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應用于CMOS圖像傳感器的底電平自適應調節方法,該方法能夠有效彌補曝光時間范圍有限帶來的不足,除常規光照環境外,還可應用于光照強度變化范圍較大的太空環境,屬于航天光學遙感器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CMOS圖像傳感器具有高集成度、低成本和低功耗等優點,有利于實現輕小型高幀頻低功耗的相機系統。目前,采用CMOS圖像傳感器的相機正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國防軍事等領域。
在CMOS圖像傳感器成像過程中,曝光對圖像質量的影響很大。CMOS傳感器的像素輸出電壓由光照強度和曝光時間決定,在曝光時間固定的情況下,若光強較低,曝光時間結束時輸出信號仍然小于噪聲,造成曝光不足,會導致圖像過暗;若光強較高時,曝光時間尚未結束信號已經飽和,造成曝光過度,則會導致圖像過亮。這兩種情況都會失去圖像細節,即使在后續圖像處理過程中都難以在色彩上恢復,降低了圖像的視覺質量。自動曝光技術能夠自動調節曝光時間,使其適應入射光強的變化,以達到合適的成像效果。然而,航天遙感圖像場景具有其特殊性,圖像或者具有大面積的深空背景,或者處于強光直射情況下,場景明暗變化大,未知性強。為了獲得盡可能多的信息,高幀頻CMOS相機的應用日趨廣泛,而高幀頻則意味著傳感器曝光時間的最大值受到了相應的限制。同時,傳感器的曝光時間最小值是由控制時鐘決定的。由于曝光時間受到幀頻和時鐘的制約,即使采用了自動曝光技術,仍然會出現曝光時間范圍不能滿足環境光強變化的情況。
因此,研究一種在光照條件較為極端(過強或過弱)的場景下也能夠獲得較好成像效果的方法對于航天遙感CMOS相機具有重要的意義。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技術解決問題是:彌補曝光時間范圍有限的不足,從傳感器自身特性出發,提供了一種自適應底電平調節方法,本發明根據場景的不同,自動調節CMOS傳感器的底電平以適應入射光強的變化,對環境光照條件較為極端的場景也具有良好的成像效果,對硬件要求較低,易于移植。
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一種基于圖像特征的CMOS傳感器底電平自適應調節方法,步驟如下:
(1)劃分圖像灰度分布區間:灰度值小于等于P1的像素屬于暗區域Z0,灰度值大于等于P2的像素屬于亮區域Z1,灰度值在[P3,P4]區間的像素屬于感興趣區域Z2;
(2)分別計算Z0~Z2區域的像素個數占像素總數的比值K0~K2;
(3)根據步驟(2)得到的各區域像素個數比值,獲得底電平調整系數;
(4)由當前底電平數值乘以調整系數得出下次底電平數值;
(5)結束。
所述步驟(3)中獲得底電平調整系數的具體方法如下:
(3a)若K2大于KM,則不調整底電平,將底電平調整系數設置為C1,直接進入步驟(4),否則進入步驟(3b);
(3b)若K0大于K1,則進入步驟(3c),否則進入步驟(3d);
(3c)根據K0的值查表得到底電平調整系數,并進入步驟(4);
(3d)根據K1的值查表得到底電平調整系數,并進入步驟(4)。
所述步驟(3c)和(3d)中所述查找表的形式均為折線,不同的像素比值對應不同的底電平調整系數,折線的橫軸表示像素比值K0或K1,縱軸表示底電平調整系數,根據不同的需求,折線的具體形式不一樣。
當所述像素比值K0大于等于A1時,對應的調整系數為2;當像素比值K1大于等于A2時,對應的調整系數為0.6;A1、A2分別用于判斷落在暗區域和亮區域的像素數目是否滿足調整要求,是根據不同需求的統計分析得到的,根據實際應用進行調整,其中0.40≤A1≤0.48,0.45≤A2≤0.52
所述閾值P1,P2,P3,P4用于界定不同灰度值的像素分別屬于不同區域,KM用于判斷落在感興趣區域的像素數目是否滿足要求,這些數值是根據不同需求的統計分析得到的,可根據實際應用進行調整,其中10≤P1≤15,228≤P2≤235,90≤P3≤98,130≤P4≤138;0.70≤KM≤0.78。
所述步驟(3a)中所述底電平調整系數C1=1。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能夠根據場景的亮度分布特征,自適應的調節傳感器的底電平,在曝光時間范圍有限的情況下,對光照變化劇烈的場景能取得較好的曝光效果。
(2)本發明易于實現,對硬件設備要求不高,易于移植,通用性較強。
(3)本發明中的閾值、調整系數等參數均為可調參數,可根據對類似場景的統計分析得到,對不同的目標場景可采用不同的參數,提高了系統的靈活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CMOS傳感器底電平自適應調節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查找表中底電平調整系數與像素比值關系示意圖,其中a為底電平調整系數與K0關系示意圖,b為底電平調整系數與K1關系示意圖;
圖3為單一底電平設置拍攝效果圖和應用本發明的拍攝效果圖對比,其中a為單一底電平設置拍攝效果圖,b為應用本發明的拍攝效果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如圖1所示,一種基于圖像特征的CMOS傳感器底電平自適應調節方法,包括步驟如下:
(1)劃分圖像灰度分布區間:灰度值小于等于P1的像素屬于暗區域Z0,灰度值大于等于P2的像素屬于亮區域Z1,灰度值在[P3,P4]區間的像素屬于感興趣區域Z2;
(2)分別計算Z0~Z2區域的像素個數占像素總數的比值K0~K2;
(3)根據步驟(2)得到的各區域像素個數比值,獲得底電平調整系數;
獲得底電平調整系數的具體方法如下:
(3a)若K2大于KM,則不調整底電平,將底電平調整系數設置為C1,直接進入步驟(4),否則進入步驟(3b);
(3b)若K0大于K1,則進入步驟(3c),否則進入步驟(3d);
(3c)根據K0的值查表得到底電平調整系數,并進入步驟(4);
(3d)根據K1的值查表得到底電平調整系數,并進入步驟(4)。
通過設定一系列的閾值范圍(如P1,P2,P3,P4;KM等),將圖像劃分為相應的區域,再統計各個區域的像素分布,合理判斷圖像的灰度層次分布,從而獲得合適的底電平調整系數,提高圖像的可辨識性。
本實施例中P1=15,P2=235,P3=98,P4=138;KM=0.75;C1=1。
步驟(3c)和(3d)中所述查找表的形式均為折線,不同的像素比值對應不同的底電平調整系數,折線的橫軸表示像素比值K0或K1,縱軸表示底電平調整系數,根據不同的需求,折線的具體形式不一樣,取決于想要獲得的調整效果。如圖2所示,其中,a為步驟(3c)中所述的查找表形式,折線的橫軸表示像素比值K0,縱軸表示底電平調整系數,當像素比值K0小于A1時,每個像素比值對應不同的調整系數,像素比值越大,調整系數越大,當K0大于等于A1時,對應的調整系數恒為2;圖2中的b為步驟(3d)中所述的查找表形式,折線的橫軸表示像素比值K1,縱軸表示底電平調整系數,當像素比值K1小于A2時,每個像素比值對應不同的調整系數,像素比值越大,調整系數越小,當像素比值K1大于等于A2時,對應的調整系數恒為0.6。
本實施例中A1=0.4,A2=0.45。
(4)由當前底電平數值乘以調整系數得出下次底電平數值。
(5)結束。
拍攝結果對比如圖3所示,對同一場景進行拍攝成像,其中圖3中的a為單一底電平設置的相機所拍攝的圖像,由于室外光照強烈,出現過曝現象,窗口部分完全飽和,圖像過于明亮,窗外的細節丟失;而圖3中的b為應用本發明算法拍攝的圖像,即使室外光照強烈也不會導致曝光過度,窗外的建筑物可見,可辨識性提高。
本發明說明書中未作詳細描述的內容屬本領域技術人員的公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