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一種自動脫卸吊裝環及帶有該脫卸吊裝環的組合式裝卸架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8143636閱讀:68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自動脫卸吊裝環及帶有該脫卸吊裝環的組合式裝卸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裝卸工具,特別是一種自動脫卸吊裝環及帶有該脫卸吊裝環的組合式裝卸架。
背景技術
從古至今,粉狀、粒狀貨物采用小袋包裝是慣用方式,它從麻袋、布袋到現在最普遍的編織袋包裝,它的運轉一般采用原始的肩挑、背扛搬運裝卸方式,到上世紀八十年代, 才開始普遍在港口碼頭配備吊機,把袋裝物資進行集裝起吊過駁,散包轉運。
當今社會,袋裝貨物日益增多,就目前而言,大量的袋裝貨物依舊采用常規的散包轉運方式,這遠遠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因為袋裝貨物散包轉運的每一個轉運環節都要重新集裝起吊,這種操作模式耗費勞力多,勞動強度強,環境污染大,作業場所條件惡劣, 影響勞動者的身體健康。此外,因勞動者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等因素,造成大多數袋裝貨物轉運碼頭、中轉站等袋包貨物轉運服務行業不同程度的招工困難,工人逐步減少,導致裝卸中轉速度大幅度降低,尤其是船運袋裝貨物的起貨,存在問題特別嚴重。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貨物流量的增加使得運輸工具也隨之迅速增大,但依目前常規袋裝貨物裝卸模式,使袋裝物資采用大型運輸工具失去了意義,因現狀的袋包裝卸方式是必須通過人工搬運的,裝卸速度的快慢是完全取決于人力,因此船只的增大不僅無法提高裝卸貨速度,而且嚴重地制約了運率的提高,運價也會相應的提高。另外,發貨方的工人緊缺也會大大降低了裝船的質量,所裝的貨物普遍都是亂包倒入船艙,還有許多靠近航道的袋包物質生產廠家為了節省人工,直接采用輸送帶裝船,這種裝船方式對廠家來講是提高了現代化程度,但是所裝的袋包混亂,質量更糟,袋包破損大幅度上升,這也給需貨方的轉運環節又增加了起貨的難度,還造成需貨方物資的損失和費用的增加。
針對上述問題,申請人曾申請了一種小袋物資轉運集裝包的實用新型專利,其專利申請號為200920306861. 7,該集裝包可實現額定數量的小袋物資集中打包,并配合專用吊環和起吊機等機械進行作業,在運輸的各個環節當中無需拆開集裝包,對降低物資損耗、 提高物資裝卸效率、減輕工作強度,都具有十分明顯的效果和經濟效益。
但在以上的小袋物資集裝包的轉運當中,集裝包在和起吊裝置的起吊和卸貨當中都還需要人工進行操作,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裝卸速度,特別是在裝船過程當中,因船艙中的揚塵比較多,空氣不流暢,嚴重威脅著卸貨工人的呼吸道系統,特別是在高溫期間,還很容易造成中暑和皮膚過敏等現象。
同時因貨輪的甲板寬,而集裝包受限于本身體積,無法直接深入甲板下面,導致甲板下的船艙存在裝貨死角,使船艙的一部分邊緣無法直接裝貨,需人工二次轉手才能進行, 否則會造成船艙容積的減少,引起超高裝貨,對航行的平穩性帶來很大的影響。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設計了一種自動脫卸吊裝環及帶有該脫卸吊裝環的組合式裝卸架,該結構設計,使得集裝包與起吊裝置只在起吊端采用人力操作,在卸貨端則自動進行卸貨,無需人工操作,相比現有操作方式,大大提升了轉運效率,節省了一半人力,同時也避免因卸貨端工作環境惡劣對工人身心帶來的影響,此外組合式裝卸架結構也解決了因大貨輪甲板寬存在死角而無法一次實現裝船的缺陷。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自動脫卸吊裝環,其特征在于整個脫卸吊裝環包括一本體,本體上端鉸接設置有一連接索鏈和連接環,本體下端鉸接設置有一卡環;本體中設置有一上小下大的二級階梯式的安裝孔,安裝孔中設置一彈性伸縮裝置;所述彈性伸縮裝置包括彈簧和拉桿,其中彈簧設置在安裝孔的下級階梯孔中;所述拉桿上設置有支撐彈簧的彈簧座,拉桿上端部穿過彈簧并從安裝孔上端伸出本體,拉桿上端部伸出本體部位設置著用于定位拉桿并使彈簧裝配后具有一定預壓縮量的螺母吊環;所述拉桿下端部伸出本體緊靠所述卡環設置,拉桿下端部在初始狀態下低于卡環內輪廓最低部,在拉桿上拉到極限位置時高于卡環內輪廓的最低部。
一種帶有所述脫卸吊裝環的組合式裝卸架,其特征在于整個裝卸架包括若干并排設置的支架,相鄰支架之間由連桿連接,支架下方周邊設置多個所述自動脫卸吊裝環,各個自動脫卸吊裝環的螺母吊環通過一牽引傳動機構與設置在支架中心的自動脫卸裝置連接,各個脫卸吊裝環的連接環則通過鋼索直接連接設置在自動脫卸裝置上部的起吊環。
上述支架數目為偶數個,所述自動脫卸裝置設置在位于裝卸架中心的連桿的安裝桿上;所述牽引傳動機構包括牽引索、“L”型搖臂和設置在牽引索末端的復位彈簧;其中每個支架中心均設置一個“L”型搖臂,“L”型搖臂的中部鉸接連接在支架上;“L”型搖臂的頭部連接多個與支架下側周邊自動脫卸吊裝環等數目的副吊索,每根副吊索通過滾輪副與所述脫卸吊裝環的螺母吊環連接;“L”型搖臂的尾部連接在牽引索上;所述牽引索的頭部與自動脫卸裝置連接,牽引索的尾部通過復位彈簧連接在最外側支架的外側邊上。
上述支架數目為奇數個,所述自動脫卸裝置直接設置在位于裝卸架中心的中心支架上;所述牽引傳動機構包括牽引索、“L”型搖臂和設置在牽引索末端的復位彈簧;其中裝卸架中心的中心支架下的各個自動脫卸吊裝環的螺母吊環通過副吊索和滾輪副直接連接牽引索,其他支架的中心則均設置一個“L”型搖臂,“L”型搖臂的中部鉸接連接在支架上; “L”型搖臂的頭部連接多個與支架下側周邊自動脫卸吊裝環等數目的副吊索,每根副吊索通過滾輪副與所述脫卸吊裝環的螺母吊環連接;“L”型搖臂的尾部連接在牽引索上;所述牽引索的頭部與自動脫卸裝置連接,牽引索的尾部通過復位彈簧連接在最外側支架的外側邊上。
上述牽引索上連接設置有張緊調節裝置,該裝置包括螺紋連接的螺紋桿和連接螺母組成。
上述自動脫卸裝置包括一底部固定設置的中心軸,中心軸上設置有上滑套和下滑套;所述上滑套頂部朝上通過若干根鋼索與起吊環連接,上滑套頂部朝下通過連接柱和拉簧與中心軸的底部連接;所述上滑套底部外突形成一外卡合突起,外卡合突起的上側面為一平面,下側面為一從上到下朝內傾斜的斜面;所述上滑套外側套連一脫卸塊,脫卸塊底部朝外設置有脫卸突起,脫卸突起的最大直徑略大于所述外卡合突起的最大直徑;所述脫卸塊在上滑套上的位置通過一搖桿控制,搖桿的一端與上滑套頂部的連桿鉸接,搖桿的中部與脫卸塊固連,搖桿的另一端在靠近脫卸塊處設置有復位拉簧與上滑套頂部連接;所述下滑套底部與所述牽引傳動機構的牽引索連接,下滑套外側中部鉸接設置有若干個“V”形搖臂,所述“V”形搖臂上端內突形成一可與所述外卡合突起卡合的內卡合突起,內卡合突起的上側面為一從上到下朝內傾斜的斜面,該斜面剛好與所述外可和突起的下側面配合,內卡合突起的下側面為一平面;所述“V”形搖臂的下端通過一復位裝置與下滑套連接。
上述“V”形搖臂內側中部位置設置有防止搖臂過度轉動的止位突起。
上述每個支架下側設置有橫條支撐腳木。
本發明的自動脫卸吊裝環在使用時,首先拉動螺母吊環帶動拉桿使彈簧進一步壓縮而回縮,直到拉桿下端部的底部位置脫離卡環內輪廓的最低部,而后把集裝包的困扎繩穿過卡環,之后放開螺母吊環,拉桿重新下探彈出穿過困扎繩后回到初始位置,因此時拉桿下端部的底部位置低于卡環內輪廓的最低部,困扎繩就會被拉桿卡住而無法拉出。而到轉運到達所需位置后,只要上拉螺母吊環帶動拉桿,一旦拉桿下端部的底部脫離卡環內輪廓的最低部時,困扎繩就會在貨物自重的作用下滑出卡環,實現自動卸鉤,整個卸貨過程無需人工操作,相比現有的裝卸方式,可節省一半的人工,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裝卸效率。
本發明設計的帶有所述脫卸吊裝環的組合式裝卸架,其每個支架下部設置有多個自動脫卸吊裝環,可對多包集裝包集中進行起吊,并具有一次性全自動脫吊功能,可大幅度提高裝卸質量和裝卸速度。
在起吊時,用人工把集裝包困扎繩相對應的吊在各個自動脫卸吊裝環上,而后吊機啟動上提,帶動所有的自動脫卸吊裝環上的貨物一起上抬,此時,起吊環通過鋼索拉伸中心軸上的上滑套一起上抬,上滑套的上抬將拉伸其與中心軸之間的連接拉簧,此時,上滑套與下滑套處于分離狀態,下滑套在牽引索末端復位彈簧的作用下位于中心軸的最下部,牽引索和“L”型搖臂均無動作,各個自動脫卸吊裝環上的拉桿位于初始位置,集裝包的困扎繩被卡住而無法拉出。
當貨物到達所需位置后,吊機啟動下放,此時上滑套在其自身重力和連接拉簧回復力的作用下下移,在此,因上滑套底部的外卡合突起的下側面為一從上到下朝內傾斜的斜面,下滑套上的“V”形搖臂上端的內卡合突起的上側面為一從上到下朝內傾斜的斜面, 使得當上滑套下滑到外卡合突起與“V”形搖臂的內卡合突起接觸時,外卡合突起就會迫使 “V”形搖臂朝中部的鉸接點向外發生轉動,此時,“V”形搖臂上端朝外轉動,“V”形搖臂下端朝內轉動進一步壓縮彈簧,該過程直到整個外卡合突起越過內卡合突起,此時“V”形搖臂在其下端壓縮彈簧回復力的作用下繞中部鉸接點反向轉動,即“V”形搖臂上端朝內轉動,“V” 形搖臂下端朝外轉動,使得外卡合突起與內卡合突起實現卡合。而后再次啟動吊機提升起吊環,此時起吊環就會同步帶動上滑套和下滑套一起上抬,而下滑套的上抬就會拉動牽引索,牽引索的拉伸直接拉動副吊索使自動脫卸吊裝環的螺母吊環上拉(奇數個支架時中心支架上的自動脫卸吊裝環),或者使“L”型搖臂相對其中部的鉸接點轉動,進而帶動各個副吊索而使自動脫卸吊裝環的螺母吊環上拉,從而使拉桿上提使困扎繩脫離,實現各個脫卸吊裝環的一次性全自動脫吊,同時牽引索的拉伸也同步拉伸牽引索尾部的復位彈簧。
而當整個自動脫卸架重新進行起吊時,因此時的外卡合突起與內卡合突起依然處于卡合狀態,此時需要手動下壓脫卸塊上的搖桿,搖桿就會帶動脫卸塊朝下運動,當脫卸塊底部的脫卸突起與內卡合突起的上斜面接觸時,就會迫使整個“V”形搖臂相對其中部的鉸接點轉動,即“V”形搖臂上端朝外轉動,下端朝內轉動,內卡合突起逐漸朝外移動,在此,因脫卸塊外突結構的最大直徑略大于外卡合突起的最大直徑,該結構設計可保證當脫卸塊下移到外卡合突起的上側面時使外卡合突起與內卡合突起完全分離,此時下滑套就會在其自重及牽引索尾部復位彈簧回復力的作用下下沉而與上滑套分離,回到中心軸的最下部,牽引索復位,其上的各個“L”形搖臂同時作復位轉動,各個自動脫卸吊裝環的螺母吊環被松開使得拉桿重新彈出恢復到初始狀態,為再次進行起吊動作做好準備。
在此,為適應不同重量的起吊操作,所述的組合式裝卸架的支架數目,可根據不同場合的需要,任意擴大組合數量,以滿足實施個體支架起吊或多個支架組合起吊的需要。現最大組合起吊設計為五組支架,每組設計六個自動脫卸吊裝環,按每個自動脫卸吊裝環一至二噸設計,整個起吊重量最大可達三十噸至六十噸,相比現有的轉運方式,可提升幾十倍的轉運效率。
在以上結構中,因主吊索位于裝卸架中心,使得裝卸架在起吊中最長可伸入甲板下面8米深處,可供十萬噸級甲板下面的船艙進行直接裝貨,有效避免了裝船死角的產生, 保持集裝包完整,在減少人工的同時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時給需貨方轉運環節的起貨帶來了方便,減少了需貨方費用和物資的損失。
此外,本發明支架下側設置有橫條支撐腳木,該結構使支架下放時與地面或袋包之間具有一定的間隙,保證脫卸吊裝環和牽引傳動機構各部件不會被壓迫住,保持正常工作狀態。
綜上所述,本發明設計的自動脫卸吊裝環及帶有該脫卸吊裝環的組合式裝卸架, 可使集裝包與起吊裝置只在起吊端采用人力操作,在卸貨端則自動進行卸貨,無需人工操作,相比現有操作方式,大大提升了轉運效率,并節省了一半人力,同時也避免因卸貨端工作環境惡劣對工人身心帶來的損傷。


圖1、本發明自動脫卸吊裝環的結構示意圖; 圖2、本發明組合式裝卸架的結構示意圖;圖3、本發明圖2中A部的局部放大圖;圖4、本發明自動脫卸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5、本發明組合式裝卸架的的支架數目為奇數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一種自動脫卸吊裝環,整個脫卸吊裝環包括一本體1,本體1上端鉸接設置有一連接索鏈11和連接環12,本體1下端鉸接設置有一卡環13。本體1中設置有一上小下大的二級階梯式的安裝孔14,安裝孔中設置一彈性伸縮裝置。
所述彈性伸縮裝置包括彈簧15和拉桿16。其中彈簧15設置在安裝孔14的下級階梯孔中;所述拉桿16上設置有支撐彈簧15的彈簧座161,拉桿16上端部穿過彈簧15并從安裝孔14上端伸出本體1,拉桿16上端部伸出本體部位設置著用于定位拉桿16并使彈簧15裝配后具有一定預壓縮量的螺母吊環17。
所述拉桿16下端部伸出本體1緊靠所述卡環13設置,拉桿16下端部在初始狀態下低于卡環13內輪廓最低部,在拉桿16上拉到極限位置時高于卡環13內輪廓的最低部。
本發明自動脫卸吊裝環在使用時,首先拉動螺母吊環17帶動拉桿16使彈簧15進一步壓縮而回縮,該過程直到拉桿16下端部的底部位置脫離卡環13內輪廓的最低部,而后把集裝包的困扎繩2穿過卡環13,接著放開螺母吊環17使拉桿16下探彈出穿過困扎繩2 后回到初始位置,因此時拉桿16下端部的底部位置低于卡環13內輪廓的最低部,困扎繩2 就會被拉桿16卡住而無法拉出。而到轉運到達所需位置后,只要上拉螺母吊環17帶動拉桿16,一旦拉桿16下端部的底部脫離卡環13內輪廓的最低部時,困扎繩2就會在貨物自重的作用下滑出卡環13,實現自動卸鉤,整個卸貨過程無需人工操作,相比現有的裝卸方式, 可節省一半的人工,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成裝卸效率。
如圖2和3所示,一種帶有所述脫卸吊裝環的組合式裝卸架,整個裝卸架包括若干并排設置的支架3,相鄰支架3之間由連桿31連接,支架3下方周邊設置多個所述自動脫卸吊裝環,各個自動脫卸吊裝環的螺母吊環17通過一牽引傳動機構與設置在裝卸架中心的自動脫卸裝置5連接,各個脫卸吊裝環的連接環12則通過鋼索6直接連接設置在自動脫卸裝置5上部的起吊環7。
當支架3數目為偶數個時,如圖2中兩個支架3的結構,自動脫卸裝置5設置在位于裝卸架中心的連桿31的安裝桿311上。所述牽引傳動機構包括牽引索41、“L”型搖臂42 和設置在牽引索末端的復位彈簧43。其中每個支架3中心均設置一個“L”型搖臂42,“L” 型搖臂42的中部421鉸接連接在支架3上。“L”型搖臂的頭部422連接多個與支架3下側周邊自動脫卸吊裝環等數目的副吊索44,每根副吊索44通過滾輪副45與所述脫卸吊裝環的螺母吊環17連接。“L”型搖臂的尾部423連接在牽引索41上。所述牽引索41的頭部與自動脫卸裝置5連接,牽引索41的尾部通過復位彈簧43連接在最外側支架3的外側邊上。
當支架3數目為奇數個時,如圖5中三個支架3的結構,所述自動脫卸裝置5直接設置在位于裝卸架中心的中心支架3上。所述牽引傳動機構包括牽引索41、“L”型搖臂42 和設置在牽引索末端的復位彈簧43。其中裝卸架中心的中心支架3下的各個自動脫卸吊裝環的螺母吊環17通過副吊索44和滾輪副45直接連接牽引索41,其他支架3的中心則均設置一個“L”型搖臂42。“L”型搖臂42的中部421鉸接連接在支架3上。“L”型搖臂的頭部422連接多個與支架3下側周邊自動脫卸吊裝環等數目的副吊索44,每根副吊索44通過滾輪副45與所述脫卸吊裝環的螺母吊環17連接。“L”型搖臂的尾部423連接在牽引索41 上。所述牽引索41的頭部與自動脫卸裝置5連接,牽引索41的尾部通過復位彈簧43連接在最外側支架3的外側邊上。
在此,為便于調整牽引索41的張緊度,牽引索上連接設置有張緊調節裝置46,該裝置包括螺紋連接的螺紋桿461和連接螺母462組成。
如圖2和4所示,自動脫卸裝置5包括一底部固定設置的中心軸51,中心軸51上設置有上滑套52和下滑套53。
所述上滑套52頂部朝上通過若干根鋼索521與起吊環7連接,上滑套52頂部朝下通過連接柱522和拉簧523與中心軸51的底部連接。所述上滑套52底部外突形成一外卡合突起524,外卡合突起524的上側面5241為一平面,下側面5242為一從上到下朝內傾斜的斜面。所述上滑套52外側套連一脫卸塊M,脫卸塊M底部朝外設置有脫卸突起Ml, 脫卸突起Ml的最大直徑略大于所述外卡合突起524的最大直徑。所述脫卸塊M在上滑套上的位置通過一搖桿542控制,搖桿M2的一端與上滑套52頂部的連桿525鉸接,搖桿 542的中部與脫卸塊M固連,搖桿542的另一端在靠近脫卸塊M處設置有復位拉簧543與上滑套52頂部連接。
所述下滑套53底部與所述牽引傳動機構的牽引索41連接,下滑套53外側中部鉸接設置有若干個“V”形搖臂55。每個“V”形搖臂55上端內突形成一可與所述外卡合突起 524卡合的內卡合突起551,內卡合突起551的上側面5511為一從上到下朝內傾斜的斜面, 該斜面剛好與所述外可和突起的下側面配合,內卡合突起的下側面陽12為一平面。所述“V”形搖臂55的下端通過一復位裝置與下滑套53連接,在本實施方式中,該復位裝置為一壓縮彈簧552。在此,為避免“V”形搖臂55上端過度內轉而造成上滑套52下來不能撐開的情況發生,本發明在“V”形搖臂55內側中部位置設置有防止搖臂過度轉動的止位突起 553。
本發明設計的帶有所述脫卸吊裝環的組合式裝卸架,其每個支架3下部設置有多個自動脫卸吊裝環,可對多包集裝包集中進行起吊,具有一次性全自動脫吊功能,可大幅度提高裝卸質量和裝卸速度。
在起吊時,用人工把集裝包困扎繩2相對應的吊在各個自動脫卸吊裝環上,而后吊機啟動上提,帶動所有的自動脫卸吊裝環上的貨物一起上抬,此時,起吊環7通過鋼索 521拉伸中心軸51上的上滑套52 —起上抬,上滑套52的上抬將拉伸其與中心軸底部51之間的連接拉簧523,此時,上滑套52與下滑套53處于分離狀態,下滑套53在牽引索41末端復位彈簧43的作用下位于中心軸51的最下部,牽引索41和“L”型搖臂42均無動作,各個自動脫卸吊裝環上的拉桿16位于初始位置,集裝包的困扎繩2被卡住而無法拉出。
當貨物到達所需位置后,吊機啟動下放,此時上滑套52在其自身重力和連接拉簧 523回復力的作用下下移,在此,因上滑套52底部的外卡合突起524的下側面5242為一從上到下朝內傾斜的斜面,下滑套53上的“V”形搖臂55上端的內卡合突起551的上側面5511 為一從上到下朝內傾斜的斜面,使得當上滑套52下滑到外卡合突起5M與“V”形搖臂55 的內卡合突起551接觸時,外卡合突起5M就會迫使“V”形搖臂55朝中部的鉸接點發生轉動,此時,“V”形搖臂55上端朝外轉動,“V”形搖臂55下端朝內轉動進一步壓縮彈簧552, 該過程直到整個外卡合突起5M越過內卡合突起551,此時“V”形搖臂55在其下端壓縮彈簧552回復力的作用下繞中部鉸接點反向轉動,即“V”形搖臂55上端朝內轉動,“V”形搖臂陽下端朝外轉動,使得外卡合突起5M與內卡合突起551實現卡合。而后再次啟動吊機提升起吊環7,此時起吊環7就會同步帶動上滑套52和下滑套53 —起上抬,而下滑套53的上抬就會拉動牽引索41,牽引索41的拉伸直接拉動副吊索44使自動脫卸吊裝環的螺母吊環17上拉(奇數個支架3時中心支架上的自動脫卸吊裝環),或者使“L”型搖臂42相對其中部421的鉸接點轉動,進而帶動各個副吊索44而使自動脫卸吊裝環的螺母吊環17上拉, 從而使拉桿16上提使困扎繩脫離,實現各個脫卸吊裝環的一次性全自動脫吊,同時牽引索 41的拉伸也同步拉伸牽引索41尾部的復位彈簧43。
而當整個自動脫卸架重新進行起吊時,因此時的外卡合突起524與內卡合突起 551依然處于卡合狀態,此時需要手動下壓脫卸塊M上的搖桿M2,搖桿542就會帶動脫卸塊討朝下運動,當脫卸塊底部的脫卸突起541與內卡合突起551的上斜面5511接觸時,就會迫使整個“V”形搖臂55相對其中部的鉸接點轉動,即“V”形搖臂55上端朝外轉動,下端朝內轉動,內卡合突起551逐漸朝外移動,在此,因脫卸塊脫卸突起541結構的最大直徑略大于外卡合突起5M的最大直徑,該結構設計可保證當脫卸塊M下移到外卡合突起524的上側面5241時使外卡合突起5 與內卡合突起551完全分離,此時下滑套53就會在其自重及牽引索41尾部復位彈簧43回復力的作用下下沉而與上滑套52分離,回到中心軸51 的最下部,牽引索41復位,其上各個“L”形搖臂42同時作復位轉動,各個自動脫卸吊裝環的螺母吊環17被松開使得拉桿16重新彈出恢復到初始狀態,為再次進行起吊動作做好準備。
在此,為適應不同重量的起吊操作,所述的組合式裝卸架的支架3數目,可根據不同場合的需要,任意擴大組合數量,實施個體支架起吊或多個支架3組合起吊。本發明現最大組合起吊設計為五組支架3,每組支架3設計六個自動脫卸吊裝環,按每個自動脫卸吊裝環一至二噸設計,整個起吊重量最大可達三十噸至六十噸,相比現有的轉運方式,可提升幾十倍的轉運效率。
在以上結構中,因主吊索位于裝卸架中心,使得裝卸架在起吊中最長可伸入甲板下面8米深度,可供十萬噸級甲板下面的船艙進行直接裝貨,有效避免了裝船死角的產生, 保持集裝包完整,在減少人工的同時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時給需貨方轉運環節的起貨帶來了方便,減少了需貨方費用和物資的損失。
此外,本發明每個支架3下設置橫條支撐腳木32,該結構使支架3下放時與地面或袋包之間具有一定的間隙,保證脫卸吊裝環和牽引傳動機構各部件不會被壓住,保持正常工作狀態。
綜上所述,本發明設計的自動脫卸吊裝環及帶有該脫卸吊裝環的組合式裝卸架, 可使集裝包與起吊裝置只在起吊端采用人力操作,在卸貨端則自動進行卸貨,無需人工操作,相比現有操作方式,大大提升了轉運效率,并節省了一半人力,同時也避免因卸貨端工作環境惡劣對工人身心帶來的損傷。10
權利要求
1.一種自動脫卸吊裝環,其特征在于整個脫卸吊裝環包括一本體,本體上端鉸接設置有一連接索鏈和連接環,本體下端鉸接設置有一卡環;本體中設置有一上小下大的二級階梯式的安裝孔,安裝孔中設置一彈性伸縮裝置;所述彈性伸縮裝置包括彈簧和拉桿,其中彈簧設置在安裝孔的下級階梯孔中;所述拉桿上設置有支撐彈簧的彈簧座,拉桿上端部穿過彈簧并從安裝孔上端伸出本體,拉桿上端部伸出本體部位設置著用于定位拉桿并使彈簧裝配后具有一定預壓縮量的螺母吊環;所述拉桿下端部伸出本體緊靠所述卡環設置,拉桿下端部在初始狀態下低于卡環內輪廓最低部,在拉桿上拉到極限位置時高于卡環內輪廓的最低部。
2.一種帶有權利要求1所述脫卸吊裝環的組合式裝卸架,其特征在于整個裝卸架包括若干并排設置的支架,相鄰支架之間由連桿連接,支架下方周邊設置多個所述自動脫卸吊裝環,各個自動脫卸吊裝環的螺母吊環通過一牽引傳動機構與設置在支架中心的自動脫卸裝置連接,各個脫卸吊裝環的連接環則通過鋼索直接連接設置在自動脫卸裝置上部的起吊環。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組合式裝卸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數目為偶數個,所述自動脫卸裝置設置在位于裝卸架中心的連桿的安裝桿上;所述牽引傳動機構包括牽引索、“L”型搖臂和設置在牽引索末端的復位彈簧;其中每個支架中心均設置一個“L”型搖臂,“L”型搖臂的中部鉸接連接在支架上;“L”型搖臂的頭部連接多個與支架下側周邊自動脫卸吊裝環等數目的副吊索,每根副吊索通過滾輪副與所述脫卸吊裝環的螺母吊環連接;“L”型搖臂的尾部連接在牽引索上;所述牽引索的頭部與自動脫卸裝置連接,牽引索的尾部通過復位彈簧連接在最外側支架的外側邊上。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組合式裝卸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數目為奇數個,所述自動脫卸裝置直接設置在位于裝卸架中心的中心支架上;所述牽引傳動機構包括牽引索、“L”型搖臂和設置在牽引索末端的復位彈簧;其中裝卸架中心的中心支架下的各個自動脫卸吊裝環的螺母吊環通過副吊索和滾輪副直接連接牽引索,其他支架的中心則均設置一個“L”型搖臂,“L”型搖臂的中部鉸接連接在支架上;“L”型搖臂的頭部連接多個與支架下側周邊自動脫卸吊裝環等數目的副吊索,每根副吊索通過滾輪副與所述脫卸吊裝環的螺母吊環連接;“L”型搖臂的尾部連接在牽引索上;所述牽引索的頭部與自動脫卸裝置連接,牽引索的尾部通過復位彈簧連接在最外側支架的外側邊上。
5.如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組合式裝卸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牽引索上連接設置有張緊調節裝置,該裝置包括螺紋連接的螺紋桿和連接螺母組成。
6.如權利要求2-4任一權項所述的組合式裝卸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動脫卸裝置包括一底部固定設置的中心軸,中心軸上設置有上滑套和下滑套;所述上滑套頂部朝上通過若干根鋼索與起吊環連接,上滑套頂部朝下通過連接柱和拉簧與中心軸的底部連接;所述上滑套底部外突形成一外卡合突起,外卡合突起的上側面為一平面,下側面為一從上到下朝內傾斜的斜面;所述上滑套外側套連一脫卸塊,脫卸塊底部朝外設置有脫卸突起,脫卸突起的最大直徑略大于所述外卡合突起的最大直徑;所述脫卸塊在上滑套上的位置通過一搖桿控制,搖桿的一端與上滑套頂部的連桿鉸接,搖桿的中部與脫卸塊固連,搖桿的另一端在靠近脫卸塊處設置有復位拉簧與上滑套頂部連接;所述下滑套底部與所述牽引傳動機構的牽引索連接,下滑套外側中部鉸接設置有若干個“V”形搖臂,所述“V”形搖臂上端內突形成一可與所述外卡合突起卡合的內卡合突起,內卡合突起的上側面為一從上到下朝內傾斜的斜面,該斜面剛好與所述外可和突起的下側面配合,內卡合突起的下側面為一平面;所述 “V”形搖臂的下端通過一復位裝置與下滑套連接。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組合式裝卸架,其特征在于所述“V”形搖臂內側中部位置設置有防止搖臂過度轉動的止位突起。
8.如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組合式裝卸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個支架下側設置有橫條支撐腳木。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自動脫卸吊裝環及帶有該脫卸吊裝環的組合式裝卸架,自動自動脫卸吊裝環包括一本體,本體上端鉸接設置有一連接索鏈和連接環,本體下端鉸接設置有一卡環;本體中設置有二級階梯式的安裝孔,安裝孔中設置一彈性伸縮裝置;彈性伸縮裝置包括彈簧和拉桿;拉桿上端部穿過彈簧并從安裝孔上端伸出本體,拉桿上端部伸出本體部位設置著螺母吊環。本發明結構設計,使得集裝包與起吊裝置只在起吊端采用人力操作,在卸貨端則自動進行卸貨,無需人工操作,相比現有方式,大大提升了轉運效率,節省了一半人力,同時也避免卸貨端工作環境惡劣對工人身心帶來的影響,此外組合式裝卸架結構也解決了因大貨輪甲板寬存在死角而無法一次實現裝船的缺陷。
文檔編號B66C1/12GK102476777SQ201010556879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24日 優先權日2010年11月24日
發明者盛文理 申請人:盛文理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章丘市| 南昌市| 峨眉山市| 和静县| 冕宁县| 正蓝旗| 常德市| 青龙| 陇西县| 天峻县| 从化市| 滦平县| 慈溪市| 滨州市| 青铜峡市| 龙南县| 安阳市| 邹平县| 镇赉县| 霞浦县| 闽清县| 西昌市| 容城县| 楚雄市| 南平市| 嵊泗县| 信丰县| 邯郸市| 栖霞市| 涟源市| 米脂县| 林口县| 河源市| 两当县| 盐山县| 正镶白旗| 临颍县| 织金县| 文安县| 瓦房店市| 宜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