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無線供電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基于無線供電的汽車座椅。
背景技術:
無線供電技術以非物理接觸的方式供電,隨著該技術的成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社會的認可。
汽車作為日常的交通工具,對我們生活有著不小的影響,在車內待的時間也較從前更長了,但在車內不像在室內,基本沒有供電子產品充電的裝置和空間,往往局限了電子產品在車內長時間的使用。
由此,亟需一種車用無線供電裝置,尤其是基于無線供電的汽車座椅。
另外,汽車一般具有狹長的空間,如果僅設置一個電能發射端,其覆蓋效果較差也是個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缺陷,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基于無線供電的汽車座椅,以滿足在汽車的空間內更方便地為無線充電產品隨時、隨地充電的需求。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基于無線供電的汽車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車載電源和電能發射裝置,所述車載電源電連接所述電能發射裝置并為其供電;其中,所述電能發射裝置包括變壓模塊、振蕩模塊、第一驅動模塊、第一LC諧振電路、第二驅動模塊以及第二LC諧振電路;所述車載電源與所述變壓模塊的輸入端電連接,所述變壓模塊的輸出端與所述振蕩模塊的輸入端電連接,所述振蕩模塊的輸出端分別與所述第一驅動模塊、第二驅動模塊的輸入端電連接,所述第一驅動模塊的輸出端與所述第一LC諧振電路電連接,所述第二驅動模塊的輸出端與所述第二LC諧振電路電連接。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做如下改進。
優選地,所述變壓模塊、所述振蕩模塊、所述第一驅動模塊以及所述第一LC諧振電路皆位于駕駛員座椅下方。
優選地,所述第二驅動模塊和所述第二LC諧振電路位于駕駛員座椅的椅背內部和/或副駕駛座椅的椅背內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從通常的點對點無線供電改為三維空間供電,解決了無線供電距離短的弊端,而且,充電不受位置的拘束,無論乘客位于車內的哪個位置,均能為自己的無線充電產品進行高效的充電。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電能發射裝置設于駕駛員座椅的結構示意圖。
在圖1~2中,各標號所表示的部件名稱列表如下:
10 車載電源
20 電能發射裝置
21 變壓模塊
22 振蕩模塊
231 第一驅動模塊
232 第二驅動模塊
24 第一LC諧振電路
25 第二LC諧振電路
30 無線充電產品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請參照圖1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本實用新型的基于無線供電的汽車座椅包括:車載電源10和電能發射裝置20,所述車載電源10電連接所述電能發射裝置20并為其供電。其中,所述電能發射裝置20包括變壓模塊21、振蕩模塊22、第一驅動模塊231、第一LC諧振電路24、第二驅動模塊232、以及第二LC諧振電路25;所述車載電源10與所述電能發射裝置20的所述變壓模塊21的輸入端電連接,所述變壓模塊21的輸出端與所述振蕩模塊22的輸入端電連接,所述振蕩模塊22的輸出端分別與所述第一驅動模塊231、所述第二驅動模塊232的輸入端電連接,所述第一驅動模塊231的輸出端與所述第一LC諧振電路24電連接,所述第二驅動模塊232的輸出端與所述第二LC諧振電路25電連接。由此,汽車的直流電經所述變壓模塊21升壓并穩壓,然后經所述振蕩模塊22產生與所述第一LC諧振電路24以及所述第二LC諧振電路25相同的頻率,再經所述第一驅動電路231和第二驅動電路232分別將功率放大,最后經所述第一LC諧振電路24及第二LC諧振電路25將電能轉換為磁能發射出去,磁場覆蓋汽車座椅所在范圍;而與之對應地,汽車內的乘客持有的一個或多個無線充電產品30的接收端進入發射端發射的磁能量場中時,會因為磁場震蕩頻率相同,而產生磁共振現象。磁共振后,將會在接收端感應出感應電流,對接收端電氣設備進行供電。接收端電氣設備可以是手機、相機、記錄儀等小型電子產品。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所述電能發射裝置20與一個或多個所述無線充電產品30之間無任何電氣連接。
本實用新型具有兩個LC諧振電路,即,所述第一LC諧振電路24與所述第二LC諧振電路25;所述兩個LC諧振電路為分別獨立的結構。所述第一LC諧振電路24與所述變壓模塊21、所述振蕩模塊22、所述第一驅動模塊231皆位于駕駛員座椅下方,而所述第二LC諧振電路25及第二驅動模塊232位于駕駛員座椅的椅背內部和/或副駕駛座椅的椅背內部。當汽車內部只有駕駛員一人或駕駛員和副駕駛兩人時,可僅使用所述第一LC諧振電路24;當汽車內部前后座都有乘客時,可同時使用所述第一LC諧振電路24與所述第二LC諧振電路25,兩部分共同作用,形成磁場,覆蓋汽車所在范圍。僅使用第一LC諧振電路和同時使用兩個LC諧振電路這兩種形式的切換,可通過設置兩檔開關關閉線圈中電流來達成,此系現有技術,由此不再贅述。
由于乘客的用電產品,比如手機或平板電腦受尺寸限制,其內部無線接收裝置的品質因數較差,當離電能發射裝置較遠時,接收效果較差甚至無法接收;通過設置兩個LC諧振電路,便能在汽車內部形成全面穩定的無線覆蓋,由此為乘客的無線充電產品充電。請參照圖2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的電能發射裝置設于駕駛員座椅的結構示意圖,乘客可坐在座椅上,可放平使用電腦,或垂直或傾斜使用平板、手機,同時不斷地進行無線充電。
由此,本實用新型從通常的點對點無線供電改為三維空間供電,解決了無線供電距離短的弊端。首先,充電不受產品放置方向的影響,無論接收端如何擺放,均能良好的接收磁場,獲得較高電流。其次,因坐墊和靠背位置同時發射磁場,形成較強的三維空間無線供電,所以產品的充電不受距離的拘束。接收端設備距離線圈較遠也可以比較好的接收能量。再次,整體無線供電系統是隱藏安置在汽車座椅上,不占用任何車內空間,簡潔方便。
如果接收端設備充電完畢或者拿離發射端,則在發射端沒有產生磁共振現象,LC并聯諧振沒有傳輸能量,所以發射端電流會下降,直至降低到最小靜態功耗。當關閉汽車電源時,整套系統就停止工作,所以不會耗電。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