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通信設備插箱,尤其涉及一種結構扁平化的插箱。
背景技術:
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通信設備機箱、插箱,結構較為復雜,制造零件數量多,耗材量大,加工成本高,同時整個機箱、插箱的體積龐大,占用大量的空間。隨著電子元器件的小型化、微小型化和集成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插箱的結構形式扁平化成為可能。因此如何在保證插箱強度與剛度的前提條件下,簡化設計結構,降低插箱的高度,減少耗材量,設計結構功能模塊化的插箱,按各模塊功能疊加安裝,使整個設備體積減小,提高機房的空間利用率,滿足產品的市場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改進現有通信設備機箱、插箱的不足,提供結構形式扁平化,可以按各模塊功能疊加安裝的刀片式結構的插箱。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刀片式結構的插箱,包括底座、上蓋、過濾器面板、D形導電泡棉、過濾器導軌、風扇分隔板、上蓋支架、角導軌、絕緣板、背板支架、T形導軌、單面導軌和雙面導軌,
所述底座設有與底面垂直的左側板和右側板,左側板和右側板上均設有通風孔;所述左側板和右側板的上沿分別設有安裝作用的第一卡口和第二卡口;所述的底座的前端設有截面為L形結構的前面板,所述的前面板右端與右側板有適當間距,前面板右端設有安裝面;所述的前面板的前立面上開有安裝電子元器件的圓孔和方孔,前面板的上平面上設置兩個上蓋支架;
所述的過濾器面板設置于底座的前端右側,為U形結構;
所述的D形導電泡棉分別設于第一卡口和第二卡口的外側,以及上蓋;
所述的過濾器導軌分別設于底座和上蓋的右端,過濾器導軌呈U形截面;底座上的過濾器導軌開口向上,上蓋上的過濾器導軌開口向下,兩根過濾器導軌開口中心對齊;
所述的風扇分隔板設于底座過濾器導軌的左側,風扇分隔板上設有過風孔,在過風孔的下端設置有向內翻起的上下兩條導軌邊,在風扇分隔板的后端設置有垂直于風扇分隔板的第一支腳;所述的風扇分隔板的前端設置為上切角形式,凸出的下角部與底座前立面的側安裝面貼合;在風扇分隔板前端上角部設置有垂直于風扇分隔板的第二支腳,第二支腳呈L形,第二支腳的上平面與上蓋內腔平面貼合;
所述的角導軌設置于底座的左端,呈L形,在角導軌的一側面設置有不連續的支腳,在角導軌另一側面設置有向外翻起的上下兩條導軌邊;所述的上下兩條導軌邊與風扇分隔板下端的兩條導軌邊組成了下PCB板的安裝導槽;
所述的絕緣板設置于底座的底面,風扇分隔板和角導軌之間;
所述背板支架分別設置于底座左側和右側的后端,為L形形狀;
所述的上蓋由頂面和垂直于頂面的后蓋面構成;
所述的T形導軌設置于上蓋的內側平面中部;
所述的單面導軌和雙面導軌設于上蓋內側。
進一步,上述的刀片式結構的插箱還包括限位板和限位絕緣片,所述的限位板設置于上蓋的后蓋面的中部,所述限位絕緣片設置于限位板的外側。
進一步,所述的刀片式結構的插箱還包括掛耳,所述的掛耳呈L型結構,設置在底座左側板和右側板的外側兩旁,掛耳面上設有安裝插箱用的腰圓孔。
進一步,所述的單面導軌在導軌豎面上設置有向內翻起的上下兩條導軌邊,在與導軌豎面垂直的上邊緣上設置有安裝導軌的支撐,支撐平面與上蓋頂面內腔平面貼合。
進一步,所述的雙面導軌在兩側平面上設置有向外翻起的上下兩條導軌邊,在與兩側平面垂直的上邊緣上設置有安裝導軌的支撐,支撐平面與上蓋頂面內腔平面貼合。
進一步,所述的上蓋的前端左側設置有切角;更進一步,在上蓋前端左側的角部和前端右側的角部設置有向下翻的支腳,在支腳平面上設置有安裝壓嵌螺母的圓孔。
進一步,所述過濾器面板的前立面的上端面和下端面高于左側板和右側板,使安裝后前立面的上端面與上蓋的頂面齊平,前立面的下端面與底座的外底面齊平;過濾器面板的右側板的上端設有切角,切角的大小與上蓋的安裝面相適配,前立面上端設置有安裝面板螺釘的安裝孔,前立面下端設置有過濾器單元和風扇單元的安裝孔。
進一步,所述的背板支架中部設有兩個支腳,設于底板左側的背板支架的外支腳面與風扇分隔板后端上部的第一支腳的外支腳面組成了背板安裝面,風扇分隔板后端下部的第一支腳的外支腳面和設于底板右側的背板支架的外支腳面組成了過濾單元的背板安裝面,背板支架通過另一連續的側平面與底座的側板的點焊進行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刀片式結構的插箱,設計結構形式扁平化,降低了插箱的高度,減少了耗材量,插箱功能模塊化,按各模塊功能疊加安裝,設計緊湊合理,使整個設備體積減小,提高了機房的空間利用率,滿足產品的市場需求。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刀片式結構的插箱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刀片式結構的插箱箱體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刀片式結構的插箱箱蓋翻轉后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刀片式結構的插箱過濾器面板部分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刀片式結構的插箱包括底座01、過濾器面板02、面板螺釘03、D形導電泡棉04、過濾器導軌05、風扇分隔板06、上蓋支架07、角導軌08、絕緣板09、壓嵌螺母10、背板支架11、上蓋12、T形導軌13、壓嵌通孔螺柱14、沉頭螺釘15、單面導軌16、雙面導軌17、限位板18、限位絕緣片19和掛耳20,
所述底座01為上端和后端開口的中空立方體結構,所述底座01的底面兩端設置有與底面0101垂直的左側板0102和右側板0103,所述左側板0102和右側板0103的上端設置有安裝作用的卡口0104和0105,所述卡口0104和0105為向底座內腔錯位一個上蓋12的板厚的安裝邊,所述的左側板0102和右側板0103的平面上設置有密集排列的通風孔0106和壓嵌螺母安裝孔0107,所述的底座01的前端左側設置有截面為L形結構的前面板,所述的前面板右端與右側板有適當間距,在前面板的前立面0108上開有安裝電子元器件的圓孔和方孔0112,在前立面0108和上平面0110的兩側面設置有與前立面0108和上平面0110垂直的側安裝面0113,在上平面0110上設置有安裝兩個上蓋支架07的缺口0109,在缺口0109的兩端設置有沉孔0111,沉孔的大徑端置于上平面的外側,在底座底面0101的后端設置有安裝上蓋12的沉孔0114,沉孔的大徑端置于底座的外側;
如圖2所述,上蓋支架07設置于底座上平面上的缺口0109處,呈U形結構,支架前立面進入缺口中,支架下端平面內側0701與底座上平面0110的內側面貼合,在上蓋支架07的下端平面0701上設置有與底座01前端上平面的沉孔0111同心的螺紋孔0702,在上蓋支架07的頂平面0703上設置有安裝上蓋12的螺紋孔0704;
如圖4所示,所述過濾器面板02設置于底座01的前端右側,為U形結構,面板前立面0201的上端面和下端面高于左側板0202和右側板0203,使安裝后前立面的上端面與上蓋12的頂面1201齊平,前立面的下端面與底座底面0101的外底面齊平,過濾器面板02的右側板0203的上端設有切角0204,切角的大小與上蓋12的安裝面1203相適配,前立面0201上端設置有安裝面板螺釘03的安裝孔0205,前立面下端設置有過濾器單元和風扇單元的安裝孔0206,更進一步,所述面板螺釘03為標準緊固件,穿過過濾器面板02前立面上的安裝孔0205與上蓋12前端右側角部支腳上的孔1208連接;
如圖2所示,在底座01和上蓋12的右端設置有過濾器導軌05,過濾器導軌呈U形截面,底座上的導軌設置為開口向上,上蓋上的導軌設置為開口向下,上下導軌開口中心對齊,分別與底座的底面和上蓋的內側平面貼合,優選的連接方式為點焊;
在過濾器導軌05的左側設置有風扇分隔板06,在風扇分隔板側立面0601上設置有過風孔0602,在過風孔的下端設置有向內翻起的上下兩條導軌邊0608,在風扇分隔板的后端設置有垂直于風扇分隔板的第一支腳0603,所述第一支腳設置于側立面后端的上下兩端,方向相反,在第一支腳的平面上設置有壓嵌螺母安裝孔0604,風扇分隔板的前端設置為上切角形式,凸出的下角部0605與底座前立面的側安裝面0113貼合,在前端上角部設置有垂直于風扇分隔板的第二支腳0606,所述第二支腳位于風扇分隔板側立面的同一端,呈L形形狀,在第二支腳的前面和上平面上設置有安裝壓嵌螺母的圓孔0607,第二支腳的前面與上蓋前端左側下翻支腳1209的前面齊平,第二支腳的上平面與上蓋頂面內腔平面貼合,風扇分隔板優選的連接方式為點焊;
所述角導軌08設置于底座的左端,呈L形形狀,在L形的一側面設置有不連續的支腳0801,在另一側面設置有向外翻起的上下兩條導軌邊0802,角導軌通過支腳0801的底面安裝于底座的內側底面上,優選的連接方式為點焊,角導軌的上下兩條導軌邊與風扇分隔板下端的兩條導軌邊組成了下PCB板的安裝導槽;
所述絕緣板09設置于底座內側底面,風扇分隔板06和角導軌08的中間,為具有絕緣作用的長方形薄板零件,優選的連接方式為粘接;
所述背板支架11設置于底座01左側和右側的后端,為L形形狀,在支架的側平面中部開槽后形成兩個支腳1101,在支腳平面上設置有安裝壓嵌螺母的圓孔1102,左側背板支架的外支腳面與風扇分隔板后端上部的第一支腳的外支腳面組成了背板安裝面,風扇分隔板后端下部的第一支腳的外支腳面和右側的背板支架的外支腳面組成了過濾單元的背板安裝面,背板支架通過另一連續的側平面與底座的側板0102、0103的點焊進行連接;
所述掛耳20由安裝面和垂直設置在安裝面前端的掛耳面構成,呈L型結構,設置在所述底座左側板和右側板的外側兩旁,所述安裝面上設有安裝螺釘的沉孔2001,沉孔的角度為90°,沉孔的大徑端位于L型結構的內側,所述掛耳面上設有安裝插箱用的腰圓孔2002。
如圖3所示,所述上蓋12設置于底座01的上端,所述上蓋12由頂面1201和垂直于頂面的后蓋面1202構成,在頂面1201的兩側端及后蓋面的邊緣周圍設置有垂直于頂面和后蓋面的安裝面(1203、1204和1205),在所述的后蓋面的下安裝面1205上設置有安裝壓嵌螺母的圓孔1211,在所述的上蓋頂面上設置有安裝壓嵌通孔螺柱的圓孔1212。
在上蓋12的兩側安裝面1203和頂面1201上設置有安裝螺釘的沉孔1206,沉孔的角度為90°,沉孔的大徑端位于上蓋的外側;所述上蓋12的前端左側設置有切角1207,更進一步,在上蓋前端左側的角部和前端右側的角部設置有向下翻的支腳1209和1208,在支腳平面上設置有安裝壓嵌螺母的圓孔1210;
所述的D形導電泡棉04分別設置于底座左側板和右側板上沿的第一卡口0104和第二卡口0105的外側,以及上蓋后蓋面下安裝面1205的外側和上蓋前端左側切角1207的內側面,優選的連接方式為粘接;
所述單面導軌16為在導軌豎面1601上設置有向內翻起的上下兩條導軌邊1602,在與導軌豎面垂直的上邊緣上設置有安裝導軌的支撐1603,支撐平面與上蓋頂面內腔平面貼合,優選的連接方式為點焊;
所述雙面導軌17為在U形導軌的兩側平面1701上設置有向外翻起的上下兩條導軌邊1702,在與兩側平面垂直的上邊緣上設置有安裝導軌的支撐1703,支撐平面與上蓋頂面內腔平面貼合,優選的連接方式為點焊;
所述限位板18設置于上蓋的后蓋面1202的中部,為一塊連續的板材折疊而成的結構件,優選的連接方式為點焊;
所述限位絕緣片19設置于限位板的外側,為絕緣材料貼片,優選的連接方式為粘接;
所述T形導軌13設置于上蓋12的內側平面中部,為截面呈T字形狀的長條形結構件,在T形導軌的上平面上設置有安裝沉頭螺釘的螺孔1301。
進一步,所述壓嵌螺母10為標準緊固件。
進一步,所述壓嵌通孔螺柱14為標準緊固件。
進一步,所述沉頭螺釘15為標準緊固件。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具有以下的優點和積極效果:
(1)設計結構形式扁平化,降低了插箱的高度,減少了耗材量;
(2)插箱功能模塊化,按各模塊功能疊加安裝,使整個設備體積減小;
(3)提高了機房的空間利用率。
以上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進行了具體說明,但本發明創造并不限于所述實施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還可做出種種的等同變形或替換,這些等同的變形或替換均包含在本申請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