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電池,特別是一種極耳結構、電池模組及軟包電池。
背景技術:
1、軟包電池采用柔軟的鋁塑膜作為外包裝,相比傳統硬殼電池具有更輕、更薄、更靈活的特點,廣泛的應用電動汽車、便攜式電子設備等對體積和重量要求較高的領域中。
2、在半自動多極耳電芯生產線體上,電芯的正極片和負極片在轉接硬極耳時,正負硬極耳需要分兩次夾持、固定后分別對應與電芯的正極片和負極片焊接,正負硬極耳連接后出現極耳對應性較差的現象,進而導致制成的軟包電池的合格率大幅度下降。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極耳結構、電池模組及軟包電池,以解決現有技術中正負硬極耳與電芯的正極片和負極片連接后出現極耳間距一致性低,極耳歪斜等情況,進而導致制成軟包電池的合格率大幅度下降的問題。
2、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極耳結構,包括:極耳套管、第一硬極耳和第二硬極耳,所述極耳套管上形成有第一安裝孔和第二安裝孔,所述第一安裝孔和所述第二安裝孔保持預設間距平行設置,所述第一硬極耳設于所述第一安裝孔內并沿所述極耳套管的兩端向外延伸,所述第二硬極耳設于所述第二安裝孔內并沿所述極耳套管的兩端向外延伸,所述第一硬極耳與所述第二硬極耳在所述極耳套管上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
3、可選地,所述第一安裝孔和所述第二安裝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4、可選地,沿所述第一硬極耳和所述第二硬極耳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硬極耳可滑動的設于所述第一安裝孔內,所述第二硬極耳可滑動的設于所述第二安裝孔內。
5、可選地,所述第一安裝孔和第二安裝孔在所述極耳套管高度方向上的截面呈矩形結構。
6、可選地,所述極耳套管采用彈性材料制成。
7、可選地,所述極耳結構為對稱結構。
8、可選地,所述第一硬極耳的兩側面上對應設置有第一極耳膠,所述第二硬極耳的兩側面上對應設置有第二極耳膠。
9、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一種電池模組,包括電芯以及以上所述的極耳結構,所述電芯上設置有正極片和負極片,所述第一硬極耳與所述正極片連接,所述第二硬極耳與所述負極片連接。
10、可選地,所述第一硬極耳與所述正極片焊接,所述第二硬極耳與所述負極片焊接。
11、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一種軟包電池,包括以上所述的電池模組。
12、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極耳結構、電池模組及軟包電池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將第一硬極耳和第二硬極耳設于極耳套管上實現第一硬極耳和第二硬極耳連接的對應性,具體的,在極耳套管上形成的第一安裝孔和第二安裝孔,且第一安裝孔和第二安裝孔保持預設間距對應設置,將第一硬極耳設于所述第一安裝孔內并沿所述極耳套管的兩端向外延伸,以及將第二硬極耳設于所述第二安裝孔內并沿所述極耳套管的兩端向外延伸,以達到對第一硬極耳和第二硬極耳定位的目的,實現第一硬極耳和第二硬極耳在極耳套管上的對應設置,將上述極耳結構與電芯的正極片和負極片對應連接后,能夠保證第一硬極耳和第二硬極耳之間對應性,提升軟包電池的生產合格率。
1.一種極耳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極耳套管、第一硬極耳和第二硬極耳,所述極耳套管上形成有第一安裝孔和第二安裝孔,所述第一安裝孔和所述第二安裝孔保持預設間距對應設置,所述第一硬極耳設于所述第一安裝孔內并沿所述極耳套管的兩端向外延伸,所述第二硬極耳設于所述第二安裝孔內并沿所述極耳套管的兩端向外延伸,所述第一硬極耳與所述第二硬極耳在所述極耳套管上的延伸方向相互對應。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極耳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裝孔和所述第二安裝孔保持預設間距平行設置,所述第一硬極耳與所述第二硬極耳在所述極耳套管上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極耳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裝孔和所述第二安裝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極耳結構,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硬極耳和所述第二硬極耳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硬極耳可滑動的設于所述第一安裝孔內,所述第二硬極耳可滑動的設于所述第二安裝孔內。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極耳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裝孔和第二安裝孔在所述極耳套管高度方向上的截面為矩形結構。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極耳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極耳套管采用彈性材料制成。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極耳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極耳結構為對稱結構。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極耳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極耳的兩側面上對應設置有第一極耳膠,所述第二硬極耳的兩側面上對應設置有第二極耳膠。
9.一種電池模組,其特征在于,包括電芯以及權利要求1至8任一項所述的極耳結構,所述電芯上設置有正極片和負極片,所述第一硬極耳與所述正極片連接,所述第二硬極耳與所述負極片連接。
10.一種軟包電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9所述的電池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