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鉛酸蓄電池生產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蓄電池內化成冷卻水循環系統。
背景技術:
鉛酸蓄電池生產過程中,電池極板需進行化成反應,化成方式有外化成和內化成兩種,外化成方法是將生極板直接放入化成槽內化成,缺點是化成過程中產生污水量大、酸霧多、生產成本高,因此現在多采用內化成方法,內化成是將生極板直接組裝成電池,注入電解液在電池內進行化成,雖然產生污水和酸霧少,但是電池灌酸后稀硫酸和極板中氧化鉛等物質發生化學反應以及電池化成充電時,放出大量的熱量,需進行降溫處理,目前常用的方法為采用將蓄電池布置在冷卻水槽進行循環降溫,然而雖然采用內化成污染少,但是冷卻水循環使用一段時間后,仍會含有一定的雜質和酸液,如不進行處理,不但對空氣造成污染,而且含酸冷卻水會對制冷塔造成腐蝕,影響設備使用,因此需定期排放,更換新的冷卻水,造成水資源的浪費。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為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蓄電池內化成冷卻水循環系統。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以下述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蓄電池內化成冷卻水循環系統,包括電池冷卻水槽,電池冷卻水槽設進水口和出水口;冷卻水槽出水口與緩沖池I進水口連通,緩沖池I出水口與制冷塔進水口連通,制冷塔出水口與緩沖池II進水口連通,緩沖池II出水口與冷卻水槽進水口連通;緩沖池I出水口與污水處理設備進水口連通,污水處理設備出水口與緩沖池III進水口連通,緩沖池III出水口與制冷塔進水口連通;所述緩沖池I和緩沖池III內設pH傳感器。
所述緩沖池I與制冷塔之間設電磁閥。
所述循環系統設控制系統;每個進水口、出水口處均設電磁閥,控制系統與每個電磁閥以及pH傳感器相連。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蓄電池內化成冷卻水循環系統,通過pH傳感器在線檢測循環水酸液污染情況,即時地將污染嚴重的循環水送往污水處理設備中進行污水處理,再將污水處理后的中水送往制冷塔進行制冷,然后通往冷卻水槽進行蓄電池的降溫冷卻;本實用新型不但可減少環境污染,節約水資源,而且減少制冷設備腐蝕,延長其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蓄電池內化成冷卻水循環系統,如圖1所示,包括電池冷卻水槽1,電池冷卻水槽1設進水口11和出水口12;冷卻水槽出水口12與緩沖池I2進水口21連通,緩沖池I出水口22與制冷塔3進水口31連通,制冷塔出水口32與緩沖池II4進水口41連通,緩沖池II出水口42與冷卻水槽進水口11連通;緩沖池I出水口22與污水處理設備5進水口51連通,污水處理設備出水口52與緩沖池III6進水口61連通,緩沖池III出水口62與制冷塔進水口31連通;所述緩沖池I2和緩沖池III6內設pH傳感器7,緩沖池I2與制冷塔3之間設電磁閥8。
本實用新型循環系統包括兩個循環,第一個循環為:制冷塔3中經過制冷后的冷卻水經過緩沖池II4通往蓄電池冷卻水槽1,在經過蓄電池9給蓄電池9降溫的同時,冷卻水溫度升高,然后經過緩沖池I2通往制冷塔3重新制冷,以此循環;第二個循環為:當第一個循環使用一段時間后,循環水中會因含鉛和酸液造成一定的污染,尤其是酸液會對制冷塔3和冷卻水槽1造成腐蝕,因此,通過pH傳感器7檢測到循環水中酸液含量達到一定值時,通過控制緩沖池I2與制冷塔3之間的電磁閥8,緩沖池I2中的水不再流向制冷塔3,而是通往污水處理設備5中,經處理以后變為中水(pH為7.0左右),然后在緩沖池III6中經檢測pH合格以后再通往制冷塔3重新進入第一個循環,完成水資源的重復循環利用,節約資源。
為了便于循環系統的自動化控制,可設控制系統,控制系統與每個進水口、出水口處的電磁閥和pH傳感器相連,通過來自pH傳感器的數據,自動控制各個電磁閥的開啟和關閉,而不用人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