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動汽車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電動汽車汽車驅動電機。
背景技術: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電動汽車或者是帶有電機驅動的混合動力車型越來越被消費者所接受。對于電動汽車中所用的電機,由于電機一般設置在汽車的前艙內,汽車前艙的環境也較為封閉,電機在通電運行狀態下會產生大量的熱量,為實施對電動汽車電機的扇熱,現有技術中一般會在電機的外殼上設置散熱風扇,通過風冷的方式實施對電機的扇熱,并且在裝配電機的前艙周邊裝設隔熱棉,從而實現對熱量的阻隔,使得熱量從前艙的前端散出,從而實現對電機外殼的散熱。上述在電機設置散熱風扇的方式,散熱效果不佳,對電動汽車的電機使用壽命產生較大的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一種電動汽車電機,能夠增加散熱的效果。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電動汽車汽車驅動電機,包括機殼,機殼內設置有定子,定子內設置有轉軸,轉軸伸出機殼頭部,所述轉軸上設置有第一冷卻通道,所述第一卻通道沿著轉軸的長度方向設置,所述機殼設置有第二冷卻通道,所述第二冷卻通道沿著機殼的周向及軸向環繞設置,所述轉軸伸出機殼的一端設有泵,所述泵的出口通過管路分別與第一卻通道及第二冷卻通道連通,所述第一卻通道及第二冷卻通道的出口通過管路與冷卻劑存儲箱連通,所述冷卻劑存儲箱通過管路與泵的入口連通。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備的技術效果為:在上述的轉軸上開第一冷卻通道,在機殼上開設第二冷卻通道,當電機在啟動的過程中,啟動泵抽取冷卻劑儲存箱內的冷卻液導入第一、第二冷卻通道內,從而實現對電機的快速降溫,該電動汽車驅動電機降溫效果好,能夠有效確保電機的長時間有效工作。
附圖說明
圖1是電動汽車汽車驅動電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泵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泵中的第一、第二頂塊與耐磨套配合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圖1至圖3,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說明:
一種電動汽車汽車驅動電機,包括機殼10,機殼10內設置有定子20,定子20內設置有轉軸30,轉軸30伸出機殼10頭部,所述轉軸30上設置有第一冷卻通道31,所述第一卻通道31沿著轉軸30的長度方向設置,所述機殼10設置有第二冷卻通道11,所述第二冷卻通道11沿著機殼10的周向及軸向環繞設置,所述轉軸30伸出機殼10的一端設有泵40,所述泵40的出口通過管路分別與第一卻通道31及第二冷卻通道11連通,所述第一卻通道31及第二冷卻通道11的出口通過管路與冷卻劑存儲箱50連通,所述冷卻劑存儲箱50通過管路與泵40的入口連通;
在上述的轉軸30上開第一冷卻通道31,在機殼10上開設第一冷卻通道11,當電機在啟動的過程中,啟動泵40抽取冷卻劑儲存箱50內的冷卻液導入第一、第二冷卻通道31、11內,從而實現對電機的快速降溫,該電動汽車驅動電機降溫效果好,能夠有效確保電機的長時間有效工作。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案,所述泵40包括設置在機殼10上的泵殼41,所述泵殼41內偏心設置有轉子42,所述轉子42設置在轉軸30的一端,轉子42上設置有開口421,所述開口421的長度方向沿著轉子42長度方向布置,開口421內設置有第一、第二頂塊43、44,所述第一、第二頂塊43、44的長度方向沿著開口421的長度方向布置,第一、第二頂塊43、44相對端通過彈簧45連接,第一、第二頂塊43、44相背端伸出轉子42的外柱面,位于開口421上設置有密封橡膠墊46,第一、第二頂塊43、44相背端與密封橡膠墊46內側面抵靠,密封橡膠墊46的外側面與泵殼41的內壁抵靠;
上述的電機啟動后,轉軸30連動轉子42轉動,從而使得子轉子42上的第一、第二頂塊43、44在彈簧45的彈性作用下,從而使得第一、第二頂塊43、44在伸出轉子42的外柱面,在開口21上設置密封橡膠墊46,為確保第一、第二頂塊43、44的相背端與泵殼41內壁的密封牢靠度;上述的轉子30高速轉動,從而連動轉子42偏心產生抽真空的離心力,從而將冷卻劑存儲箱50內的冷卻導入第一、第二冷卻通道31、11內,從而實現對電機的快速降溫。
由于上述泵40的第一、第二頂塊43、44沿著開口421內高速的抽拉動作,為提高第一、第二頂塊43、44的耐磨度,所述開口421內設置有耐磨套47,所述第一、第二頂塊43、44滑動設置在耐磨套47內。
具體地,所述機殼10包括內套12和外殼13,所述內套12的外壁設置設置有螺旋槽,所述內套12插置在外殼13中,所述螺旋槽與外殼12構成第二冷卻通道11。
所述冷卻劑存儲箱50設置在外殼13的外壁上;將上述的冷卻劑存儲箱50設置及在外殼13的外壁上,能夠確保對機殼10外壁的冷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