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線圈制造設備,具體涉及一種線圈繞制整形控制裝置及方法。
背景技術:
1、定子線圈是電機的重要組成部件之一,工業(yè)產(chǎn)品使用電機的場合很多,很多電器產(chǎn)品均利用作為驅動動力源,定子是電機的主要部件,定子的主要部件為線圈,定子的加工一般需要進行插槽紙、繞線、嵌線等操作。
2、目前,市場上的繞線機通常只有一個工位,且只能單一進行繞線工作,工作的效率低;同時,定子線圈的加工步驟通常設置于多個設備內(nèi),在加工時需要將定子線圈在各個機構內(nèi)移動,對于定子的繞線、嵌線以及整形操作需要在多個工位內(nèi)移動,延長了加工的時間,降低了加工的效率,同時在加工過程中需要人工的介入,自動化程度低,人工的成本高。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有鑒于此,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存在的缺陷,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線圈繞制整形控制裝置及方法。
2、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3、本發(fā)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線圈繞制整形控制裝置,所述線圈繞制整形控制裝置包括:
4、底座,包括底板、水平平行設置在所述底板上的一對線軌部件和垂直連接在所述一對線軌部件上表面的導輪座;
5、驅動組件,沿所述線軌部件的長度方向連接在所述導輪座的一側,所述驅動組件適于驅動所述導輪座在所述線軌部件上滑移;
6、整形組件,包括水平連接在所述導輪座背離所述驅動組件一側的整形轉軸座、水平穿設在所述整形轉軸座上的旋轉軸以及安裝在所述旋轉軸上的整形片結構;
7、撥桿組件,包括安裝在所述旋轉軸上的十字轉套和連接在所述導輪座上的撥叉結構,且所述十字轉套位于所述整形轉軸座的外端,所述撥叉結構適于撥動所述十字轉套轉動,以使所述十字轉套轉動一定角度。
8、可選的,所述驅動組件包括水平設置的第一氣缸和連接在所述第一氣缸與所述導輪座之間的氣缸支撐板,所述第一氣缸的輸出軸連接在所述導輪座上。
9、可選的,所述氣缸支撐板包括豎直連接在所述第一氣缸端面的第一豎直板以及水平連接在所述導輪座底部的第一水平板,所述第一豎直板與所述第一水平板相互靠近的一端垂直連接。
10、可選的,所述整形片結構包括旋轉座以及相互間隔連接在所述旋轉座一側的第一整形片與第二整形片,所述旋轉座的外圓周上開設有若干均勻分布的第一弧形開口,所述第一整形片與所述第二整形片分別適于正對貼附在所述第一弧形開口的一側,且所述第一整形片與所述第二整形片的寬度均等于所述所述第一弧形開口的最大開口寬度。
11、可選的,所述整形片結構設置有多個,多個所述整形片結構相互間隔卡接在所述旋轉軸的外圓周上,所述整形片結構靠近所述旋轉座的一側設置有套設在所述旋轉軸上的限位隔套。
12、可選的,所述第一整形片與所述第二整形片的結構相同,且所述第一整形片遠離所述旋轉座的一側開設有關于所述第一弧形開口的對稱中心線對稱設置的第二弧形開口,且所述第二弧形開口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弧形開口的深度。
13、可選的,所述撥叉結構包括水平連接在所述導輪座一側的氣缸轉接板、水平連接在所述氣缸轉接板遠離所述導輪座一側的雙軸氣缸和水平連接在所述雙軸氣缸的輸出軸端的彈性連桿機構,所述彈性連桿機構位于所述十字轉套的一側,且所述彈性連桿機構適于在所述雙軸氣缸的驅動下?lián)軇铀鍪洲D套旋轉一定角度。
14、可選的,所述彈性連桿機構包括水平連接在所述雙軸氣缸的輸出軸端的撥片轉接座、一端鉸接在所述撥片轉接座上的撥桿、水平插接在所述撥片轉接座靠近所述旋轉座一側的支桿以及勾設在所述支桿末端與所述撥桿中間一側的拉簧,所述撥桿的末端適于穿插在所述十字轉套內(nèi)。
15、可選的,所述第一整形片與所述第二整形片適于垂直插入到對應工位的相鄰兩個繞線限位套的間隙當中,以對相鄰兩個所述繞線限位套之間的導線線圈進行整形
16、本發(fā)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采用上述所述的線圈繞制整形控制裝置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步驟:
17、控制第一氣缸工作,使整形片結構移動至繞線限位套的一側,并使每個第一整形片與第二整形片正對對應相鄰兩個繞線限位套的間隙;
18、雙軸氣缸動作,使撥桿插入到十字轉套內(nèi),撥桿撥動十字轉套旋轉,進而帶動第一整形片或者第二整形片旋轉插入到兩個繞線限位套的間隙當中,以對導線線圈進行壓型。
19、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0、本發(fā)明中的線圈繞制整形控制裝置由底座、驅動組件、整形組件和撥桿組件,其中底座由底板、一對線軌部件和導輪座構成,一對線軌部件水平平行設置在底板上,為裝置提供穩(wěn)定的支撐和導向作用,導輪座垂直連接在一對線軌部件的上表面,用于安裝導輪,確保導輪可以沿著線軌平穩(wěn)移動。驅動組件沿線軌部件的長度方向連接在導輪座的一側,驅動組件適于驅動導輪座在線軌部件上滑移,這樣通過控制導輪座的位置,進而為后期控制線圈作好準備工作。整形組件由整形轉軸座、旋轉軸和整形片結構組成,整形轉軸座水平連接在導輪座背離驅動組件的一側,旋轉軸水平穿設在整形轉軸座上,用于對線圈進行整形,確保線圈整形的均勻性和間距的一致性,整形片結構安裝在旋轉軸上。撥桿組件由十字轉套和撥叉結構組成,十字轉套安裝在旋轉軸上,撥叉結構連接在導輪座上,且十字轉套位于整形轉軸座的外端,撥叉結構適于撥動十字轉套轉動,以使十字轉套轉動一定角度。通過精確控制導輪座的移動和整形片結構的位置,該裝置能夠精確控制線圈繞制后的壓型工序,提高線圈整形的質(zhì)量和一致性;驅動組件的精確控制,可以確保導輪座的穩(wěn)定移動,減少線圈整形過程中的誤差。整形組件和撥桿組件的協(xié)同工作,可以實現(xiàn)線圈整形作業(yè)的動態(tài)調(diào)整,適應不同的整形作業(yè)需要。
1.一種線圈繞制整形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圈繞制整形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組件包括水平設置的第一氣缸和連接在所述第一氣缸與所述導輪座之間的氣缸支撐板,所述第一氣缸的輸出軸連接在所述導輪座上。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線圈繞制整形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氣缸支撐板包括豎直連接在所述第一氣缸端面的第一豎直板以及水平連接在所述導輪座底部的第一水平板,所述第一豎直板與所述第一水平板相互靠近的一端垂直連接。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線圈繞制整形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整形片結構包括旋轉座以及相互間隔連接在所述旋轉座一側的第一整形片與第二整形片,所述旋轉座的外圓周上開設有若干均勻分布的第一弧形開口,所述第一整形片與所述第二整形片分別適于正對貼附在所述第一弧形開口的一側,且所述第一整形片與所述第二整形片的寬度均等于所述所述第一弧形開口的最大開口寬度。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線圈繞制整形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整形片結構設置有多個,多個所述整形片結構相互間隔卡接在所述旋轉軸的外圓周上,所述整形片結構靠近所述旋轉座的一側設置有套設在所述旋轉軸上的限位隔套。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線圈繞制整形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整形片與所述第二整形片的結構相同,且所述第一整形片遠離所述旋轉座的一側開設有關于所述第一弧形開口的對稱中心線對稱設置的第二弧形開口,且所述第二弧形開口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弧形開口的深度。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圈繞制整形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撥叉結構包括水平連接在所述導輪座一側的氣缸轉接板、水平連接在所述氣缸轉接板遠離所述導輪座一側的雙軸氣缸和水平連接在所述雙軸氣缸的輸出軸端的彈性連桿機構,所述彈性連桿機構位于所述十字轉套的一側,且所述彈性連桿機構適于在所述雙軸氣缸的驅動下?lián)軇铀鍪洲D套旋轉一定角度。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線圈繞制整形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連桿機構包括水平連接在所述雙軸氣缸的輸出軸端的撥片轉接座、一端鉸接在所述撥片轉接座上的撥桿、水平插接在所述撥片轉接座靠近所述旋轉座一側的支桿以及勾設在所述支桿末端與所述撥桿中間一側的拉簧,所述撥桿的末端適于穿插在所述十字轉套內(nèi)。
9.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線圈繞制整形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整形片與所述第二整形片適于垂直插入到對應工位的相鄰兩個繞線限位套的間隙當中,以對相鄰兩個所述繞線限位套之間的導線線圈進行整形。
10.一種采用權利要求1-9任意一項所述的線圈繞制整形控制裝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