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溫控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溫控器。
背景技術:
溫控器是目前較為常用的溫度控制設備,溫控器通過對產熱或散熱部件的控制達到某個空間內溫度在預設范圍內的目的。
采溫元件是溫控器的主要組成部分,采溫元件的溫度采集精度決定著溫控器的性能,會直接影響溫控器的控溫準確性。目前,采溫元件封閉在溫控器的塑料殼體內,通過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溫控器的主控電源板上。主控電源板上的發熱元件會向采溫元件傳遞熱量,進而影響采溫元件的溫度采集精度(會使得采溫元件所采集的溫度偏高)。為了避免對采溫元件的影響,有一些溫控器中的采溫元件直接裸露在溫控器的外表面,這種通過遠離主控電源板的方式來避免熱源影響采集精度的方法雖然有效,但是采溫元件裸露在外會影響溫控器的美觀性,同時采溫元件裸露在外較容易發生損壞。
可見,如何設計一種溫控器,確保溫控器美觀性,采溫元件不易損壞的前提下,降低主控電源板對采溫元件采溫精度的影響,亟待解決。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溫控器,以提供一種采溫元件不易損壞,同時又能降低主控電源板對采溫元件影響的溫控器。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溫控器,包括殼體、主控電源板和采溫元件;其中,所述殼體內設置有相互隔離的第一容納腔和第二容納腔;所述主控電源板位于所述第一容納腔內,所述采溫元件設置在所述第二容納腔內。
優選的,上述溫控器中,所述第一容納腔與所述第二容納腔組成所述殼體的長方體容納腔,所述第二容納腔位于所述長方體容納腔的角部。
優選的,上述溫控器中,所述第一容納腔與所述第二容納腔之間的隔板為阻熱隔板。
優選的,上述溫控器中,所述阻熱隔板為塑料隔板。
優選的,上述溫控器中,所述殼體的邊緣設置有第一通風孔,所述第一通風孔與第一容納腔連通。
優選的,上述溫控器中,所述殼體得邊緣設置有第二通風孔,所述第二通風孔與所述第二容納腔連通。
優選的,上述溫控器中,所述殼體包括上殼體和下殼體,所述上殼體與所述下殼體可拆卸相連以形成所述第一容納腔和所述第二容納腔。
優選的,上述溫控器中,所述上殼體或下殼體與所述第二容納腔相對的部位可拆卸設置有封閉件,所述封閉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容納腔的打開或關閉。
優選的,上述溫控器中,所述封閉件為透明件。
優選的,上述溫控器中,所述透明件為透明玻璃或透明塑料。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溫控器中,將殼體的內腔分為相互隔離第一容納腔和第二容納腔,用于分別安置主控電源板和采溫元件。主控電源板與采溫元件相互隔離的方式,能避免主控電源板所產熱對采溫元件的影響。同時采溫元件布置在第二容納腔內,能避免采溫元件的外露,可見,本實用新型公開的溫控器能避免采溫元件裸露在外所導致的美觀問題,同時能避免采溫元件外露易損壞的問題。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溫控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溫控器的部分剖視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溫控器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介紹。
請參考圖1-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溫控器,該溫控器包括殼體1、主控電源板2和采溫元件3。
殼體1是整個溫控器的外殼,通常為塑料外殼。殼體1通常包括上殼體11和下殼體12,兩者通過可拆卸連接的方式實現對接。上殼體11與下殼體12對接后形成殼體1的內腔,用于供溫控器的其它零部件安裝。殼體1內所形成的內腔包括第一容納腔13和第二容納腔14。第一容納腔13與第二容納腔14相互隔離,即為兩個獨立的腔室。
主控電源板2位于第一容納腔13中,采溫元件3設置在第二容納腔14內。
本實施例提供的溫控器中,將殼體1的內腔分為相互隔離第一容納腔13和第二容納腔14,用于分別安置主控電源板2和采溫元件3。主控電源板2與采溫元件3相互隔離的方式,能避免主控電源板2所產熱對采溫元件3的影響。同時采溫元件3布置在第二容納腔14內,能避免采溫元件3的外露,可見,本實施例公開的溫控器能避免采溫元件3裸露在外所導致的美觀問題,同時能避免采溫元件3外露易損壞的問題。
具體的,如圖3所示,第一容納腔13和第二容納腔14所組成的殼體1的長方體容納腔,第二容納腔14位于長方體容納腔的角部。第二容納腔14設置在角部,能使得第二容納腔14更多的側壁暴露在空氣中,能進一步降低溫控器散熱對采溫元件3的影響。
第一容納腔13與第二容納腔14之間的隔板為阻熱隔板15,能進一步降低第一容納腔13向第二容納腔14內散熱。優選的,上述阻燃隔板15可以為塑料隔板。
本實施例中,殼體1的邊緣還可以設置第一通風孔,第一通風孔與第一容納腔13連通,能夠將主控電源板2所產生的熱量及時散出。
為了進一步提高采溫元件3的檢測精度,殼體1的邊緣設置有第二通風孔16,第二通風孔16與第二容納腔14連通,第二通風孔16能將環境的空氣引入第二容納腔14內,使得采溫元件3能夠直接采集環境的溫度,進而能更好地采集室內的實際溫度。
優選的,第二通風孔16與第一通風孔為隔離的兩條通風管路,避免第二通風孔16受到影響。
如上文所述,殼體1包括上殼體11和下殼體12,兩者可拆卸相連能直接形成第一容納腔13和第二容納腔14。
由于上殼體11和下殼體12是整個溫控器的外圍部件,在對采溫元件3實施更換或檢修時,通過拆卸上殼體11和下殼體12的方式打開第二容納腔14會存在操作繁瑣的問題,而且在拆卸過程中可能還會觸碰溫控器其它零部件,進而產生不必要的損壞。為此,上殼體11或下殼體12與第二容納腔14相對的部位可以設置封閉件,封閉件用于控制第二容納腔14的打開或關閉。封閉件的開啟可以單獨打開第二容納腔14,因此無需打開整個上殼體11與下殼體12。
為了便于觀察采溫元件的工作狀況,上述封閉件可以為透明件。具體的,封閉件可以為玻璃、透明塑料制成。
以上只通過說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實施例,毋庸置疑,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對所描述的實施例進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圖和描述在本質上是說明性的,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