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秋海棠“芳菲”的育種方法
所屬領域本發明屬于生物技術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秋海棠屬新品種“芳菲秋海棠”的育種方法。
背景技術:
秋海棠屬(Begonia L.)植物全球約有1400余種,廣布熱帶和亞熱帶區,溫帶也有分布。中國是秋海棠屬植物種類自然分布較為豐富的國家之一,現已知并發表的種類130余種。云南地處中國的西南邊陲,植物種類極為豐富,秋海棠屬植物尤其突出,我國已知種類的決大部分(約110種)均分布于云南。秋海棠屬植物花朵艷麗,葉形千差萬別、幾乎包含了植物界所有的葉形,葉片斑紋豐富多樣、色彩華麗,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是一種極為優良的草本觀賞花卉。作為室內園林花卉,觀葉秋海棠近年已倍受青睞。許多國家長期以來一直很重視對該屬植物的研究,英國格拉斯哥植物園引種栽培的秋海棠屬植物達500種之多,荷蘭、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等也收集保存了較多的野生種。在雜交育種方面,國外學者以原產南美安第斯山的梨形秋海棠(Begonia pearcei)與玻利維亞秋海棠(B.boliviensis)等野生各雜交培育而成的世界名花——球根海棠,以及原產喜馬拉雅的毛葉秋海棠(B.rex)與巴西的紅筋秋海棠(B.haageana)等雜交選育出的上千個品種已風靡全球。據統計,全世界至今已培育出13000多個秋海棠新品種,許多品種已商業化生產,并獲得了很高的經濟效益。中國的野生秋海棠屬資源比較豐富,但培育出的新品種極少,有特點的種類也少。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秋海棠屬新品種“芳菲”的育種方法,該方法育出的“芳菲”品種不僅花香、花色粉紅,雌雄異株、雌花特別大,直徑可達9.5cm。葉基生、大型翠綠色,株型好、既可觀花又可觀葉,色、香、形皆備;植株根狀莖粗壯、葡匐,葉色翠綠大型、花大、粉紅色、雌雄花皆具濃香味等性狀在栽培過程中表現一致。而且直接用F1代雜交種子播種育苗,采用分株、葉插等無性繁殖能夠保持品種原有性狀的穩定性。
為了實現本發明的目的,本發明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一種秋海棠“芳菲”的育種方法,選擇秋海棠屬不同品種進行人工授粉雜交,播種雜交種進行栽培、選擇,以厚壁秋海棠(B.silletensisC.B.Clarke)作母本,厚葉秋海棠(B.dryadis Irmsch.)作父本,從栽培的雜交種植株中選出花香、花色粉紅,雌雄異株、雌花直徑達7.5cm,葉基生、大型翠綠色,植株根狀莖粗壯、葡匐,雌雄花皆具濃香味性狀的個體作為品種。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異性在于在秋海棠屬植物中香花種類極少,‘芳菲’秋海棠不僅花大、具有濃香味,而且,葉片翠綠,新品種色、香、形皆備,獨具可看性;既可觀花又能觀葉,均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經查新檢索,上述秋海棠新品種與國內處現有品種比較,具有新穎性。
在雜交組合親本選配時,充分考慮親本優勢互補的原則,注重新品種抗逆能力的選育,使育成品種對溫濕度等栽培環境具有一定的適應性。作為室內盆花,具有開發和利用的潛力,目前,可率選推向有簡易栽培設施的植物園、植物公園等栽培展示,也可在酒店大堂、會議廳、餐廳等季節性擺設觀賞和實物宣傳,為新品種的進一步商品化奠定基礎。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本發明的實施例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實質性內容,但本發明的內容并不局限于此。
實施例11、材料育種原始材料為昆明植物所從國內引種栽培的秋海棠植物。
2、方法在植株盛花期根據親本性狀互補的原則選定親代植株,去掉母本植株的雄花、采取父本植株的雄花花粉輕輕撒落母本雌花柱頭,雌雄異株者直接采父本雄花授粉于母本雌花柱頭,授粉在上午9-10點進行,各雜交組合重復授粉2-3次。從母本植株上采取F1代雜交果實進行種子的播種育苗,在F1人群體中進行大量地性狀觀察、栽培和選擇,通過種苗無性繁殖,培育出性狀穩定的目的新品種。
3、系譜秋海棠屬(Begonia),厚壁秋海棠(B.silletensis)×厚葉秋海棠(B.dryadis Irmsch.)。
4、命名、性狀及繁殖栽培要點‘芳菲’秋海棠(Begonia‘Luxuriant’)是以厚壁秋海棠(B.silletensisC.B.Clarke)作母本,厚葉秋海棠(B.dryadis Irmsch.)作為父本進行人工授粉雜交,從F1代群體中選育出來的。由于雌雄花均能散發出濃濃的香味、葉色翠綠、株型緊湊美麗,因此賦予‘芳菲’的品種名,意為花草美麗而有香味。
‘芳菲’秋海棠(Begonia ‘Luxuriant’)為多年生常綠草本,株高30-40cm,雌雄異株,。根狀莖匍匐、粗壯,伸長或不規則塊狀,直徑2-3cm,周圍著生多數細長纖維狀根,無地上莖;葉片厚革質、濃綠色具光澤,幼時散生短毛、老時變近無毛,葉緣具極疏的淺鋸齒。葉均基生,具長柄、約15-30cm,密被卷曲褐色短貼生柔毛。葉片兩側極不相等,輪廓卵形或寬卵形,長12-20cm,寬11-20cm,先端漸尖或尾狀漸尖,基部心形極偏,窄側圓形、寬側下延呈耳錘狀。掌狀脈7-8條,窄側3條、寬側通常4條,中部以上呈羽狀脈。托葉膜質、早落;花亭短于葉片、被褐色卷曲毛,老時減少;花大、粉紅色,雌雄花皆具香味。雄花15-30朵、淺粉紅色,直徑6.5-6.7cm,呈二歧聚傘花序,花被片4,外輪2枚、不規則橢圓形至圓形,長3.2-3.5cm,寬2.0-2.5cm,先端圓形,外面被淺粉紅色卷柔毛。內輪2枚、卵狀長橢圓形,長3.0-3.3cm,寬1.4-1.5cm,先端鈍或圓形;雄蕊多數、呈球狀,花絲長1.0-1.2mm,花藥長圓形;雌花8-12朵、直徑9.5-9.7cm,呈二歧聚傘花序,花被片4,外輪2枚、寬卵狀圓形,長4.5-4.7cm,寬3.2-3.5cm,先端圓,外面被褐色卷毛。內輪2枚、長橢圓形,長3.9-4.0cm,寬1.5-1.8cm,先端圓、偶有波狀缺刻;子房扁球形,被褐色細短柔毛、無翅,子房4室,花柱4,合生,柱頭呈螺旋狀扭曲并帶刺狀乳頭;種子極多數,近圓形,淺褐色,平滑;花期3-4月,果期4-8月。
適宜的栽培溫度為15-25℃、空氣相對濕度為65-75%。該品種屬典型的葡匐根狀莖類型,根狀莖含水量極高。宜選用富含有機質,透氣、排水良好的腐殖質土栽培,切忌過深,以免根莖腐爛。由于葉片大型,土壤灌水應從葉下部噴入。植株開花期應給予適當的斜射光照,并增施磷鉀肥,使其花色鮮艷、香味濃厚。
可采用分株、葉扦插、離體組織培養等營養繁殖,以及利用雜交F1代種子進行播種育苗。其中,葉插又可分為整葉片平插、錐形插和楔形插三種,扦插基質以珍珠巖最佳,也可混入少量腐葉土,促進發根后植株的營養生長。播種基質以天然高山黑鈣土、篩細的腐殖質土為宜,種子發芽的最適溫度是18-22℃,且不需要光照。
5、與國內外相近品種比較厚壁秋海棠(B.silletensis C.B.Clarke)和厚葉秋海棠(B.dryadisIrmsch.)分布于云南的西南部、南部和東南部,在90年代以前未見引種國外的記載,厚壁秋海棠于90年代末引入日本富山中央植物園,但尚未開展雜交育種工作,國外未見相近品種。本申請人育成的‘厚王葉’秋海棠(B.`Houwangye`)采用厚葉秋海棠(B.dryadis Irmsch.)作為親本。‘芳菲’與‘厚王葉’秋海棠在具根狀莖、無直立莖,葉厚革質、大型具長柄等形態方面有相似之處,但‘芳菲’秋海棠(B.Luxuriant’)花香、雌雄異株,葉片翠綠色、無斑紋,而‘厚王葉’秋海棠(B.`Houwangye`)花無香味、雌雄同株,葉片暗綠色、中央嵌銀綠色環斑。
6、品種培育方法以厚壁秋海棠(B.silletensis C.B.Clarke)作母本,厚葉秋海棠(B.dryadis Irmsch.)作為父本,于3月進行人工授粉雜交,同年6-7月從母本植株上采取雜交果實,次年4月進行種子實生繁殖,通過對F1代個體植株的育苗、栽培、觀測,從F1代群體中選育出來的,育成品種植株次年3月開花。
7、品種特異性、一致性、穩定性說明品種特異性在于花香、花色粉紅,雌雄異株、雌花特別大,直徑可達9.5cm。葉基生、大型翠綠色,株型好、既可觀花又可觀葉,色、香、形皆備;植株根狀莖粗狀、匍匐,葉色翠綠大型、花大、粉紅色、雌雄花皆具濃香味等性狀在栽培過程中表現一致。而且,直接用F1代雜交種子播種育苗,采用分株、葉插等無性繁殖能夠保持品種原有性狀的穩定性。
8、適宜種植地區適宜種植于熱帶、亞熱帶氣候地域的植物園、公園、庭園、花壇等蔭蔽濕潤的場所。
權利要求
1.一種秋海棠“芳菲”的育種方法,選擇秋海棠屬不同品種進行人工授粉雜交,播種雜交種進行栽培、選擇,其特征是以厚壁秋海棠(B.silletensisC.B.Clarke)作母本,厚葉秋海棠(B.dryadis Irmsch.)作父本,從栽培的雜交種植株中選出花香、花色粉紅,雌雄異株、雌花直徑達7.5cm-9.5cm,葉基生、大型翠綠色,植株根狀莖粗壯、匍匐,雌雄花皆具濃香味性狀的個體作為品種。
全文摘要
一種秋海棠“芳菲”的育種方法,選擇秋海棠屬不同品種進行人工授粉雜交,播種雜交種進行栽培、選擇,以厚壁秋海棠(B.silletensis C.B.Clarke)作母本,厚葉秋海棠(B.dryadis Irmsch.)作父本,從栽培的雜交種植株中選出花香、花色粉紅,雌雄異株、雌花直徑達7.5cm-9.5cm,葉基生、大型翠綠色,植株根狀莖粗壯、匍匐,雌雄花皆具濃香味性狀的個體作為品種。
文檔編號A01H1/02GK1742556SQ20051001078
公開日2006年3月8日 申請日期2005年4月30日 優先權日2005年4月30日
發明者管開云, 李景秀, 李宏哲, 魯元學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