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驅動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永磁電機。
背景技術:
電動機作為一種動力裝置,在各行各業中運用較為廣泛,但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的電動機只有一種功能,即:驅動其它機械做功。因此,當電動機運用到電動汽車上時,其也只起到了驅動電動汽車運行的作用。為了讓電動汽車充一次電后能跑得更遠,人們都把希望寄托在電池上,總希望電池科技能有更大的突破,通過增加電池的蓄電能力,以達到提高電動汽車續航能力的目的。
將提高電動汽車的續航能力寄希望于電池科技,在短期內難以取得大的突破,因此,如何對電動機進行結構改進使其在額定供電量的前提下能夠提高其續航能力,成為了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有鑒于上述的缺陷,本設計人,積極加以研究創新,以期創設一種永磁電機,使其更具有產業上的利用價值。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永磁電機,電機在做功的同時可以發出可定的交流電,轉子不導磁,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永磁性能。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永磁電機,包括機殼、設置在所述機殼內的轉子、永磁體、及定子,所述轉子采用不導磁材料,所述永磁體的材料為釹鐵硼,所述永磁體按N極、S極交替設置在所述轉子的表面,所述定子上設有勵磁線圈和發電線圈,所述勵磁線圈包括若干組獨立勵磁線圈,所述發電線圈包括若干組獨立發電線圈,所述獨立勵磁線圈和所述獨立發電線圈間隔設置并均勻排布于所述定子中。
進一步的,所述轉子的材料包括鋁合金或ABS工程塑料。
進一步的,所述永磁體設置在所述轉子的外表面,所述定子套設在所述永磁體的外側。
進一步的,所述永磁體設置在所述轉子的內表面,所述定子設置在所述轉子的中央。
進一步的,所述轉子通過軸承與所述機殼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永磁體黏貼于所述轉子的表面,并且所述永磁體的外部設有非導磁的防護套。
進一步的,所述永磁體鑲嵌于所述轉子的表面。
借由上述方案,本實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優點: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永磁電機,在傳統的永磁電機的定子中增加了發電線圈,利用永磁體的剩余磁場作功于發電線圈,使得永磁電機在做功的同時可以發出可定的交流電;轉子的材質采用不導磁材料,不會和永磁體發生磁力反應,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永磁性能。
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并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所述的一種永磁電機,包括機殼(未圖示)、設置在機殼內的轉子1、永磁體2、及定子3。
轉子1采用不導磁材料,和永磁體2不會發生磁力反應,優選ABS工程塑料或鋁合金材料,質量輕,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永磁性能,提高了電機能效,當然,也可以選用其它不導磁材料。而傳統永磁電機的轉子1多采用鐵質或硅鋼材質,質量重,嚴重導磁,使得永磁體2的利用率大大降低。
永磁體2采用磁力最大的釹鐵硼永磁體2,永磁體2按N極、S極交替設置在轉子1的表面,使轉子1表面形成強磁場。永磁體2可設置6對或8對(N、S極),或者根據具體需要設置更多對數量在轉子1上。永磁體2可以鑲嵌在轉子1的表面,也可以黏貼在轉子1的表面,并在永磁體2的外部設置高強度非導磁的防護套,以提高永磁體2的拉伸強度。
在本實施例中,永磁體2設置在轉子1的外表面,轉子1通過軸承與機殼的前后兩端蓋連接,安裝于定子3的中央。由于轉子1采用鋁合金或ABS工程塑料,其質量輕,因此永磁體2近乎懸浮狀態,提高了永磁電機的效能。
定子3套設在永磁體2的外側,定子3上設有勵磁線圈和發電線圈,勵磁線圈包括若干組獨立勵磁線圈4,發電線圈包括若干組獨立發電線圈5,獨立勵磁線圈4和獨立發電線圈5間隔設置并均勻排布于定子3中。永磁電機工作時,轉子1在勵磁線圈的作用下進行轉動,從而其發出的磁場形成旋轉磁場,發電線圈能夠對轉子1轉動時形成的旋轉磁場進行磁感線的切割,從而生成感應電流,并通過導線對外輸出,從而使得永磁電機既能夠對外機械做功,還能夠生成電能。
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永磁體2也可以設置在轉子1的內表面,定子3設置在轉子1的中央,如圖2所示。
綜上所述,該永磁電機利用永磁體2的剩余磁場作功于發電線圈,使得永磁電機在做功的同時可以發出可定的交流電,達到了節能高效的目的;轉子1的材質采用不導磁材料,不會和永磁體2發生磁力反應,質量輕,可使永磁體2近乎懸浮狀態,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永磁性能。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