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充電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無線充電系統。所述無線充電系統包括電子終端及用于對所述電子終端進行無線充電的無線充電器,所述電子終端包括具有收容空間的外殼、與所述外殼組配的電子終端本體、用于接收電磁波且與所述電子終端本體電連接的接收線圈及環繞所述接收線圈設置且固定于所述外殼的磁吸附片,所述接收線圈和所述磁吸附片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間內,所述無線充電器包括用于產生所述電磁波的發射線圈及用于吸附所述磁吸附片的磁鋼,所述磁鋼環繞于所述發射線圈且與所述發射線圈間隔設置。與相關技術相比,所述無線充電系統結構簡單、穩固性好、不會產生磨損且美觀。
【專利說明】
無線充電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無線充電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無線充電系統。【背景技術】
[0002]無線充電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型充電技術,顧名思義,即不借助充電線材既可實現對一定空間范圍內的用電器件充電。與傳統有線充電相比,無線充電具有體積小、便攜性高、兼容性強、有利于用電設備防水防塵設計等優點。目前,無線充電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汽車、家用電器、移動設備等,其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0003]相關技術中,無線充電系統通常包括用于固持電子終端的固持件、固定于固持件且用于接收電磁波的接收線圈、用于發送電磁波的發射線圈及用于實現電子終端與接收線圈電連接的充電端子,通過將充電端子與電子終端連接,實現對電子終端的無線充電。但是,這種無線充電系統存在如下缺陷:固持件固持力度較小時,電子終端容易從固持件上掉落,穩固性差;固持力度較大時,又容易引起電子終端的磨損;充電端子與電子終端連接時容易松動,穩定性差;體積大,影響美觀。
[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無線充電系統解決上述問題。【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穩固性好、可靠性高且美觀的無線充電系統。
[0006]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無線充電系統,包括電子終端及對所述電子終端進行無線充電的無線充電器,所述電子終端包括具有收容空間的外殼、與所述外殼組配的電子終端本體、用于接收電磁波且與所述電子終端本體電連接的接收線圈及環繞所述接收線圈設置且固定于所述外殼的磁吸附片,所述接收線圈和所述磁吸附片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間內,所述無線充電器包括用于產生所述電磁波的發射線圈及用于吸附所述磁吸附片的磁鋼,所述磁鋼環繞于所述發射線圈且與所述發射線圈間隔設置。
[0007]優選的,所述磁吸附片為環形結構。
[0008]優選的,所述磁吸附片由軟磁材料制成。
[0009]優選的,所述磁吸附片與所述外殼一體成型。
[0010]優選的,所述電子終端還包括設于所述收容空間內的隔磁片,所述接收線圈位于所述隔磁片與所述外殼之間。
[0011]優選的,所述磁鋼為多個,多個所述磁鋼環繞所述發射線圈陣列設置。
[0012]優選的,所述電子終端為移動終端。
[0013]與相關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所述無線充電系統通過在所述電子終端的所述外殼內設置所述接收線圈和環繞所述接收線圈設置的所述磁吸附片,所述接收線圈接收所述無線充電器中的所述發射線圈發射的電磁波產生電能并直接傳輸至所述電子終端本體,同時通過設置于所述無線充電器中的磁鋼吸附所述磁吸附片,實現將所述電子終端固持于所述無線充電器上,具有結構簡單、穩固性好、可靠性高且美觀的優點。【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無線充電系統的立體結構圖;
[0015]圖2為圖1中無線充電系統的電子終端的立體分解結構圖;
[0016]圖3為圖2中電子終端的外殼、接收線圈及磁吸附片組配的立體結構圖;
[0017]圖4為圖3沿A-A線的剖面圖;
[0018]圖5為圖1中無線充電系統的無線充電器的立體分解結構圖。【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將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20]請參閱圖1,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無線充電系統的立體結構示意圖。所述無線充電系統100包括電子終端1和無線充電器2。所述無線充電器2用于對所述電子終端1進行無線充電。
[0021]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電子終端1為移動終端,包括手機、平板和筆記本電腦等便攜式電子終端。當然,本實用新型的電子移動終端1并不局限于移動終端,包括家用電器、玩具、鍵盤等可進行無線充電的電子終端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在此不再進行一一贅述。
[0022]請參閱圖2,圖2為圖1中無線充電系統的電子終端的立體分解結構圖。所述電子終端1包括外殼11、組配于所述外殼11的電子終端本體12以及設置于所述外殼11與所述電子終端本體12之間的接收線圈13、磁吸附片14和隔磁片15。所述接收線圈13與所述電子終端本體12電連接。[〇〇23]所述外殼11具有收容空間110。所述電子終端本體12、所述接收線圈13、所述磁吸附片14和所述隔磁片15均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間110內。
[0024]所述電子終端本體12包括電源(圖未示)及與所述電源電連接的電子終端電路(圖未示)。所述電源能夠為所述電子終端電路提供電能以維持所述電子終端1正常工作。
[0025]請再同時參閱圖3和圖4,圖3為圖2中電子終端的外殼、接收線圈及磁吸附片組配的立體結構圖;圖4為圖3沿A-A線的剖面圖。所述接收線圈13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間110且靠近所述外殼11內壁,所述接收線圈13通過所述電子終端電路與所述電源電連接,將接收的電磁波轉化成電能并經過所述電子終端電路或其他電路進行濾波整流處理以對所述電源進行充電。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接收線圈13固定于所述外殼11內壁,也可通過注塑技術注塑于所述外殼11形成一體成型結構,從而避免所述接收線圈13發生移動導致短路,提高所述無線充電系統1 〇〇的穩定性和美觀性。[〇〇26]所述磁吸附片14環繞所述接收線圈13設置且固定于所述外殼11的內壁。所述無線充電系統100充電時,所述磁吸附片14與所述無線充電器2通過磁力相吸,從而實現所述電子終端1固持于所述無線充電器2上。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磁吸附片14為環形結構且由軟磁材料制成,增大所述電子終端1與所述無線充電器2之間的磁吸附面積和磁吸附力,從而提高所述電子終端1與所述無線充電器2之間連接的穩固性。同時,所述磁吸附片14與所述外殼11 一體成型,避免所述磁吸附片14在所述外殼11內松動,使所述無線充電系統100耐用且美觀。
[0027]所述隔離片15貼設于所述電子終端12上,用于隔離所述無線充電器2產生的所述電磁波,從而避免所述電磁波干擾所述電子終端1的正常通信。
[0028]請再參閱圖5,圖5為圖1中無線充電系統的無線充電器的立體分解結構圖。所述無線充電器2包括與所述外殼11接觸的前蓋21、與前蓋21配合形成容置空間20的殼體22以及收容于所述容置空間20內的發射線圈23、固持件24、磁鋼25、鐵片26及電路板27。
[0029]所述發射線圈23與所述電路板27電連接。所述電子終端1充電時,所述發射線圈23 與所述接收線圈12相對設置。所述電路板27上的控制電路(圖未示)控制所述發射線圈23產生所述電磁波以提供給所述接收線圈12。
[0030] 所述固持件24用于同時固持所述發射線圈23和所述磁鋼25,避免所述發射線圈23 和所述磁鋼25發生移動。
[0031]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磁鋼25具有多個。多個所述磁鋼25分別固持于所述固持件 24并環繞所述發射線圈23陣列設置。所述無線充電系統100充電時,多個所述磁鋼25分別吸附所述磁吸附片14,從而使所述無線充電器2固持所述電子終端1,所述電子終端1受力均勻,穩固性好且不容易發生相對滑動而引起磨損且重量輕。[〇〇32]所述鐵片26貼設于所述固持件24遠離所述前蓋21的一側,用于吸附所述磁鋼25, 將所述磁鋼25固持于所述固持件24內,避免所述磁鋼25在所述固持件24內松動,使所述無線充電系統100可靠性高。
[0033]與相關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所述無線充電系統通過在所述電子終端的所述外殼內設置所述接收線圈和環繞所述接收線圈設置的所述磁吸附片,所述接收線圈接收所述無線充電器中的所述發射線圈發射的電磁波產生電能并直接傳輸至所述電子終端本體,同時通過設置于所述無線充電器中的磁鋼吸附所述磁吸附片,實現將所述電子終端固持于所述無線充電器上,具有結構簡單、穩固性好、可靠性高且美觀的優點。
[0034]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它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無線充電系統,包括電子終端及用于對所述電子終端進行無線充電的無線充電 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子終端包括具有收容空間的外殼、與所述外殼組配的電子終端本 體、用于接收電磁波且與所述電子終端本體電連接的接收線圈及環繞所述接收線圈設置且 固定于所述外殼的磁吸附片,所述接收線圈和所述磁吸附片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間內,所述 無線充電器包括用于產生所述電磁波的發射線圈及用于吸附所述磁吸附片的磁鋼,所述磁 鋼環繞于所述發射線圈且與所述發射線圈間隔設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線充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吸附片為環形結構。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無線充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吸附片由軟磁材料制成。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無線充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吸附片與所述外殼一體成 型。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線充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子終端還包括設于所述收 容空間內的隔磁片,所述接收線圈位于所述隔磁片與所述外殼之間。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線充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鋼為多個,多個所述磁鋼 環繞所述發射線圈陣列設置。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線充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子終端為移動終端。
【文檔編號】H02J50/10GK205725058SQ201620540181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6月6日
【發明人】不公告發明人
【申請人】薛壽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