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光伏支架,尤其涉及一種大跨度柔性支架邊立柱結構。
背景技術:
1、傳統的光伏支架結構多為剛性支架,由前立柱、后立柱、橫梁、檁條等構件組成,通過連接件和螺栓相互連接。然而,這種剛性支架結構存在跨度小、底部空間利用率低、基礎數量多、破壞植被量大以及用鋼量大等問題,不適用于對跨度有較大要求或需要高底部空間利用率等分布式光伏項目。
2、大跨度柔性支架的優勢在于其大跨度、高空間利用率、環境友好性以及降本增效等方面。邊立柱結構是整個支架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節點通常采用剛性連接,以確保支架的穩定性和承載能力。同時,預應力拉繩的應用使得支架在受力時能夠保持一定的形狀和位置,進一步增強了支架的整體性能。
3、現有的柔性支架立柱結構會產生力矩現象:兩點力受力沒交與同一點,之間兩受力點間隔越大產生的力矩越大,進而導致結構產生形變,影響立柱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思路
1、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大跨度柔性支架邊立柱結構,若干第一鋼絲繩和第二鋼絲繩分別位于立柱主體的兩側,且若干第一鋼絲繩和第二鋼絲繩位于同一豎直平面,若干第一鋼絲繩貫穿穿鋼繩孔并固定,第二鋼絲繩與鋼繩連接組件連接,且第二鋼絲繩的延長線過穿鋼繩孔的中心,從而使立柱主體兩端受力匯聚到一點,進而消除力矩,提高了立柱使用壽命,解決了現有的柔性支架立柱結構會產生力矩現象,導致結構產生形變,影響立柱使用壽命的問題。
2、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大跨度柔性支架邊立柱結構,包括立柱主體、連接軸以及鋼繩連接組件;
3、所述立柱主體的頂部設有上板,兩個所述上板相對設置,兩個所述上板上均設有通孔;
4、所述連接軸貫穿兩個所述上板的所述通孔,所述連接軸的兩側均設有銷軸孔,所述銷軸孔內設有銷軸,兩個所述上板位于兩個所述銷軸之間,所述銷軸與相鄰所述上板相卡接;所述連接軸的中部設有穿鋼繩孔;
5、所述鋼繩連接組件設置于所述立柱主體的上部外壁;
6、若干第一鋼絲繩和第二鋼絲繩分別位于所述立柱主體的兩側,且若干所述第一鋼絲繩和所述第二鋼絲繩位于同一豎直平面,若干所述第一鋼絲繩貫穿所述穿鋼繩孔并固定,所述第二鋼絲繩與所述鋼繩連接組件連接,且所述第二鋼絲繩的延長線過所述穿鋼繩孔的中心。
7、在一種可行的實現方式中,所述鋼繩連接組件包括光伏組件連接板和轉軸;
8、兩個所述光伏組件連接板相對設置于所述立柱主體的上部外壁,兩個所述光伏組件連接板上均設有連接孔;
9、所述轉軸貫穿兩個所述連接孔,所述第二鋼絲繩與所述轉軸連接。
10、在一種可行的實現方式中,所述連接軸的中部設有錨具安裝面,錨具設置于所述錨具安裝面,若干第一鋼絲繩貫穿所述穿鋼繩孔并與所述錨具連接。
11、在一種可行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立柱主體的頂端設有頂板,兩個所述上板相對設置于所述頂板的上表面。
12、在一種可行的實現方式中,兩個所述上板的外壁均設有第一加強筋,所述第一加強筋的底端與所述頂板的上表面連接,所述上板、所述第一加強筋以及所述頂板三者相互垂直。
13、在一種可行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立柱主體的兩側均設有側板,兩個所述光伏組件連接板位于兩個所述側板之間,兩個所述光伏組件連接板的外壁均設有第二加強筋,所述第二加強筋與所述側板連接,所述光伏組件連接板、所述第二加強筋以及側板三者相互垂直。
14、在一種可行的實現方式中,還包括底座;
15、所述底座設置于所述立柱主體的底端。
16、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大跨度柔性支架邊立柱結構,通過在立柱主體的頂部相對設置兩個上板,連接軸貫穿兩個上板的通孔,連接軸的兩側均設置銷軸孔,銷軸孔內設置銷軸,銷軸與相鄰上板相卡接,使連接軸不能沿軸向運動,只能轉動,連接軸的中部設置穿鋼繩孔,立柱主體的上部外壁設置鋼繩連接組件,若干第一鋼絲繩和第二鋼絲繩分別位于立柱主體的兩側,若干第一鋼絲繩貫穿穿鋼繩孔并固定,第二鋼絲繩與鋼繩連接組件連接,且第二鋼絲繩的延長線過穿鋼繩孔的中心,從而使立柱主體兩端受力匯聚到一點,進而消除力矩,提高了立柱使用壽命。
17、本申請所提供的大跨度柔性支架邊立柱結構能適用于不同山地不同角度之間的變化,只需要保證第二鋼絲繩的延長線過穿連接軸的中心,就可以達到最佳理想狀態。自適應大跨度不同坡度的應用場景,結構簡單,操作便捷,穩定性好,性價比高。
1.一種大跨度柔性支架邊立柱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主體(10)、連接軸(30)以及鋼繩連接組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度柔性支架邊立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鋼繩連接組件包括光伏組件連接板(40)和轉軸;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度柔性支架邊立柱結構,其特征在于: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度柔性支架邊立柱結構,其特征在于: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大跨度柔性支架邊立柱結構,其特征在于: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大跨度柔性支架邊立柱結構,其特征在于: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度柔性支架邊立柱結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底座(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