例中,切ロ部Ila中的間隙的、配置方向Dl上的寬度在保持部分11的該端面上最寬、隨著靠近鉛直方向D3的另ー側(cè)(例如下側(cè))而變窄,基本恒定。保持部分11的端面?zhèn)鹊那啸聿縄la的間隙作為插入電線40的入口作用,因此根據(jù)該形狀,易于將電線40插入到切ロ部11a。并且如圖I的示例所示,多個保持部件10可分別具有ー對保持部分11(參照圖I、3)。ー對保持部分11例如彼此是同一形狀,在水平方向D2上經(jīng)由間隙彼此相対。通過對分別屬于上述ー對保持部分11的切ロ部Ila兩者插入一條電線40(或者電線組,下同),保持部件10可在2個地點保持該電線40(參照圖I)。這樣ー來,可提高保持部件10對電線40的保持力。在圖1、3的示例中,ー對保持部分11通過連接部分12彼此連接。連接部分12從 水平方向D2觀察具有例如向鉛直方向D3的ー側(cè)(例如上側(cè))開ロ的“ュ”字狀形狀。即,連接部分12具有底面部12a、側(cè)面部12b、12c (參照圖3)。底面部12a從鉛直方向D3觀察例如具有長方形的板形狀,該長方形的I邊以沿著配置方向Dl的姿態(tài)配置。側(cè)面部12b、12c從配置方向Dl觀察例如具有長方形的板形狀,該長方形的I邊以沿著鉛直方向D3的姿態(tài)配置。側(cè)面部12b、12c分別配置在底面部12a的配置方向Dl上的兩端部(參照圖4),彼此經(jīng)由間隙相対。ー對保持部分11分別配置在底面部12a的水平方面D2上的兩端部,例如分別固定到側(cè)面部12b、12c。例如在側(cè)面部12b、12c的水平方向D2上的端面形成螺紋孔,對應(yīng)該螺紋孔,在保持部分上形成貫通孔IIb (參照圖2)。螺釘沿著水平方向D2貫穿貫通孔11b,與螺紋孔螺合。這樣ー來,ー對保持部分11固定到側(cè)面部12b、12c。并且如圖3的示例所示,連接部分12也可具有突起部12d。突起部12d從底面部12a的水平方向D2上的端部開始,沿著鉛直方向D3向保持部分11 ー側(cè)突出。另ー方面,保持部分11上形成有在水平方向D2上夾持突起部12d的凹部11c。這樣ー來,在將保持部分11安裝到連接部分12時,易于進行保持部分11相對于連接部分12的定位。這是因為,通過使保持部分11覆蓋到突起部12d來決定保持部分11相對于底面部12a的位置。接著說明連接部分20的一例、及由此能夠裝卸地連接的保持部分10的連接構(gòu)造的一例。連接部分20上形成有保持部件10的一部分沿著配置方向Dl插入的被插入部21 (參照圖I)。以下進行詳細說明。連接部件20沿著配置方向Dl延伸。連接部件20具有朝向配置方向Dl的一側(cè)開ロ并沿著配置方向Dl延伸的空間(被插入部21)。在該空間中,如下所述,插入保持部件10的一部分。此外在圖I的示例中,該空間在配置方向Dl上貫穿連接部件20,但只要向配置方向Dl的至少ー側(cè)開ロ即可。并且,該空間在鉛直方向D3上也向ー側(cè)(例如上側(cè))開ロ。上述開ロ從連接部件20的配置方向Dl的一側(cè)端部開始,沿配置方向Dl延伸。在圖1、3的示例中,連接部件20具有下面部20a和側(cè)面部20b、20c及上面部20d,它們形成上述空間。下面部20a從鉛直方向D3觀察具有在配置方向Dl上較長的長方形的板狀形狀。側(cè)面部20b、20c設(shè)置在下面部20a的水平方向D2的兩端部,從水平方面D2觀察,具有在配置方向Dl上較長的長方形的板狀形狀。上面部20d在和下面部20a相反的一偵牝設(shè)置在側(cè)面部20b、20c的一端。上面部20d從鉛直方向D3觀察具有在配置方向Dl上較長的長方形的板狀形狀,在鉛直方向D3上與下面部20a相対。并且,上面部20d在水平方面D2上彼此分離。通過該分離,上述空間向鉛直方向D3的ー側(cè)開ロ。水平方面D2上的分離寬度不取決于鉛直方向D3,基本等寬。另ー方面,保持部件10具有插入到被插入部21的插入部13 (特別參照圖3)。插入部13與保持部分11連接。其中,插入部13設(shè)置在底面部12a,經(jīng)由連接部分12與保持部分11連接。插入部13例如具有窄幅部13a和寬幅部13b。窄幅部13a在水平方向D2上的寬度,小于上面部20d之間的間隙在水平方向D2上的寬度。并且,窄幅部13a在鉛直方向D3上的寬度,大于上面部20d在鉛直方向D3上的寬度。寬幅部13b相對窄幅部13a,和保持部件10 (或底面部12a)相比在相反一側(cè)與窄幅部13a連接,其在水平方向D2上的寬度大于上面部20d之間的間隙寬度。并且,從配置方向Dl觀察到的寬幅部13b的輪廓被從 配置方向Dl觀察到的連接部件20的內(nèi)表面的輪廓包圍。根據(jù)上述電線保持件1,如圖6所示例,通過使保持部件10沿配置方向Dl移動,可將寬幅部13b插入到連接部件20 (具體而言是被插入部21)。此時,窄幅部13a通過上面部20d之間。此外,在圖6中,將插入部13的形狀簡略表示為立方體。通過上述插入,窄幅部13a通過上面部20d在水平方面D2上被夾持,寬幅部13b在鉛直方向D3上由下面部20a和上面部20d夾持。因此,保持部件10相對于連接部件20在水平方面D2及鉛直方向D3上被固定。保持部件10相對于連接部件20的在配置方向Dl上的固定,例如也可通過保持部件10和連接部件20之間的摩擦來實現(xiàn)。或者進ー步如圖I所示,在配置方向Dl上,也可在多個保持部件10的一組端部上設(shè)置固定部件30。固定部件30具有和保持部件10 —祥的連接部件(插入部),插入到連接部件20。這樣ー來,阻礙了保持部件10在配置方向Dl上的移動,從而可提高保持部件10在配置方向Dl上的固定力。根據(jù)上述電線保持件1,在卸下了固定部件30后,使多個保持部件10分別沿配置方向Dl移動,從而可依次從連接部件20卸下。因此,可僅更換產(chǎn)生問題的保持部件10,并再次將多個保持部件10沿著配置方向Dl依次插入到連接部件20。因此,可僅更換產(chǎn)生問題的保持部件10。尤其是,如果保持部分11由彈性樹脂材料(例如以有機高分子為主要成分的樹月旨)形成,則例如和由金屬形成時相比,保持部分11由干與電線40的摩擦易于損耗。因此,產(chǎn)生保持部分11的更換要求的頻率較高,該電線保持件I尤其有效。此外,如保持部分11與連接部分12能夠裝卸地設(shè)置,則在保持部件10插入到連接部件20的狀態(tài)下,也可將保持部分11從連接部分12卸下并更換。此時,連接部分12和插入部13也可作為連接部件20的一部分掌握。并且,多個保持部件10分別能夠裝卸地固定到連接部件20,因此可調(diào)整安裝到連接部件20的保持部件10的個數(shù)。這樣ー來,可容易地組裝和各種線束對應(yīng)的電線保持件
I。例如,在制造線束時,當(dāng)保持電線的地點需要是10個時,將10個保持部件10安裝到連接部件20即可。并且,在圖I至圖6所示的電線保持件I中,可采用在配置方向Dl上寬度彼此不同的多個保持部件10。這樣ー來,可適當(dāng)調(diào)整切ロ部Ila之間在配置方向Dl上的間隔。例如在圖I的示例中,多個保持部件10彼此具有同一形狀,因此切ロ部IIa在配置方向Dl上彼此基本等間隔地配置。另ー方面,多個保持部件10中,其中ー個保持部件如果具有與其他保持部件10不同的寬度,則該保持部件10的切ロ部11a、與其相鄰的切ロ部Ila之間的間隔,與其他保持部件10的切ロ部11之間的間隔不同。因此,通過適當(dāng)配置配置方向Dl上的寬度彼此不同的多個保持部件10,可適當(dāng)調(diào)整切ロ部Ila之間的間隔。這樣一來,可組裝和各種線束對應(yīng)的電線保持件I。并且,可對多個保持部件10分別設(shè)置識別單元。上述識別單元例如可通過對保持部分11著色來實現(xiàn)。例如對具有同樣寬度的保持部件10附加同樣的識別單元(同樣顏色),對具有不同寬度的保持部件10保持不同的識別單元。這樣ー來,可縮短電線保持件I組裝所需的時間。并且,ー對保持部分11和連接部分12也可一體化。即,可利用同樣的材質(zhì)一體制成。這樣ー來,可不產(chǎn)生保持部分11和連接部分12之間的間隙地制作保持部件10。因此,可避免在該間隙夾入電線40的情況。從而可提高將電線40設(shè)置到電線保持件I時的作業(yè) 效率。并且也可避免因電線40夾入到該間隙而使電線40產(chǎn)生預(yù)想不到的變形。并且,連接構(gòu)造不限于圖I的示例,例如也可以是保持部件10之間沿著配置方向Dl螺紋固定,通過磁石或機械性固定構(gòu)造等固定。此時,螺紋固定機械、磁石或固定構(gòu)造可作為連接部件掌握。第2實施方式第2實施方式涉及的電線保持件I的概念性構(gòu)成的一例和圖I的電線保持件I基本相同。但如圖7所示,在保持部分11上形成和切ロ部Ila交叉的多個狹縫lid。多個狹縫Ild沿著切ロ部Ila的延伸方向排列形成,在電線的延伸方向(在此是水平方向D2)貫穿保持部分11。在圖7的例子中,狹縫Ild從水平方面D2觀察具有在配置方向Dl上較長的長方形的形狀。并且,狹縫Ild相對于切ロ部Ila形成在配置方向Dl的兩側(cè)。以下將保持部分11中在鉛直方向D3上與狹縫Ild鄰接的部分稱為梳齒部He。根據(jù)上述保持部件10,如下所詳述,可抑制電線40從切ロ部Ila溢出。在此參照圖8、9進行說明。圖8表示對圖3示例的保持部件10插入ニ個電線40a、40b的狀態(tài)。在圖8的示例中,具有較小直徑的電線40a和具有較大直徑的電線40b相比,位于切ロ部Ila的入口ー側(cè)。在上述狀態(tài)下,電線40b在切ロ部Ila中擴展其在配置方向Dl上的間隔。因在圖8的保持部分11上未形成狹縫,因此其間隔在電線40b的中心最大,在鉛直方向D3上隨著離開該中心而逐漸降低。上述間隔在電線40b直徑越大時越寬。因此,例如從切ロ部Ia的入ロ到電線40b的距離短、且電線40b的直徑較大吋,切ロ部Ila的入ロ附近的間隔也變大。此時,具有較小直徑的電線40a會從切ロ部Ila溢出。另ー方面,在圖9的示例中,電線40b在切ロ部Ila中配置在狹縫Ild中。此時,電線40b與4個梳齒部Ile接觸。在圖9的示例中,電線40b的直徑大于狹縫Ild在鉛直方向D3上的寬度。因此,在和電線40b的中心相比的上方,與電線40b接觸的梳齒部Ile向上彎曲,在和電線40b的中心相比的下方,與電線40b接觸的梳齒部Ile向下彎曲。但是,與這4個梳齒部lie在鉛直方向D3上分別相鄰的梳齒部lie不產(chǎn)生變形,或變形較少。這是因為,只有當(dāng)梳齒部Ile的彎曲量(在此是鉛直方向D3上的變形量)大于狹縫Ild在鉛直方向D3上的寬度時,其相鄰的梳齒部lie會變形。因此,相鄰的梳齒部Ile中的切ロ部Ila在配置方向Dl上的間隔難以發(fā)生變化,可抑制電線40a從切ロ部Ila溢出。并且,根據(jù)設(shè)置了狹縫Ild的保持部件10,可増大保持部分11作用于電線40的鉛直方向D3的力。這是因為,梳齒部Ile的彈カ的主要方向是鉛直方向D3,與之相對,未設(shè)置狹縫Ild的保持部分11的彈カ的主要方向是配置方向Dl。第3實施方式第3實施方式涉及的電線保持件I的概念性構(gòu)成的一例與圖I的電線保持件I基本相同。并且,如圖10所示,保持部分11具有在水平方向D2上彼此相対的ー對保持板部分
111、112。ー對保持板部分111、112例如彼此是同一形狀,與在第I實施方式中說明的保持部分11是同一形狀。即,切ロ部I Ia形成在ー對保持部分111、112,從ー對保持板部分111、112的端面(在鉛直方向D3中是ー側(cè)的端面)延伸。進ー步,ー對保持板部分111、112在該端面中至少包括切ロ部Ila的部分中彼此連續(xù)。因此,在包括切ロ部Ila的剖面(圖10的剖面)中,保持板部分111、112例如具有大致U字狀的形狀。 如從鉛直方向D3的ー側(cè)向上述保持部分11作用力,則如圖11所示,在水平方向D2中,對保持板部分111、112彼此向相反側(cè)作用力。因此,如將電線40插入到切ロ部11a,則如圖12所示,從鉛直方向D3觀察,保持板部分111、112分別在水平方向D2上彼此遠離地彎曲,在彎曲的狀態(tài)下夾住電線40。此外,上述現(xiàn)象在保持板部分111、112在水平方向D2上的寬度越小時越容易發(fā)生。在此為進行比較,考慮對圖3涉及的保持部分11的切ロ部Ila插入電線40的情況。此時,如圖13所示,從鉛直方向D3觀察,保持部分11中相對電線40位于配置方向Dl兩側(cè)的部分的、水平方向D2上的彎曲方向彼此相反。此時如圖13所示,電線40彎曲地被保持。另ー方面,在圖12的例子中,力均等地作用于電線40,因此可降低電線40的姿態(tài)的傾斜。并且,電線40在4個地方被固定,因此可提高保持力。例如使電線40在水平方向D2上向ー側(cè)、例如向紙面下方拉伸,則保持板部分112牢固地反作用。這是因為,保持板部分112在水平方向D2上向另ー側(cè)(紙面上側(cè))彎曲,彎曲方向和電線40的移動方向彼此相反。并且,如將電線40在水平方向D2上向另ー側(cè)、例如紙面上方拉伸,則保持板部分111牢固地反作用。因此,可將電線40在水平方向D2上牢固地保持。上述保持部分11例如可如下制作。圖14表示ー塊彈性樹脂材料。在圖14的示例中,彈性樹脂材料具有在長度方向上較長的長方形的板狀形狀。上述彈性樹脂材料在其中央部形成有貫穿自身并在長度方向上延伸的切ロ部11a。并且,對切ロ部Ila以垂直的虛擬線B為折縫折疊彈性樹脂材料,從而制作保持部分11。即,弾性樹脂材料中,相對虛擬線B,長度方向的兩側(cè)的部分分別作為保持板部分111、112作用。此外,切ロ部Ila無需是直線狀,相對虛擬線B對稱設(shè)置即可。這樣ー來,以虛擬線B為折縫折疊彈性樹脂材料吋,在折疊的狀態(tài)下,虛擬線B的兩側(cè)的切ロ部Ila之間ー致。這樣ー來,能夠制作出可在切ロ部Ila插入電線40的ー對保持板部分111、112。根據(jù)上述制作方法,無需經(jīng)過復(fù)雜的制造エ序即可容易地制作保持部分11。此外,和第2實施方式一祥,在保持部件10上也可形成多個狹縫。第4實施方式圖15是表示第4實施方式涉及的電線保持件I的概念性構(gòu)成的一例的透視圖。在圖15的例子中,電線保持件I具有多個保持部件10和連接部件20。圖16是表示圖15所示的連接部件20的透視圖。連接部件20具有多個柱部22和連接部23。多個柱部22沿著配置方向Dl隔開間隔排列配置。在圖16的例子中,多個柱部22分別具有長方形的柱狀形狀,長方形的一邊以沿著配置方向Dl的姿態(tài)配置。連接部23沿著配置方向Dl延伸,連接各柱部22的鉛直方向D3上的一端。具有上述構(gòu)成的連接部件20從水平方向D2觀察具有梳齒狀的形狀。如圖15所示,多個保持部件10分別固定到柱部22中相鄰的兩個上。這樣ー來,多個保持部件10在配置方向Dl上排列配置。保持部件10例如由彈性樹脂材料形成,保持電線40。在圖15的例子中,保持部件10從水平方向D2觀察具有長方形的板狀形狀,長方形的一邊以沿著配置方向Dl的姿態(tài)配置。并且,保持部件10中,例如在鉛直方向D3上從ー側(cè)(例如上側(cè))端面形成切ロ部11a。所述切ロ部Ila和第I實施方式相同。換言之,也可以作為保持部件10具有第I實施方式中的保持部分11來掌握。多個保持部件10分別能夠裝卸地固定于柱部22中在配置方向Dl上相鄰的ニ個柱部上,沿著配置方向Dl配置。在圖15的例子中,保持部件10在水平方向D2上由ニ個柱 部22和固定部件50夾持,并螺紋固定。圖17表示將固定部件50在水平方向D2上分離的狀態(tài)。固定部件50從水平方向D2觀察,具有向鉛直方向D3的一側(cè)開ロ的大致U字狀的形狀。換言之,固定部件50具有沿著鉛直方向D3延伸的ー對延伸部51 ;連接ー對延伸部51的連接部52。柱部22中,沿水平方向D2形成螺紋孔,在與之對應(yīng)的位置上,在保持部件10及固定部件50上形成在水平方向D2上貫穿自身的貫通孔。并且,預(yù)定的螺釘貫穿固定部件50及保持部件10,與柱部22的螺紋孔螺合。分別屬于多個保持部件10的切ロ部Ila位于柱部22的相互之間,并且位于延伸部51之間。這樣ー來,不會被柱部22及固定部件50妨礙,可將電線40插入到切ロ部11a。并且,在圖15的例子中,在連接部件20的水平方向D2上的兩側(cè),保持部件10分別能夠裝卸地設(shè)置。因此,在水平方向D2上,ー對保持部件10經(jīng)由間隙彼此相対。這樣ー來,和第I實施方式ー樣,可提高電線40的保持力。通過該電線保持件1,多個保持部件10能夠裝卸地固定到連接部件20,因此當(dāng)多個保持部件10的任意一個產(chǎn)生問題時,不用卸下其他保持部件10,可僅更換產(chǎn)生問題的保持部件10。并且,可將多個保持部件10單獨從連接部件20卸下,因此更換時無需卸下其他保持部件,可提高更換的操作性。并且,和第I實施方式一祥,也可采用配置方向Dl上的寬度彼此不同的多個保持部件10,以規(guī)定順序排列配置該多個保持部件10。此時,對應(yīng)多個保持部件10的寬度,制作調(diào)整了柱部22的相互間隔及螺紋孔的位置的連接部件20,同樣制作具有與多個保持部件10的寬度對應(yīng)的寬度的固定部件50即可。并且,如圖15所示,預(yù)定的切ロ部Ila在鉛直方向D3上的長度也可與其他切ロ部Ila在鉛直方向D3上的長度不同。在圖15的例子中,示出了 6個保持部件10,屬于其中的3個保持部件10的切ロ部Ila的長度,大于屬于其他3個保持部件10的切ロ部Ila的長度。因此,該3個保持部件10和其他3個保持部件10相比,可保持較多的電線。并且,也可和第2實施方式一祥,在保持部件10上形成狹縫,并且可以和第3實施方式一祥,保持部件10可具有保持板部分111、112。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電線保持件,具有 多個保持部件,該多個保持部件彼此獨立,分別保持至少I個以上的電線;以及 連接部件,能夠裝卸地連接上述多個保持部件之間。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電線保持件,其中,上述多個保持部件分別具有彈性樹脂制的保持部分,該保持部分形成有供上述電線插入的切口部,在上述切口部中夾持上述電線。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電線保持件,其中, 上述切口部從上述保持部分的端面延伸, 上述保持部分具有與上述切口部交叉,并沿著上述電線的延伸方向貫穿上述保持部分的多個狹縫。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或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電線保持件,其中, 上述保持部分具有彼此相對的一對保持板部分, 上述切口部形成于上述一對保持板部分,從上述一對保持板部分的端面延伸, 上述一對保持板部分在上述端面中至少形成了上述切口部的部分彼此連續(xù)。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I至權(quán)利要求3的任意一項所述的電線保持件,其中, 上述多個保持部件沿預(yù)定的第I方向排列配置, 上述多個保持部件分別具有保持部分,保持上述電線;以及 插入部,在和上述第I方向大致垂直的第2方向上與上述保持部件連接,插入到上述連接部件, 上述連接部件具有供上述多個保持部件的上述插入部沿上述第I方向依次插入的被插入部,在插入有上述插入部的狀態(tài)下,在上述第2方向上夾持上述插入部。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電線保持件,其中,還具有固定部件,該固定部件相對于上述多個保持部件的一組在上述第I方向上鄰接,阻礙上述多個保持部件分別在上述第I方向上的移動。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I至權(quán)利要求3的任意一項所述的電線保持件,其中, 上述多個保持部件沿著預(yù)定的第I方向排列配置, 上述連接部件具有多個柱部,沿著上述第I方向隔開間隙排列配置;以及 連接部,連接上述柱部的在與上述第I方向大致垂直的第2方向上的一端, 上述多個保持部件分別能夠裝卸地固定到上述多個柱部中相鄰的二個柱部。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電線保持件,可僅更換保持電線的多個部分中產(chǎn)生問題的部分,電線保持件(1)具有多個保持部件(10)和連接部件(20),多個保持部件(10)彼此獨立,分別保持至少1個以上的電線,連接部件(20)能夠裝卸地連接多個保持部件(10)之間。
文檔編號H01B13/012GK102831978SQ20121000873
公開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2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1年6月17日
發(fā)明者西館潤一, 小西孝宜, 佐藤剛 申請人:住友電裝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