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步行型水田作業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步行型插秧機或步行型播種機等步行型水田作業機。 更具體地說,本發明涉及步行型水田作業機,在機體的后部具有植苗 裝置,該植苗裝置具備種植機構和內置有用來將種植動力傳遞給該種 植機構的機構的驅動箱。
背景技術:
在上述驅動箱(例如中心驅動箱)的上部箱中配備有由能夠使植 苗裝置的秧苗裝栽臺以一定行程往復運動的橫向進給軸、使該橫向進 給軸沿橫向移動的橫向進給驅動軸(例如絲杠)等構成的橫向進給機 構。作為相當于該機構的潤滑裝置,以往有對橫向進給驅動軸進行潤
滑而構成的裝置(例如參照日本特開2000 - 270631號公報)。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潤滑裝置中,為了與裝入到驅動箱中的潤滑
油另外地形成橫向進給機構(橫向進給驅動軸)的潤滑專用的潤滑油
的積存部,也需要箱,在構造方面是不利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解決上述問題的步行型水田作業機。
為了達到上述目,本發明提供一種步行型水田作業機,上述驅動 箱包括上部箱和下部箱;在上述下部箱中支承著上述種植動力的輸出 軸,在該輸出軸上連結著將潤滑油供給到上述上部箱中的舀起裝置。
根據本發明的上述結構,由于在位于驅動箱的下部箱中的輸出軸 上連結著潤滑油舀起裝置,所以如果該輸出軸旋轉,則通過潤滑油舀 起裝置能夠將潤滑該輸出軸的潤滑油舀起、供給到位于上部箱中的橫 向進給機構。由此,不再需要另外設置橫向進給機構的潤滑專用的潤 滑油箱。由此,在對橫向進給機構的潤滑機構變得更簡潔的方面更加 有利。
在一優選實施方式中,上述舀起裝置具備包圍上述輸出軸的嵌合 筒、和設置在該嵌合筒上的多個潤滑油舀板。根據該結構,輸出軸每
旋轉1周能夠對上部箱的橫向進給機構進行多次潤滑,所以能夠始終 將潤滑油供給到橫向進給機構的橫向進給驅動軸等的整周。因而能夠 進行更有效的潤滑。
此外,如果上述潤滑油舀板形成為在舀面側具有曲率中心的拱 狀,則在以下的方面是有利的。根據該結構,由于植苗時的輸出軸的 旋轉方向及速度為一定,所以配合該輸出軸的旋轉方向(在旋轉方向 的前方)形成拱狀的凹部,將該凹部作為舀面。并且,通過適當地配 合輸出軸的旋轉速度和舀板的曲率,能夠減少舀起的潤滑油的損失。 由此能夠有效地進行潤滑。
此外,如果上述舀起裝置經由鏈輪連結在該輸出軸上而不會繞上 述輸出軸滑動旋轉,則在以下的方面是有利的。根據該結構,舀起裝 置并不直接地連結在輸出軸上,而是經由通過輸出軸的旋轉而驅動的 鏈輪連結在輸出軸上。因而,只要對安裝在輸出軸上的鏈輪及舀起裝 置實施連結構造就夠了,并不需要對輸出軸實施用來連結舀起裝置的 連結構造。由此,在成本的方面變得更有利。
為了構成上述連結構造,在一優選實施方式中,在上述輸出軸上
外嵌著具有銷嵌裝用空間的嵌合筒;在上述鏈輪上形成有銷嵌合用 孔;將銷嵌合在上述銷嵌合用孔及銷嵌裝用空間中,借助該銷使上述 銷嵌合用孔及銷嵌裝用空間一體旋轉。根據該結構,在鏈輪和舀起裝 置中采用銷連結構造就可以,能夠使上述連結構造成為簡單的構造。
在一優選實施方式中,設有用來將動力傳遞給上述植苗裝置的種 植機構的驅動箱;在該驅動箱中設有用來將潤滑油供給到該驅動箱中 的供油口、和用來確認上述驅動箱內的油面水平的油量確認孔;上述 油量確認孔配置在比上述供油口低的水平上。
該結構在以下的方面是有利的。
在用來將動力傳遞給植苗裝置的種植機構的驅動箱內、內置有由 鏈條及通過該鏈條驅動自如的軸等構成的種植動力傳遞機構(例如參 照例如日本國特開平6 - 323438號公報)。在驅動箱內的潤滑用中采 用潤滑脂的情況下,如果長時間使用,則油會用盡而需要進行潤滑脂 補給。
鑒于這一點,在本發明的一優選實施方式中,設有用來將動力傳 遞給上述植苗裝置的種植機構的驅動箱,在該驅動箱中設有用來將潤
滑油供給到該驅動箱中的供油口 、和用來確認該驅動箱內的油面水平 的油量確認孔,上述油量確認孔配置在比上述供油口低的水平上。根據該結構,在將潤滑油從供油口向驅動箱中供給時,能夠一邊 經由油量確認孔確認, 一邊容易地積存適當量的潤滑油。因而,能夠長時間地不進行潤滑油補給,驅動箱內的驅動軸及傳 動機構以浸在潤滑油中或在潤滑油內移動的狀態動作。此時,如果在上述驅動箱的上述油量確認孔中設有可螺紋結合的 栓,在該栓上設有在安裝了該栓的狀態下將上述驅動箱內的傳動鏈條 操作為張緊狀態的鏈條張緊部,則在以下的方面是有利的。即,如果 將栓安裝在油量確認孔中,則該栓的鏈條張緊部進行傳動鏈條的張緊 操作,能夠使傳動鏈條成為張緊狀態。因而,能夠一次更高效地進行 油量確認孔的關閉操作和傳動鏈條的張緊操作。如果上述油量確認孔配置在上述驅動箱的設定滿油面的水平上, 則能夠通過潤滑油從油量確認孔的流出而容易地知道潤滑油達到了設 定滿油面,所以能夠更容易地進行適當量的油供給。對于其他特征結構及由該特征結構發揮的有利的效果,通過參照 附圖閱讀以下的說明就能夠更加明了。
圖l是步行型插秧機的整體側視圖。圖2是步行型插秧機的整體俯視圖。 圖3是植苗裝置的要部側視圖。 圖4是植苗裝置的要部側視圖。圖5是表示載苗臺及種植機構的驅動構造的橫剖俯視圖。圖6是表示中心驅動箱的輸入部的橫剖俯視圖。圖7是中心驅動箱的縱剖側視圖。圖8是表示中心驅動箱的潤滑油供給要領的說明圖。圖9是潤滑油舀起裝置的放大縱剖正視圖。圖IO是潤滑油舀起裝置的放大縱剖側視圖。圖ll是表示右側的側驅動箱的橫剖俯視圖。圖12是側驅動箱的縱剖側視圖。圖13是表示側驅動箱的潤滑油供給要領的說明圖。
圖14是載苗臺的正視圖。圖15是表示栽苗臺的橫向進給構造的俯視圖。圖16是表示栽苗臺的下部支承構造的縱剖側視圖。圖17是表示種植機構的要部的縱剖側視圖。圖18是種植機構的橫剖俯視圖。圖19是表示種植驅動軸的軸支承部的放大剖視圖。圖20是變速箱的縱剖后視圖。圖21是變速箱的橫剖俯視圖。圖22是左邊的傳動箱的橫剖俯視圖。圖23是油壓缸、天平臂、左右的連接部件、左右的傳動箱附近的 俯視圖。圖24是從圖22的IIIV-IIIV方向,見察的剖視圖。圖25是從圖22的IIV- IIV方向觀察的剖視圖。圖26是從圖22的IIVI - IIVI方向觀察的剖視圖。圖27是天平臂、左右的連接部件附近的橫剖俯視圖。圖28是油壓缸的活塞桿、天平臂及限制部件的附近的縱剖側視圖。圖29是左右的連接部件、橡膠部件附近的縱剖側視圖。 圖30是天平臂、限制部件、左邊的連接部件及橡膠部件附近的分 解立體圖。圖31是第2實施方式的苗撐桿支承構造的正視圖。圖32是第2實施方式的苗撐桿支承構造的側視圖。圖33是第3實施方式的操縱部的側視圖。圖34是笫3實施方式的操縱部的俯視圖。圖35是第4實施方式的插秧機后部的側視圖。圖36是第4實施方式的插秧機后部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以步行型插秧機為例說明本發明的步行型水田作業機的各 優選實施例。以下,只要沒有不同的明示,以機體前進方向為基準, 將前后、左右及上下方向稱為前后方向、左右方向(或橫向)以及上 下方向。(第1實施方式)圖1表示步行型插秧機的整體側視圖,圖2表示其整體俯視圖。 該步行型插秧機具備在通過作為推進車輪的車輪1行駛、同時操縱作 業者從機體后部步行追隨而構成的行駛機體(相當于機體)2的后部上 裝備了 4條種植規格的植苗裝置及操縱手柄4(操縱部A)的基本構造, 在行駛機體2的前后中間部配備有預備秧苗的載苗臺12。在上述行駛機體2的左右中央朝前后方向配備有兼作傳動箱的中 空筒狀的主框架5,在該主框架5的前端上連接著變速箱6,并且在從 變速箱6延伸出的前架7上搭載連結著橫向軸心的發動機8。來自作為 動力源的發動機8的輸出在機體右側帶傳遞給變速箱6,由變速箱6變 速后的行駛系統動力被分支傳遞給裝備在變速箱6的左右上的車輪箱 9。在后端部上軸支承有推進車輪l的車輪箱9能以其基端為中心上下 擺動操作地構成,通過在上下擺動調節左右車輪箱9,能夠使行駛機體 2相對于推進車輪1觸地的耕床而升降,并且通過使左右車輪箱9的擺 動角度不同而給左右的推進車輪1的高度帶來差異,不論耕床的左右 高度的差異如何都能夠將行駛機體2維持為左右水平姿勢。在行駛機體2的下部具備中心浮體IO和左右一對的側浮體11。上 述中心浮體IO遍及推進車輪1的前后而較長地延伸,將行駛機體2的 前后朝向姿勢穩定保持為沿著田面的姿勢,并且將中央2條種植部位 整地。側浮體11配備在機體后半部的左右,沿著田面在左右方向上穩 定保持植苗裝置3,并且將外側2條種植部位整地。在上述植苗裝置3中裝備有可以一定行程往復橫向移動地配備的 后傾斜姿勢載苗臺15、配備在載苗臺15的下部前方的4組曲柄式種植 機構16、內置有將動力傳遞給各種植機構16的機構的種植驅動箱等。 在該實施方式中,上述種植驅動箱是并列地配備左右中央的中心驅動 箱17、和其兩橫側的側驅動箱18而構成的(都相當于驅動箱)。中心 驅動箱17包括下部箱17A、連接在該下部箱17A的上端上的橫長的上 部箱(也稱作進給箱)17B。中心驅動箱17連結在上述主框架5的后端部上。如圖6所示,由 變速箱6分支的作業系統動力經由插通在主框架5中的傳動軸19及轉 矩限制器20傳遞給中心驅動箱17的輸入軸21后,經由錐齒輪22、 23 及種植離合器24傳遞給貫通橫架在中心驅動箱17的下部上的種植驅
動軸25。如圖5、圖6、圖7所示,通過傳遞給種植驅動軸25的動力 驅動中央2條的種植機構16,并且種植驅動軸25的動力經由鏈28傳 遞給橫架在中心驅動箱17的上部上的種植傳動軸(相當于種植動力的 輸出軸)26及中間傳動軸27。中心驅動箱17和側驅動箱18在其上部由與種植驅動軸26同心配 備的筒箱29連結,中心驅動箱17的種植驅動軸26和裝備在側驅動箱 18中的輸入軸30由插通在筒箱29中的傳動軸31以同心狀聯動連結。 如圖11所示,在側驅動箱18中,輸入軸30和橫架安裝在箱下部上的 種植驅動軸25經由傳動鏈條32聯動連結,通過各種植驅動軸25分別 驅動外側2條的種植機構16。上述上部箱(進給箱)17A內的橫向進給機構具備具有往復螺旋槽 36的絲杠(橫向進給驅動軸的一例)37、外嵌安裝在該絲杠37上并沿 左右螺旋進給而往復移動的進給部件38、貫通上部箱17A的左右并橫 架支承于其上的橫向進給軸39,絲杠37和上述中間傳動軸27經由齒 輪40、 41聯動連結。進給部件38僅相對轉動自如地支承在橫向進給軸39上,并且可 自轉地內置有與往復螺旋槽36卡合的卡合體42。通過由絲杠37的一 定方向旋轉而往復螺旋進給進給部件38,橫向進給軸39沿軸心方向往 復移動,如后述那樣連結在該橫向進給軸39的兩端部上的載苗臺15 以一定行程往復橫向移動。在絲杠37的左右兩端部上固設有凸輪43,并且連結在橫向進給軸 39上的左右一對受動桿44隔著進給部件38配備。在橫向進給軸39 到達一個行程末端時,抵接操作使一個受動桿44進入到一個凸輪43 的轉動軌跡中,來將橫向進給軸39旋轉操作規定的角度。受動桿44 受螺旋彈簧45轉動施力,解除了與凸輪43的抵接后的受動桿44復原 擺動到原來的待機姿勢。如圖1所示,在載置4條苗的載苗臺15的下端部背面,從載苗臺 15向左右延伸而橫架連結著由鋁擠壓材料構成的橫架桿46。在載苗臺 15的上部背面上,也遍及載苗臺整個寬度而橫架連結著由鋁擠壓材料 構成的橫架桿47。通過這些上下的橫架桿46、 47來確保樹脂成型成的 載苗臺15的強度。如圖3、圖4所示,在操縱手柄4的基部附近,架設固定有由鋁擠
壓(7AS押出L )材料構成的滑動導軌50。在該滑動導軌50上,經 由樹脂制的滑動片51從斜上方嵌合(這里是外嵌)著載苗臺下部的橫 架桿46,載苗臺15受滑動導軌50導引支承而橫向移動。構成為,在 操縱手柄4的上部橫架固定著支承架52,裝備在該支承架52的左右的 導引輥53從下方卡入到栽苗臺上部的橫架桿47中,導引支承左右移 動的載苗臺15的上部而保持后傾斜姿勢。在載苗臺15的前表面上突設有分割4條載苗面的隔壁15a,在兩 端的隔壁15a的上表面上連接著橫向進給用的連結托架54。各連結托 架54是壓鑄鋁成型的,其下方延伸部54b用螺栓連結在從載苗臺15 向左右外側延伸的橫架桿46的左右兩端部上。另外,如圖16所示, 在連結托架54與隔壁15a的連結中,采用將從連結托架54的下表面 下方突設的鉤形的卡合突起54a定位卡止在隔壁15a的卡合凹部15b 中、通過上方的l根螺栓緊固來固定的連結構造。連結托架54的前端部僅可相對轉動地卡合連結在上述橫向進給軸 39的左右端部上,通過如上述那樣使橫向進給軸39往復移動,經由連 結托架54而與該橫向進給軸39連結的載苗臺15以一定的行程往復移 動。如圖3、圖4所示,在載苗臺15的背部下方橫架有上下一對的苗 縱進給軸55、 56,并且兩個苗縱進給軸55、 56由鏈條57聯動連結。 在各苗縱進給軸55、 56上對應于1條而裝備4個從載苗面突出的苗縱 進給用的棘輪58。如果苗F的下端一列的苗取出結束而栽苗臺15達到 了橫向進給行程末端,則每l條配備上下2列的8個棘輪58同步旋轉, 將苗F向下方縱向進給。在上方的苗縱進給軸55的一端上安裝有苗進 給臂59,該苗進給臂59和連結固定在上述橫向進給軸39上的操作臂 60經由貫通于隔壁15a中的推拉桿61聯動連結。如果橫向進給軸39 在橫向進給行程中如上述那樣轉動,則苗進給臂59與其聯動而被擺動 驅動,上下的苗縱進給軸55、 56向苗進給方向轉動。另外,在苗縱進 給軸55和苗進給臂59之間夾裝有僅將苗進給臂59向苗進給方向的轉 動傳遞給苗縱進給軸55的單向離合器62。苗進給臂59受回動彈簧63 復原轉動施力,通過苗進給臂59往復擺動,苗縱進給軸55、 56向苗 進給方向轉動規定角度。在左右的連結托架54之間架設有壓鑄鋁制的苗承接部件65,在左
右各兩處用螺栓連結。即,從載苗臺15的下端部觀察,橫架在上方的 苗承接部件65的兩端橫跨左右的連結托架54而連結。由此,提高了 由橫向進給軸39、左右的連結托架54、以及橫架桿46構成的矩形框 體的剛性。該苗承接部件65擋住栽置于栽苗臺15上的苗15上的苗F 的葉子,阻止其向前方垂下,防止垂下的葉子與種植機構16接觸而損 傷。在載苗臺15的上部配備有阻止載置的苗F浮起變形的苗撐桿66。 該苗撐桿66由沿著栽苗面向上延伸的懸臂狀的棒材構成,每1條配置 2根。各苗撐桿66的下端與公用的基端支承軸67連結。該基端支承軸 67的左右端部卡入在左右的連結托架54的凹部68中,由螺栓69防脫 固定。并且,從基端支承軸67彎曲延長的臂部67a的端部卡入在各連 結托架54的長孔70中,基端支承軸67橫跨左右的連結托架54而受 到支承。由此,能夠以基端支承軸67為中心使所有的苗撐桿66在長 孔70的范圍內上下擺動,在種植作業中,將苗撐桿66固定在作為作 用位置的下方位置上,在苗補給時將苗撐桿66提起到上方而擺動。如圖18所示,上述種植機構16構成為,具備連結在種植驅動軸 25上的曲柄臂71、可繞支點a擺動地樞軸連結在各驅動箱17、 18中 的擺動臂72、橫跨曲柄臂71的自由端及擺動臂72的自由端而樞軸連 結的中空的種植臂73、安裝在種植臂73上的種植爪74和苗推出用具 75等,通過曲柄臂71繞種植驅動軸25的軸心p向一定方向等速旋轉, 種植臂73在上下受到擺動驅動,種植爪74的前端按照遍及載苗臺下 端的苗取出部和田面T的縱長的轉動軌跡S循環動作。如圖17所示,苗推出用具75裝備在推出桿76的外端上,該推出 桿76出退自如地安裝在種植臂73的前端部上,推出桿76的臂內端部 和繞支點b擺動自如地安裝在種植臂73的內部中的動作桿77的端部 經由聯桿78連結。另外,在動作桿77的支點b上設有從種植臂73的 橫向一側插入而貫通支承動作桿77的支點軸79,并且在種植臂73橫 向一側壓入安裝有阻止支點軸79的拔出的塞80。另外,該塞80采用 比壓鑄鋁制的種植臂73的材質軟質的材質,突出適當的量,以便在分解養護時可以拔取。樞軸支承并連結曲柄臂71和種植臂73的支點軸81與曲柄臂71 一體化,與固設在該支點軸81上的凸輪82對置的凸輪桿77a從上述 動作桿77的樞軸支承基部延伸出。動作桿77受內置的壓縮螺旋彈簧 83向推出桿76的突出動作方向擺動施力,通過該擺動施力將凸輪桿 77a施力推壓在凸輪82的外周上。如果曲柄臂71向一定方向轉動,則支點軸79及凸輪82相對于種 植臂73向與曲柄臂轉動方向相同的方向相對轉動,通過凸輪桿77a追 隨凸輪82而使動作桿77繞支點b往復擺動,由此來出退驅動推出桿 76。在種植爪74處于從載苗臺下端部到田面T的下降路徑中時,凸輪 桿77a騎上凸輪82的大徑部,動作桿77克服壓縮螺旋彈簧83而后退 擺動,苗推出用具75處于后退位置,而如果種植爪74達到田面T,則 凸輪桿77a落入到凸輪82的階差部中,動作桿77在壓縮螺旋彈簧83 的作用下擺動而使苗推出用具75迅速突出移動,將由種植爪74保持 的苗推出到田地內。如果植苗結束后的植苗爪74朝向上升路徑,則通 過凸輪桿77a騎上凸輪82的大徑部,動作桿77克服壓縮螺旋彈簧83 而后退擺動,苗推出用具75復原到原來的后退位置直到種植爪74到 達載苗臺下端部。另外,在壓縮螺旋彈簧83的作用下迅速擺動的動作 桿77被嵌入安裝在箱內的緩沖橡膠84擋住,來緩沖苗推出用具75迅速突出動作時的行程末端處的沖擊。這里,壓鑄鋁成型的上述種植臂73朝向前后方向形成為直線狀、 并且左右對稱地形成,以使在種植臂73的左側或右側的任一側都能夠 樞軸支承地連結曲柄臂71及擺動臂72,能夠共用在驅動箱17、 18的 左側或右側的種植機構16中。驅動箱17、 18的種植驅動軸25的軸承 軸轂部17a、 18a、和擺動臂72的支點軸轂部17b、 18b在橫向上配置 在大致相同的位置,前后直線狀的種植臂73和驅動箱17、 18的間隔 形成得較大。曲柄臂71的基端部與上述擺動臂72的自由端部的橫向 的間隔C設定為10mm以上,從而避免石塊夾在沿一定方向連續旋轉的 曲柄臂71和往復擺動的擺動臂72之間。另外,在種植臂73和曲柄臂71的樞軸支承連結部位上,種植臂 73的軸支承軸轂部73a向驅動箱17、 18側突出,減少了曲柄臂71的 基端部與自由端部的橫向(軸心方向)的偏移,確保了相對于擺動臂 72的扭轉負荷的強度。在軸支承曲柄臂71的驅動箱17、 18的軸承軸轂部17a、 18a中嵌 入固定著具備內周突出部分86a及外向突出部分86b的密封環86,并
且在軸承支承在軸承軸轂部17a、 18a上的種植驅動軸25上,外嵌固 定著與密封環86滑動接觸的轉動部件87。轉動部件87構成為具備外 嵌在種植驅動軸25上的筒部87a和外端凸緣部87b的剖面形狀L形的 環狀,密封環86的內周突出部分86a滑動接觸作用在筒部87a的外周 面上,密封環86的外向突出部分86b滑動接觸作用在外端凸緣部87b 的內側面上。在轉動部87的筒部87a的內周上燒焊固定著橡膠層88, 通過將轉動部件87經由橡膠層88壓入外嵌在種植驅動軸25上,轉動 部件87以油密封狀態外嵌固定在種植驅動軸25上。如圖7等所示,在中心驅動箱17中設有設置在其上部箱17B的頂 板部上的供油口 90、拆裝自如地安裝在該供油口 90上的橡膠帽91、 設置在上述下部箱17A的上端開口所位于的高度上從而位于比上述供 油口 90低水平上的油量確認孔92、相對于該油量確認孔92拆裝自如 的橡膠帽93。上述油量確認孔92構成為能夠從箱外部觀察并確認中心 驅動箱17的內部的油面水平,并且配置為設定滿油面OL的水平,即 在下部箱17A的上端部、上述種植驅動軸26及中間傳動軸27的下部 浸在潤滑油中的水平。即,中心驅動箱17構成為如下這樣進行其內部的潤滑的油浴形 式。如圖8所示,如果經由供油口 90供給潤滑油L并積存到設定滿油 面0L,則對于位于下部箱17A中的鏈條28、種植驅動軸26及中間傳 動軸27等而言,通過直接接觸潤滑油L而實現潤滑。此外,通過后述 的舀起裝置94將下部箱17A的潤滑油L挑起供給到上部箱17B的絲杠 (橫向進給驅動軸的一例)37等,也實現了上部箱17B內部的潤滑。 為了將潤滑油L供給到設定滿油面OL,從取下了橡膠帽93的油量確認 孔92觀察內部來確認油量、或使潤滑油從油量確認孔92溢出來確認。參照圖7、圖9、圖10,標號F是潤滑油L的液面。上述舀起裝置 94構成為, 一體旋轉自如地設在中心驅動箱17的種植驅動軸(相當于 種植動力的輸出軸)26上,將潤滑油L舀起飛散到絲杠37等上。在該 舀起裝置94中,在嵌合筒105的外周上,在周向上對稱地設置2處潤 滑油舀板106。在嵌合筒105中,在將其嵌裝在種植驅動軸26上的狀 態下形成有用來插入作為連結部件的銷107的、銷嵌裝用空間108。潤 滑油舀板106形成為在舀(卞< t、)面側具有曲率中心的拱狀。在種植驅動軸26上花鍵嵌合有鏈輪26a,在嵌合用軸轂部26b上
形成有嵌入槽(銷嵌合用孔的一例)26c。并且通過設置為在連接用的 上述銷107嵌入在槽26c內的狀態下將銷107嵌裝在舀起裝置94的嵌 合筒105的空間108內,在種植驅動軸26的旋轉作用下舀起裝置94 不會空轉而與鏈輪26a —體旋轉,由舀起裝置94將液面F下的潤滑油 L舀起而飛散供給到絲杠37。如圖12所示,上述各側驅動箱18由鑄造的單體箱構成,從而不 存在箱分割面而不會發生漏油、并且具備上端開口 18A。在該側驅動箱 18上設有設置在封閉上述上端開口 18A的上蓋95上的供油口 90、相 對于該供油口 90拆裝自如的橡膠帽91、設置在位于比上述供油口 90 低的水平的位置的箱主體部分上的油量確認孔92、相對于該油量確認 孔92拆裝自如的螺紋接合式的栓96。上述油量確認孔92構成為能夠 從箱外部觀察并確認側驅動箱18的內部的油面水平,并且配置為設定 滿油面OL的水平,即種植驅動軸25浸在潤滑油中的水平。即,側驅動箱18構成為如下這樣進行其內部的潤滑的油浴形式。 如圖13所示,如果經由供油口 90供給潤滑油L并積存到設定滿油面 OL,則種植驅動軸25浸在潤滑油L中,并且鏈條32通過潤滑油L的 內部而轉動。為了將潤滑油L供給到設定滿油面OL,從取下了栓96 的油量確認孔92觀察內部來確認油量、或使潤滑油從油量確認孔92 溢出來確認。如圖12所示,上述栓96構成為具有帶密封用橡膠的墊片97的螺 紋栓(螺栓),以便螺紋安裝在油量確認孔92中。在該栓96的前端 部上設有鏈條張緊部96a。在栓96安裝在油量確認孔92中的狀態下, 通過鏈條張緊部96a抵接在擺動支承于側驅動箱18內部的支承軸98 上的傳動鏈條32的巻繞方向上較長的鐵板制的鏈條張緊器99并推壓 操作,將傳動鏈條32張緊操作為傳動用的張緊狀態。這樣,在嵌合在 輸入軸30上的鏈輪113和嵌合在種植驅動軸25上的鏈輪113a的中間 部位上構成了鏈條張緊機構100。如圖11、圖12所示,在側驅動箱(鏈箱的一例)18的上部,通 過上部軸承112支承著連結在上述傳動軸31上的輸入軸30。在下部 上,通過下部軸承111支承著種植驅動軸25。并且,橫跨嵌合在輸入 軸30上的鏈輪113和嵌合在種植驅動軸25上的鏈輪113a而巻繞著傳 動鏈條32。在傳動鏈條32的外側部上以大致相等間隔在2處鉚接(caulking)剖面3字狀或L字狀的潤滑油舀起板片110,形成潤滑 油鏈條舀起裝置。該滑油舀起板片110也可以相對于傳動鏈條32的兩 外側部分別設置3處以上的多個。通過輸入軸30的旋轉,被滑油舀起板片110從潤滑油L的液面Fl 的下方舀起的潤滑油L在通過上述鏈輪113而改變朝向時被供給到上 部鏈輪113及上部軸承112。由此,能夠降低潤滑油L的液面水平而減 少潤滑油L的積存量,并且即使潤滑油L降低到比規定的液面水平低 也不會發生斷油,能夠提高側驅動箱18的上部的鏈輪及軸承的耐久 性。以往,為了油潤滑鏈箱的上部軸承而需要裝入大量潤滑油直到接 近上部軸承。如果鏈箱內的潤滑油的量變少,則上部的鏈輪及軸承不 能受到油潤滑,會發生斷油而成為磨損破壞的原因。為了消除這種不 良狀況,如上述那樣在鏈條的側面鉚接潤滑油舀起板片而做成與鏈條 一體的構造。接著說明變速箱6的向植苗裝置3傳動的傳動系統。 如圖20所示,在變速箱6中支承著輸入軸114,在輸入軸114上 固定有輸入帶輪114a,橫跨固定在發動機8的輸出軸(未圖示)上的 輸出帶輪(未圖示)和變速箱6的輸入帶輪114a而巻繞有傳動帶115, 發動機8的動力通過傳動帶115傳遞給變速箱6的輸入軸114。在變速 箱6的上部連結著泵116,泵116的輸入齒輪116a進入到變速箱6的 內部中,固定在變速箱6的輸入軸114上的傳動齒輪114b與泵116的 輸入齒輪116a咬合。由此,在發動機8的動力傳遞給變速箱6的輸入 軸114的狀態下,泵116始終被驅動。如圖20及圖21所示,在變速箱6中支承著傳動軸117,相對旋轉 自如地外嵌在傳動軸117上的傳動齒輪118與輸入軸114的傳動齒輪 114b咬合。換檔齒輪119通過花鍵構造一體旋轉及滑動自如地外嵌在 傳動軸117上,具備將換檔齒輪119向傳動齒輪118施力的彈簧120, 在傳動齒輪118和換檔齒輪119之間構成主離合器121。如果通過彈 簧120的彈性力使換檔齒輪119的側面的凸部119a咬合在傳動齒輪 118的側面上,則發動機8的動力從變速箱6的輸入軸114經由傳動齒 輪118及換檔齒輪119傳遞給傳動軸117(主離合器121的傳動狀態), 如果克服彈簧120的彈性而使換檔齒輪119的凸部119a離開傳動齒輪
118,則發動機8的動力被主離合器121斷開(主離合器121的隔斷狀 態)。如圖20及圖21所示,在變速箱6中支承著傳動軸122、 123,在 變速箱6的外部,設在傳動軸117、 122的端部上的傳動齒輪124、 125 咬合。具備一對齒輪部126a、 126b的換檔齒輪126以花鍵構造一體旋 轉及滑動自如地外嵌在傳動軸123上,使換檔齒輪126的齒輪部126a、 126b中的一個與一體形成在傳動軸122上的傳動齒輪122a咬合。在 變速箱6中支承著輸出軸127,通過配置在主框架5的內部中的傳動軸 19將輸出軸127和植苗裝置的中心驅動箱17的輸入軸21聯動連結。 在輸出軸127上一體地形成有錐齒輪127a,固定在傳動軸123上的錐 齒輪128與輸出軸127的錐齒輪127a咬合。根據以上的構造,如圖20及圖21所示,傳動軸117的動力經由 傳動齒輪124、 125、傳動軸122、換檔齒輪126、傳動軸123、錐齒輪 128、輸出軸127的錐齒輪127a及輸出軸127,傳遞給植苗裝置3。在 這種情況下,通過拆下覆蓋傳動齒輪124、 125的蓋129、將具備不同 齒輪比的傳動齒輪124、 125安裝在傳動軸117、 122的端部上、以及 滑動操作換檔齒輪126而使換檔齒輪126的齒輪部126a、126b中的一 個與傳動軸122的傳動齒輪122a咬合,能夠對傳遞給植苗裝置3的動 力進行變速(能夠改變種植臂73的植苗間隔)。接著說明變速箱6的向各車輪l傳動的傳動系統。如圖20所示,在變速箱6中支承著傳動軸130,換檔齒輪131以 花鍵構造一體旋轉及滑動自如地外嵌在傳動軸130上,在傳動軸117 上一體形成有傳動齒輪117a。由此,在換檔齒輪131和傳動軸117、 122之間構成齒輪變速裝置140,通過使換檔齒輪131與傳動軸117的 傳動齒輪117a咬合而以前進1速狀態、通過使換檔齒輪131與換檔齒 輪119咬合而以前進2速狀態、通過使換檔齒輪131與傳動軸122的 傳動齒輪122a咬合而以后退狀態、將傳動軸117的動力傳遞給傳動軸 130。如圖20、圖22、圖23所示,圓筒狀的支承部6a從變速箱6的下 部向橫外側延伸出,在該支承部6a上以同心狀支承著左右的傳動軸 132。在兩傳動軸132之間相對旋轉自如地外嵌著傳動齒輪133 (相當 于使齒輪變速裝置140的動力分支向左右的車軸141進行傳遞的分支 點), 一體形成在傳動軸130上的傳動齒輪130a與傳動齒輪133咬合。 在傳動齒輪133和右邊的傳動軸132之間構成右邊的側離合器134, 在傳動齒輪133和左邊的傳動軸132之間構成左邊的側離合器134。如圖22及圖23所示,繞變速箱6的支承部6a的橫軸心Pl上下 擺動自如地外嵌有在后部旋轉自如地裝備著右邊的車軸141的右邊的 傳動箱142、和在后部旋轉自如地裝備著左邊的車軸141的左邊的傳動 箱142。管狀的左右的傳動箱143連結在左右的傳動箱142上并向后 方延伸,左右的傳動箱144連結在左右的傳動箱143的后部上。并且, 這些左右的傳動箱142、 143、 144繞橫軸心Pl上下擺動自如地受支承。 橫跨左右的傳動箱142、 143而連結著板簧部件139,即使在左右的傳 動箱142、 143、 144中發生高度差,也能夠通過板簧部件139對左右 的傳動箱142、 143、 144施力以消除上述的高度差。如圖22、圖23、圖24所示,在左右的傳動箱142上一體地形成 有正視為長方形狀的凸緣部142a,在左右的傳動箱143的前部連結著 正視為長方形狀的凸緣部143a。左右的傳動箱142、 143的凸緣部 142a、 143a的上部2個部位及下部2個部位的4個部位通過螺栓138 連結。如圖22、圖23、圖25所示,在左右的傳動箱144上一體形成 有正視三角形狀的凸緣部144a,在左右的傳動箱143的后部上連結著 正視三角形狀的凸緣部143b。左右的傳動箱143、 144的凸緣部143b、 144a的外側2個部位及內側1個部位的3個部位通過螺栓138連結。如圖22所示,左右的傳動軸132進入到左右的傳動箱142中,在 左右的傳動軸132上固定著錐齒輪145,在左右的傳動箱143的內部 中支承著傳動軸146,固定在傳動軸146的前部上的錐齒輪147與錐 齒輪145咬合。支承在左右的傳動箱144中的傳動軸148通過花鍵構 造的套筒149而與傳動軸146連結,在傳動軸148上一體地形成有小 徑的錐齒輪148a (相當于錐齒輪機構)。如圖22所示,在左右的傳動箱144中旋轉自如地支承著左右的車 軸141,在左右的車軸141上固定有大徑的錐齒輪151 (相當于錐齒輪 機構),傳動軸148的錐齒輪148a和錐齒輪151咬合。 在這種情況下, 在傳動軸148的錐齒輪148a (小徑)和錐齒輪151 (大徑)之間設定 為較大的減速比。如圖22及圖26所示,在左右的車軸141上,左右的傳動箱144
的外側的外軸部141a構成為剖面六邊形狀(相當于剖面異徑狀),左 右的車輪l的軸轂部la的內表面構成為剖面六邊形狀(相當于剖面異 徑狀)。由此,左右車輪1的軸轂部la插入在左右的車軸141的外周 部141a中,左右的車輪l與左右的車軸141連結,遍及左右的車輪l 和左右的車軸141而插入有防脫用的銷150。通過拆下銷150,能夠將 左右的車輪1從左右的車軸141拆下。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使左右 的車軸141的外周部141a、左右的車輪1的軸轂部la的內表面構成 為例如剖面四邊形狀或三角狀,也可以構成為將剖面圓形的單面或兩 面切掉后的橢圓形狀。根據以上的構造,如圖20及圖22所示,傳動軸117的動力經由 齒輪變速裝置140 (換檔齒輪131)、傳動軸130、傳動齒輪133、左 右的側離合器134、左右的傳動軸132、錐齒輪145、 147、傳動軸146、 148、傳動軸148的錐齒輪148a及錐齒輪151、左右的車軸141,傳遞 給左右的車輪l。接著說明左右的側離合器134。如圖20所示,左右的側離合器134構成為,具備形成于傳動齒輪 133的凸緣部133a上的多個開口部、形成于左右的傳動軸132的大徑 部132a的外周部上多個凹部、可自如地進入傳動齒輪133的凸緣部 133a的開口部和左右的傳動軸132的大徑部132a的凹部之間的多個 球135、滑動自如地外嵌在左右的傳動軸132上的圓筒部件136、對圓 筒部件136向離開傳動齒輪133的方向(左右的側離合器134的傳動 狀態)施力的彈簧137。具備可向接近傳動齒輪133的方向推壓操作圓 筒部件136的左右的操作臂152,裝備在操縱手柄9上的左右的操作桿 153 (參照圖1)和左右的操作臂152通過金屬線(未圖示)機械地連 結。如圖20所示,如果回動操作左右的操作桿153,則通過彈簧137 的彈性力向離開傳動齒輪133的方向操作圓筒部件136,通過圓筒部件 136的端部的內周部推入球135,球135成為進入到傳動齒輪133的凸 緣部133a的開口部和左右的傳動軸132的大徑部132a的凹部之間的 狀態(參照圖20的左邊的側離合器134)。由此,傳動齒輪133成為 與左右的傳動軸132連結的狀態(左右的側離合器134的傳動狀態), 傳動齒輪133的動力從左右的傳動軸132傳遞給左右的車輪1。
如圖20所示,如果例如握持操作操作桿153,則通過右邊的操作 臂152克服彈簧137的施力而向接近傳動齒輪133的方向操作圓筒部 件136,圓筒部件136的內周部從球135離開,在傳動齒輪133的旋 轉的離心力的作用下,球135成為從右邊的傳動軸132的大徑部132a 的凹部出到外面的狀態(參照圖20的右邊的側離合器134)。由此, 傳動齒輪133成為解除了與右邊的傳動軸132的連結的狀態(右邊的 側離合器134的斷開狀態),成為傳動齒輪133的動力不傳遞給傳動 軸132的狀態,成為右邊的車輪1不能自由旋轉的狀態,能夠將機體 的朝向改為向右。以上的狀態在操作左邊的操作桿153、將左邊的側離合器134操作 為隔斷狀態的情況下也相同。接著說明繞橫軸心P1上下擺動驅動左右的傳動箱142、 143、 144的構造。如圖23、圖27、圖28、圖30所示,在發動機8的下側、在前框 架7的內部中,朝后地支承著單動式的油壓缸154 (相當于致動器), 繞油壓缸154的活塞桿154a的端部的縱軸心P2擺動自如地支承著上 下一對的天平臂155 (相當于擺轉機構),天平臂155從前框架7向左 右的橫外側伸出。如圖1所示,中心浮體10繞后部的橫軸心P4上下 擺動自如地受到支承,在變速箱6的上部具備將泵116 (參照圖20) 的工作油供給到油壓缸154中或從中排出的控制閥166,中心浮體10 的前部和控制閥166通過連接桿167連接。如圖27、圖29、圖30所示,將板材彎折成剖面-字狀而構成左 右的連接部件156(相當于連接機構),在左右的連接部件156的前部 上固定有平板狀的承接部156a。在左右的連接部件156的后部具備2 個開口部156b、 156c,固定在左右的傳動箱142上的臂160和左右的 連接部件156的前面的開口部156b通過連結銷161連接。如果通過連 結銷161將固定在左右的傳動箱142上的臂160和左右的連接部件156 的后面的開口部156c連接,則左右的傳動箱142、 143、 144成為稍微 下降的狀態,是特別對應于較深的水田的狀態。如圖27、圖29、圖30所示,準備側視為-字狀的左右的連接部 件157 (相當于連接機構),左右的連接部件157的桿部157a插入在 左右的連接部件156的承接部156a的開口部中,在左右的連接部件157
和左右的連接部件156之間配置有左右的橡膠部件158(相當于彈性部 件),在左右的連接部件157的桿部157a上安裝有螺母159,以便對 左右的橡膠部件158施加較輕的初始壓縮。遍及天平臂155的右及左 側部的開口部、左右的連接部件157的開口部、左右的連接部件156 的長孔156d而插入有連結銷162。如圖23、圖27、圖28、圖30所示,在油壓缸154的活塞桿154a 上固定有上下一對的限制部件163 (相當于限制機構),限制部件164 (相當于限制機構)繞限制部件163的軸心P3擺動自如地受到支承, 固定在天平臂155上的銷165插入在限制部件164的長孔164a中。由 此,相對于油壓缸154的活塞桿154a的、天平臂155圍繞縱軸心P2 的擺動范圍被限制部件164的長孔164a及銷165維持在設定范圍內。根據以上的構造,如圖1及圖23所示,如果油壓缸154的活塞桿 154a伸長動作,則天平臂155、左右的連接部件156、 157向圖23的 紙面右側移動,左右的傳動箱142、 143、 144被驅動而繞橫軸心P1向 下方擺動,如果油壓缸154的活塞桿154a收縮動作,則天平臂155、 左右的連接部件156、157向圖23的紙面左側移動,左右的傳動箱142、 143、 144被驅動而繞橫軸心Pl向上方擺動。如果機體相對于觸地并 追隨田面T的中心浮體10而上下運動,則中心浮體10相對于才幾體上 下擺動,通過該動作經由連接桿167操作控制閥166,通過來自控制閥 166的工作油使油壓缸154伸縮動作,從而將機體維持在與田面T (中 心浮體10 )距離設定高度的位置(將植苗裝置3的種植臂73的苗的種 植深度維持為設定值)。在這種情況下,如圖27及圖29所示,即使例如右(左)邊的車 輪l騎上耕床的凸部上、右(左)邊的車輪l成為被迅速提起的狀態, 來自右(左)邊的車輪1的沖擊也會被右(左)邊的橡膠部件158吸 收(減輕)。即使分別發生了來自右邊的車輪1的沖擊及來自左邊的 車輪1的沖擊,來自右邊的車輪1的沖擊也會被右邊的橡膠部件158 吸收(減輕),來自左邊的車輪1的沖擊也會被左邊的橡膠部件158 吸收(減輕)。如圖1及圖23所示,即使例如有耕床的凹凸,通過天平臂155繞 縱軸心P2擺動,也會經由左右的連接部件156、 157賦予左右的傳動 箱142、 143、 144 (左右的車輪l)高度差,將機體維持為左右平行于
田面T。在這種情況下,由于相對于油壓缸154的活塞桿154a的、天 平臂155圍繞縱軸心P2的擺動范圍受限制部件164的長孔164a及銷 165限制,能夠將左右的傳動箱142、 143、 144 (左右的車輪l)的高 度差維持在設定范圍內。即使在左右的傳動箱142、 143、 144 (左右 的車輪1)中產生了高度差,也會通過板簧部件139對左右的傳動箱 142、 143、 144 (左右的車輪l)施力,以消除上述高度差。以往,在作為步行型水田作業機的一例的步行型插秧機中,構成 為,具備繞前部的橫軸心上下擺動自如地受支承而向后方延伸的左右 的傳動箱,在左右的傳動箱的后部具備左右的車輪,將作為致動器的 油壓缸和左右的傳動箱通過左右的連接機構機械地聯動連結,通過致 動器經由左右的連接機構上下擺動驅動左右的傳動箱(例如參照日本 特開平6 - 153634號公報)。在水田中,步行型插秧機使機體(植苗 裝置)位于田面T上、左右的車輪在位于田面T的下方的耕床上行駛, 所以即使從田面T到耕床的深度發生了變化,通過如上述那樣上下擺 動驅動左右的傳動箱(左右的車輪),能夠使機體(植苗裝置)位于 田面T上(能夠將植苗裝置的苗的種植深度維持為設定深度)。在上述以往結構的步行型插秧機中,如果右或左邊的車輪登上例 如耕床的凸部上,則右或左邊的車輪相對于機體成為迅速提起的狀 態,所以會從右邊或左邊的車輪對右邊或左邊的連接機構及致動器作 用較大的負荷。所以,在本發明中,目的是構成為能夠適當地避免從右邊或左邊 的車輪對右邊或左邊的連接機構及致動器作用較大的負荷那樣的狀 態。為了達到該目的而構成為,設置繞前部的橫軸心P1上下擺動自如 地受到支承并向后方延伸的左右的傳動箱142、 143、 144,在各傳動 箱142、 143、 144的后部裝備左右的車輪1。通過左右的連接部件156、 157將油壓缸154和左右的傳動箱142、 143、 144機械地聯動連結, 通過油壓缸154經由左右的連接部件156、 157上下擺動驅動左右的傳 動箱。在左右的連接部件156、 157上加裝左右的彈性部件(橡膠部件 158)。根據該特征結構,即使例如右邊或左邊的車輪l騎上耕床的凸部、 車輪1相對于行駛機體2成為被迅速提起的狀態,來自車輪1的沖擊 也會被彈性部件(橡膠部件158)吸收(減輕),所以避免了從車輪l
對與其對應的連接部件156、 157及油壓缸154施加較大的負荷的狀 態。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分別發生了來自右邊的車輪1的沖擊及來自 左邊的車輪1的沖擊,來自各車輪1的沖擊也會被與該車輪1對應的 彈性部件(橡膠部件158)吸收(減輕),所以減少了來自右邊的車輪 1的沖擊達到左邊的連接部件156、 157、或來自左邊的車輪l的沖擊 達到右邊的連接部件156、 157那樣的狀態。由此,來自右(左)邊的 車輪l的沖擊被右(左)邊的彈性部件(橡膠部件158)適當地吸收, 能夠提高步行型水田作業機的行駛性能。此外,在本發明中,具備對左右的傳動箱142、 143、 144賦予高 度差的擺轉(rolling)機構(天平臂155)、和將擺轉機構(天平臂 155)帶來的左右的傳動箱142、 143、 144的高度差限制在設定范圍內 的限制機構(限制部件163、 164)。在水田中一般田面T為大致水平, 而耕床相對地存在有凹凸,所以如果例如車輪騎上耕床的凸部,則機 體的右側被提起而要使機體相對于田面T向左傾斜。此時,根據上述 特征,由于具備對左右的傳動箱142、 143、 144賦予高度差的擺轉機 構(天平臂155),所以例如在右邊的車輪l騎上耕床的凸部上的情況 下,對左右的傳動箱142、 143、 144賦予高度差,使右邊的傳動箱142、 143、 144相對于左邊的傳動箱142、 143、 144變高,提起行駛機體2 的右側來抑制行駛機體2要相對于田面T向左傾斜的狀態。此時,由 于具備限制機構(限制部件163、 164),所以能夠防止在左右的傳動 箱142、 143、 144中產生所需以上的高度差的狀態。因而,能夠抑制 行駛機體2要相對于田面T向右或向左傾斜的狀態,能夠提高行駛性 能。能夠防止在左右的傳動箱142、 143、 144中產生所需以上的高度 差,能夠避免對左右的傳動箱142、 143、 144施加較大的負荷的狀態, 還提高了耐久性。此外,在本發明中構成為,在左右的傳動箱142、 143、 144的后 部上旋轉自如地具有剖面為異徑狀的左右的車軸141,將左右的車輪l 安裝在左右的車軸141上。通過傳動帶115將發動機8的動力傳遞給 車輪變速裝置140,通過傳動軸130、 132、 146、 148及錐齒輪機構(錐 齒輪148a、 151 )將車輪變速裝置140的動力傳遞給左右的車軸141。 另外,所謂的"異徑狀,,,是指從車軸141向車輪1能夠不空轉地進
行轉矩傳遞的非圃形(即通過中心的線彼此相等的等徑的圓以外的) 形狀。例如,在將左右的車軸構成為剖面圓形、通過銷將左右的車輪連 結在左右的車軸上的情況下,如果例如在水田中行駛中到達了泥土特 別硬的部分,則從左右的車軸對發動機施加較大的負荷。如果施加了 較大的負荷,則銷斷裂而左右的車輪相對于左右的車軸成為空轉的狀態,能夠避免發動機8的停止。在該結構中,在即使從左右的車軸對 發動機施加較大的負荷也能夠避免發動機停止的方面是有利的,但在 難以進行水田中斷裂后的銷的更換作業、有時難以事先準備多個銷的 方面還有改善的余地。對應于此,在本發明中,構成為將左右的車輪1安裝在剖面異徑 狀的左右的車軸141上,不會成為左右的車輪l相對于左右的車軸141 空轉的狀態。由此,在例如到達了水田中泥土特別硬的部分的情況下, 較大的負荷從左右的車輪1經由左右的車軸141、傳動軸130、 132、 146、 148及錐齒輪機構(錐齒輪148a、 151)、齒輪變速裝置140到 達傳動帶115,在傳動帶115與帶輪之間發生滑動來吸收較大的負荷。 在用傳動帶115難以吸收較大的負荷的情況下,發動機8停止。根據該特征,雖然在從左右的車輪1對發動機8施加了較大的負 荷時發動機8有停止的可能性,但不需要進行上述那樣的水田中的斷 裂的銷的更換作業,也不需要準備多個銷。由此,在提高作業性的方 面是有利的。此外,在本發明中,在使齒輪變速裝置140的動力分支并傳遞給 左右的車軸141的分支點處,在分支點與右邊的車軸141之間具備右 邊的側離合器134,在分支點與左邊的車軸141之間具備左邊的側離合 器134。根據該特征,如果如上述那樣構成為,通過傳動帶115將發動 機8的動力傳遞給車輪變速裝置140,通過傳動軸130、 132、 146、 148 及錐齒輪機構(錐齒輪148a、 151)將車輪變速裝置140的動力傳遞 給左右的車軸141,則在錐齒輪機構(錐齒輪148a、 151)中能夠設定 比傳動鏈條大的減速比。換言之,即使在齒輪變速裝置140中設定高 旋轉低轉矩的動力,也能夠通過錐齒輪機構(錐齒輪148a、 151)的 較大的減速比,在左右的車軸141中得到規定的轉速。由此,能夠從 齒輪變速裝置140向左右的側離合器134傳遞高旋轉低轉矩的動力,
特別是因為由低轉矩的動力產生的面壓力較小,能夠較輕地進行左右的側離合器134的傳動或斷開操作。在步行型插秧機中,由于大多是 通過手動方式對左右的側離合器134進行傳動或斷開操作的結構,所 以能夠由作業者輕松地進行左右的側離合器134的傳動或斷開操作。 在具備轉向及轉彎用的左右的側離合器134的情況下,能夠較輕地進 行左右的側離合器134的傳動或斷開操作,能夠提高操作性。 (第2實施方式)圖31、圖32表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如這些圖所示,也能夠以如下的構造實施在上述苗撐桿66的基 端支承軸67的兩端上彎曲延伸出倒U字形的支承部67b,將該支承部 67b從上方插入到形成于連結托架54上的上下的支承凸出部90a、 90b 中,將螺栓連結在連結托架54上的由彈簧線材構成的止動器91選擇 性地卡入到形成在支承部67b上的多個支承孔92中,而能夠多級調節 苗撐桿66的高度位置。在這種情況下,能夠用手指鉤住止動器91而 容易地使其彈性變形,從支承孔92中拔出。對于其他結構,由于與笫1實施方式同樣,所以賦予相同的標號 而省略詳細的說明。 (第3實施方式)在圖33、圖34所示的第3實施方式中,操縱部A在以下的方面與 笫1實施方式不同。在該實施方式中,操縱手柄4包括從上述中心驅動箱17的兩端側 向行駛機體后上方延伸的由方形鋼管材料構成的基部側手柄桿4a、固 定在該左右一對的基部側手柄桿4a的延伸端部上并且具備左右一對的 手握部4c的由圓形鋼管材料構成的前端側手柄桿4b、和橫跨左右的前 端側手柄桿4b、 4b而連結的倒U字狀的連結桿4d。上述連結桿4d比 手握部4c容易握住,如果在長時間作業時利用則疲勞較少,比較輕松。對于其他結構,由于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所以賦予相同的標號 而省略詳細的說明。 (笫4實施方式)圖35、圖36所示的第4實施方式,是在步行型規格的水田作業機 (插秧機)中添加輔助車輪及坐席,改變規格為適于乘用。在該實施方式中,在上下擺動自如的車輪支承臂194的后部安裝 有作為輔助車輪的腳輪195。車輪支承臂194的基端部繞左右橫軸心上 下自如地軸支承在連結操縱手柄4的基端側手柄桿4a、 4a的下連結部 上,將內置有緩沖彈簧的阻尼器196軸支承在連結基端側手柄桿4a、 4a的上部側的連結部和車輪支承臂194的前后中間部之間。并且,經 由相對于車輪支承臂194的后端拆裝自如的坐席支承部件197而設置 坐席198。標號199是在安裝了坐席198時使用的延長手柄,與操縱手柄4 的左右的手握部4c的內側的手柄桿4b連接。通過由帶彈簧的卡止銷 200伸縮固定3個筒狀體,能夠多級改變延長手柄199的高度。在設置了腳輪195的情況下,在較大的田地中的作業變得輕松。 此外,在腳輪195上裝備坐席198,通過調節延長手柄199的高度, 雖然本來是步行型規格,但能夠在乘坐在坐席198上的狀態下運轉, 所以能夠很輕松地進行較大的田地中的作業。腳輪195也可以將車輪支承臂194的后方分為2叉、或將車輪支 承臂194的后方分支為T字狀而設置在左右。對于其他結構,由于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所以賦予相同的標號 而省略詳細的說明。 (其他實施方式)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步行型插秧機的各優選的實施方式,但本發 明并不限于上述的結構,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的結構。(1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構成為,在鏈輪26a上形成嵌入銷107的 槽26c,將銷107嵌入在該槽26c內。除此以外,也可以在鏈輪26a 本身上也開設銷107的前端一部分嵌入的直徑的槽孔或貫通孔,而將 銷107夾壓嵌裝在這些孔中。此外,在鏈輪26a的舀起裝置側沒有形 成軸轂部26b的情況下,也可以在鏈輪26a上穿設孔、使銷直接嵌裝 在該孔中。在上述鏈輪26a的軸轂部上形成的槽26c、槽26c及槽孔或貫通孔等都是銷嵌合用孔的一例。(2) 在要將銷107嵌合到直接形成在鏈輪26a上的鉚接孔中、而 使銷不會容易地從鏈輪脫落的情況下,也可以將舀起裝置94的嵌合筒 105形成為正圓筒形、在其端部上形成銷嵌合的切槽。(3) 舀起裝置板44的潤滑油舀板106也可以在周向上設置1個 或3個以上。
(4)在圖27及圖29中,也可以構成為,橫跨左右的連接部件156、 157而連接左右的螺旋彈簧(未圖示),來代替左右的橡膠部件158。 此外,也可以構成為,將左右的橡膠部件158及左右的螺旋彈簧 (未圖示)橫跨左右的連接部件156及臂160而設置。(5 )本發明優選地適用于步行型插秧機及步行型播種機等步行型 水田作業機中,但也可以應用在乘用型插秧機中。最后,在權利要求書的各權利要求中,為了容易進行與附圖的對 照而記入了圖中的對應標號,但本發明并不因該記入而限定于附圖的 結構。
權利要求
1、一種步行型水田作業機,在機體的后部具有植苗裝置,該植苗裝置具備種植機構和內置有用來將種植動力傳遞給該種植機構的機構的驅動箱,上述驅動箱(17)包括上部箱(17A)和下部箱(17B);在上述下部箱(17B)中支承著上述種植動力的輸出軸(26),在該輸出軸(26)上連結著將潤滑油供給到上述上部箱(17A)中的舀起裝置(94)。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步行型水田作業機,其特征在于, 上述舀起裝置(94 )具備包圍上述輸出軸(26 )的嵌合筒(105 )、和設置在該嵌合筒上的多個潤滑油舀板(106)。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步行型水田作業機,其特征在于, 上述潤滑油舀板(106)形成為在舀面側具有曲率中心的拱狀。
4、 如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步行型水田作業機,其特征在于,上述舀起裝置(94 )經由鏈輪(26a )連結在該輸出軸上,從而不 會繞上述輸出軸(26)滑動旋轉。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步行型水田作業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輸出軸(26)上外嵌著具有銷嵌裝用空間(108)的嵌合筒在上述鏈輪(26a)上形成有銷嵌合用孔(26c); 將銷(107)嵌合在上述銷嵌合用孔(26c)及銷嵌裝用空間(108) 中,借助該銷使上述銷嵌合用孔及銷嵌裝用空間一體旋轉。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步行型水田作業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驅動箱(17、 18)中設有用來將潤滑油供給到該驅動箱中的供油口 (90)、和用來確認該驅動箱內的油面水平的油量確認孔 (92);上述油量確認孔(92)配置在比上述供油口 (90)低的水平上。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步行型水田作業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驅動箱(18)的上述油量確認孔(92)中設有可螺紋結合的栓(96);在該栓(96)上設有在安裝了該栓的狀態下將上述驅動箱(18)2內的傳動鏈條(32)操作為張緊狀態的鏈條張緊部(96a)。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步行型水田作業機,其特征在于, 上述油量確認孔(92)配置在上述驅動箱(17、 18)的設定滿油面(0L)的水平上。
全文摘要
一種步行型水田作業機,在機體的后部具有植苗裝置,該植苗裝置具備種植機構和內置有用來將種植動力傳遞給該種植機構的機構的驅動箱,上述驅動箱(17)包括上部箱(17A)和下部箱(17B);在上述下部箱(17B)中支承著上述種植動力的輸出軸(26),在該輸出軸(26)上連結著將潤滑油供給到上述上部箱(17A)中的舀起裝置(94)。
文檔編號A01C11/02GK101133693SQ200710180779
公開日2008年3月5日 申請日期2006年3月28日 優先權日2005年9月5日
發明者中尾康也, 大利公彥, 奧山干夫, 小林鑒明, 藤井健二 申請人:株式會社久保田