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連接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連接結構(Connection structure),特別是涉及在一設備(Equipment)中可方便地將一蓋子(Cover)打開的連接結構。
背景技術:
公知電子設備,諸如電視(Television,TV)、數字視訊影碟(Digital videodisc,DVD)錄放機...等,在其殼體上皆會配置多種功能鍵或插槽,以供使用者操作。一般來說,公知電子設備尚會裝設一可翻轉的蓋子,用以遮蓋功能鍵或插槽。當使用者要操作功能鍵或插槽時,只需將蓋子翻轉開來即可。
參閱圖1A至圖1C,圖1A為公知DVD錄放機10的外觀視圖。圖1B為圖1A中DVD錄放機10的蓋子14外翻的外觀視圖。圖1C為圖1B中DVD錄放機10的蓋子14外翻的側視圖。如圖1A所示,DVD錄放機10包括一座體(Housing)12、多個腳座16以及一蓋子14。當使用者欲操作功能鍵或插槽時,只需將蓋子14翻轉開來即可。然而,由于蓋子14只能經由翻轉的方式打開,會使得DVD錄放機10的設計有所限制。如圖1A所示,DVD錄放機10在蓋子14的兩側必須具有兩條門縫,以利蓋子14的翻轉。另外,當蓋子14被打開時,由于蓋子14底部會向下突出,使得DVD錄放機10的座體前端的下方必需預留一高度,而須增加多個腳座16以墊高座體底部,同樣會造成設計上的限制,如圖1C所示。此外,如要控制蓋子14的翻轉速度,公知技術往往需要加裝較為復雜的機構,例如油壓齒輪,如此,也會耗費較高的成本。
因此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移動地且可轉動地開啟設備蓋子的連接結構,以解決上述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連接結構,該連接結構用以連接一設備的蓋子與殼體,以可移動地且可轉動地將蓋子打開,使得設計更為多樣化,并且降低成本。
本發明提供一種連接結構(Connection structure),該連接結構是于一設備中,用以連接該設備的蓋子與殼體,以可移動地且可轉動地開啟該蓋子。該設備的殼體具有一開口,且蓋子用以遮蓋該開口。
該連接結構包括一導引構件(Guiding member)、一樞軸(Pivot)、一彈性構件(Resilient member)以及一板狀構件(Plate member)。導引構件具有一前端、一連結端以及一導引溝槽(Guiding groove),其中前端具有一弧形外緣與一弧形內緣,連結端與蓋子相連結。樞軸(Pivot)設置于殼體開口的一第一內壁上,并位于導引構件的導引溝槽中。彈性構件具有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第一端連結于開口的一第二內壁。彈性構件可被操作為處于一預壓狀態(Pre-compressure state)或一釋放狀態(Releasing state)。板狀構件樞接于殼體開口的第二內壁上、連結于彈性構件的第二端,并且置放于導引構件以及彈性構件之間,使得板狀構件與導引構件的前端的弧形外緣緊靠。當蓋子遮蔽殼體開口時,導引構件的前端相對遠離樞軸,而導引構件的連結端則相對靠近樞軸,并且彈性構件處于預壓狀態。而當蓋子被推向殼體內部時,彈性構件會被板狀構件以及導引構件制動,以由預壓狀態轉變為釋放狀態,致使彈性構件反向推進板狀構件以及導引構件,使得蓋子沿導引溝槽的軸向朝向殼體外部移動,直到導引構件的前端的弧形內緣觸抵到樞軸時,在彈性構件持續推進下,導引構件改由通過弧形內緣順著樞軸向殼體外部轉動,而使連結于導引構件的連結端的蓋子一并朝向殼體外部轉動。
因此,根據本發明的連接結構,當使用者欲打開蓋子時,只需將蓋子往內輕推即可。當蓋子打開時,通過本發明的連接結構,蓋子會先往前移動一段距離,的后再翻轉開來,不僅可免除公知技術的門縫設計,也不用特地于設備的底部預留高度。借此,蓋子的開啟將更加方便,且設計也將更為多樣化。
關于本發明的優點與精神可以通過以下的發明詳述及附圖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圖1A為公知DVD錄放機的外觀視圖。
圖1B為圖1A中DVD錄放機的蓋子外翻的外觀視圖。
圖1C為圖1B中DVD錄放機的蓋子外翻的側視圖。
圖2為根據本發明一較佳具體實施例的連接結構裝設于一設備的殼體的局部視圖。
圖3A為圖2中連接結構裝設于一設備的殼體沿P-P線的剖面視圖。
圖3B為圖3A中蓋子移動一段距離的視圖。
圖3C為圖3B中蓋子翻轉開來的視圖。
附圖符號說明10錄放機12座體14、32蓋子 16腳座20連接結構 22導引構件220前端 2200弧形外緣2202弧形內緣222導引溝槽224連結端 24彈性構件26板狀構件 30殼體34樞軸 36a第一內壁36b第二內壁具體實施方式
參閱圖2,圖2為根據本發明一較佳具體實施例的連接結構20裝設于一設備的殼體30的局部視圖。在本實施例中,設備(未顯示于圖2中)可為一電視(Television,TV)、一數字視訊影碟(Digital video disc,DVD)錄放機...等。殼體30具有一開口(Opening)以及一用以遮蓋開口的蓋子(Cover)32。連接結構20包括一導引構件(Guiding member)22、一樞軸(Pivot)34、一彈性構件(Resilient member)24以及一板狀構件(Plate member)26。連接結構20連接蓋子32與殼體30,而可移動地且可轉動地開啟蓋子32,如圖2所示。
參閱圖3A至圖3C,圖3A為圖2中連接結構20裝設于一設備的殼體30沿P-P線的剖面視圖。圖3B為圖3A中蓋子32移動一段距離的視圖。圖3C為圖3B中蓋子32翻轉開來的視圖。如圖3A所示,導引構件22具有一前端220、一連結端224以及一導引溝槽(Guiding groove)222,其中前端220具有一弧形外緣2200與一弧形內緣2202,連結端224與蓋子32相連結。樞軸(Pivot)34設置于開口的一第一內壁36a上,并位于導引構件22的導引溝槽222中。彈性構件24具有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未顯示于圖中),第一端連結于開口的一第二內壁36b。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內壁36a垂直于第二內壁36b。彈性構件可被操作為處于一預壓狀態(Pre-compressure state)或一釋放狀態(Releasing state)。板狀構件26樞接于殼體30開口的第二內壁36b上,連結于彈性構件24的第二端,并且置放于導引構件22以及彈性構件24之間,使得板狀構件26與導引構件22的前端220的弧形外緣2200緊靠。
當蓋子32遮蔽殼體30的開口時,蓋子32卡接于殼體30,導引構件22的前端220相對遠離樞軸34,而導引構件22的連結端224則相對靠近樞軸34,并且彈性構件24處于一預壓狀態,如圖3A所示。當蓋子32被推向殼體30內部時,彈性構件24會被板狀構件26以及導引構件22制動,以由預壓狀態轉變為一釋放狀態,致使彈性構件24反向推進板狀構件26以及導引構件22,使得蓋子32沿導引溝槽222的軸向朝向殼體30外部移動,如圖3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導引溝槽的軸向為設備最終使用狀態下的水平軸向。直到導引構件22的前端220的弧形內緣2202觸抵到樞軸34時,在彈性構件24持續推進下,導引構件22改由通過前端220的弧形內緣2202順著樞軸34向殼體30外部轉動,而使連結于導引構件22的連結端224的蓋子32一并朝向殼體30外部轉動,如圖3C所示。借此,蓋子32即可順利開啟。
在本實施例中,可通過改變導引構件22的導引溝槽222的長度,來控制蓋子32沿導引溝槽222的軸向的移動距離。此外,彈性構件24可為一扭簧(Torsion spring)或其它類似組件。本發明僅僅通過調整彈性構件24的扭力大小,而不需要另外加裝昂貴的裝置,便可控制蓋子32的移動與翻轉速度,因而可進一步降低成本。
在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第一內壁36a以及第二內壁36b也可為殼體30開口中的同一內壁。也即,樞軸34、彈性構件24以及板狀構件26可位于殼體30開口中的同一內壁上。其功能原理同上所述,在此不再贅述。
與公知技術相比,根據本發明的連接結構,當使用者欲打開蓋子時,只需將蓋子往內輕推即可。當蓋子打開時,通過本發明的連接結構,蓋子會先往前移動一段距離,的后再翻轉開來,不僅可免除公知技術的門縫設計,也不用特地于設備的底部預留高度。此外,本發明不需要另外加裝油壓齒輪等昂貴的裝置,便可控制蓋子的翻轉速度,可進一步降低成本。借此,蓋子的開啟將更加方便,且設計也將更為多樣化。
通過以上較佳具體實施例的詳述,是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發明的特征與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披露的較佳具體實施例來對本發明的范圍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蓋各種改變及具等同性的安排于本發明所要申請的權利要求書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連接結構,用于一設備,該設備包括一殼體,該殼體具有一開口以及一用以遮蓋該開口的蓋子,該連接結構連接該蓋子與該殼體,該連接結構包括一導引構件,該導引構件具有一前端、一連結端以及一導引溝槽,其中該前端具有一弧形外緣與一弧形內緣,該連結端與該蓋子相連結;一樞軸,該樞軸設置于該開口的一第一內壁上,并位于該導引構件的該導引溝槽中;一彈性構件,該彈性構件具有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該第一端連結于該開口的一第二內壁,該彈性構件可被操作為處于一預壓狀態或一釋放狀態;以及一板狀構件,該板狀構件樞接于該開口的該第二內壁上、連結于該彈性構件的該第二端,并且置放于該導引構件以及該彈性構件之間,使得該板狀構件與該導引構件的該前端的該弧形外緣緊靠;其中,當該蓋子遮蔽該開口時,該導引構件的該前端相對遠離該樞軸,而該導引構件的該連結端則相對靠近該樞軸,并且該彈性構件處于該預壓狀態;并且當該蓋子被推向該殼體內部時,該彈性構件會被該板狀構件以及該導引構件制動,以由該預壓狀態轉變為該釋放狀態,致使該彈性構件反向推進該板狀構件以及該導引構件,使得該蓋子沿該導引溝槽的軸向朝向該殼體外部移動,直到該導引構件的該前端的該弧形內緣觸抵到該樞軸時,該導引構件改由通過該前端的該弧形內緣順著該樞軸向該殼體外部轉動,而使連結于該導引構件的該連結端的該蓋子一并朝向該殼體外部轉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內壁以及該第二內壁是為該開口中的同一內壁。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內壁垂直于該第二內壁。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彈性構件是為一扭簧。
5.一種設備,包括一殼體,該殼體具有一開口;一蓋子,該蓋子用以遮蓋該開口;一連接結構,該連接結構用以連接該蓋子與該殼體,該連接結構包括一導引構件,該導引構件具有一前端、一連結端以及一導引溝槽,其中該前端具有一弧形外緣與一弧形內緣,該連結端與該蓋子相連結;一樞軸,該樞軸設置于該開口的一第一內壁上,并位于該導引構件的該導引溝槽中;一彈性構件,該彈性構件具有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該第一端連結于該開口的一第二內壁,該彈性構件可被操作為處于一預壓狀態或一釋放狀態;以及一板狀構件,該板狀構件樞接于該開口的該第二內壁上、連結于該彈性構件的該第二端,并且置放于該導引構件以及該彈性構件之間,使得該板狀構件與該導引構件的該前端的該弧形外緣緊靠;其中,當該蓋子遮蔽該開口時,該導引構件的該前端相對遠離該樞軸,而該導引構件的該連結端則相對靠近該樞軸,并且該彈性構件處于該預壓狀態;并且當該蓋子被推向該殼體內部時,該彈性構件會被該板狀構件以及該導引構件制動,以由該預壓狀態轉變為該釋放狀態,致使該彈性構件反向推進該板狀構件以及該導引構件,使得該蓋子沿該導引溝槽的軸向朝向該殼體外部移動,直到該導引構件的該前端的該弧形內緣觸抵到該樞軸時,該導引構件改由通過該弧形內緣順著該樞軸向該殼體外部轉動,而使連結于該導引構件的該連結端的該蓋子一并朝向該殼體外部轉動。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內壁以及該第二內壁是為該開口中的同一內壁。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內壁垂直于該第二內壁。
8.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該彈性構件是為一扭簧。
全文摘要
一種連接結構,用以連接一設備的蓋子與殼體,以可移動地且可轉動地開啟蓋子。設備的殼體具有一開口,且蓋子用以遮蓋該開口。連接結構包括一導引構件、一樞軸、一彈性構件及一板狀構件。導引構件連接于蓋子,并且具有一導引溝槽。樞軸設置于殼體開口的一第一內壁上,并位于導引構件的導引溝槽中。彈性構件分別與殼體開口的一第二內壁及板狀構件連結。板狀構件與導引構件緊靠。當蓋子被推向殼體內部時,彈性構件會被板狀構件及導引構件制動,致使彈性構件反向推進板狀構件及導引構件,使得蓋子朝向殼體外部移動,并通過樞軸朝向殼體外部轉動。
文檔編號H05K7/16GK1804413SQ20051000441
公開日2006年7月19日 申請日期2005年1月13日 優先權日2005年1月13日
發明者李永華 申請人:明基電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