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變電站二次設備的監控和管理領域,特別地,涉及一種變電站二次設備數據采集、數據上送的一體化運維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電網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變電站二次設備數據采集和上送一體化運維裝置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為了實現變電站二次設備的數據采集和上送,現有變電站一般都配備有站內數據采集和數據上送兩套裝置。而且這些裝置都存在下述缺點:1)不設置有防外部干擾的裝置或功能模塊,經常會出現由于外部環境干擾造成數據采集設備工作異常情況,無法滿足變電站數據采集設備運行過程中避免外界條件的干擾;2)缺少散熱功能部件,對外部散熱設備的依賴性較強,散熱主要依靠機房散熱工具,如果機房散熱工具工作出現異常,則會嚴重影響到變電站二次設備一體化運維裝置的正常工作;3)缺乏報警功能,不利于維護人員及時發現并處理系統相關故障問題;4)只有單路電源,當電源出現故障時,設備無法正常工作,從而增加了運維設備的維護時間和停止工作時間。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變電站二次設備數據采集、數據上送的一體化運維裝置,以解決現有變電站運維裝置不具有防干擾功能和散熱功能差的技術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變電站二次設備數據采集、數據上送的一體化運維裝置,包括金屬外殼以及套設于金屬外殼內的設備部件;所述設備部件包括后面板、上蓋板、左面板、前面板和右面板;所述后面板、左面板、前面板和右面板分別設置在上蓋板周邊;所述后面板、上蓋板、左面板、前面板和右面板上均嵌設有屏蔽板;
所述上蓋板內設置有電源和數據采集部件;所述上蓋板上設置有第一散熱片;所述數據采集部件上設置有光纖網卡和連接鋁錠;所述數據采集部件通過連接鋁錠與第一散熱片接觸連接;
所述后面板裝有主電源接口、主電源開關,次電源接口、次電源開關、擴展接線端子、串口接口、B碼對時接口、USB接口、以太網接口、光纖接口和VGA接口;所述主電源接口和次電源接口均通過電源線與上蓋板內的電源連接;所述擴展接線端子、串口接口、B碼對時接口、USB接口、以太網接口和VGA接口均通過連接線與上蓋板內的數據采集部件連接;所述光纖接口通過光纖連接線與上蓋板內光纖網卡連接。
上述方案中,優選的是前面板上設置有若干個指示燈,所述每個指示燈通過導線與上蓋板內的數據采集部件連接;所述指示燈實現數據采集和故障的指示功能。
上述方案中,優選的是上蓋板內的電源為兩路直流交流自適應電源,所述兩路直流交流自適應電源上設置有防觸摸殼體,所述防觸摸殼體上設置有網孔,用于防意外觸碰電源和電源易散熱。
上述方案中,優選的是電源兩側安裝有散熱器,方便電源散熱。
上述方案中,優選的是右面板上設置有第二散熱片。
上述方案中,優選的是數據采集部件的周邊面板開設有通孔,所述通孔設置為圓形狀。
上述方案中,優選的是第一散熱片和第二散熱片均設置為波浪線條形,增大散熱面積。
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發明的上蓋板的上側設有第一散熱片,上蓋板的右側設有第二散熱片,通過上面板的上側設有第一散熱片和連接的導熱鋁錠、上蓋板的右側的第二散熱片構成變電站二次設備一體化運維裝置的大面積全方位散熱體系,從而能夠確保變電站二次設備一體化運維裝置的散熱效果,從而保障變電站二次設備一體化運維裝置不依賴于外部散熱而實現長時間工作運行;
2、本發明通過在電源安裝位兩側安裝散熱器來為電源提供散熱功能,從而確保電源長時間工作運行時能夠得到有效的散熱,電源上海設置有防觸摸金屬外殼,金屬外殼上開孔,防意外觸碰電源和電源易散熱;
3、本發明的后面板、上蓋板、左面板、前面板和右面板上均嵌設有屏蔽板,構成了針對變電站二次設備一體化運維裝置的全方位干擾屏蔽體系,從而針對變電站設施環境干擾信號較大的問題,能夠確保變電站二次設備一體化運維裝置中所安裝數據采集核心部件能夠有效屏蔽外部的信號干擾,而且各個屏蔽板以及第一散熱片和第二散熱片都能夠對整個裝置柜體起到結構加強的作用,具有抗干擾能力好、牢固可靠的優點;
4、本發明的前面板上設置有若干個指示燈所述指示燈實現數據采集和故障的指示功能,方便維護人員及時發現處理相關故障;
5、本發明的電源采用兩路直流交流自適應電源,電源接入交流電和直流電都能夠接入,而且可以隨意切換,安裝維護更加快捷方便。同時兩路電源可以自切換,這種設計可以最大程度保證運維裝置的正常工作,減少運維設備的維護和停止工作時間;
6、本發明的數據采集部件面板周邊設置有開孔,形成內部風道設計是內部空氣形成內循環,防止發熱部位的局部高溫現象。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優點之外,本發明還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優點。下面將參照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附圖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平面結構圖;
圖2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上蓋板內部平面結構圖;
圖3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電源防護殼平面結構圖。
圖例說明:
1、主電源接口;2、主電源開關;3、次電源接口;4、次電源開關;5、后面板;6、擴展接線端子;7、串口接口;8、B碼對時接口;9、USB接口;10、以太網接口;11、光纖接口;12、VGA接口;13、第二散熱片;14、第一散熱片;15、上蓋板;16、左面板;17、前面板;18、指示燈;19、右面板;20、電源;21、數據采集部件;22、連接鋁錠;23、光纖網卡。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發明可以根據權利要求限定和覆蓋的多種不同方式實施。
一種變電站二次設備數據采集、數據上送的一體化運維裝置,如圖1所示,包括長方體的金屬外殼以及套設于金屬外殼內的設備部件。設備部件包括后面板5、上蓋板15、左面板16、前面板17和右面板19。上蓋板15設置為長方體或正方體,后面板5設置在上蓋板15的后邊邊緣處,后面板5設置為長方體狀。左面板16設置為長方體狀設置在上蓋板15的左邊邊緣處。前面板17設置為長方體狀,設置在上蓋板15的前邊邊緣處。右面板19設置為長方體狀,設置在上蓋板15右邊邊緣處。
后面板5、上蓋板15、左面板16、前面板17和右面板19上均嵌設有屏蔽板。的屏蔽板設置為空殼狀,分別套住后面板5、上蓋板15、左面板16、前面板17和右面板19,屏蔽板周邊開設有通孔。屏蔽板構成了針對變電站二次設備一體化運維裝置的全方位干擾屏蔽體系,從而針對變電站設施環境干擾信號較大的問題,能夠確保一體化運維裝置中所安裝數據采集核心部件能夠有效屏蔽外部的信號干擾,而且各個屏蔽板以及散熱片都能夠對柜體起到結構加強的作用,具有抗干擾能力好、牢固可靠的優點。
如圖2所示,上蓋板15內設置有電源20和數據采集部件21,電源20與數據采集部件21并列設計。上蓋板15上設置有第一散熱片14。數據采集部件21上設置有光纖網卡23和連接鋁錠22。數據采集部件21通過連接鋁錠22與第一散熱片14接觸連接。數據采集部件21的周邊面板開設有通孔,通孔設置為圓形狀。右面板19上設置有第二散熱片13,第一散熱片14和第二散熱片13均設置為波浪線條形,增大散熱面積。
數據采集部件21為運維裝置的功能控制電路板,電路板上主要包括有數據采集電路、串口電路、控制器電路和其他的接口電路,這些電路都是屬于現有的一些用于數據采集和數據上傳等的電路。數據采集部件21用于采集數據和上傳數據,由于工作持續時間長,會產生大量的熱量,因此散熱成為運維裝置的困難點。
電源20為兩路直流交流自適應電源,所述兩路直流交流自適應電源上設置有防觸摸殼體,所述防觸摸殼體上設置有網孔,用于防意外觸碰電源和電源20易散熱。為了更好散熱,電源20兩側安裝有散熱器,方便電源20散熱。如圖3所示,電源20安裝位兩側安裝散熱器來為電源提供散熱功能,從而確保電源長時間工作運行時能夠得到有效的散熱,電源上海設置有防觸摸金屬外殼,金屬外殼上開孔,防意外觸碰電源和電源易散熱。
如圖1所示,后面板5裝有主電源接口1、主電源開關2,次電源接口3、次電源開關4、擴展接線端子6、串口接口7、B碼對時接口8、USB接口9、以太網接口10、光纖接口11和VGA接口12。主電源接口1和次電源接口3均通過電源線與上蓋板15內的兩路直流交流自適應電源分別連接。擴展接線端子6、串口接口7、B碼對時接口8、USB接口9、以太網接口10和VGA接口12均通過連接線與上蓋板15內的數據采集部件21連接。光纖接口11通過光纖連接線與上蓋板15內光纖網卡23連接。后面板5上主要設置有數據采集和數據上傳的一些接口等,這些接口用于與外部數據線或光纖等連接。主電源開關2用于控制主電源接口1上的電源的開啟和關閉,次電源開關4用于控制次電源接口3上的電源的開啟和關閉。
前面板17上設置有若干個指示燈18,所述每個指示燈18通過導線與上蓋板15內的數據采集部件21連接,指示燈18的個數根據運維裝置的采集數據吸納路的多少等來進行決定。指示燈18實現數據采集和故障的指示功能,方便維護人員及時發現處理相關故障。
本發明通過電源安裝位兩側的電源散熱器來為電源安裝位安裝的直流交流自適應電源20提供散熱功能,從而確保直流交流自適應電源20長時間工作運行時能夠得到有效的散熱,直流交流自適應電源20的防觸摸金屬外殼上開孔,數據采集核心部件面板兩側有開孔,形成內部風道設計是內部空氣形成內循環,防止發熱部位的局部高溫現象。散熱片的散熱片成波浪線設計,增大散熱面積具有散熱性能好、對外部散熱設備的依賴性低的優點。直流交流自適應電源20的外部接口是主電源接口1和次電源接口2交流電和直流電都能夠接入,主電源開關2和次電源開關4可以手動控制電源的接入而且可以隨意切換,安裝維護更加快捷方便。同時兩路電源可以自切換,這種設計可以最大程度保證運維裝置的正常工作,減少運維設備的維護時間。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