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混紡絲束織物,尤其是涉及一種新型化纖和玻纖混紡絲束織物,它屬于紡織材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化纖和玻纖混紡織物一般用于模壓或連續滾壓生產工藝,使用時按照最終產品的要求選擇混紡織物的克重、織物結構、層數等參數。但由于混紡織物本身的特點,在多層混紡織物一起使用時混紡織物相鄰兩層的結合僅依靠化纖熔融形成熔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因此兩層相鄰混紡織物成型后的界面結合力相對較弱,容易在高剪切的情況下發生層間破壞。
化纖和玻纖混紡織物中所用的化纖和玻纖混紡絲束由于在玻纖拉絲過程中混入化纖共同收卷等工序后得到,因此化纖在玻纖中均勻分散,且化纖受熱熔融后的熱塑性熔體可直接對絲束內部的玻纖進行浸漬與包覆,同時連續狀態的玻璃纖維也為利用該材料制備得到的制品提供優異的力學性能,特別是拉伸和彎曲性能。
化纖和玻纖混紡織物則是以混紡絲束為原料編織成具有一定克重和尺寸的某種特定花紋的織物。一般模壓和滾壓工藝均采用混紡織物為主要原材料,根據制品的要求,使用不同層數及克重的混紡織物,通過加熱使化纖熔融,利用模壓或滾壓在多層化纖受熱熔融的混紡織物表面施加作用力,使相鄰兩層的熔融的化纖在受壓下互相融合并在冷去后得到相應產品。但在該方式生產制品時,多層混紡織物之間僅通過熔融并重新冷卻固化的化纖材料進行結合,因此該多層織物得到的制品的織物與織物抗層間剪切能力相對較差。
公開日為2016年02月01日,公開號為105316839A的中國專利中,公開了一種名稱為“混紡織物”的發明專利。該專利包括滌綸短纖維和薄荷纖維,滌綸短纖維作為經線以及薄荷纖維作為緯線交織成所述混紡織物,混紡織物采用五枚三飛緞紋組織結構。該專利是用于衣物方面的,而本申請主要用于復合材料領域,雖然該混紡織物具有舒適性和優良的抗輻射性能、柔軟性,但是織物與織物抗層間剪切能力相對較差,滿足不了人們的使用要求,故其還是存在上述缺陷。
因此,提供一種結構合理,能有效增強多層混紡織物模壓或滾壓后的產品抗剪切性能,拉伸、彎曲性能好的新型化纖和玻纖混紡絲束織物,拓展該類化纖和玻纖混紡織物的應用領域,顯得尤為必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種結構設計合理,能有效增強多層混紡織物模壓或滾壓后的產品抗剪切性能,拉伸、彎曲性能好的新型化纖和玻纖混紡絲束織物。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新型化纖和玻纖混紡絲束織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化纖混紡織物層以及化纖和玻纖混紡紗,該化纖混紡織物層與化纖和玻纖混紡紗相連,所述化纖和玻纖混紡紗包括化纖絲與玻纖絲,該化纖絲與玻纖絲相連;結構簡單,增強多層混紡織物模壓或滾壓后的產品抗剪切性能,同時對拉伸、彎曲性能無太大影響。
作為優選,本實用新型所述化纖混紡織物層為兩層或多層,該兩層或多層化纖混紡織物層通過化纖和玻纖混紡紗相互穿刺連接;提高相互之間的性能。
作為優選,本實用新型所述化纖絲與玻纖絲通過相互混合并收卷形成;提高相互之間的性能。
作為優選,本實用新型所述化纖包括聚丙烯纖維、聚酯纖維和尼龍纖維,該化纖為紡絲的熱塑性纖維。
作為優選,本實用新型所述玻纖包括E玻璃和S玻璃。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和效果:1、有效增強多層混紡織物模壓或滾壓后的產品抗剪切性能,同時對拉伸、彎曲性能無太大影響;2、利用化纖和玻纖混紡纖維為Z軸方向的增強體,同時由于該增強體與混紡織物的材料相同,因此在熔融后能與其他混紡織物融合并成為一個整體,另外,通過Z軸方向的增強可大大改善普通混紡織物形成的材料在兩層混紡織物之間較弱的結合,從而提升最終產品的抗剪切性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化纖和玻纖混紡紗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新型化纖和玻纖混紡織物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新型化纖和玻纖混紡織物模壓或滾壓后產品的示意圖。
圖中:化纖和玻纖混紡紗1,化纖絲2,玻纖絲3,化纖混紡織物層4,增強束5,普通化纖和玻纖混紡織物層6,剪切力F。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下實施例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而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實施例。
實施例。
參見圖1至圖3,本實施包括化纖混紡織物層4以及化纖和玻纖混紡紗1,混紡絲束織物由兩層或多層化纖混紡織物層4及穿刺于其中的化纖和玻纖混紡紗1組成,如圖2所示。
參見圖1,本實施例中的化纖和玻纖混紡紗1包括化纖絲2與玻纖絲3,該化纖絲2與玻纖絲3在玻纖絲3的生產過程中混合并共同收卷得到;該化纖和玻纖混紡紗1一方面由于化纖紗與玻纖混紡在一起,因此在化纖紗加熱熔融后能與玻纖更好的浸潤,另一方面保持連續的玻璃纖維可以為產品提供更加優異的力學性能。
參見圖3,本實施例產品由加熱模壓或滾壓后的普通化纖和玻纖混紡織物層6和加熱熔融后與普通化纖和玻纖混紡織物層6形成一體的化纖和玻纖混紡紗1加熱熔融后的Z軸增強束5組成。而由于Z軸方向增強束5的存在可以顯著提高兩層普通化纖和玻纖混紡織物層6在受到剪切力F時的抗剪切作用。
本實施例中的化纖包括聚丙烯纖維、聚酯纖維和尼龍纖維,該化纖為紡絲的熱塑性纖維。
本實施例中的玻纖包括E玻璃和S玻璃。
本實施例新型化纖和玻纖混紡絲束織物層與層之間結合的過程如下:
1)將預先生產得到的混紡絲束織物按照產品要求的層數鋪好,然后將化纖和玻纖混紡紗1在垂直方向刺入或植入兩層及以上普通化纖和玻纖混紡織物內部;
2)將垂直方向加入的化纖和玻纖混紡紗1在混紡織物進行模壓或滾壓成型中也將與織物中的化纖和玻纖混紡紗1熔融并最終與混紡絲束織物形成一個整體,最終得到的產品。
本實施例新型化纖和玻纖混紡絲束織物層與層之間結合過程,即將與混紡織物相同的化纖和玻纖混紡絲束為線在垂直方向通過針刺等方式將混紡絲束以一定的間距和密度加入兩層及以上混紡織物疊層中,從而使原有混紡絲束XY軸方向增強的基礎上通過垂直方向上的混紡絲束實現Z軸方向的增強。同時垂直方向加入的混紡絲束在混紡織物進行模壓或滾壓成型中也將與織物中的混紡絲束一樣熔融并最終與混紡織物形成一個整體,并使最終得到的產品除了在XY軸方向由于混紡織物的作用具有良好性能的同時Z軸方向由于垂直加入的混紡絲束而提升力學性能,并提高混紡織物制品的抗剪切性能。
本實施例將化纖和玻纖混紡紗1在垂直方向刺入或植入兩層及以上普通化纖和玻纖混紡織物內部,從而得到在z軸方向增強的新型化纖和玻纖混紡織物,從而提高利用該織物得到的產品的各項性能,特別是抗剪切性能。
本實施例解決的主要問題:化纖和玻纖混紡絲束織物由于化纖均勻分散在玻纖中,且玻纖為連續纖維,因此具有非常優異的力學性能;但在使用該混紡織物通過模壓或滾壓方式生產制品時,多層混紡織物之間僅通過熔融并重新冷卻固化的化纖材料進行結合,因此該多層織物得到的制品的織物與織物抗層間剪切能力相對較差。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平衡化纖和玻纖混紡織物的機械性能,采用將預先生產得到的混紡織物按照產品要求的層數鋪好,之后利用相同的化纖和玻纖混紡絲束為線在垂直方向通過針刺等方式加入混紡絲束。
通過上述闡述,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已能實施。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本說明書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狀、所取名稱等可以不同,本說明書中所描述的以上內容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結構所作的舉例說明。凡依據本實用新型專利構思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者簡單變化,均包括于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內。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結構或者超越本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