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軸承漁線輪上的漁線輪主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漁線輪主體,尤其涉及安裝在釣竿上的且在卷筒的前方放出釣線的雙軸承漁線輪上的漁線輪主體。
背景技術:
專利文獻1(特開平10-210903號公報)公開了一種漁線輪主體。一般地,雙軸承漁線輪包括漁線輪主體、安裝在漁線輪主體上的卷筒、使卷筒回轉的手柄。在這種雙軸承漁線輪中,電動漁線輪或計數漁線輪的漁線輪主體上具有主體部件及載置于主體部件上部的外罩部件。在外罩部件的上表面上配置有顯示部及設置在顯示部周圍的用于進行各種操作的開關操作部,所述顯示部由用于顯示水深的顯示器構成。在外罩部件的內部收納有用于控制顯示部等的電氣部件,該電氣部件連接在顯示部及開關操作部上。
該外罩部件的上表面呈彎曲狀,以使其可以覆蓋主體部件的上部及前部,該外罩部件的下部光滑連接在主體部件上。另外,例如外罩部件還能起到防護部件的作用,防止當漁線輪下落時受到沖擊而使主體部件受損傷。在這里,由于外罩部件與防護部件一體形成,不僅可以防止主體部件受損傷,還可以使外觀更加美觀。
前述現有的雙軸承漁線輪,由于釣線卷線量的差異而使用不同大小的卷筒,因此所提供的漁線輪的主體大小也不同。若使漁線輪主體的大小發生變化,則尤其是構成外形的主體部件及防護部件的大小也需要發生變化。一方面,即使改變主體部件及防護部件的大小,由于還可以使用其內部收納的同樣的部件,故沒有必要改變外罩部件的大小。但是,這里,由于外罩部件與防護部件一體形成,若改變防護部件的大小,包含外罩部件在內的防護部件隨著漁線輪主體大小的每次改變都要分別重新形成,因此會提高漁線輪主體的制造成本。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課題在于,在雙軸承漁線輪的漁線輪主體中,降低漁線輪主體的制造成本。
本發明技術方案1所述的雙軸承漁線輪的漁線輪主體,為安裝在釣竿上的且在卷筒的前方放出釣線的雙軸承漁線輪的漁線輪主體,其包括安裝在釣竿上的主體部件,蓋部件及外罩部件,所述蓋部件以覆蓋主體部件的前部及主體部件的上部的方式安裝,所述主體部件的上部即位于安裝釣竿的相反一側,并且在其大致中央部具有上部開口的開口部,所述外罩部件的內部收納有各種電氣部件,該外罩部件獨立于所述開口部,且該外罩部件以其上表面露出于外部的方式安裝在所述開口部處。
在該漁線輪主體中,由于外罩部件與蓋部件分體形成,當改變漁線輪主體大小時,可僅改變蓋部件的大小,而維持外罩部件的大小。因此,外罩部件的大小與蓋部件的大小無關,可以通用,這樣就能夠降低漁線輪主體的制造成本。
另外,由于外罩部件安裝在形成于蓋部件的大致中央部的開口部上,所以,外罩部件的周圍被蓋部件覆蓋。因此,蓋部件可起到外罩部件的防護部件的作用,例如,當漁線輪掉落時,可以防止外罩部件發生損傷。
如技術方案1所述的漁線輪主體,技術方案2的漁線輪主體,其外罩部件為外形大致呈矩形的筐狀部件。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在該外形大致呈矩形的筐狀部件的內部收納有各種電氣部件,因此可以提供一種簡單的水密結構。
如技術方案1或2所述的漁線輪主體,技術方案3的漁線輪主體,在外罩部件的上表面上配置有進行各種顯示的顯示部。在該情況下,當通用外罩部件時,可使液晶顯示器等顯示部與外罩部件作為一個單元一體形成。
如技術方案1至3任一項所述的漁線輪主體,技術方案4的漁線輪主體,在外罩部件的上表面上配置有用于進行各種操作的一個或多個開關操作部。在該情況下,當通用外罩部件時,可使按鈕等開關操作部與外罩部件作為一個單元一體形成。
如技術方案1至4任一項所述的漁線輪主體,技術方案5的漁線輪主體,蓋部件的表面以較外罩部件的表面向內側凹陷的方式安裝。在該情況下,蓋部件與外罩部件的外形配合容易。
如技術方案1至4任一項所述的漁線輪主體,技術方案6的漁線輪主體,蓋部件的表面以較外罩部件的表面向外側突出的方式安裝。在該情況下,可以防止外罩部件受損,并能保護配置在外罩部件上的顯示部及開關操作部。
如技術方案1至6任一項所述的漁線輪主體,技術方案7的漁線輪主體,蓋部件通過螺釘固定在至少外罩部件及主體部件的任何一方上。在該情況下,外罩部件及主體部件的安裝簡單且可靠。
如技術方案1至7任一項所述的漁線輪主體,技術方案8的漁線輪主體,蓋部件具有卡止部,該卡止部可卡止于至少在外罩部件及主體部件的任何一方上形成的被卡止部上。在該情況下,例如將卡止部及被卡止部設計成凹凸部,外罩部件及主體部件之間的拆裝更加容易。
本發明所述的雙軸承漁線輪的漁線輪主體,由于外罩部件與蓋部件分體形成,故能夠降低漁線輪主體的制造成本。
圖1為本發明實施方式1所采用的雙軸承漁線輪的立體圖。
圖2為上述雙軸承漁線輪的俯視圖。
圖3為上述雙軸承漁線輪的側視縱剖面圖。
圖4為上述雙軸承漁線輪的縱剖面圖。
圖5為上述雙軸承漁線輪的外罩部件的放大縱剖面圖。
圖6為上述外罩部件的后視圖。
圖7為其他實施方式的與圖6相當的視圖。
圖8為其他實施方式的與圖5相當的視圖。
圖9為其他實施方式的與圖1相當的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進行說明。
如圖1、圖2及圖4所示,本發明實施方式1的雙軸承漁線輪為小型計數漁線輪,具有對應釣線放線長度或卷線長度顯示此時水深的水深顯示功能。雙軸承漁線輪主要包括可安裝在釣竿上的漁線輪主體1,配置在漁線輪主體1的側面的卷筒回轉用手柄2,配置在手柄2的漁線輪主體1一側的制動調整用的星形制動機構3。
如圖1至圖4所示,漁線輪主體1包括安裝在釣竿上的主體部件1a及用于顯示水深的計數外罩4,所述計數外罩4以覆蓋主體部件1a的前部及主體部件1a的上部的方式安裝,該主體部件的上部1a,即位于安裝釣竿的相反一側。
如圖1、圖2及圖4所示,主體部件1a包括框架7,覆蓋框架7左右的左側蓋8a、右側蓋8b,覆蓋框架7的前部的前蓋9,所述框架7由左右一對側板7a、7b及與其連接的數個連接部件7c構成。在下側的連接部件7c上一體形成有用于安裝釣竿的竿安裝腳15。如圖4所示,在手柄2一側的側蓋8b上以自由回轉的方式支承有屬于手柄2的回轉軸的手柄軸20。如圖3所示,在前蓋9上形成有用于通過釣線的橫長的開口9a。
在主體部件1a的內部,以回轉自由的方式支承有卷筒10,該卷筒10連接在手柄2上。如圖3及圖4所示,卷筒10以不可回轉的方式安裝在卷筒軸12上,卷筒軸12以可自由回轉的方式安裝在漁線輪主體1上。另外,在主體部件1a的手柄側側面上配置有未圖示離合器的離合器操作桿11,該離合器用于開啟、關閉手柄2與卷筒10之間的驅動與運動傳遞。若開啟該離合器,在憑借誘餌自重進行放線的時候,可停止放線動作。
另外,如圖4所示,在主體部件1a的內部設有與卷筒10連動的水平卷緊機構13及回轉傳遞機構14等,該回轉傳遞機構將手柄12的回轉經由卷筒軸12傳遞到卷筒10上。水平卷緊機構13設置在卷筒10的前方,如圖3所示,其作用是與卷筒10連動進而將釣線均勻地纏繞在卷筒10上。
如圖1至圖4所示,在主體部件1a的上部,固定有用于顯示水深的計數外罩4。計數外罩4包括蓋部件4b及外罩部件4a,所述蓋部件4b以覆蓋主體部件1a的前部及主體部件1a的上部的方式安裝并在其大致中央部設有上部開口的開口部4c,所述外罩部件4a其內部收納有顯示部5及開關操作部6等各種電氣部件,該外罩部件4a獨立于開口部4c,并以其上表面露出于外部的方式安裝在所述開口部4c處。
如圖5及圖6的放大圖所示,外罩部件4a為外形大致呈矩形的筐狀部件,包括安裝在主體部件1a上的內部具有水密空間的外罩主體30,安裝在外罩主體30內部的電路基板31,多個電氣部件32,所述電氣部件32包括顯示部5,該顯示部5以與電路基板31之間間隔縫隙的方式設置在電路基板31上。電路基板31在數個地方通過螺釘緊固在上外罩部件40上。在電路基板31上連接有用于控制水深顯示的由微型計算機構成的控制部,顯示部5的驅動電路及開關操作部6等電氣部件32。顯示部5為根據從水面及從底部兩個基準進行顯示水深及魚群位置的顯示部,為段顯示方式的液晶顯示器。
如圖5所示,外罩主體30包括內部具有下部開口的空間的上外罩部件40,用于封閉上外罩部件40的開口的下外罩部件41。
在上外罩部件40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大致呈矩形的顯示窗40a,經由顯示窗40a可以看到顯示部5。在顯示窗40a上嵌裝有透明樹脂制的蓋40b。如圖1、圖2及圖5所示,在顯示窗40a的右側設置有開關操作部6。如圖1及圖2所示,開關操作部6具有上下并排設置的電源開關6a、模式開關6b及魚群記錄開關6c。
下外罩部件41為板狀部件,為用于塞住框狀的上外罩部件40的開口的部件,其通過螺釘部件42固定在上外罩部件40上。如圖5及圖6左側所示,在上外罩部件40的螺釘部件42安裝部的一側形成有空氣注入孔43,螺釘部件42的頭部收納孔的一部分被切口,該空氣注入孔43與螺釘部件42的主體安裝孔相連通,且連通上外罩部件40與下外罩部件41之間的空間。空氣注入孔43用于檢測上外罩部件40與下外罩部件41之間的空間是否為水密結構,在螺緊左右側的螺釘部件42并用硅酮樹脂44將右側的螺釘部件42的安裝部密封后,從空氣注入孔43向內部注入空氣檢測是否漏氣。若確認沒有漏氣,將左側的螺釘部件42的安裝部連同空氣注入孔一道用硅酮樹脂44密封。在這里,由于在上外罩部件40的螺釘部件42的安裝部形成有空氣注入孔43,所以沒有必要形成如現有技術那樣的空氣注入孔專用的孔緣部。
如圖1至圖4所示,蓋部件4b以可覆蓋主體部件1a的前部及主體部件1a的上部的方式安裝。蓋部件4b的外形具有沿主體部件1a彎曲的三維曲面。另外,如圖1至圖6所示,蓋部件4b,在其大致中央部具有上部開口的開口部4c。開口部4c大致呈矩形,并設置在顯示部5向外部露出的位置上。另外,如圖1及圖5所示,蓋部件4b以其表面與外罩部件4a的表面持平或較外罩部件4a的表面稍向內側凹陷的方式安裝。這里,外罩部件4a與蓋部件4b的外形配合較容易。
如圖6所示,蓋部件4b具有凹狀卡止部33,該凹狀卡止部33可配合在形成于外罩部件4a的開口部4c側部上的凸狀被卡止部34上。在這里,由于卡止部33卡止在被卡止部34上,所以,對外罩部件4a的定位及防松變得更容易。
在這種結構的雙軸承漁線輪中,當放釣線時,通過操作離合器操作桿將離合器關閉,使卷筒10自由回轉,通過安裝在釣線上東西的自重放出釣線。若放釣線卷筒10開始回轉,顯示部5的水深顯示對應放線量而變化。當到達魚群時,操作離合器操作桿11將離合器開啟使釣線停止放出。當釣到魚時,使手柄2回轉從而使卷筒朝卷線方向回轉,隨后將魚取下。
在該雙軸承漁線輪的漁線輪主體1中,由于外罩部件4a與蓋部件4b分別形成,當漁線輪主體1的大小發生變化時,可僅使蓋部件4b的大小變化,而維持外罩部件4a的大小不變。因此,外罩部件4a的大小與蓋部件4b的大小無關,可以通用,從而能夠減低漁線輪主體1的制造成本。
另外,由于外罩部件4a安裝在蓋部件4b的大致中央部形成的開口部4c中,外罩部件4a的周圍被蓋部件4b覆蓋。因此,蓋部件4b可起到外罩部件4a的防護部件的作用,例如,當漁線輪掉落時,可以防止外罩部件4a的損傷。
(a)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通過對水深顯示的計數漁線輪進行說明來說明雙軸承漁線輪,但是本發明并不限于計數漁線輪的漁線輪主體,例如,本發明也適用于電動漁線輪的漁線輪主體。
(b)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雖對較小型的計數漁線輪的蓋部件4b進行了舉例說明,但如圖7所示,本發明也適用于中型的計數漁線輪的蓋部件104b。在這里,外罩部件4a與前述實施方式中一樣可以通用,因此,能夠降低漁線輪主體1的制造成本。
(c)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蓋部件4b以其表面與外罩部件4a的表面持平或較外罩部件4a的表面稍向內側凹陷的方式安裝,如圖8所示,蓋部件4b也可以使其表面較外罩部件4a的表面向外側突出的方式安裝。在這里,可以防止蓋部件4a受損傷的同時,也可以保護設置在外罩部件4a上的顯示部5及開關操作部6。
(d)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開關操作部6設置在顯示部5的側部,例如,也可設置在顯示部5的下部等外罩部件4a的任意位置上。另外,如圖9所示,開關操作部6的操作開關設置在蓋部件4b上,開關操作部6的內部開關設置在外罩部件4a上,也可以設置一個未圖示的連動機構,該機構將開關操作部6的操作開關于內部開關連接在外罩部件4a的內部。
權利要求
1.一種雙軸承漁線輪的漁線輪主體,其為安裝在釣竿上的且可在卷筒的前方放出釣線的雙軸承漁線輪的漁線輪主體,包括安裝在前述釣竿上的主體部件,蓋部件及外罩部件,所述蓋部件以覆蓋前述主體部件的前部及前述主體部件的上部的方式安裝,該主體部件的上部,即位于安裝釣竿的相反一側,并且在其大致中央部具有上部開口的開口部,所述外罩部件的內部收納有各種電氣部件,該外罩部件獨立于前述開口部,并以其上表面露出于外部的方式安裝在前述開口部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軸承漁線輪上的漁線輪主體,前述外罩部件為外形大致呈矩形的筐狀部件。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雙軸承漁線輪上的漁線輪主體,在前述外罩部件的上表面上配置有進行各種顯示的顯示部。
4.如權利要求1至3任一項所述的雙軸承漁線輪上的漁線輪主體,在前述外罩部件的上表面上配置有用于進行各種操作的一個或多個開關操作部。
5.如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雙軸承漁線輪上的漁線輪主體,前述蓋部件的表面以較前述外罩部件的表面向內側凹陷的方式安裝。
6.如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雙軸承漁線輪上的漁線輪主體,前述蓋部件的表面以較前述外罩部件的表面向外側突出的方式安裝。
7.如權利要求1至6任一項所述的雙軸承漁線輪上的漁線輪主體,前述蓋部件通過螺釘固定在至少前述外罩部件及前述主體部件的任何一方上。
8.如權利要求1至7任一項所述的雙軸承漁線輪上的漁線輪主體,前述蓋部件具有卡止部,該卡止部可卡止于至少在前述外罩部件及前述主體部件的任何一方上形成的被卡止部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雙軸承漁線輪的漁線輪主體,該雙軸承漁線輪的漁線輪主體可以降低漁線輪主體的制造成本。漁線輪主體(1)包括安裝在釣竿上的主體部件(1a)及用于顯示水深的計數外罩(4),所述計數外罩(4)以覆蓋主體部件的前部及主體部件的上部的方式安裝,所述上部即位于安裝釣竿的相反一側。計數外罩包括蓋部件(4b)及外罩部件(4a),所述蓋部件以覆蓋主體部件(1a)的前部及主體部件(1a)的上部的方式安裝并在其大致中央部設有上部開口的開口部(4c),所述外罩部件的內部收納有顯示部(5)及開關操作部(6)等各種電氣部件,該外罩部件獨立于開口部(4c),并以其上表面露出于外部的方式安裝在所述開口部處。
文檔編號A01K89/00GK1891039SQ20061008019
公開日2007年1月10日 申請日期2006年5月11日 優先權日2005年6月30日
發明者栗山博明, 山本和人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