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LED燈的控制電路,尤其是涉及一種開關調光控制電路。
背景技術:
發光二極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是一種半導體組件。初時多用作為指示燈、顯示發光二極管板等;隨著白光LED的出現,也被用作照明。LED被稱為第四代照明光源或綠色光源,具有節能、環保、壽命長、體積小等特點,廣泛應用于各種指示、顯示、裝飾、背光源、普通照明和城市夜景等領域。
LED A60球泡燈燈相比CFL U型節能燈有近一倍的節能效果,更具有環保,長壽命等特點,CFL的調光技術成本高,體積大。LED燈調光技術容易,成本低。目前在使用的LED燈調光技術,包括有切相調光器調光,開關段式調光,開關連續單向調光,這些技術豐富了LED燈的應用體驗。由于不同國家、地區的標準不同,對光源亮度控制采用的技術不同,歐美發達國家家庭大都配置切相調光器控制燈的亮度,而亞洲國家很少用這種控制做為家庭照明調光手段,照明控制基本上還是原始的開關方式,使得照度不能很好的適應不同的環境需求,存在亮度偏亮偏暗的普遍現象。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光環境越來越重視,對照明光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開關調光控制電路,提出一項更貼近人們使用習慣的LED燈調光控制技術。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開關調光控制電路,包括交流輸入端、EMI電路、整流濾波電路、直流恒流轉換電路、LED模塊、調光控制電路與開關控制電路,所述的交流輸入端通過EMI電路與整流濾波電路連接,所述的整流濾波電路分別通過調光控制電路、校正電路與直流恒流轉換電路連接,所述的直流恒流轉換電路連接LED模塊,所述的開關控制電路連接了EMI電路與直流恒流轉換電路。
所述的開關控制電路包括微控制器直流供電電路、微控制器與檢測電路,所述的直流恒流轉換電路通過微控制器直流供電電路后與微控制器連接,所述的微控制器與調光控制電路連接,所述的EMI電路與微控制器之間設置有檢測電路,所述的微控制器為型號為SY-LC02第二芯片。
所述的檢測電路包括第四三極管、第三穩壓二極管與第十九電阻,所述的第十九電阻的一端與第二芯片的第五管腳連接,第十九電阻的另一端與第四三極管的基極連接,所述的第四三極管的發射極接地,第四三極管的集電極與調光控制電路連接,所述的第三穩壓二極管的正極端接地,第三穩壓二極管的負極端與第二芯片的第六管腳連接,所述的第二芯片的第八管腳接地,第二芯片的第六管腳與EMI電路連接。
所述的交流輸入端包括零線輸入端與火線,所述的EMI電路包括第一電感與第二電感,所述的第一電感的一端與零線輸入端連接,第一電感的另一端連接到整流濾波電路,所述的第二電感的一端與火線連接,第二電感的另一端連接到整流濾波電路,所述的第一電感的一端與第二電感的一端之間連接有第一電容,第一電感的另一端與第二電感的另一端之間連接有第二電容。
所述的整流濾波電路包括第二三極管、第二二極管以及與第一電感、第二電感連接的整流橋,所述的整流橋通過第三電感、第三電阻與第二三極管的集電極連接,所述的第二三極管的發射極通過并聯的第四電阻與第五電阻后接地,第二三極管的基極通過第十電阻與調光控制電路連接,所述的第二三極管的集電極通過第三電阻與第二二極管的正極連接,所述的第二二極管的負極通過第一電解電容后接地,所述的第三電感與第二二極管外并聯有第一二極管。
所述的調光控制電路包括型號為IW3612的第一芯片以及第一芯片直流供電電路,所述的第一芯片的直流供電電路包括第三三極管與第一穩壓二極管,所述的第三三極管的基極通過第一穩壓二極管后接地,第三三極管的基極分別與第一芯片的第三管腳、整流橋連接,所述的第三三極管的集電極與第二二極管的負極端連接,所述的第三三極管的發射極與第一芯片的第八管腳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設置了開關控制電路,開關控制電路與調光控制電路連接,可以通過單一的開關來實現本實用新型的調光,不需要設計配置切相調光器。區別于傳統調光采用二級電路,本實用新型采用一級電路。本實用新型對A60LED球泡燈的控制只需一個普通的電源開關,無需改變原配電線路,低成本的實現改變1W-10W功率LED燈的亮度調節。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原理框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電路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如圖1至圖2所示:一種開關調光控制電路,包括交流輸入端、EMI電路1、整流濾波電路2、直流恒流轉換電路4、LED模塊5、調光控制電路8與開關控制電路,交流輸入端通過EMI電路1與整流濾波電路2連接,整流濾波電路2分別通過調光控制電路8、校正電路與直流恒流轉換電路4連接,直流恒流轉換電路4連接LED模塊5,開關控制電路連接了EMI電路1與直流恒流轉換電路4。
開關控制電路包括微控制器直流供電電路6、微控制器7與檢測電路9,直流恒流轉換電路4通過微控制器直流供電電路6后與微控制器7連接,微控制器7與調光控制電路8連接,EMI電路1與微控制器7之間設置有檢測電路9,微控制器7為型號為SY-LC02第二芯片IC2。
微控制器直流供電電路6包括三端穩壓器V1、第四二極管D4、第三電解電容CE3與第四電解電容CE4,第四二極管D4的正極端與直流恒流轉換電路4連接,第四二極管D4的負極端與三端穩壓器V1的輸入端連接,第三電解電容CE3的正極端與三端穩壓器V1的輸入端連接,第三電解電容CE3的負極端接地,第四電解電容CE4的正極端與三端穩壓器V1的輸出端連接,第四電解電容CE4的負極端接地,三端穩壓器V1的輸出端與第二芯片IC2的第一管腳連接。
檢測電路9包括第四三極管Q4、第三穩壓二極管Z3與第十九電阻R19,第十九電阻R19的一端與第二芯片IC2的第五管腳連接,第十九電阻R19的另一端與第四三極管Q4的基極連接,第四三極管Q4的發射極接地,第四三極管Q4的集電極與調光控制電路8連接,第三穩壓二極管Z3的正極端接地,第三穩壓二極管Z3的負極端與第二芯片IC2的第六管腳連接,第二芯片IC2的第八管腳接地,第二芯片IC2的第六管腳與EMI電路1連接。
交流輸入端包括零線輸入端ACL與火線輸入端ACN,EMI電路1包括第一電感L1與第二電感L2,第一電感L1的一端與零線輸入端ACL連接,第一電感L1的另一端連接到整流濾波電路2,第二電感L2的一端與火線輸入端ACN連接,第二電感L2的另一端連接到整流濾波電路2,第一電感L1的一端與第二電感L2的一端之間連接有第一電容C1,第一電感L1的另一端與第二電感L2的另一端之間連接有第二電容C2。
整流濾波電路2包括第二三極管Q2、第二二極管D2以及與第一電感L1、第二電感L2連接的整流橋BR1,整流橋BR1通過第三電感L3、第三電阻R3與第二三極管Q2的集電極連接,第二三極管Q2的發射極通過并聯的第四電阻R4與第五電阻R5后接地,第二三極管Q2的基極通過第十電阻R10與調光控制電路8連接,第二三極管Q2的集電極通過第三電阻R3與第二二極管D2的正極連接,第二二極管D2的負極通過第一電解電容CE1后接地,第三電感L3與第二二極管D2外并聯有第一二極管D1。
調光控制電路8包括型號為IW3612的第一芯片IC1以及第一芯片直流供電電路,第一芯片IC1的直流供電電路包括第三三極管Q3與第一穩壓二極管Z1,第三三極管Q3的基極通過第一穩壓二極管Z1后接地,第三三極管Q3的基極分別與第一芯片IC1的第三管腳、整流橋BR1連接,第三三極管Q3的集電極與第二二極管D2的負極端連接,第三三極管Q3的發射極與第一芯片IC1的第八管腳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